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假体论文-关山,王宇,张冰,张开通

人工假体论文-关山,王宇,张冰,张开通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工假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腺肿瘤,假体植入乳房重建,覆盖,网片

人工假体论文文献综述

关山,王宇,张冰,张开通[1](2019)在《乳房假体重建手术中假体覆盖与人工材料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假体为基础的乳房重建手术,利用胸壁肌肉覆盖假体有效增加了覆盖的强度和厚度,降低了伤口裂开、感染引起的假体外露,同时也减少了假体移位、包膜挛缩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随着材料学的进步,人工材料(人工真皮/网片)作为胸大肌的延伸或替代覆盖假体,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需要植入较大假体的病例,借助人工材料联合胸肌可"延伸"肌肉组织,无张力覆盖假体,可使重建乳房下皱襞更为饱满、自然。对于有条件保留一定皮瓣厚度的病例,采用人工材料完全包裹假体,经皮下植入完成胸肌前乳房重建,避免了胸肌损伤,保留了胸肌功能。因此,对于以假体为基础的乳房重建手术,正确选择假体植入层次、保证假体的有效覆盖、合理应用人工材料,才能减少术后相关并发症,提高重建乳房的美学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牛舜,龙华,李永伟,赵振,马保安[2](2019)在《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动物模型的快速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展至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已在临床解决了许多终末期的关节疾患。研究表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患者,其假体周围处于高骨更新状态。因此骨-假体界面的早期整合对于阻止磨屑颗粒和细胞因子的迁移至关重要,而限制人工关节假体使用寿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磨屑颗粒诱导的假体无菌性松动。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尝试使用107个UHMWPE颗粒快速建立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兔动物模型,以便为进一步探讨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机制及防治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我们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动物的左侧胫骨髓腔内植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假体。在实验组中,分别于假体表面和膝关节腔内植入0.5×10~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颗粒。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的关节内压力更高、骨组织形态学参数更差、假体生物力学固定强度更低,同时,促炎细胞因子和骨更新标志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我们使用很少的UHMWPE颗粒成功快速地建立了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兔动物模型,从而为今后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9年20期)

鲁姗,王志武,颜国正,周泽润[3](2019)在《仿生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的机构设计和实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模仿耻骨直肠肌牵引直肠形成肛肠角以实现控便,设计了一款基于叁环式结构的仿生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采用高度集成的减速器将电动机驱动由内向外输出,使用O型圈实现旋转部件的动密封;自制密封性良好的传感器来测量肠壁受力;进行力学性能测试、防水实验和动物实验以验证假体功能.结果表明:假体的总传动效率为49%~59%,输出转矩为2.04~2.51 N·m,单个行程响应时间为10 s;柔性压力传感器的输出和其所受压力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当假体对肠道径向的闭合压力为6.6 kPa时,可在直肠腔内维持98 cm高度的水柱不渗漏;假体在经历4 050次开关运动后仍不发生渗漏;植入假体可有效避免肠吻合术,并可在动物体内进行有效控便、排便.实验结果验证了所设计的仿生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是一种能有效控便且整体防水性能良好的机电一体化机构.(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蒋超英,李华珍,褚如云[4](2019)在《不同助行方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周假体稳定性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助行方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76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居家康复状况,其中对照组术后采用框架式助行器辅助行走38例;观察组术后采用腋式拐杖助行。记录两组术后居家行走期间跌倒情况,记录两组术后假体松动率和股骨柄假体下沉,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价两组疼痛程度,采用Harris评分评价两组髋关节功能,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评价两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术后居家行走期间未发生跌倒,观察组术后6个月假体松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3周、6个月股骨柄假体下沉深度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NRS评分明显低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周、6个月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3周、6个月Harris评分、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腋式拐杖助行应用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居家康复中效果更理性,不仅可提高假体稳定性,还可减轻其疼痛,改善其髋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来源于《浙江创伤外科》期刊2019年05期)

陈仁德,李勇军,李向平,陈婧,张莎莎[5](2019)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1—2017-12诊治的7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病例,取关节液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同时抽取关节液注入BD血培养瓶培养,存在窦道者取窦道分泌物培养,翻修术中取至少4份不同部位的组织标本进行普通细菌培养。统计分析病原菌情况及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75例中有47例培养出细菌,阳性率62.7%。革兰氏阳性菌31例,革兰氏阴性菌12例,真菌3例,偶发分枝杆菌1例。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全部敏感,革兰氏阴性菌中未发现多重耐药菌株。4例大肠埃希菌对叁代头孢、酶抑制剂组合制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有较好的敏感性,碳青霉烯类100%敏感,未发现产超光谱β内酰胺酶菌株。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来源广泛,革兰氏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为主。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保持100%敏感性,是关节翻修术抗生素骨水泥载药首选。革兰阴性感染菌对叁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组合制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保持较好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刘长路,马丽波,刘晓民,黄健[6](2020)在《Meta分析评价长柄与短柄人工髋关节假体在置换治疗中的有效和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短柄人工髋关节系统具有创伤小、假体稳定、符合人体生物力学、更好的保留骨量等特点,但是目前短柄假体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并不广泛,人群具体受益情况仍不清楚。目的:评价长柄及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Embese数据库、Medline数据库、Web of Scienc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收集关于长柄及短柄髋关节置换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9项随机临床对照试验、747例患者,其中长柄假体组383例和短柄假体组364例;②Meta分析显示:短柄假体组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长柄假体组[MD=5.74,95%CI(3.20,8.27),P <0.05;MD=4.16,95%CI(2.36,5.97),P <0.05],术后WOMAN指数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10.37,95%CI(5.71,15.03),P <0.05],术后NRS疼痛评分较长柄假体组明显改善[MD=0.54,95%CI(0.18,0.90),P <0.01];两组切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OR=0.40,95%CI(0.13,1.22),P>0.05;MD=-0.02,95%CI(-0.08,0.03),P> 0.05;MD=-0.10,95%CI(-0.16,0.04),P> 0.05];③结果表明,短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可缓解疼痛、尽早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手术效果,尤其适用于骨质较好的年轻患者。(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20年03期)

康建平,肖砚斌,董苏伟,马翔,李文忠[7](2019)在《骨肉瘤患儿改良人工膝关节假体应用五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人工半膝关节假体在儿童骨肉瘤保肢术中的可行性,评估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于我科的5例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患儿,均经病理诊断为骨肉瘤,根据Enneking骨肿瘤外科分期,5例均为IIB期,术前均经过1~2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予以经过改良设计的人工半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继续规范化疗并定期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及影像学评估。根据国际保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和膝关节活动度对膝关节功能评价。详细记录肿瘤学结果以及假体并发症。结果 5例患儿均顺利完成瘤段切除、改良半膝关节假体置换术,获随访9~33个月,平均16个月,有2例出现患肢短缩2 cm。截至末次随访时,ISOLS功能评分21~28分,平均23.6分,均为优,膝关节屈曲度70°~110°,平均92°。2例患儿出现轻度跛行、轻度局部疼痛。膝关节临床检查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轴移实验、反轴移实验均阴性,稳定性100%。结论该改良型人工半膝关节假体在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的治疗中的近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为儿童膝关节周围骨肉瘤提供了一种更为合适的保肢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与关节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吕大鹏[8](2019)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时假体的选择及术后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时假体的选择及术后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诊的10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半髋置换组和全髋置换组,每组均为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及Harris评分情况。结果与半髋置换组相比,全髋置换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Harris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均可通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髋关节功能进行改善,而术式及假体选择时,应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25期)

陈松[9](2019)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并脱位翻修术后反复脱位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术后脱位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个常见并发症,不同的脱位情况治疗方式亦不相同,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一科收治了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并脱位翻修术后反复脱位患者,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2期)

胡海波,郑志永[10](2019)在《应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综述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总结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特点及与传统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对比观察。结果目前用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假体主要有两种:即后稳定型假体及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随着新的假体—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诞生,可供选择的假体愈来愈多。结论相比于传统假体,内轴型膝关节假体的优势与否并不确定,这需要更多的对比性研究加以证明。(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1期)

人工假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发展至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已在临床解决了许多终末期的关节疾患。研究表明,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患者,其假体周围处于高骨更新状态。因此骨-假体界面的早期整合对于阻止磨屑颗粒和细胞因子的迁移至关重要,而限制人工关节假体使用寿命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磨屑颗粒诱导的假体无菌性松动。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在尝试使用107个UHMWPE颗粒快速建立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兔动物模型,以便为进一步探讨假体无菌性松动的机制及防治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我们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动物模型,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两组动物的左侧胫骨髓腔内植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涂层假体。在实验组中,分别于假体表面和膝关节腔内植入0.5×10~7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ethylene,UHMWPE)颗粒。结果: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的关节内压力更高、骨组织形态学参数更差、假体生物力学固定强度更低,同时,促炎细胞因子和骨更新标志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结论:我们使用很少的UHMWPE颗粒成功快速地建立了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兔动物模型,从而为今后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工假体论文参考文献

[1].关山,王宇,张冰,张开通.乳房假体重建手术中假体覆盖与人工材料的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

[2].牛舜,龙华,李永伟,赵振,马保安.人工关节假体无菌性松动动物模型的快速建立[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

[3].鲁姗,王志武,颜国正,周泽润.仿生人工肛门括约肌假体的机构设计和实验验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9

[4].蒋超英,李华珍,褚如云.不同助行方式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3周假体稳定性的作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9

[5].陈仁德,李勇军,李向平,陈婧,张莎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9

[6].刘长路,马丽波,刘晓民,黄健.Meta分析评价长柄与短柄人工髋关节假体在置换治疗中的有效和安全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0

[7].康建平,肖砚斌,董苏伟,马翔,李文忠.骨肉瘤患儿改良人工膝关节假体应用五例报告[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2019

[8].吕大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时假体的选择及术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9].陈松.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并脱位翻修术后反复脱位1例[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10].胡海波,郑志永.应用内轴型膝关节假体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标签:;  ;  ;  ;  

人工假体论文-关山,王宇,张冰,张开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