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育思想论文-向春

群育思想论文-向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群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群性,群育,历史嬗变,当代价值

群育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向春[1](2013)在《群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生不能离群,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不可回避。所谓群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处群、合群、善群的教育,是一种促进人在群体社会之中发展和谐群己关系的教育。群育,将人的发展作为目的,强调个人发展离不开群体,以及在个性健全发展的基础之上发展群性,促进促进个性与群性和谐发展;群育,旨在促进学生学会融入群体,学会与他人互助合作,增进社会能力,群己和谐关系,发挥服务社会的热忱,进而涵育民胞物与的胸怀,丰富人生的意义。群育思想是生根和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教育理论资源和实践智慧。群育思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中国古代教育经典《学记》中鲜明提出了“敬业乐群”的教育目标,孔子、孟子、荀子、墨子等思想家都阐述过群育思想并影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如敬业乐群众、以友辅仁、修已善群等成为中国古代君子人生修养目标等。近代以来,群育思想得到复兴,并与民族救亡图存联系在一起。民国时期,在蔡元培、梅贻琦等的倡导下,群育思想大放光芒,“德智体群美”五育并列,成为教育方针,指导各级各类教育,并深化和丰富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当代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仍鲜明提倡和实施有特色的群育。当前,我们的教育目标虽然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却在德育之中一直特别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这其中其实上就蕴涵着或隐含着群育。但是,另一方面,当前德育涵义太泛,效果不彰,表明我们需要加强群育或凸显群育的特殊的育人功能。群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群育与民主主义教育精神相通,群育弘扬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群育坚持国际主义精神。人的发展以心理发展为基础,对人的合群性、人的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等的认识,为群育理念提供了心理学视角。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包括人的个性与群性的协调发展,群育合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群育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文化活动,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德、智、体、美、劳以及群育等各育之间相互关联。它们互相渗透,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人的发展,并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如果过于偏重于某一方面,或过于忽视某一方面,都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敬业乐群、以友辅仁、修己善群为群育的叁大任务。群育倡导自由民主、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等社会价值,发展良好的群性需要基于伦理,恪守诚信,依于天性,发展理性。群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一套具体的教育方案。群育是一种生活教育,我们需要在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导下,重视群育的育人功能,致力于群育的实践,寓群育于融合渗透之中要结合各科目和课程教学渗透群育思想和群育精神,开设相当于通识教育课程或素质教育课程的群育课程,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课外活动和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教师身体力行,与学生共同进行群育活动,进行群体生活指导,以及融合社会教育的力量,如社会媒体、家庭教育等学校教育之外的社会教育,尤其是通过各科目教学和群体活动去完成群性的陶冶。(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3-05-26)

谭志伟[2](2011)在《诗可以群和而不同止于至善——关于古代儒家群育思想的美学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孔孟为代表的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包含大量的"群育思想",有博大而厚重的关于"辟育思想"的智慧。它以"仁"为核心,始终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秩序这一问题来论述自己的群育观念及理论。儒家辟育思想对艺术—审美采取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强调以美导善的方向和理念,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和人际关系秩序构建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1年22期)

谭志伟[3](2011)在《儒家群育思想的美学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孔孟为代表的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包含着大量的"群育"思想,其与美育思想相互涤荡,闪烁出情理相融、美善双辉的审美意趣。(本文来源于《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韩荭芳[4](2010)在《我国群育思想之变迁及其对当代高校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群育思想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由先秦时期发轫到民国时期发展,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梅贻琦、潘光旦等人的教育主张丰富了群育思想。在这个科技迅猛发达的时代,我国高校人才素质培养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群育思想强调关怀他人、和谐相处,体现了群性的精神,对当代高校人才素质培养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杨云萍[5](2010)在《《学记》群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最早的教学论专着《学记》的群育思想有鲜明特色,其内容主要体现于学生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中如何与人和睦相处,以达到修业进德的目的。其重视"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群育思想独具价值,在强调"学会做人"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在国家教育方针中应明确提出"群育"目标。(本文来源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1期)

刘义甫[6](2009)在《“群育”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对群育的涵义和内容、地位和作用、理论基础及其历史发展作初步分析,希望能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所启发。(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09年23期)

董海峰[7](2009)在《群性群育思想在中学体育中的渗透》一文中研究指出援引儒家和墨家思想,对群性和群育思想进行了阐释。以中学为研究领域,探讨了体育与群育的关系。指出:中学体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群育的最佳途径之一,应该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使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渗透群育思想,并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叁位一体的系统学习模式。(本文来源于《河北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刘新春,赵芳芳[8](2009)在《罗辀重群育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叁十余年,一以贯之地推行群育。他实施"五育并重"、"群育为先"的教学方针。提倡融"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自给教育"于一体,处群而教,推行"导生制",让学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重视环境熏染作用,主张开门办学,走社会实践的群育之路。罗辀重在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教育之神"。(本文来源于《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期刊2009-09-01)

赵芳芳[9](2009)在《罗辀重群育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罗辀重主持陶龛校政30余年,一以贯之地推行群育。他实施“五育并重”,“群育为先”的教学方针。提倡融“生活教育”、“职业教育”、“生产教育”、“自给教育”于一体,处群而教。推行“导生制”,让学生“养成自动研究的习惯”。重视环境熏染作用,主张开门办学,走社会实践的群育之路。罗辀重在20世纪前期中国乡村教育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誉为“教育之神”。罗辀重的“群性教育”在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措施等诸方面,都体现着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群性教育与重视个性教育发展相结合,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当今提倡的群性教育的完整体现。在重视个人价值,尊重个性发展,强调发挥个人独立性、创造性、竞争性的同时,我们还应秉承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格精神,即团结互助、关心他人的“群性”观念。因此,对罗辀重群育思想的研究势在必行。文章绪论部分回顾了群育的历程,总结了罗辀重群育思想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文章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罗辀重群育思想进行探源。文章第二部分论述了罗辀重群育思想的理论架构。文章第叁部分阐述了罗辀重群育思想的实践尝试。文章第四部分从罗辀重群育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代启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为群育在当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复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9-04-18)

赵颖[10](2009)在《先秦儒家“群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群育思想”,有着重要而丰富的关于“群育思想”的智慧,历代儒家学者对其深入研究并实践之,使之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儒家的群育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群育思想在我国早已有之,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中包含着大量的群育思想。随后一些教育家在先秦儒家群育思想的基础上,对群育进行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主要包括叁种群育观分别是“群育”就是指社会教育,代表人物有严复、蔡元培;“群育”就是培养合群、合作、团结精神的教育,代表人物是潘光旦、梅贻琦、罗辀重;“群育”是关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教育,代表人物是张伯苓。另外在先秦儒家群育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张学良、任弼时都进行过学校群育实践。到了近代,一些海内外学者对儒家群育思想进行了研究,韩钟文认为通过学习社会规范,使受教育者自觉地遵循社会规范来调节自己的社会行为,增强社会历史责任感,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成为为社会服务的合格成员,是孔子群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等等。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先秦儒家群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出先秦儒家群育思想的思想内涵。孔子的群育思想主要包括:一是“仁”:孔子群育思想的哲学之基;二是“修身”:孔子群育思想的题中之意;叁是“礼”“乐”“诗”:孔子群育的实施途径。孟子群育思想主要包括“性善论”是孟子群育思想的基础和“仁政”是孟子实施群育的手段两个方面。荀子的群育思想包括:明分使群:荀子群育思想的基础;礼义:荀子群育的实施途径;君民关系:荀子群育的重要内容。儒家群育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与时俱进,绵延发展了两千多年,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凝聚力的日益增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我国更加强大与和谐,全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在我国需要实施群性教育,并且一以贯之,不仅要在家庭、学校实施群育,而且要对整个社会的人民进行群性教育,主要应注重一下几点:以孝悌慈敬为主,注重发挥家庭的群育功能;学校教育应注重以仁为主的群性教育;社会群育实践应贯彻以“和为贵”的原则。(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群育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孔孟为代表的古代儒家思想体系包含大量的"群育思想",有博大而厚重的关于"辟育思想"的智慧。它以"仁"为核心,始终围绕如何构建和谐有序的人际与社会关系秩序这一问题来论述自己的群育观念及理论。儒家辟育思想对艺术—审美采取一种功利主义的态度,强调以美导善的方向和理念,强调美育对人格培养和人际关系秩序构建的积极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群育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向春.群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与当代价值[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谭志伟.诗可以群和而不同止于至善——关于古代儒家群育思想的美学审视[J].文教资料.2011

[3].谭志伟.儒家群育思想的美学审视[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11

[4].韩荭芳.我国群育思想之变迁及其对当代高校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5].杨云萍.《学记》群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

[6].刘义甫.“群育”思想初探[J].大众文艺.2009

[7].董海峰.群性群育思想在中学体育中的渗透[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

[8].刘新春,赵芳芳.罗辀重群育思想初探[C].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2009

[9].赵芳芳.罗辀重群育思想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10].赵颖.先秦儒家“群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群育思想论文-向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