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丹陕西省黄龙县中学715700
摘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优化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其学习能力的关键。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真正落实好教学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引导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适应新教材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最佳状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导入新颖——创设思维环境,明确学习目标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可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包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脱脂棉放在石棉网上滴几滴水,脱脂棉会燃烧起来,为什么?(2)向盛过氧化钠的试管中先加几滴水再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试液变红但很快褪去,为什么?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一定能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二、大胆设疑——提高创新思维,激发求知欲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质疑,学会提问,学会主动地以开放式的思维去解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质疑,实际上构成了从一般性思维发展到创造性思维链上的关节点。
教师要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讲到过氧化钠淡黄色固体,要联想到S也是淡黄色固体;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学生这种意想不到的想象,老师要加以肯定、称赞。
三、精讲点拨——建构思维阶梯,增强学习效果
教师要在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要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
四、精简小结——加强逻辑思维,能动有机统一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学生思维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学生的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上面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笔者近二十年教学的感悟,可能在高中初期短时间内效果不甚明显,倘能长期坚持,课堂教学有效性会有很大提高,学生一定能比较好地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化学思维训练,可以使思维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化学教学效果.瓯中网站,2003,9,2。
[2]阎拥军中学化学教学中辩证思维培养管见.化学教学,2004,(1—2),21—23。
[3]吕植祥试论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2004,(10),14—1。
[4]杨志龙化学创造思维的培养.《考试报·教师版》,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