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巴斯奈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翻译》,巴斯奈特,全球化
巴斯奈特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林[1](2019)在《全球化时代跨学科与跨界翻译研究——苏珊·巴斯奈特《翻译》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作为翻译研究的领军人物,着作颇丰,其中《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自1980年第1版到2013年第4版,跨越时空40年,可谓对全球翻译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苏珊·巴斯奈特针对翻译研究存在的问题,尤其针对翻译研究过于倚重语言学而导致的诸多(本文来源于《东方翻译》期刊2019年04期)
谢婷婷[2](2019)在《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作家的信念》(第八章至第十一章)翻译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作家的信念》(The faith of a writer,2003)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在书中阐释了她对自己过去的写作生活以及文学作品的理解。该书语言严谨、例子丰富,涵盖大量西方文学知识。本报告选取书中第八章至第十一章(译文约16,000字)进行翻译,试图通过该作品的翻译,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学以及文学写作技巧。本研究发现在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翻译活动,译文要贴近基于翻译的基本单位—文化,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活用各类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源语目标语的文化功能等值,尽量避免文化词文化内涵的缺失。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中西方共通的情形,译者或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或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地改写以创作出较为贴切的表达;对于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在保留文化因素,鼓励目的语读者走进原文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文本可读性。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忠于原文内容和语言风格,也要注意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对等。本报告在提高笔者自身翻译能力及运用理论能力之外,也有助于他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领域。(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琪[3](2019)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纪录片字幕英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实践报告基于纪录片《我到新疆去》的字幕英译,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指导下,解决此次翻译实践中所遇到的翻译问题。一是句子层面上中英语言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翻译困难。此外,字幕翻译受到时空的限制,所以译文必须简洁明了,这就要求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做到语意整合,增强信息密度,在传达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提炼语言。二是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根据对原文文本的分析,作者发现原文有大量文化专有项,包括物质文化专有项,社会文化专有项和语言文化专有项。在文化缺省的情况下,如何传达出原文的文化内涵来帮助译语观众理解其内容是本报告的一大难点。根据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本文提出了删减,浓缩,直译,替换,释义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满足译语观众的需要。(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田静远[4](2019)在《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比较文学观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珊·巴斯奈特是着名的比较文学学者,她关于比较文学的危机和“文化转向”的观点,对中国比较文学界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本论文结合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史,借助跨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大致从叁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比较文学界对巴斯奈特比较文学观的接受。首先,从巴斯奈特的比较文学“危机”论入手,探讨比较文学翻译转向与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探析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化过程。其次,具体讨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中国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之间的复杂关联,探析“文化研究”思潮影响下比较文学的“文学性”问题,以及中国比较文学界为调整学科范式所不断进行的尝试。最后,通过审视巴斯奈特不断发展中的比较文学观,即从学科论向方法论的转变和比较文学的语境化,回顾巴斯奈特比较文学观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自觉警惕“理论旅行”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强制阐释”现象,深入思考中国比较文学界在引进西方学术观点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危机论进行再反思。(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5-24)
杨雅婷[5](2019)在《巴斯奈特诗歌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英译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中的“黄金时代”,唐诗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白居易是唐朝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通俗易懂,许多来自国内外的学者、译者通过翻译将白居易的诗歌带到西方,促进了中国文化传播,以及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然而,中西文化内涵差异颇大,使得诗歌中某些文化因素难以用英语表达。本文以苏珊巴斯奈特的诗歌翻译理论为出发点,根据白居易诗歌的创作特点指出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具体问题:一是文本特征,即唐诗的整体形式、创作规则等;二是超文本因素,包括诗歌中蕴含的特殊文化意象、典故,和佛教文化。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白居易诗歌的不同译本,本文尝试探讨唐诗英译的原则。(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5-22)
罗晓佳[6](2019)在《苏珊·巴斯奈特诗歌翻译“种子移植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基于《说文解字》的古诗阐释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珊·巴斯奈特的诗歌翻译"种子移植理论"指出诗歌翻译"移植种子"过程中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确认种子"过程,是全面透彻理解原诗的过程;第二阶段"移植种子"过程,是在目的语文化语言框架中翻译原诗的过程。借助许慎编着的《说文解字》对古诗里文言文词汇的阐释,有助于译者对该词汇的词源、意义和发展演变过程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有利于诗歌翻译的精确性。对《山园小梅其一》和《破阵子》两首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实践的展示,实例论证了"种子移植论"在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陈丕[7](2019)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奈特一直很重视翻译史的研究,其独特的描述性眼光和文化研究视野,使翻译史研究摆脱了机械教条式的分期研究模式,把研究者的目光从翻译过程本身投射到与翻译有关的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和领域上来。文章从翻译史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叁个方面对巴斯奈特翻译史观进行了剖析,揭示了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的文化视角及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叉,苏珊·巴斯奈特[8](2018)在《比较文学何去何从——苏珊·巴斯奈特教授访谈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四川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张叉对英国华威大学比较文学教授苏珊·巴斯奈特就比较文学的专题所作的访谈录。访谈中,苏珊·巴斯奈特教授介绍了她对比较文学看法几经转变的情况,阐述了她文化转向的内涵,解释了她不看好影响研究的缘由,回应了别人对她欧洲中心主义的指责,分析了比较文学何去何从的问题,并给比较文学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外国语文》期刊2018年06期)
黄燕娇[9](2018)在《浅谈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20年代70年代以后,文化翻译学派兴起,苏姗·巴斯奈特作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翻译理论和翻译观对当代翻译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的产生及其内涵的阐释和解读,以期帮助研究者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该翻译理论。(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黄秋鸯,黄毅能[10](2018)在《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在景德镇陶瓷旅游外宣翻译中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认为,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不但是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交流。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复杂,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景德镇陶瓷旅游外宣翻译中,译者采用保留文化意象法和替换文化意象法更能够准确地向西方游客传达中国陶瓷文化信息。(本文来源于《英语广场》期刊2018年10期)
巴斯奈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家的信念》(The faith of a writer,2003)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ce Carol Oates,1938)在书中阐释了她对自己过去的写作生活以及文学作品的理解。该书语言严谨、例子丰富,涵盖大量西方文学知识。本报告选取书中第八章至第十一章(译文约16,000字)进行翻译,试图通过该作品的翻译,让读者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学以及文学写作技巧。本研究发现在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的翻译活动,译文要贴近基于翻译的基本单位—文化,译者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活用各类翻译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源语目标语的文化功能等值,尽量避免文化词文化内涵的缺失。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中西方共通的情形,译者或保留原文的表达方式,或根据需要对原文进行适当地改写以创作出较为贴切的表达;对于文化空缺现象,译者在保留文化因素,鼓励目的语读者走进原文的同时,还充分考虑了文本可读性。笔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要忠于原文内容和语言风格,也要注意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对等。本报告在提高笔者自身翻译能力及运用理论能力之外,也有助于他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巴斯奈特论文参考文献
[1].王洪林.全球化时代跨学科与跨界翻译研究——苏珊·巴斯奈特《翻译》介评[J].东方翻译.2019
[2].谢婷婷.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视角下《作家的信念》(第八章至第十一章)翻译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9
[3].张琪.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纪录片字幕英译实践报告[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9
[4].田静远.苏珊·巴斯奈特(SusanBassnett)的比较文学观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新疆大学.2019
[5].杨雅婷.巴斯奈特诗歌翻译理论视角下的白居易诗歌英译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9
[6].罗晓佳.苏珊·巴斯奈特诗歌翻译“种子移植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基于《说文解字》的古诗阐释与翻译[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7].陈丕.西方翻译理论史之文化视角透视——苏珊·巴斯奈特翻译史研究思想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张叉,苏珊·巴斯奈特.比较文学何去何从——苏珊·巴斯奈特教授访谈录[J].外国语文.2018
[9].黄燕娇.浅谈巴斯奈特文化翻译理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10].黄秋鸯,黄毅能.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在景德镇陶瓷旅游外宣翻译中的运用[J].英语广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