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侗族民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侗族木构建筑,掌墨师,香杆,穿枋
侗族民居论文文献综述
周峰[1](2019)在《基于侗族民居木构建筑结构尺寸比例的探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桂北地区的侗族木构建筑文化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极其缺乏传承和推广。本文主要探讨侗族住宅建筑的结构造型尺寸比例的关系,通过严谨的计算制作侗族民居木构建筑的模型,总结出有效的方法技巧,使学习者能够方便掌握制作技巧,从而制作出符合桂北侗族民居结构的严谨模型。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了解、传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5期)
汪付贵[2](2019)在《关于黔东南侗族民居建筑改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如何反映农村的地域差异性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本文在分析黔东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改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新农村建筑改造具体的落实措施。其研究的重点是在保护黔东南侗族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前提下,探索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适应侗族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11期)
刘昊鑫[3](2019)在《浅谈通道地区侗族民居的地域艺术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湖南怀化市的最南端,有一个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以侗族聚居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灿烂的侗族文化遗产和古雅淳朴的民情风俗。本文介绍了侗族居民的基本特征,分析了通道地区侗族居民造型结构的地区特色和民族的体现等,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研究通道地区侗族居民的地域艺术表现。(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13期)
张海滨,李烨,罗丽娟[4](2019)在《以提高热舒适为导向的黔东南侗族民居更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黔东南侗族民居,采用现场踏勘、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建筑现状以及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侗族民居以木结构建筑为主,居民普遍认为冬季室内热环境不佳,仍需使用火盆进行取暖,但建筑气密性较差,冬季室内有大量的冷风渗透。针对这些问题,以提高居住舒适度为导向,在平面布局、围护结构提升、热环境改善等方面对侗族民居提出了优化的措施和建议。(本文来源于《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4-03)
闫帮仁,石含洲,郑梦菲[5](2019)在《诗意栖居的设计美学机理——以侗族聚落景观与民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业文明伊始,人类孜孜以求的生存境域即为"诗意的栖居",而侗族聚落作为少数民族栖居生存的重要场所,其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时空一体的空间之美、共生共息的生态之美所形成的聚落景观,是"诗意栖居"的物化表征与生动再现。(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上)》期刊2019年02期)
赵巧艳[6](2018)在《阈限与嵌套: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的圣境迭合》一文中研究指出仪式过程理论注重以"人"为中心的通过仪式研究,并且形成了具有较好共识的分析框架,遗憾的是在针对"物"的仪式过程解读上却关注不够。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中不仅存在分隔→阈限→聚合的典型阶段,而且还存在类阈限和阈限嵌套过程。所谓阈限嵌套是指阈限当中又有阈限,是一个包含分隔→阈限→分隔/聚合(与神圣聚合)→聚合(与世俗聚合)的复杂过程,蕴含丰富的文化象征和符号隐喻。(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期刊2018年06期)
骆钇浔,徐伟,朱珍华[7](2019)在《基于建筑类型学的侗族民居形态研究——以大茅坡营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茅坡营村传统民居形态进行还原提炼和具体分析,探讨侗族传统民居历史、传统与现在的关系,即"原型"与"变体"的关系,进而深入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特征与变化趋势,以便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侗族传统民居建筑空间的构成与建筑文化内涵。(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1期)
边如晨[8](2018)在《侗族民居建造体系的当代演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常对乡土建筑进行研究时,关注对象主要是保留至今的在建筑类型学上具有意义的历史建筑,而乡土建筑在当代的演化相对被忽视。本研究通过对侗族主要分布区黔桂湘叁省区交界处的十余个侗寨中民居的实地调研,采取将传统与当代侗族民居进行对比的方式,从建筑形式、空间利用、建造方法、建造仪式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侗族民居建造体系的当代演化,并尝试探寻当代演化的成因。从建筑学视角对传统民居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自主发展现象进行记录和解释,有利于认识和理解侗族民居在历史和今天的内涵,从而对当地传统建造文脉的保护或者现代乡土建筑的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住区》期刊2018年06期)
杨丽娟,熊定[9](2018)在《叁江侗族自治县侗寨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传统民居营造的气候、地形等自然地理因素,从材料选择、空间布局、构造技术等方面论述叁江侗寨传统民居营造过程中体现的生态观念和严谨的建筑观念。(本文来源于《2018第八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优秀论文集》期刊2018-12-01)
叶雁冰,张余萍,翟滢莹[10](2018)在《广西侗族传统木构民居的防火改造对策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传统木构建筑,经过上千年的洗礼流传至今,是代代相传下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由于木构建筑的防火问题严重制约了对传统木质建筑结构的传承发展和保护。文章以广西侗族木构民居为例,探讨相关防火改造对策,旨在提高木结构建筑的防火能力,保护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遗产与保护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侗族民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如何反映农村的地域差异性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本文在分析黔东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其改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新农村建筑改造具体的落实措施。其研究的重点是在保护黔东南侗族的传统建筑文化的前提下,探索新技术和新材料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适应侗族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侗族民居论文参考文献
[1].周峰.基于侗族民居木构建筑结构尺寸比例的探讨研究[J].城市建筑.2019
[2].汪付贵.关于黔东南侗族民居建筑改造的研究[J].居舍.2019
[3].刘昊鑫.浅谈通道地区侗族民居的地域艺术表现[J].戏剧之家.2019
[4].张海滨,李烨,罗丽娟.以提高热舒适为导向的黔东南侗族民居更新模式研究[C].2019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2019
[5].闫帮仁,石含洲,郑梦菲.诗意栖居的设计美学机理——以侗族聚落景观与民居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9
[6].赵巧艳.阈限与嵌套:侗族传统民居建造仪式的圣境迭合[J].民族艺术.2018
[7].骆钇浔,徐伟,朱珍华.基于建筑类型学的侗族民居形态研究——以大茅坡营村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
[8].边如晨.侗族民居建造体系的当代演化初探[J].住区.2018
[9].杨丽娟,熊定.叁江侗族自治县侗寨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研究[C].2018第八届艾景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优秀论文集.2018
[10].叶雁冰,张余萍,翟滢莹.广西侗族传统木构民居的防火改造对策思考[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