导读:本文包含了双水相萃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水相,分配系数,多级萃取,ε-聚赖氨酸
双水相萃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马玉,张龙,陈旭升,毛忠贵[1](2018)在《采用双水相萃取技术提取ε-聚赖氨酸》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以双水相萃取新技术提取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作了较深入的探索研究。通过对多个双水相体系的筛选,确定了利用乙醇/硫酸铵双水相体系来萃取ε-PL的方案,得到的最佳萃取条件为:pH 9.5,乙醇/硫酸铵质量分数组成为20%/20%,分配系数和收率分别可以达到18.33和98.02%。进一步探究了多级萃取方式对ε-PL萃取效果的影响,发现3次萃取的效果最好,蛋白质和色素去除率分别达到85.66%和60.00%,ε-PL收率为96.15%。最后,收集经过3次萃取后的上相,利用超滤膜进行简单脱盐浓缩,产品的收率和纯度分别可以达到68.28%和92.39%。(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8年08期)
侯宝娟[2](2017)在《荷叶黄酮新型双水相萃取耦合技术及其微囊化与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荷叶资源丰富,除个别省份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容易被氧化,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使得荷叶利用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本论文采用新型双水相萃取耦合技术分离纯化荷叶黄酮,并对制备的荷叶黄酮进行微胶囊化,以期扩大荷叶黄酮的应用范围。首先采用新型双水相萃取耦合技术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乙醇浓度、磷酸盐浓度、pH值、相体积比和萃取次数等对黄酮萃取率的影响,同时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皮肤刺激性试验,初步评价荷叶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和安全性。得到双水相萃取荷叶黄酮的最佳工艺为:43%乙醇(V/V),0.35 g/mL磷酸氢二钾,原体系pH,黄酮收率3.6%,纯度为80.5%。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皮肤刺激性试验表明荷叶黄酮的抗氧化能力较强,且对大鼠皮肤安全无刺激性。然后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荷叶黄酮脂质体,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荷叶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同时建立大孔树脂富集结合UV法对黄酮含量和脂质体包封率进行测定。结果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为:无水乙醇为有机相,磷酸缓冲液(pH为6.8)为水相,且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2:1,药脂比1:5,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之比6:1,包埋温度50 ~oC。制备的荷叶黄酮脂质体呈淡黄色,平均粒径为553.49 nm,最大包封率为36.56%,同时,稳定性试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试验结果表明,脂质体包埋技术能够显着提高荷叶黄酮的稳定性,且不改变其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采用新型耦合双水相萃取选择性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克服了黄酮类成分在提取过程中易氧化变质的问题,同时较现有工艺具有工艺简单、低能耗、成本低、无污染、产品收率和纯度高等优点。优化工艺的薄膜分散法适于制备性质稳定的黄酮脂质体,同时建立的大孔树脂富集结合UV测定黄酮脂质体的包封率,可以作为考察荷叶黄酮脂质体制备工艺的指标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齐鲁工业大学》期刊2017-12-06)
梁云星[3](2016)在《基于聚合物双水相萃取技术葛根黄酮搽剂的制备及实验药效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回流法提取、双水相萃取技术分离纯化葛根黄酮,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工艺,从而获得高纯度和浓度的葛根黄酮搽剂,并考察其稳定性和经皮透过性;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将葛根黄酮搽剂局部外用给药,通过比较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改变,考察药物的作用。方法:1.葛根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以葛根素为主要指标,建立HPLC和UV法,对葛根黄酮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考察。2.葛根黄酮的分离纯化采用双水相萃取技术分离纯化葛根黄酮,以药物的分配系数(K)和收率(Y)为指标,UV法测定上下相葛根黄酮含量,单因素实验考察体系中药材量、p H值、聚乙二醇(PEG)和磷酸盐质量分数对结果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工艺。3.搽剂的稳定性考察取样品适量,分别从单因素影响试验、恒温加速试验和长期放置试验叁方面对搽剂的外观性状、含量、有关物质进行考察。4.搽剂的经皮透过性考察采用Franz扩散池和离体大鼠皮肤,以葛根素为主要指标,HPLC法测定不同时间药物的透过量,计算药物的透皮吸收速率和累积透过量,比较不同给药量、高分子材料和氮酮对葛根黄酮搽剂经皮透过的影响。5.搽剂的药效学考察采用椎管插线法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葛根黄酮搽剂低、中、高剂量组,通过行为学和组织病理学考察葛根黄酮搽剂的作用。结果:1.HPLC和UV法测定葛根黄酮含量,方法准确、灵敏、重现性好。2.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PEG以及磷酸盐质量分数、p H值、葛根黄酮药材量影响双水相萃取结果。正交所得最优双水相体系为:总体积为10 m L时,加入药材3 g,PEG和磷酸盐质量分数分别为22%和18%,p H为7.5。葛根黄酮富集在上相中,K为40.19,Y为98.0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磷酸盐和PEG质量分数对结果的影响较为显着。3.葛根黄酮搽剂在实验时间内稳定性良好,对强光、高湿稳定,为防止分层应避免高温放置。4.药物的累积透过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透皮吸收速率为40.69μg/(cm2·h),24 h累积透过量为(907.1±22.9)μg/cm2;与葛根黄酮提取液相比,搽剂的透皮吸收速率显着提高(P<0.05);3%浓度范围内的氮酮对药物的促渗作用不明显(P>0.05)。5.造模后,大鼠左前肢弯曲,五趾紧缩,落地即抬起。连续给药10 d后,模型组大鼠无显着变化;葛根黄酮搽剂中、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自发痛值、步态评分值降低,游泳时间增长,且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光镜下观察受损神经根出现空泡样变、坏死灶和轴突扭曲症状减轻。结论:基于聚合物双水相萃取技术所得的葛根黄酮搽剂药物含量高,纯度高,对高湿、强光耐受性强,在实验时间内性质稳定;有良好的经皮透过性;动物实验表明,葛根黄酮搽剂能有效减轻神经根型颈椎病大鼠的神经根性疼痛,改善受损神经根状态,有望作为一种新剂型供临床使用。(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6-06-05)
谢昕,钱春,刘邵鹏[4](2015)在《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分离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水相萃取技术以能最大限度的保持生物物质的活性及构象而在生物工程、药物分析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介绍了双水相萃取的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其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科学大众(科学教育)》期刊2015年11期)
付丽丽,那日,郭久峰,金晶[5](2015)在《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技术进行优化,研究体系中PEG2000含量、酒石酸钾钠含量及p H值叁个因素对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纯化的影响,确立了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的优化条件:双水相体系总质量为20 g,加入C-PC粗提液5m L时,PEG2000的浓度为17%(w/w),酒石酸钾钠的浓度为21%(w/w),p H值为6.5。结果表明,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所得的PC纯度3.11,C-PC的回收率为93.07%。(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5年10期)
范勇,卢艳敏,崔波[6](2015)在《双水相萃取技术在提取纯化生物制品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液液萃取技术,双水相已广泛应用于多种生物制品的提取纯化,如蛋白质、遗传物质、小分子物质、细胞及细胞器等。其主要技术优势:易于连续化操作、操作条件温和、易于扩大化生产,文中主要介绍双水相法提取生物制品,双水相与其他新技术相结合的应用及双水相技术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5年07期)
孙波,李海鑫,樊庆,孙盛,任庆[7](2015)在《超滤离心在双水相萃取技术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水相萃取技术作为新型分离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萃取物与成相物质分离难等限制其应用。文章论述双水相萃取技术与超滤离心技术的特点、原理及其应用,分析两种分离技术结合使用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重点阐述超滤离心在双水相萃取技术中分离和回收产物时的工艺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郭晶晶[8](2014)在《双水相萃取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水相萃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日益受到重视,与传统的萃取及其他分离技术相比具有操作条件温和、处理量大等优点,从而使其能广泛应用于生物工程、药物分析等领域。本文主要介绍了双水相萃取的工艺流程,综述了近年来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技术、医药学、离子分离等方面的应用,展望了双水相体系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4年19期)
于振,陈娟,周雪林,王绪英,周庆萍[9](2014)在《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水相萃取技术作为一项新的分离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它与传统的萃取方法相比有其独特的优点。介绍双水相萃取技术及其原理、一般工艺流程,综述近年来温度敏感型双水相体系、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具有亲合功能的双水相体系在生物分子分离纯化中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双水相萃取结合其他相关技术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学刊)》期刊2014年18期)
单佳莉,黄帮裕,麦霖霞[10](2014)在《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双水相萃取技术与传统的萃取及其他分离技术相比具有操作条件温和、处理量大、易于连续操作等优点,从而使其能广泛应用于生物技术领域。文章介绍了双水相萃取的作用原理,综述了近年来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展望了双水相体系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4年16期)
双水相萃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荷叶资源丰富,除个别省份外,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容易被氧化,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使得荷叶利用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本论文采用新型双水相萃取耦合技术分离纯化荷叶黄酮,并对制备的荷叶黄酮进行微胶囊化,以期扩大荷叶黄酮的应用范围。首先采用新型双水相萃取耦合技术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乙醇浓度、磷酸盐浓度、pH值、相体积比和萃取次数等对黄酮萃取率的影响,同时以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皮肤刺激性试验,初步评价荷叶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性和安全性。得到双水相萃取荷叶黄酮的最佳工艺为:43%乙醇(V/V),0.35 g/mL磷酸氢二钾,原体系pH,黄酮收率3.6%,纯度为80.5%。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皮肤刺激性试验表明荷叶黄酮的抗氧化能力较强,且对大鼠皮肤安全无刺激性。然后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荷叶黄酮脂质体,以包封率为主要指标,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荷叶黄酮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同时建立大孔树脂富集结合UV法对黄酮含量和脂质体包封率进行测定。结果脂质体最佳制备工艺为:无水乙醇为有机相,磷酸缓冲液(pH为6.8)为水相,且有机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2:1,药脂比1:5,大豆卵磷脂与胆固醇之比6:1,包埋温度50 ~oC。制备的荷叶黄酮脂质体呈淡黄色,平均粒径为553.49 nm,最大包封率为36.56%,同时,稳定性试验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试验结果表明,脂质体包埋技术能够显着提高荷叶黄酮的稳定性,且不改变其生物活性。研究表明采用新型耦合双水相萃取选择性分离纯化黄酮类化合物的工艺,克服了黄酮类成分在提取过程中易氧化变质的问题,同时较现有工艺具有工艺简单、低能耗、成本低、无污染、产品收率和纯度高等优点。优化工艺的薄膜分散法适于制备性质稳定的黄酮脂质体,同时建立的大孔树脂富集结合UV测定黄酮脂质体的包封率,可以作为考察荷叶黄酮脂质体制备工艺的指标检测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水相萃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马玉,张龙,陈旭升,毛忠贵.采用双水相萃取技术提取ε-聚赖氨酸[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8
[2].侯宝娟.荷叶黄酮新型双水相萃取耦合技术及其微囊化与应用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7
[3].梁云星.基于聚合物双水相萃取技术葛根黄酮搽剂的制备及实验药效学评价[D].山西医科大学.2016
[4].谢昕,钱春,刘邵鹏.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分离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
[5].付丽丽,那日,郭久峰,金晶.双水相萃取纯化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技术探讨[J].食品科技.2015
[6].范勇,卢艳敏,崔波.双水相萃取技术在提取纯化生物制品中的应用[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
[7].孙波,李海鑫,樊庆,孙盛,任庆.超滤离心在双水相萃取技术中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5
[8].郭晶晶.双水相萃取技术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4
[9].于振,陈娟,周雪林,王绪英,周庆萍.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
[10].单佳莉,黄帮裕,麦霖霞.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技术上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