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环境容量论文-李志洋

土壤环境容量论文-李志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环境容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最佳替代比例,重金属阈值

土壤环境容量论文文献综述

李志洋[1](2019)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安全施用及土壤环境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化肥施用量大、肥料施用结构不合理等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随着集约化畜禽养殖业发展,我国每年生产38亿吨畜禽养殖废弃物。由畜禽养殖废弃物堆肥产生的有机肥具有改良土壤和提高农产品质量等优势,但其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含量也相对偏高,过量施用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风险。本文将侧重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的安全施用量及其长期施用对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研究,选用黄斑田、小粉土和培泥砂土叁种土壤类型进行生菜盆栽试验,同时选择甬优17、秀水134和甬优538叁种水稻品种开展小区试验。试验设置CK(生菜盆栽试验中为不施肥对照;小区试验中为当地常规施肥,即折合225kgNha-1)、F(化肥纯氮减量20%,折合180kgNha-1)、M1(化肥纯氮减量20%基础上,10%的化肥纯氮被有机肥替代,折合180 kgN ha-1)、M2(化肥纯氮减量20%基础上,20%的化肥纯氮被有机肥替代,折合180kgNha-1)、M3(化肥纯氮减量20%基础上,30%的化肥纯氮被有机肥替代,折合180kgNha-1)和M4(化肥纯氮减量20%基础上,40%的化肥纯氮被有机肥替代,折合180kgNha-1)6个处理,研究不同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施用比例对土壤环境质量和农产品品质安全的影响,以期制定生菜和水稻种植的最佳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施用比例,并进一步基于前期试验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土壤环境静态容量模型联合预测土壤重金属阈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结果如下:(1)生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上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施用的最佳比例有显着差异。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施用使生菜产量和盆栽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显着提高,但也使土壤和生菜重金属含量显着上升,影响土壤环境质量和生菜安全生产。综合考虑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施用对土壤环境质量、生菜产量和生菜地上部分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最终确定黄斑田、小粉土和培泥砂土的最佳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比例分别为30%、20%和10%。(2)水稻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种植过程中最适宜的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施用比例差异显着。当小区试验种植甬优17时,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施用使土壤pH(H20)降低,土壤Cd和Cu含量显着提高,且籽粒Cd含量明显高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规定的限量值(0.2 mg/kg)。种植秀水134和甬优538时,M3和M4处理使土壤pH显着提高,电导率(EC)显着降低。试验后土壤Cd和Cu含量显着超过其风险筛选值,水稻籽粒中5种重金属含量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当替代比例高于30%和10%时,秀水134和甬优538籽粒As含量超过限量标准。综上所述,尽管试验小区存在土壤重金属轻度污染,但种植低积累水稻品种时,仍可以运用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施用技术,且替代比例分别控制在30%和10%以内可保证秀水134和甬优538的安全生产。(3)利用多元回归方法和土壤环境静态容量模型分别得出了生菜盆栽试验中不同土壤类型和水稻小区试验中不同品种种植条件下的土壤重金属阈值,并对其土壤环境容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随着施用年限增长,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和有机肥安全施用环境容量降低,即土壤负载重金属的能力下降。因此为了保证土壤环境质量,需要严格控制有机肥的施用量及施用年限。(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3-01)

马辉英,杨晓东,吕光辉[2](2016)在《精河县重金属土壤环境容量及近百年趋势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开展重金属土壤环境容量研究,准确了解土壤环境承载力,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区域重金属污染研究与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估算精河县土壤重金属元素的静态和动态环境容量,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草甸土、林灌草甸土、风沙土和盐土4种土壤类型的各种重金属元素的静态容量排序为:Pb>Cr>Zn>Cu>Co。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年限下、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动态容量排序为:Co和Pb在控制年限20、50、80 a时为盐土>林灌草甸土>草甸土>风沙土;Cr、Cu和Zn在控制年限20、50、80 a时为盐土>林灌草甸土>风沙土>草甸土;5种元素在控制年限100 a时各土壤类型的动态容量基本保持一致。盐土和林灌草甸土的重金属静态容量高于风沙土和草甸土,可以充分利用容量较大的土壤实现经济发展。【结论】精河县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为2.354 7,污染级别为Ⅳ级,属中度污染。精河县土壤中的其它重金属元素在保持目前不受污染现状值的情况下,随着土壤自净作用,环境污染现状会趋于好转。(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8期)

江宏,马友华,王强,范珊珊[3](2016)在《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环境承载力体系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概述,在介绍大气环境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土壤环境容量与土壤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土壤环境容量一般指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背景值、临界值、污染物迁移系数和数学模型等方面。土壤环境承载力指在维持土壤环境系统功能结构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其所能承受的人类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它包括对污染的容纳能力(即土壤环境容量)以及对社会和经济的承载能力,目前的研究主要是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开展土壤对重金属等污染物承载力等方面研究。土壤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理论体系的研究目前还未深入;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等,今后需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探索和研究。(本文来源于《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期刊2016年01期)

孙玲霞[4](2015)在《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环境容量概述环境容量是表示环境自净能力的指标,是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大气环流、自然界水循环、物质的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环境中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广义而言,环境容量是指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可以提供支持生命系统的总能力,它成为在长期稳定基础上对于该生命系统发展上线的总限制,体现了某一生态环境的最大负荷量。例如,对于人口的环境容量,就有如下定义: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消耗资源的条件下,全球可(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5年12期)

张有贤,刘振龙,刘威[5](2013)在《二硝基甲苯和二氨基甲苯土壤环境容量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详细调查了研究区域土壤中二硝基甲苯(DNT)和二氨基甲苯(DAT)的污染分布,并根据场地利用类型,采用风险评估计算方法,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GB15618-2008》标准值,确定了基于保护人体健康的污染物临界值:二硝基甲苯、二氨基甲苯在住宅及公共用地临界值分别为1.0 mg kg-1、0.17 mg kg-1;工业和商业用地分别为4.0 mg kg-1、0.63 mg kg-1。根据场地污染现状及临界值计算了土壤环境容量:在20年的控制年限内,DNT和DAT在不受污水污染场地、前期受污水污染场地、污水灌溉场地的环境动容量分别是3.73 kg hm-2a-1、2.84 kg hm-2a-1、1.53 kg hm-2a-1和0.66 kg hm-2a-1、1.28 kg hm-2a-1、3.52 kg hm-2a-1。这些结果为污染物总量控制,保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体健康及制定环境标准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土壤通报》期刊2013年04期)

马宏瑞,马炜宁,陈荣灿,卞卫国,任健[6](2010)在《新疆油田开发区石油类污染物土壤环境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室土柱淋滤实验和微生物培养实验,探索了新疆油田开发区内风沙土、灰漠土、龟裂土与灰棕漠土4种土壤对石油类污染物的截留和生物降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石油类土壤环境容量进行了估算。研究结果表明,达到叁级排放标准含油污水进入土壤后,99%以上的石油类主要聚集在0~10cm土层,表层最高含油量达到4.7(灰棕漠土)~6.2(龟裂土)g/kg。在此含油量下,微生物降解率达到20%。估算获得在4种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环境容量值分别为232.83、243.08、199.12和232.95g/kg。该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油田区内含油污水的排放有重大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油气田地面工程》期刊2010年04期)

吴葵霞[7](2009)在《山东省土壤环境容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已被列为国家“十一五”生态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开展区域土壤环境容量预研究”已被列入《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目前,全国性土壤污染现状调查工作已经启动,目的在于摸清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为进一步开展土壤环境保护工作打下基础,这充分说明国家对土壤污染问题已经非常重视。本论文针对全省主要开发区这一特定区域,通过研究来确定土壤环境容量。本论文在系统查阅和全面综述国内外有关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从地质、成土母质、气候与土壤形成、植被与土壤形成、人为活动与土壤形成五个方面调查了山东土壤的形成及分布、主要土壤类型及特征,包括化学组成、pH及交换性能、机械组成、养分含量、化学和物理性质,收集了相关资料及数据,为研究土壤环境容量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本论文研究、建立了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区别了土壤静态容量和土壤动态容量,并以此为基础研究、筛选、建立了土壤静态容量数学模型和土壤动态容量数学模型。根据土壤背景资料以及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临界值和建立的数学模型,计算出了土壤中的铜、铅、锌、镉、铬、汞、砷的环境容量,即在不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一定时间内每公顷土壤可以输入的元素重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土壤的平均动态年容量比土壤的静态年容量大,说明土壤不仅在土壤环境临界值或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值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容纳量,而且还因土壤本身的自净作用以及土壤污染物的输出而具有一定的容量,土壤环境对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调节能力。土壤的静态年容量和动态年容量与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容量控制时间(年限)有关,随着年限的增加,动态总容量Qn,动态总容量与静态总容量之差Qn—Qo值随着年限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10-01)

黄静,靳孟贵,程天舜[8](2007)在《论土壤环境容量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静容量和动容量的含义,强调这些概念和定义仍处于发展之中。论述土壤自净作用,土壤环境容量影响和确定因素,土壤环境容量在区域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的制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污泥农田施用标准等方面的应用。并建议以污染物总量表示的土壤环境容量应该参照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态、长期效应和相互作用进行校正。(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7年25期)

周杰,裴宗平,靳晓燕,李小云[9](2006)在《浅论土壤环境容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土壤环境容量的含义以及静容量等相关知识,土壤环境容量的理论依据,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土壤环境容量模型的建立,土壤环境容量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土壤环境容量未来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06年02期)

周启星,熊先哲[10](1995)在《土壤环境容量及其应用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土壤环境容量这一具有多方面应用价值的科学命题的由来、发展和新的认识进行探讨.它表明,以污染物总量表示的土壤环境容量应该参照土壤中污染物的有效态、长期效应和相互作用进行校正.根据现有确定土壤环境容量的程序以及野外调查、盆栽试验和土柱模拟的结果,对浙江省金华市郊广泛分布的红壤中As、Cr和Pb的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并就其某些应用作了扼要说明.结果表明,土壤环境容量在实践上有K_s、K_d、K_a、K_v和K_r五种类型;它们在数值上既有差异,又相互接近.(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期刊1995年05期)

土壤环境容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开展重金属土壤环境容量研究,准确了解土壤环境承载力,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区域重金属污染研究与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型估算精河县土壤重金属元素的静态和动态环境容量,并预测其发展趋势。【结果】草甸土、林灌草甸土、风沙土和盐土4种土壤类型的各种重金属元素的静态容量排序为:Pb>Cr>Zn>Cu>Co。各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年限下、不同土壤类型中的动态容量排序为:Co和Pb在控制年限20、50、80 a时为盐土>林灌草甸土>草甸土>风沙土;Cr、Cu和Zn在控制年限20、50、80 a时为盐土>林灌草甸土>风沙土>草甸土;5种元素在控制年限100 a时各土壤类型的动态容量基本保持一致。盐土和林灌草甸土的重金属静态容量高于风沙土和草甸土,可以充分利用容量较大的土壤实现经济发展。【结论】精河县土壤综合质量指数为2.354 7,污染级别为Ⅳ级,属中度污染。精河县土壤中的其它重金属元素在保持目前不受污染现状值的情况下,随着土壤自净作用,环境污染现状会趋于好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环境容量论文参考文献

[1].李志洋.有机肥部分替代化学氮肥安全施用及土壤环境容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9

[2].马辉英,杨晓东,吕光辉.精河县重金属土壤环境容量及近百年趋势预测[J].新疆农业科学.2016

[3].江宏,马友华,王强,范珊珊.土壤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Science&Technology.2016

[4].孙玲霞.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

[5].张有贤,刘振龙,刘威.二硝基甲苯和二氨基甲苯土壤环境容量计算[J].土壤通报.2013

[6].马宏瑞,马炜宁,陈荣灿,卞卫国,任健.新疆油田开发区石油类污染物土壤环境容量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0

[7].吴葵霞.山东省土壤环境容量研究[D].山东大学.2009

[8].黄静,靳孟贵,程天舜.论土壤环境容量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

[9].周杰,裴宗平,靳晓燕,李小云.浅论土壤环境容量[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

[10].周启星,熊先哲.土壤环境容量及其应用案例研究[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5

标签:;  ;  ;  ;  

土壤环境容量论文-李志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