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现象论文-闫绪奇

双高现象论文-闫绪奇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高现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并购重组,双高现象,估值定价,并购业绩

双高现象论文文献综述

闫绪奇[1](2018)在《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及效果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并购重组交易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并购重组是企业进行产业整合升级、快速增长、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进行快速扩张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持续活跃,2011至2016年A股市场重大资产重组分别发生61、85、134、246、437、365单,尤其是2014年以来增长迅猛。与此伴随出现的是,我国并购重组市场上“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的现象(即“双高现象”)愈演愈烈。一方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标的资产的估值增值率逐年上升,2011年至2016年平均并购溢价率分别为81%、201%、518%、525%、743%和991%。其中,高估值公司的占比也呈上升趋势,2015年和2016年估值增值率超过1000%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占比均接近四分之一。其中,高估值的类型化特征较为明显,关联交易、跨界并购、以股份为支付方式的重组交易估值增值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另一方面,为了使得并购后并购方的利益受到保障,也为了使得并购交易能够获得证券监管机构的同意以及投资者的认可,并购溢价率高企的同时经常伴随着较高的业绩承诺。在我国证券市场实践中,并购重组活动往往被看成是难得的热点题材而使得上市公司股票被二级市场炒作。“双高”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更加增大了重组并购活动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本身,另一方面也由于高业线承诺的出现而提高了市场对上市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而一旦承诺业绩未达标,则由此带来的业绩预期落空以及上市公司并购商誉减值准备的计提都会对上市公司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事实上,由于不同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不同的企业治理结构,最终决定企业的行为和绩效,而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的背景下,我们更不能忽视公司的股权结构在并购决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近些年不断补充出台的相关规定来看,我国证券监管机构已经在关注“双高”现象的出现可能对证券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在学术研究领域,从“双高”现象视角出发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对于并购重组行为及并购重组效果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在此背景下,本文详细梳理了并购动机、并购绩效、并购定价、关联关购、大股东代理等国内外文献,基于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系统分析了控股股东如何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机制,并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所涌现出的“双高”现象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控股股东特征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行为的影响,包括对上市公司重组决策及并购重组溢价的影响,验证了控股股东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而结合我国制度背景,进一步研究控股股东对并购重组效果的影响,即控股股东对并购重组后业绩变动以及业绩承诺达标情况的影响,通过分析控股股东对并购重组业绩影响的机制与影响路径,进一步说明控股股东在并购重组时更多考虑的不是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绩效,而是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本文立足于我国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存在的“双高”现象,遵循“动机—行为一后果”的研究脉络,提出问题,分析现状和原因,提出对策与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基于以下逻辑与思路展开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以目前资本市场重大资产重组为背景,对于国内外并购重组理论以及控股股东代理理论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综述,基于信息不对称与委托代理理论,分析了控股股东如何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系统提出了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等具体并购特征对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机理,厘清了本文的理论机制和并购重组“双高”现象背后的动因。其次,以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双高”现象为切入点,研究我国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现状,细致描述了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在不同市场板块、交易性质、支付方式、并购双方行业、评估方法、重组目的等方面体现出的估值及业绩承诺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上市公司并购后,市场反应情况及标的资产的业绩承诺完成情况、业绩承诺变更与重大资产重组交易终止等情况,重大资产重组“双高”现象体现出的诸多特征与本文提出的控制股东利用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机理一致,也为后文的实证检验厘定了影响并购重组估值与业绩承诺实现的交易特征因素确定了相关控制变量。再次,本文对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影响展开研究。在这部分研究中,首先研究了控股股东主要股权特征如持股比例、股权性质、股权制衡度、两权分离度等对于上市公司重组决策的影响,探究控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发生并购重组(以及并购重组的次数)、是否存在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控股股东对于并购重组定价的影响,研究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是否影响标的资产的估值作价,控股股东在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方面是否更容易产生代理问题,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接下来,本文在研究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决策以及并购重组溢价等并购重组行为的基础上,对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这部分研究中,首先研究了控股股东主要股权特征如持股比例、股权性质、股权制衡度、两权分离度等对并购重组完成后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影响关系,探讨并购重组是否能够发挥正效应增加上市公司业绩,更具体到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等是否能够实现上市公司业绩提升。然后,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购重组“双高”现象下标的资产业绩承诺实现情况的影响。通过分析控股股东对并购重组业绩影响的机制与影响路径,进一步说明控股股东在并购重组时更多是考虑的不是通过并购重组提升上市公司绩效,而是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最后,基于前述研究,本文得出了主要的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适应的政策性建议等。基于上述研究框架,本文综合采用规范理论分析、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检验控股股东代理问题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以及并购重组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1)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并购重组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重大资产重组作为资本市场炒作股票价格的重要题材,停复牌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较大,控股股东可以通过并购重组带来的市场效应,满足其提升流通股票市值或便于股权质押等需求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当控股股东进行关联并购时,从上市公司低价买入资产或向上市公司高价出售资产,可以获得更多控制权带来的收益;在用股份支付交易对价时,使用股份支付的方式更有利于实现并购双方利益,达成交易,控股股东更有动机通过股份支付方式实现高估值并购,获得更多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当并购标的属于新兴行业时,概念式并购溢价的可能性更高,有的并购公司控股股东通过概念式并购,刺激二级市场估价,实现并购重组带来的市值效应,从而获得更多控制权私有收益。(2)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情况下“双高”现象突出。2010-2016年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交易数量、交易金额及估值溢价均呈逐年增加趋势,并购标的资产业绩承诺越来越高,标的资产业绩未达标情况日益增多,各种情形下的并购重组中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现象越来越严重,为控股股东通过并购重组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提供了滋生环境。而且资本市场对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公告的反应强烈,上市公司利用重组概念炒作股价的现象明显,尤其是高评估增值标的重组对上市公司股价影响更大,“双高”并购重组能够带来控股股东股份增值,可以成为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一种重要工具。上市公司“双高”现象下的诸多特征与本文的控股股东通过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机理是一致的。(3)控股股东不同特征影响并购重组决策。(1)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越高,上市公司越容易发生关联并购重组行为;控制股东性质为民营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关联并购重组;股权制衡度越高,会约束控股股东进行关联并购;两权分离度越高,关联并购的可能性越大,控股股东可能会通过关联并购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2)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越高,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越倾向于用股份支付方式进行收购资产;控制股东性质为民营企业,更易于使用股份支付;股权制衡度越高,并购重组中使用股份支付的可能性越小;两权分离度越高,在并购重组中越倾向于使用股份支付方式。(3)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越高,上市公司越容易发生概念式并购重组行为;控制股东性质为民营企业,越易于进行概念式并购重组;股权制衡度越高,并购重组中使用股份支付的可能性越小;两权分离度越高,在并购重组中越倾向于进行概念式并购重组。(4)控股股东不同特征影响并购重组的估值溢价。(1)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对并购重组决策行为的影响结论相似,当并购重组交易对方是关联方,更倾向以高估值购买标的资产,获取直接控制权收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越高,上市公司关联并购重组交易作价越高;控制股东性质为民营企业,评估增值率越高,说明民营企业的控股股东更易于通过并购溢价掏空上市公司;股权制衡度越高的公司,评估增值率越低,说明股权制衡能够抑制控股股东通过并购溢价转移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两权分离度越高的公司,评估增值率越高,金字塔形多层级股权结构会导致控股股东掏空行为。(2)与关联并购情况相似,上市公司股份支付对价方式会强化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并购溢价率的正向关系,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越高,上市公司以股份支付为对价方式的并购重组的交易作价越高。控股股东有动机使用股份支付的方式实现并购双方利益,达成交易,并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3)与关联并购情况相似,上市公司概念式并购重组会强化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并购溢价率的正向关系,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相对越高,上市公司概念式并购重组的交易作价越高。以业务转型或者业务多元化为目标的跨界并购,标的往往是处于成长期企业,因此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更有动机推动概念式并购,通过并购市场效应获取更多的并购市值收益。(5)控股股东不同特征影响并购重组后上市公司业绩及标的公司业绩承诺完成情况。具体而言,控股持股比例越高,并购后业绩下降趋势越明显,并购业绩承诺实现比越低;控股股东为民营企业,并购后业绩下降趋势越明显,业绩承诺实现比越低;股权制衡度越强,并购后业绩的越向好,业绩承诺实现比越高;两权分离度越高,并购后业绩下降趋势越明显,业绩承诺实现比越低。而且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及概念式并购会强化控股股东代理问题与上市公司并购后业绩及标的资产业绩达标情况的负向关系。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系统的探析了控股股东对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以及并购重组效果的影响,可能具有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研究视角的创新以往的研究主要基于交易费用理论以及协同效应理论探讨并购重组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资产专用型和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成本或并购重组能够带来的协同效应等视角进行研究。而本文基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代理问题,研究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的影响,研究视角独特,对该领域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此同时,本文紧密结合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热点问题,以近年来我国A股二级市场并购重组火爆,“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的突出现象作为切入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2)研究理论的创新以往关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股东可能通过购买销售产品等内部关联交易行为、资金占用、现金股利等直接显性的手段和途径,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利益输送的途径更为隐蔽和难以发现。本文从控股股东代理理论的视角,提出了并购重组是一种稳性的利益输送手段,尤其是目前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的突出现象为控股股东运用并购重组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提供了环境与操作工具。在此基础上,本文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控股股东如何通过关联并购、股份支付方式、概念式并购等并购方式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机制,丰富了关于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的理论。(3)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以“双高”现象为实验环境,探讨控股股东如何在并购重组中利用控制权获取私有收益。从并购重组的决策到效果,从事件当期到事件后期后果,层层深入,分析了控股股东主要特征对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等并购决策、定价及业绩承诺实现的影响,厘清了上市公司关联并购、股份支付并购、概念式并购等并购行为的动因与后果,有助于投资者对控股股东主导的并购重组的前因后果有更加系统、完整的认识,为资本市场理解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决策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更为中小股东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为监管部门制定法律制度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央财经大学》期刊2018-12-07)

杨晶[2](2017)在《贵人鸟27亿并购标的“双高”现象遭问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频频涉足体育产业的贵人鸟日前披露了涉资达27亿元的并购重组预案,上交所昨日发出重组问询函,系统追问标的公司威康健身“双高现象”。日前,贵人鸟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威康健身100%股权,交易作价27亿元。标的资产威康(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7-03-25)

王猛[3](2015)在《哈尔滨气化厂PKM气化炉“双高”现象原因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影响PKM气化炉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双高"现象的分析,提出了针对性改进措施,认为通过改进可以延长气化炉的使用寿命、提高煤气质量,最终提高PKM气化炉的连续运转率。(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06期)

何仁,袁晟翔[4](2011)在《司法执行难的博弈解读和一体化消解——以执行“双高”现象为基点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执行问题一直以来困扰着司法实践,渐已成为司法挥之不去的梦魇,法院执行积案"卷台高筑"也已成为各级法院历任院长们的心结。围绕"为什么大量的民事判决需要进入执行?"和"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判决最终无法执行?"这两个关键问题予以展开的图卷,在笔者细密的勾画下现出了隐藏于表象下交错复杂的博弈过程和多项制度协同挤压下的行为选择原因;在这看似两个独立的问题之下,是其深刻的、必然的关联。执行积案为什么会陷入"清了又积,积了又清"的怪圈,为什么过去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改进却一直未能解决1,这些追问本身就是一个吸引人的问题:是理论研究与实务的脱节,抑或是其他原因?在对这些问题进行调查厘定的过程中,构建性的思考业已展露刍形。(本文来源于《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期刊2011-01-20)

戴璐[5](2010)在《“双高”现象、银企博弈与转型经济融资环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资本市场长期持续的双高现象,偏离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其背后是在转型经济的融资环境影响下银企博弈的结果。银行在贷前以及贷后监督角色的欠缺,给了企业操纵借贷时间、传递误导信号的机会,以此扩大其当期融资能力并服务于跨期融资。当实际控制人具有掏空动机时,短期借款会明显超过正常经营的需要。在双高后期,为免各自利益受损,银企达成合谋,企业则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借新还旧。(本文来源于《中国软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岳巍,李文静[6](2009)在《用人单位为何青睐他们》一文中研究指出离毕业还有半年多时间,王曼已经与总部在香港的创冠环保国际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在顺利通过简历筛选、技能测试及面试等环节后,这位湖北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下称武汉电院)动力系热能动力装置专业的女生被那家经营垃圾发电的外企选中。只等毕业,王曼就将与她的2(本文来源于《国家电网报》期刊2009-12-29)

肖玉航[7](2009)在《新股双高现象为市场埋下隐患》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个时期以来,A股市场新股发行与上市可谓出现了双高现象,即发行PE高企后,二级市场上市后再次出现炒高,目前创业板平均PE已过110倍。在近期创业板股票总体发行PE高达57倍后,主板股票也开始水涨船高式发行,招商证券以56倍的发行PE直逼中国建筑58倍的发行PE;而11(本文来源于《股市动态分析》期刊2009年48期)

李存锋[8](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双高”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一种奇特的财务现象一部分上市公司在2003至2005年连续3年中出现现金存量占期末总资产的比重超过15%(含15%),并且短期借款占总资产比重超过20%(含20%),即双高现象。通过理论回顾发现该现象难以用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解释,也鲜有类似的海外经验证据证实。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信贷制度和证券监管环境,本文分析两类制度对上市公司融资以及投资行为的交互影响。通过描述性统计和二项Logistic回归发现,双高公司的总体盈利能力不如对比公司,并且具有更高风险的负债率,具有较少的代理成本和较好的成长性,大股东可能更多的占用了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从伴随着高额短期借款的超额现金持有角度对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以及投资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的影响分析。分析结论表明,在所研究的数据中现金持有过量公司投资较少,存在投资不足问题,但其投资行为是在权衡了成本和收益之后作出的理智行为,而且验证了超额现金持有公司在超额现金持有量影响下的投资绩效较高。在将样本扩大到全部样本后的检验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针对本文得出的结果,提议对我国资本市场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筹资成本,从根本上减少我国上市企业的高额现金持有和高额短期借款这一背离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的独特现象。本文的从财务背景和治理背景研究了双高公司的公司特征,关注的重点是超额现金持有量尤其是现金持有过量值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从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研究其现金持有水平和投融资行为,从中可以了解到其现金持有决策、投资决策和负债融资决策是否理性,为避免大股东和管理层的自利性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09-05-20)

范增刚[9](2008)在《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双高”现象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房地产市场"双高"现象是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现象,运用经济学模型分析揭示了该现象背后的市场结构原因,并针对分析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经济学关于均衡市场的理论告诉我们,在正常的市场机制作用下,当产品供大于求产生大量积压时,厂商将会降价;相反,当产品供不应求时,厂商会提高产品的价格,从而实现供求平衡。所以,许多人将"双高"现象视为一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问题而提出来,如何去解释这种现象,进一步又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08年07期)

戴璐[10](2008)在《股权再融资后的“双高”现象研究:超额短期借款融资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后奇特的双高现象,通过理论分析发现该现象难以用经典的资本结构理论解释,也鲜有类似的海外经验证据。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特有的信贷制度和股权再融资的监管环境,本文分析两类制度对企业融资以及投资行为的交互影响,提出了超额短期借款行为的相关假说:在事前动机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私有利益驱动下为了满足扩张冲动和资金占用的需要,股权融资后短期借款不断增长出现"超额";在事后效应上,因投资效益低下或经营业绩恶化造成短期借款"超额"。随后的实证分析支持了本文的主要假说,这一现象应成为重要的预警信号,引起债权银行和监管部门的关注。(本文来源于《经济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双高现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频频涉足体育产业的贵人鸟日前披露了涉资达27亿元的并购重组预案,上交所昨日发出重组问询函,系统追问标的公司威康健身“双高现象”。日前,贵人鸟披露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威康健身100%股权,交易作价27亿元。标的资产威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高现象论文参考文献

[1].闫绪奇.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为及效果的影响研究[D].中央财经大学.2018

[2].杨晶.贵人鸟27亿并购标的“双高”现象遭问询[N].上海证券报.2017

[3].王猛.哈尔滨气化厂PKM气化炉“双高”现象原因与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

[4].何仁,袁晟翔.司法执行难的博弈解读和一体化消解——以执行“双高”现象为基点展开[C].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1

[5].戴璐.“双高”现象、银企博弈与转型经济融资环境的影响[J].中国软科学.2010

[6].岳巍,李文静.用人单位为何青睐他们[N].国家电网报.2009

[7].肖玉航.新股双高现象为市场埋下隐患[J].股市动态分析.2009

[8].李存锋.我国上市公司“双高”现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9].范增刚.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双高”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

[10].戴璐.股权再融资后的“双高”现象研究:超额短期借款融资的视角[J].经济科学.2008

标签:;  ;  ;  ;  

双高现象论文-闫绪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