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北大西洋海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北大西洋海温叁极子,欧亚陆面热力异常
北大西洋海温论文文献综述
梅一清,陈海山,刘鹏,李笛[1](2019)在《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5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及其可能的外强迫因子。研究发现夏季亚洲200 hPa纬向风异常EOF第二模态(方差贡献为16.4%)主要表现出了急流纬向非对称的空间异常形态,反映了西亚和东亚区域急流南北偏移的反位相变化。通过进一步的诊断分析,我们发现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简称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异常会激发出向下游传播的异常波列,夏季该波列在欧亚大陆上空的异常环流中心与急流纬向非对称相关的异常环流中心对应一致,其中东欧平原的异常反气旋和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异常气旋对西亚急流变化存在影响,东亚地区急流的变化与贝加尔湖北部异常气旋和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有关。对比欧亚土壤湿度关键区内垂直环流,陆面热力异常可能会改变局地环流进而影响急流变异,且这种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2](2018)在《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CAM5.3模式,研究了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这两年前夏(6-7月)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均异常偏多,但1998年降水异常较2016年更为显着。在后夏(8月),2016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长江-黄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少,而1998年降水异常分布与之相反。2016年和1998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差异,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以及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变化的共同作用直接相关。敏感性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着差异是导致2016年和1996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改变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进而对中国夏季降水产生影响。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类似"+-+"型分布,这种海温异常型能够在前夏欧亚中高纬度地区激发出双阻型的环流异常响应。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相对弱的"-+-"型分布,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响应总体偏弱。另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还可以通过影响热带纬向环流进而对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起调制作用。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起增强作用,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协调。然而,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减弱,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反。因此,在这叁大洋的协同作用下,2016年和1998年前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均偏强,但前者的振幅弱于后者。在后夏,1998年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仍受异常反气旋控制,2016年则为异常气旋控制。(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7 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期刊2018-10-24)
徐集云,霍利微,宋超辉,刘樱,陈君芝[3](2019)在《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HadiSST资料、CMAP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北大西洋(Northern Tropical Atlantic,NTA)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海夏季风(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SCSSM)的联系及可能机制。观测分析表明,夏季NTA海温异常与SCSSM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NTA海温正异常时,北半球副热带东太平洋至大西洋区域存在气旋式环流异常,有利于热带大西洋(热带中太平洋)地区产生异常上升(下沉)运动,使得西北太平洋地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该反气旋环流异常西侧的南风异常使得SCSSM增强。利用春季NTA指数、东南印度洋海温异常指数、北太平洋海温异常指数、南太平洋经向模(South Pacific Ocean Meridional Dipole,SPOMD)及Niňo3.4指数构建了SCSSM季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后报与观测的SCSSM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81,表明该模型可较好预测SCSSM。(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志恒,张杰,徐玮平[4](2018)在《青藏高原初春积雪的多尺度变化与北大西洋海温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冬、春季积雪变化影响东亚甚至全球春、夏季的环流及气候异常。利用中国西部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提供的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美国大气海洋局提供的全球逐月扩展重建海表温度,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逐月再分析数据,对青藏高原初春(3、4月)积雪的多尺度变化与北大西洋海表温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初春青藏高原雪深异常与初春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当初春关键区海温正(负)异常时,初春高原中部偏北腹地地区、东南部地区积雪深度减少(增加);初春北大西洋关键区海温异常通过激发下游青藏高原上空大气波列以及波作用通量异常来影响高原局地区域的温度和垂直运动,从而影响降雪的产生和积雪的累积。该结果为青藏高原初春积雪的多尺度变化及其影响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冰川冻土》期刊2018年04期)
梅一清[5](2018)在《夏季亚洲副热带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ERA_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亚洲夏季副热带200hPa纬向风异常风场进行了经验正交分解(EOF),提取了能够表征夏季亚洲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的主要模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统计方法探讨了夏季亚洲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模态相关的环流特征和可能的外强迫因子。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模态本质上反映了西亚和东亚急流南北移动的反相变化,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均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亚洲夏季200hPa纬向风异常风场EOF第一模态反映了急流整体位置的经向偏移,呈纬向对称型分布。而第二模态反映了夏季急流在亚洲地区纬向非对称的分布结构,它与西亚、东亚急流的关系都比较密切,反映了西亚、东亚急流南北移动的反位相变化。(2)与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有关的大气环流异常表现出两个重要特征,从北大西洋向欧亚大陆传播的波列和欧亚大陆上的四个异常环流中心。异常波列起源于北大西洋上空,分别向欧亚大陆的高纬和较低纬地区传播。其中上游西亚急流主要受到东欧平原的异常反气旋和巴尔喀什湖附近的异常气旋的影响,而东亚急流则主要受贝加尔湖北部异常气旋和贝加尔湖南部的异常反气旋影响。(3)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存在密切的联系。叁极型海温作为春夏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主模态,能够激发异常波列,对下游地区的环流和气候产生影响。该波列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其夏季在欧亚大陆上空的异常环流中心与急流纬向非对称相关的异常环流中心对应一致。(4)此外,欧亚大陆的异常环流中心对应土壤湿度的关键区,各区土壤湿度都能反映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特征,但是土壤湿度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这种区域差异也存在于陆面热力异常和局地环流的配置上。(5)上世纪60s和90s夏季亚洲高空副热带西风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出现年代际转折,它与北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MO)的转折时间一致。AMO对夏季亚洲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和欧亚土壤湿度的年代际变化可能存在调制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8-06-01)
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6](2017)在《1998年和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CAM5.3模式,研究了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这两年前夏(6—7月)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均异常偏多,但1998年降水异常较2016年更为显着。后夏(8月),2016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长江—黄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少,而1998年降水异常分布与之相反。2016年和1998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差异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以及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变化的共同作用直接相关。敏感性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着差异是导致2016年和1998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改变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进而对中国夏季降水产生影响。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类似"+-+"型分布,这种海温异常型能够在前夏欧亚中高纬度地区激发出双阻型的环流异常响应。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相对弱的"-+-"型分布,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响应总体偏弱。另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还可以通过影响热带纬向环流进而对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起调制作用。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起增强作用,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协调。然而,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减弱,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反。因此,在这3个大洋的协同作用下,2016年和1998年前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均偏强,但前者的振幅弱于后者。在后夏,1998年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仍受异常反气旋控制,2016年则为异常气旋控制。(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李刚,王鑫,周文,晏红明[7](2017)在《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中国西南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北大西洋的热力状况是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北大西洋海温与中国东部和东北部气候变化的关系,而对它与中国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关系关注不够,由此限制了我们对北大西洋海温变化及其对气候影响的全面认识。本文利用1979-2016年逐月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Had ISST海表温度资料和中国160台站降水资料,分析了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中国西南地区降水变化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机制,以期望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及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同期中国西南降水存在显着地正相关关系,即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同期中国西南地区的降水异常偏多,反之,同期中国西南地区的降水异常偏少。春季北大西洋海温主要是通过影响南亚大气环流来间接影响同期中国西南地区的降水变化。进一步分析表明,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能够在对流层低层和高层同时激发出一个"北大西洋-俄罗斯西部-青藏高原西部-中国西南(NRTC)"的遥相关波列,该波列将春季北大西洋海温与同期中国西南地区降水联系起来。在对流层低层,两个反气旋分别位于北大西洋中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西部,两个气旋分别位于俄罗斯西部和孟加拉湾。当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时,它通过NRTC遥相关波列使得孟加拉湾的气旋性环流向中国西南地区输送异常偏多的水汽,配合该地区的显着上升运动,从而导致中国西南地区的降水异常偏多。两组数值模式的结果基本支持观测资料的诊断结果。(本文来源于《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6 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期刊2017-09-27)
周雅娟,钟霖浩,华丽娟[8](2016)在《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锋与大西洋风暴路径及大气大尺度异常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NCEP、Had ISST再分析资料,北大西洋涛动(NAO)月指数序列,探讨了海表面温度(SST)锋的时空变化特征,揭示了北大西洋SST锋的主要气候变率及其与北大西洋风暴轴和大气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关系。研究表明,剔除季节循环后的SST锋显示其最主要变率为锋区的向南/北摆动,其对应的风暴轴发生相应的西南/东北移动,并同时在北大西洋上空对应一个跨海盆的位势高度负/正异常。这种环流异常可引起高纬度海平面气压(SLP)的反气旋/气旋式环流,这有利于增强海表面风对大洋副极地环流的负/正涡度异常输入,进一步减弱/加强了高纬度上层冷水向SST锋区的输送。北大西洋SST锋的另一主要模态为锋区在南北方向的分支和合并。当SST锋异常在40°N~45°N以单支形式加强时,对流层位势高度场和SLP南北梯度增大,对应NAO正位相,此时风暴轴也为单支型;同时SLP异常场促使冰岛附近具有气旋式风应力异常,亚速尔地区具有反气旋式风应力异常,导致副极地环流和副热带环流均加强,增加高纬度冷水和低纬度暖水在锋区的输入,从而进一步增强40°N~45°N附近的SST锋区。当SST锋异常在40°N~45°N纬带南北发生分支时,风暴轴也同时出现北强南弱的南北分支,此时对应了负位相NAO,来自北南的冷暖水输送减弱,SST锋也发生减弱分支。此外,位于大洋内区的SST锋东端也存在一个偶极子型的模态,尽管其解释方差相对较小,但仍与偏东北的NAO型具有显着相关。谱分析表明,北大西洋SST锋与风暴轴具有1~3年和年代际共振,与中高纬大尺度环流也存在周期1~3年的共变信号,其中准一年共变信号体现了SST锋和NAO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诊断分析表明,SST锋上空的近表层大气斜压性和经向温度梯度随着SST锋的增强而增强,经向热通量的向北输送导致涡动有效位能的增加;海洋的非绝热加热产生更强的垂直热量通量,这有利于涡动有效位能释放成为涡动动能,从而表现为该区域的风暴轴加强,并进一步影响风暴轴中的天气尺度扰动与下游大尺度环流异常的相互作用过程。(本文来源于《气候与环境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郭漪然[9](2016)在《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广义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交界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交界面是表征亚洲夏季风两个子系统(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相互作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年际变化对理解和预测亚洲夏季风环流及其降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交界面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基于广义位温定义下的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交界面GIIE,并获得了相应的GIIE指数。并利用NOAA二十世纪再分析资料V2、hadley中心月平均海温资料,综合应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T-N flux诊断等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前期到同期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广义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的交界面GIIE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了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北大西洋-丝路型遥相关影响GIIE年际变化的物理过程。并用ECHAM5-NEM02.3数值模式对分析结果进行了分析和验证。主要结论如下:(1)广义位温的概括公式及广义定义下的交界面。在前人广义位温定义的基础上,用EOF提取各种大气不均匀饱和状况的权重,按照权重线性组合得到能综合概括不同非均匀饱和状态的广义位温的线性组合公式。用这个广义位温的线性组合公式重新计算了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的交界面及其指数,并将其称为基于广义位温的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交界面(GIIE)。由于广义位温的线性组合能更真实地描述大气的“不完全饱和”状态,因此GIIE能更好地描述东亚夏季风与印度夏季风交界面的演变。(2)北大西洋影响GIIE年际变化主导模态的提取。通过对多年春季到夏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和GI IE多年位置分布做奇异值分解SVD后发现,从前期春季到同期夏季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分布与GIIE年际变化存在显着的关系。进一步对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做GIIE指数的合成分析确认,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异常是两个场耦合关系的主导模态。(3)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影响GIIE年际变化的物理过程。通过对基于SVD1左场(海温场)时间序列和右场(GIIE)时间序列做高层经向风异常、位势高度异常和波通量的合成分析,得到了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异常对GIIE的影响机制-北大西洋-丝路型遥相关,揭示了前期到同期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影响GIIE位置的物理过程:前期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异常持续到夏季,并激发北大西洋-丝路型遥相关,夏季北大西洋-丝路型沿大圆路径传播,相应的位势高度异常沿大圆路径呈“负-正-负-正-负-正”(“正-负-正-负-正-负”)分布特征,环流场则沿大圆路径呈“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反气旋-气旋)分布特征,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异常偏强偏南(偏弱偏北),进一步导致GIIE位置异常偏东(偏西)。(4)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影响GIIE年际变化的数值模拟。所用的ECHAM5-NEM02.3模式能够比较好地模拟出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的基本特征。分析耦合模式中异常风场、位势高度场和T-N通量对北大西洋叁极型海温的响应,结果表明数值模式比较好地再现了观测事实分析中的北大西洋-丝路型遥相关及其导致的GI IE年际摆动,验证了北大西洋叁极型通过北大西洋-丝路型影响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和位置进而影响GIIE的物理模型,所获结果也与第四章的分析结论一致。(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霍利微,郭品文,张福颖[10](2016)在《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79—2012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Hadley中心的海温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夏季(6—10月)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的关系及其可能机制。结果表明,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同期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次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热带北大西洋海温的异常增暖可产生一对东—西向分布的偶极型低层异常环流,其中气旋性异常环流位于北大西洋/东太平洋地区,反气旋异常环流位于西北太平洋地区。该反气旋环流异常使得TC主要生成区的对流活动受到抑制、低层涡度正异常、中低层相对湿度负异常、中层下沉气流异常,这些动力/热力条件均不利于TC生成。此外,西北太平洋地区低层涡旋动能负异常,同时来自大尺度环流的涡旋动能的正压转换也受到抑制,不能为TC的生成和发展提供额外能量源。反之亦然。(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北大西洋海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CAM5.3模式,研究了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这两年前夏(6-7月)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降水均异常偏多,但1998年降水异常较2016年更为显着。在后夏(8月),2016年长江以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多,长江-黄河流域降水异常偏少,而1998年降水异常分布与之相反。2016年和1998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差异,与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以及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变化的共同作用直接相关。敏感性数值试验的结果表明,北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显着差异是导致2016年和1996年夏季中国东部降水以及大尺度环流异常存在明显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可以通过改变欧亚中高纬度环流进而对中国夏季降水产生影响。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类似"+-+"型分布,这种海温异常型能够在前夏欧亚中高纬度地区激发出双阻型的环流异常响应。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自热带至副极地呈相对弱的"-+-"型分布,欧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响应总体偏弱。另一方面,北大西洋海温异常还可以通过影响热带纬向环流进而对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异常反气旋起调制作用。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起增强作用,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协调。然而,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则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的减弱,这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的强迫作用相反。因此,在这叁大洋的协同作用下,2016年和1998年前夏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均偏强,但前者的振幅弱于后者。在后夏,1998年西北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仍受异常反气旋控制,2016年则为异常气旋控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北大西洋海温论文参考文献
[1].梅一清,陈海山,刘鹏,李笛.夏季亚洲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J].大气科学.2019
[2].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2016年和1998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7东亚气候、极端气候事件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2018
[3].徐集云,霍利微,宋超辉,刘樱,陈君芝.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理[J].大气科学学报.2019
[4].陈志恒,张杰,徐玮平.青藏高原初春积雪的多尺度变化与北大西洋海温的关系[J].冰川冻土.2018
[5].梅一清.夏季亚洲副热带高空急流纬向非对称变异与北大西洋海温和欧亚陆面热力异常的可能联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
[6].任宏昌,左金清,李维京.1998年和2016年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2017
[7].李刚,王鑫,周文,晏红明.春季北大西洋海温异常与中国西南降水的关系及其可能影响机制[C].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东亚气候多时间尺度变异机理及气候预测论文集.2017
[8].周雅娟,钟霖浩,华丽娟.北大西洋海表面温度锋与大西洋风暴路径及大气大尺度异常的关系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6
[9].郭漪然.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广义东亚夏季风和印度夏季风交界面年际变化的影响机制[D].云南大学.2016
[10].霍利微,郭品文,张福颖.夏季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J].大气科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