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际政治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国际政治社会学,国际政治社会化
国际政治社会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庆龙[1](2017)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化使国际关系中社会性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国家行为的重要因素。中美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两个大国,其国家行为更会受到国际社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美关系既有矛盾冲突的非社会性的一面,也有合作共处的社会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社会性的一面仍占主导地位,走新型大国关系之路是两国的必然选择。因为在当前的国际体系结构中,美国学习和内化新型大国关系规范的意愿和内在动力不足,而且国际社会也没有形成强大的外部教化力给美国施加足够大的社会压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将是一个长期的国际政治社会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17年05期)
张全义[2](2014)在《人、国家与体系心理: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一种诠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国际政治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原理,本文围绕社会人心理、国家心理及体系心理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刍议。作者尝试提出了体系心理的假说,并藉梳理体系心理表征、影响体系心理范式之路径,对体系心理生成及其转换机理进行了纵论。文章强调:体系心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国际社会可适度对社会人、国家、体系叁个心理维度进行干预,以期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国际社会行为体以及全球体系的发展与进步。(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14年05期)
花勇[3](2013)在《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政治社会学是国际关系领域的新兴学科。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和重视。国际政治社会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社会的互动,坚持社会本体论。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发展经历了传统时期、成长时期、壮大时期、成熟时期四个发展阶段。国际政治社会学始终强调国际政治的社会内涵,突出政治权力的社会性,关注国际社会的扩展和演变。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发展成熟将为国际关系研究打开新的研究视界,为国际关系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9期)
花勇[4](2012)在《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后国际社会问题大量涌现,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关系。深刻认识这些影响是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历史悠久。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推动下,进入更高、更受关注的层次。国际政治社会学是以社会本体论为基础,借用社会学方法,以国际社会的结构构成、国际社会的演变、国际社会与国际政治之间的互动、国际社会与国内政治之间的互动、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之间的互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马克思被称为“政治社会学之父”,马克思主义包含着丰富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归纳和整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不仅是发展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要求,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主要内容是描述和分析国际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际社会是世界性交往联系和关系的总和;是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机械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国际社会。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国际社会重点突出的是国际社会的“社会选择”,也就是工业社会和现代性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方式。列宁对国际社会的观察,在阐述跨国垄断组织和资本输出形成全球性整体联系的同时,更为突出的是由此造成的国际社会内部关系的极端对立化和矛盾的尖锐化。布哈林“世界经济”思想以“国际化”和“民族化”两个概念剖析了国际社会与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尤其强调整体性世界联系的客观性,特别是整体性国际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联系。沃勒斯坦从世界体系的视角出发,指出真正能够称得上国际社会的是现代世界体系,着重论述了稳恒的国际社会结构。国际社会的结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社会阶级结构和依附关系结构。就社会阶级结构来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关系不仅是资本主义国内社会的结构,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就的国际社会的结构。在依附关系结构方面,主要表现为“中心—外围”结构或“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国际社会结构观在两个方面区别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观:一是国际社会的结构和国内社会的结构是同一的,国际社会的结构完全渗透和嵌入到国内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国际社会的结构自身具有不断强化的功能。国际社会的冲突来自阶级的对立。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革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国际社会合法性的反抗。帝国主义时代国际社会的冲突表现为跨国垄断集团之间的角斗。现代世界体系的冲突以反体系运动为主。国际社会的发展,在横向上表现为国际社会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在纵向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性飞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国际社会存在的深刻基础,生成和建构了国际社会的阶级行为体和国家行为体,构成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改造国际社会的根本路径。从本体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是实践本体。交往作为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建构了整体性的国际社会,塑造国际行为体的社会性,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的核心。人、交往、社会是叁位一体的,以交往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价值关怀,也内在地要求国际社会必然超越自身,跃进为共产主义社会。(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2-06-30)
刘稳[5](2010)在《论全球契约的国际政治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契约是为承诺依据在人权、劳工、环境和反腐败方面普遍接受十项原则进行运作的各企业提供的一个框架。全球契约源于这样的信念,即:负责任的企业实践有利于全球市场的稳定,有助于国际社会的发展与繁荣。公司签约加入全球契约就意味着赞同其信念并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实践其原则。主权国家间的缔结的一些协议、契约,日益增加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及在某些领域实施的共同治理活动表明国际政治具有社会性,国际社会的发展会引起国际政治的相应变化。全球契约——作为已有130多个国家,7700多家企业参加的国际社会上最大的全球企业公民行动倡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联合国与企业间的关系,推动两者建立了一种互信、双赢的关系;弥补了全球治理实践中责任不清晰的缺陷,有利于全球问题的解决;同时其所倡导的十项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规则的传播。因此,全球契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国际政治具有社会性,全球契约在促进国际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国际政治带来以下变化:第一,加速了国际行为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丰富和拓展了国际合作模式;第叁,增加了低级政治领域议题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0-06-30)
郭树勇[6](2007)在《“国际政治的秘密”:对马克思国际政治观的政治社会学重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是理解其国际关系思想的一把钥匙。用霸权与侵略战争来简洁地解读马克思关于"国际政治的秘密"的观念,无疑方向是正确的,它深刻地指出了国际政治欺骗性的一面,然而却未全面阐述国际政治复杂性的一面。关于后者,有必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马克思的国际关系思想总体框架,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俄国外交史及霸权构成的各种观点尤为有益。(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07年11期)
郭树勇[7](2007)在《女权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妇女在国际关系的地位及其相关解放旨趣的学问,是广义上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部分,总体上属于激进建构主义的范畴;女权主义似乎应该走一条类似于主流建构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向主流社会科学靠拢;同时也应该避免主流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化过程中的不足;女权主义与主流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前途在于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07年01期)
郭树勇[8](2006)在《20世纪日本与德国崛起成败比较:一种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与日本在重新崛起的过程中确立了不同的国际地位。德国之所以成长为欧盟的核心和欧洲国际社会的领袖,在于其奉行了社会性成长道路。而日本的成长失败,主要在于其国际形象塑造方面的不力。日本虽然也有着较强的国际社会化能力,但相对于日益增高的大国社会性成长“软门槛”,显然总体上落后于德国。(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2期)
郭树勇[9](2005)在《深化大国成长的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国成长既有特殊性要求,也有普遍性要求,后者要求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大国成长与国际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国际社会是大国成长的基本社会背景,大国本身就是国际社会互动的产物,国际社会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部分地扮演着国际社会的组织者角色,此外,大国必须具备较好的国际形象,是国际社会的规范与道德的基本载体。(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05年11期)
露风[10](2005)在《拓展对建构主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由世经政所副研究员袁正清承担的院重大课题(B类)“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日前结项。课题最终成果是一部约25万字的专着,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崛起的国际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期刊2005-07-05)
国际政治社会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结合国际政治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原理,本文围绕社会人心理、国家心理及体系心理叁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刍议。作者尝试提出了体系心理的假说,并藉梳理体系心理表征、影响体系心理范式之路径,对体系心理生成及其转换机理进行了纵论。文章强调:体系心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国际社会可适度对社会人、国家、体系叁个心理维度进行干预,以期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国际社会行为体以及全球体系的发展与进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际政治社会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龙.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基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视角[J].国际观察.2017
[2].张全义.人、国家与体系心理:国际政治社会学的一种诠释[J].国际观察.2014
[3].花勇.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发展历程[J].湖北社会科学.2013
[4].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5].刘稳.论全球契约的国际政治意义[D].上海交通大学.2010
[6].郭树勇.“国际政治的秘密”:对马克思国际政治观的政治社会学重读[J].太平洋学报.2007
[7].郭树勇.女权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J].国际观察.2007
[8].郭树勇.20世纪日本与德国崛起成败比较:一种国际政治社会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9].郭树勇.深化大国成长的国际政治社会学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5
[10].露风.拓展对建构主义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