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程文化视角下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的融合

论课程文化视角下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的融合

卜湘玲江西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摘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它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发展,而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结合正是一条符合社会形势的有效途径。本文选择从课程文化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融合进行了分析,就教育对象、课程知识、教材三个因素来比较分析自考与高职教育,让两者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建设。

【关键词】课程文化自学考试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6-0041-02

一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词在西方源于拉丁文“culture”。具有耕种、加工、栽培等意思,是指人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过程中对土地的耕耘、加工、开发及对植物的种植、栽培等活动。“文化”一词在后来的使用中被人们引申,逐渐出现转义,成为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及习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方式等。1871年,泰勒(EdwardB.Tylor)把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文化”定义为: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及其包括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的复合体。我国学者石中英先生认为,“文化就是在人们生存和发展历史中形成并通过人们的各种后动而表现和传承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符号、知识系统的整体。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1]

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产物。人的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创造的。课程文化正是基于人们对学校中的课程研究需求而产生。对课程文化的概念界定,众多学者也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裴娣娜认为,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2]。郑金洲认为,课程文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课程体现一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的文化特征。前者主要是就课程是文化的载体而言的,后者主要是就课程是一种文化形式而言的,应该说,课程文化是包含着这两个方面内容在内。[3]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文化就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精神财富,这种精神财富不只表现为课程意识、课程思想、课程价值等内隐的意思形态,而且表现为人类在漫长的进程中所创造的课程制度、课程政策等外显的制度化形态,这样才能构成课程文化的整体内容和结构。”[4]

二课程文化视角下的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的融合

对课程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课程是一种复合文化,它包含了学生、课程知识和教材等多种课程亚文化要素,课程文化的特质就包含在这些课程亚文化要素中。[5]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因为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那么课程文化也同样在不断的丰富发展。“课程在本质上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选择”,因此课程文化的发展也要适应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作为文化形式之一的高等职业课程文化必然都要反映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化[6],自学考试也是如此。无论是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其课程文化特性的形成都与其本身课程所具有的特性有重要关系。

1.教育对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源于当时全国各级各类人才匮乏的现状。为缓解人们对高等学历的追求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压力。至今已有20多年的自学考试制度一直沿袭着高等教育制度的教育理念,因此一直带有较为浓厚的学历教育的色彩,它的专业门类设置和考试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普通高等教育特征。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形式变得多样化,从全日制教学到电大、函授以及远程教学等各种教学形式的涌现,使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情况得到很大的改善。自学考试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作用要从单一的学历教育中走出来,向适应不同教育对象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的教育扩展,向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延伸。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对象不仅仅是追求学历的提升,也要追求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能将书本知识和实践生产生活相结合。200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了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的人才的战略目标。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职教育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的,课程体系是以“应用性”为主旨和特征进行构建。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把培养应用型人才明确为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对确立我国合理的人才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产物。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都有“职业性”的特征,也就是培养直接从事生产实践活动和服务活动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等,偏重于理论的应用、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教育对象的共通性为两者的结合找到了一个共同点。

2.课程知识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主义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强调构建多元化的教育环境,培养所有学生进入多元文化世界的适应力与发展力,因而要求对一元文化课程予以改造,发展新型的多元文化课程。[7]课程是为教育对象而设置,因此要关注课程活动与社会活动的互动,关注与社会的信息交流,课程设置就要面向和服务于个人、服务于社会,这样在课程知识地选择上要注入“实用性”元素。

持续了20多年的自学考试课程体系一直沿袭高校的课程知识体系。自学考试关注的是“考”,因为自学考试以60分为分界线,从而使得参加考试的对象也以关注考试是否达标为考试目的。大部分自学考试专业课程的设置以理论知识为主,这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专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它突出对知识的识记理解。而这与新时代自学考试的培养目标有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自学考试想要真正突破这个瓶颈,就要改变以“分数”为唯一衡量学习效果的手段,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加强实践环节的考核,增加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职业教育强调为某一职业领域就业做准备,因此职业教育的课程知识选择上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与社会、经济生活不同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际能力和知识,形成理解的态度,这是职业技术教育当然的组成部分,但是除此之外,还要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习”。[8]这是职业教育目的使然,但如果课程设置上仅仅只是围绕经济生产和社会需要,强调实用、有用的专业和技术知识,而对于那些与生产世界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诸如生命的意义、精神与价值等不屑一顾,从而使高职教育中只有浅表层次的培训,而无深层意义的人性关怀,这样就会把教育演变成一种训练,把教育萎缩成职业的工具。石伟平教授认为职业教育有三个主要目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教育目标。无论自学考试还是职业教育,对知识的学习都不该只是一种针对性的终结教育,这应该贯穿在人的一生发展中,因此如果这三种目标能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自学考试的终极目标。

3.教材

教材的特点是基础性强,比较全面系统地总结出该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实践应用。自学考试教材是为自学考试服务的,自学考试教材的优劣对考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总体来说,自学考试教材要贯彻“三基”和“三性”的原则,“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三性”就是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9]自学考试的教材还包括考试大纲、辅导练习等。考试大纲是对本课程的知识要点的纲领性归纳,对考生学习起方向性作用;教材是考生用来准备考试的基本用书,它就是阐述基本观点,传授基本知识,能够帮助考生对于基本概念进行正确理解,同时强调对知识技能的运用,让自学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发现带有普遍性的疑问以及难点,同时又要突出最新成就和学科发展方向;教辅材料主要是对个人学习的进度和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自我检测。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自学考试教材的使用期限问题。自学考试的命题方式是采取题库、卷库形式,它有一个使用周期,这是因为教材有使用周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自考专业的课程设置在不断变化,因此教材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改编、换版。对教材的编写要求具有严谨性和前瞻性,教材内容就必须紧紧围绕相应的课程教学要求来编写,而不能像丛书之类可以旁征博引,它不能任意膨胀内容。

高职教材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据,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的载体。高职教材也是完全为高职教育目的——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而编写。但在部分高职院校中,上课所使用的教材却显得有些脱节,仍旧沿用普通高校的本、专科教材,涵盖内容多,涉及理论深,而实践性环节所占比重偏少,这与以“应用”为主旨的高职教育显然是不相符合的。高职教材就是要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特点,它应该包含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教材体现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而专业课程教材则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与专业相配套的实践性内容的教材要能很好地锻炼学习者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人文课程的教育,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学技术,因此在教材开发中也要坚持科学人文主义理念,以人文精神引领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将社会的责任、态度、价值取向融入到科学课程中。

自学考试需要在社会改革进程中不断自我调整以适应社会形式,总的来说,还是为社会培养可用的人才,这是根本。而高职教育也肩负着培养适应社会生产的技术力量的重托。从教育可持续性角度出发,二者都需要适应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在自身发展进程中重新定位,以便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参考文献

[1]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82

[2]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8

[3]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28

[4]黄忠敬.课程文化释义:一种分析框架[J].学术探索,2002(1):103

[5]范兆雄.课程文化框架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9):33~36

[6]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8]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柳岸青.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建设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1(1)

标签:;  ;  ;  

论课程文化视角下自学考试与高职教育的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