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鲁中中等专业学校(鲁中高级技工学校)山东邹平256200
摘要:职业学校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自觉性差、懒于独立获取知识、对学习没有太大激情等特点,使得传统教学方法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便成为职校生掌握计算机的主要途径,只有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效性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应用,计算机文化知识已经成为当代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使广大同学能将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熟练地运用到所学专业中,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情境,对于学生主动探索和知识建构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出发,创设贴近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岗位要求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学习,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学习Excel的“公式与函数”时,笔者创设了“一汽大众公司2013年度销售统计”的教学情境,教师给出了一汽大众公司2013年度各车型每个月的销量,让学生计算各车型的年度销量、所有车型的总销量以及各车型年度销量占总销量的百分比。这个真实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不但认真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任务,还自觉地对这些销售数据进行探究,例如有些学生利用RANK函数对某一车型各个月的销量进行排名,以便分析哪些时间是销售旺季,哪些时间是销售淡季。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进行了大量重复而不枯燥的操作,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操作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施任务驱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主动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中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经历的失败较多,学习自信心严重不足。如果他们遇到的第一个任务就非常棘手,往往会导致他们失去探究的信心;相反,如果从他们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结构出发,给他们力所能及的任务来开始进入研究,则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断提高成就感。因此,教师提出任务后,还要帮助学生把一个复杂庞大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子任务”,分解任务时要注意由易到难,层层推进。
三、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技能
学生的能力总是存在差异,如果教师只是根据中间层次学生的水平来设计课堂任务,就会导致高层次的学生“吃不饱”、低层次的学生“受不了”的情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基础、提高、探索三个层次来设计任务。基础类任务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点的基本操作;提高类任务要求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经过思考才可以解决问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探索类任务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开展课堂竞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掌握相关知识点后,还要通过类似的练习来巩固学习成果,提高操作速度。由于大多数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或者高新技术考试,因此笔者经常把相关考试的模拟题目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由于这些模拟题目很多是大同小异的,有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练习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笔者通过课堂竞赛来组织课堂练习。课堂竞赛分个人竞赛和小组竞赛两种方式。
1.个人竞赛
为了保证竞赛的公平,笔者首先按照学生的操作水平分成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小组。竞赛规则是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每个小组最先完成的三个学生获得平时成绩加分奖励。
2.小组竞赛
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进行分组,每组4人。竞赛规则是以小组所有成员全部完成竞赛内容进行计时,最先完成的三个小组获得平时成绩加分奖励。课堂竞赛的内容除了模拟试题以外,还可以是一些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素楠谢中梅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继续教育,2007,(1)。
[2]张峰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