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传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双目视觉测距,SIFT算法,红外传感器,树莓派
红外传感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鑫,谢景卫,于嘉民,樊宗赐[1](2019)在《树莓派双目视觉测距与红外传感混合避障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移动避障平台单一传感器进行障碍物的检测与避让时不能保证准确、可靠性的问题。研究和设计了一种基于树莓派双目视觉测距与红外传感器相结合的距离测量系统,并将此系统搭载于智能小车进行避障功能的实现。利用Open CV平台,通过一系列图像处理算法获取到障碍物的距离数据,再结合避障算法实现避障。考虑到PC平台体积过大,因此将算法移植到树莓派平台后搭载至智能小车,同时增设红外传感对双目视觉测距进行辅助,能够提高移动避障系统的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此方法进行避障的智能小车数据精确、工作稳定。(本文来源于《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期刊2019年05期)
[2](2019)在《艾迈斯携手思特威深耕3D和近红外传感领域》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7月4日,艾迈斯半导体(ams)与思特威(Smart Sens)共同宣布,双方签署了一份正式合作意向书,将在图像传感器领域展开紧密合作。两家公司将合作开发3D ASV参考设计,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其适用于所有3D技术的产品组合——主动立体视觉(ASV)、飞行时间(To F)和结构光(SL),实现高性能的支付用深度图、脸部识别和AR/VR应用,同时优化整体系统性能。为了加速满足移动设备对(本文来源于《传感器世界》期刊2019年07期)
张庆彬,王刚,张哲新,周楷文,胡斯诚[3](2019)在《基于红外传感和Linux系统的自助终端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助终端服务系统因其方便快捷的特性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了基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和Linux系统的自助终端设计与实现。该自助终端采用热释电红外传感实现终端系统的自动开关,在无人使用时低能耗运行;利用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实现用户操作的简易和精确,实现了实时天气、便携设备自助充电、基于电子地图的公共设备(公共自行车站点、公交车站点、公共厕所地点、医院地点)定位搜索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集成。具有成本低廉、界面老年人友好、适用于郊区与偏远街路的特点,是对提高城乡广大地区智能公共服务覆盖率和智慧城市建设有促进作用的基础设计与实现。(本文来源于《物理与工程》期刊2019年S1期)
高韩,陈慧程[4](2019)在《红外传感原理与应用简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成像技术与红外避障技术是当今红外技术领域非常热门的两大应用。本文从红外开关的原理出发,深入探究红外技术的应用,以主动式红外开关与被动式传感器为主要部件,研究其原理和特性。由不同的传感器产生的主动成像系统与被动式成像系统进行研究,对于机器检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不断提高检测精度。本文提到的避障原理及其应用,对于移动机器人、自动驾驶等当今时代热点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智慧工厂》期刊2019年05期)
蔡梅芳[5](2019)在《基于近红外硫化银量子点的生物大分子荧光传感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传感方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能实现实时、无损的检测分析,因此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由于荧光量子点比传统有机染料拥有更高的光稳定性,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荧光量子点的不断发展以及在生物及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者们越来越迫切需要性能更为优良的荧光量子点。近红外硫化银量子点(NIR Ag_2S QDs),具有窄的能带间隙,发射光位置可从近红外区调至近红外二区以及较高的光稳定性和量子产率等优点。此外,NIR Ag_2S QDs本身不含有毒重金属元素,生物毒性低,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的荧光材料。因此开发基于NIR Ag_2S QDs的生物分析传感体系,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合成了NIR Ag_2S QDs,并基于其荧光性质构建了荧光生物传感平台,成功实现了对生物大分子细胞色素c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传感和成像。具体工作如下:第一章绪论简单介绍了量子点(QDs)及近红外量子点(NIR QDs)的发展,着重叙述了NIR Ag_2S QDs的合成、功能化修饰及生物应用。最后对本工作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研究意义。第二章基于近红外硫化银量子点构建细胞色素c荧光传感平台的研究通过一锅法水热合成了3-巯基丙酸稳定的Ag_2S QDs,其荧光发射位置约在790 nm左右,并采用TEM、XRD、FTIR以及XPS等表征手段进行了表征。实验发现,细胞色素C(Cyt c)被胰蛋白酶水解后的产物可以催化H_2O_2产生·OH,·OH能够氧化咖啡酸并产生醌类物质,通过电子转移机理猝灭Ag_2S QDs的荧光。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一种Cyt c触发级联反应导致Ag_2S QDs荧光猝灭,从而实现对Cyt c灵敏检测的荧光分析新方法。该荧光传感平台对Cyt c的响应线性范围为2.0~150 nM,检出限低至1.7 nM,适用于细胞水平中Cyt c含量的检测。第叁章基于近红外硫化银量子点构建比率型碱性磷酸酶荧光传感平台的研究3-巯基丙酸稳定的NIR Ag_2S QDs表面含有羧基配体,可与Ce~(3+)结合而增强荧光,同时染料钙黄绿素(calcein)通过自身的羧基官能团与Ce~(3+)络合而使荧光猝灭。碱性磷酸酶(ALP)水解底物对硝基苯基磷酸酯(pNPP)产生的PO_4~(3-)与Ce~(3+)有更高的结合能力,可使NIR Ag_2S QDs增强的荧光减弱,而calcein的荧光得到恢复。基于此发现,我们利用NIR Ag_2S QDs和calcein复合材料构建了比率型的ALP传感平台。我们通过TEM、Zeta电位、DLS及荧光寿命等表征手段证实了Ce~(3+)是通过聚集诱导增强(AIE)机理实现了NIR Ag_2S QDs的荧光增强,而calcein的荧光猝灭源于静态猝灭机理。该传感器对ALP的线性响应范围为2-100 mU/mL,检出限为1.28 mU/mL。该方法已经成功用于血清中的ALP检测,抑制剂的筛选及HeLa细胞中内源性ALP的成像。(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0)
丁彩萍[6](2019)在《功能化近红外Ag_2S量子点的制备及在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比于可见光量子点(QDs),近红外(NIR)QDs能避免可见光QDs较弱穿透力和生物体自发荧光的影响,因此在生物成像及疾病诊断学等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型Ag_2S QDs以其优异的NIR荧光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目前Ag_2S QDs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制备方法以及光电探测器、太阳能电池、催化等领域;同时,Ag_2S QDs在活体成像、光热治疗、肿瘤靶向等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应用。在Ag_2S QDs的合成及功能化方面,进一步发展优越的合成及功能化方法以提高其荧光量子产率和增强荧光稳定性还存在一定的挑战;在Ag_2S QDs的分析应用方面,利用其优越的NIR荧光性质开展生物体内小分子物质或者癌症标记物的成像分析及检测具有广阔空间。因此,对NIR Ag_2S QDs合成和功能化的策略及生物分析应用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主要聚焦于NIR Ag_2S QDs的制备、功能化以及构建相应荧光分析体系用于生物成像及癌症标记物检测。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NIR QDs的性质、种类和优势。重点对Ag_2S QDs的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与阐释。同时,简单介绍了本论文的工作内容及意义。第二章一步法合成巯基丙酸功能化的亲水性近红外Ag_2S QDsNIR QDs在生物体系应用中,因具有良好穿透深度和较弱生物体自发荧光等独特光学性质,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大多数NIR QDs存在本身原料及有机相合成等带来的毒性问题。因此,本章主要探索简单、环保的方法来制备毒性低、高稳定性的NIR Ag_2S QDs。我们发现采用3-巯基丙酸(3MPA)作为稳定剂,可在水相中合成性能良好的NIR荧光Ag_2S QDs,该方法具有简便、环境友好等特点。实验中,通过简单调节原料的组成比例、反应体系的温度和时间、反应体系pH值,得到了分散性良好且粒径均一(2.49±0.64 nm)的MPA-Ag_2S QDs,并在第一近红外(NIR-I)区域显示可调光致发光(732-801 nm)性质。实验结果表明Ag_2S QDs量子效率高达14%(参比于ICG=13%,DMSO)、具有良好的光/胶体稳定性和超低细胞毒性。这些特性表明巯基丙酸功能化的亲水性Ag_2S QDs有望作为NIR生物窗口成像的纳米探针。第叁章基于稀土离子调控的Ag_2S QDs荧光增强及其应用于氟离子的检测和细胞成像本章基于所合成的Ag_2S QDs,发现其表面-COOH与稀土离子之间的络合作用可导致QDs的聚集而引起荧光增强,并基于氟离子(F~-)与稀土离子之间强软硬酸碱结合能力,构建了“turn-off”的F~-荧光纳米探针。实验发现稀土离子都可引起QDs荧光不同程度的增强,且加入Gd~(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并通过TEM、Zeta电位和DLS等数据证明了稀土离子对QDs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机制。基于稀土离子与F~-之间的强配位作用破坏Ag_2S QDs的聚集而导致荧光淬灭,发展了高灵敏度、高选择性检测F~-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5-260μM,检测限为1.5μM。细胞毒性实验表明Gd~(3+)-Ag_2S QDs的复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结合Ag_2S QDs在NIR区的独特优势,该方法成功应用于细胞内F~-的荧光成像。第四章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Ag_2S QDs能量转移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于细胞内pH的比率检测研究本章中,基于配体交换作用,通过小分子GSH对MPA-Ag_2S QDs进一步修饰,得到了具有优异pH响应性能的GSH和MPA共同修饰的Ag_2S QDs(GM-Ag_2S QDs)探针。通过偶联反应实现了二氧化硅包裹的上转换纳米材料(UCNPs)与Ag_2S QDs的组装,并通过调控纳米二氧化硅层厚度,成功构建了以NIR GM-Ag_2S QDs作为能量受体、UCNPs作为能量供体的具有NIR激发-NIR发射光学特性的发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体系。同时,基于GM-Ag_2S QDs的pH响应性能以及UCNPs的光学特性,构建了比率型pH荧光探针并成功地应用于细胞内pH的传感,其响应范围为5.0至9.0。并基于NIR外激发-NIR发射以及比率发光纳米探针在生物成像中的高分辨优势,我们将该纳米探针成功应用于斑马鱼模型中肿瘤和正常组织的区分。第五章适配体功能化Ag_2S QDs和磁纳米颗粒的组装及其应用于CTCs的特异性识别和高灵敏检测研究本章中,我们利用核酸适配体对NIR Ag_2S QDs进行功能化修饰并用于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超灵敏荧光标记。实验中,利用硫代磷酸化DNA序列,通过一步法合成了DNA1功能化的Ag_2S QDs(DNA1-Ag_2S)。并将发夹结构H1和H2分别与DNA1-Ag_2S、适配体(与MCF-7细胞表面过表达的MUC1特异性结合)进行组装。然后,在诱发链的作用下发生杂交链式循环放大反应,获得含有多个Ag_2S QDs和适配体的纳米组装体。由于该组装体含有多个Ag_2S QDs以及NIR特征和多支结构,一方面能提高细胞成像的灵敏度,另一方面与具有单个适配体的探针相比,多适配体结构对CTCs的结合能力更强。此外,由于抗体EpCAM能与MCF-7细胞表面蛋白MUC1特异性结合,即可使用EpCAM抗体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Anti-EpCAM-MNs)用来高效分离CTCs。因此结合Ag_2S纳米组装体的高灵敏度与Anti-EpCAM-MNs的高效分离,实现了CTCs的高选择性捕获与分析检测。在本实验中,该方法在实际样品中最低能检测到6个CTCs。第六章复合细胞膜封装磁珠与多适配体功能化Ag_2S QDs的组装及其应用于特异性识别和超灵敏检测CTCs的研究由于CTCs在外周血中的浓度极低且易受白细胞的干扰,因此高效捕获和检测CTCs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本章中,我们进一步设计四叉结构DNA适配体修饰的NIR Ag_2S QDs(Tetra-DNA-Ag_2S QDs),并用白细胞膜和肿瘤细胞膜对磁性纳米颗粒Fe_3O_4@SiO_2进行复合封装。然后基于生物素-亲和素特异性作用,将NIR Tetra-DNA-Ag_2S QDs与细胞膜复合的Fe_3O_4@SiO_2进行组装,构建兼具磁分离富集和荧光标记CTCs的一体化探针。该探针具有的优势为:(1)Tetra-DNA-Ag_2S QDs能有效提高对CTCs的靶向识别效率;(2)通过白细胞膜的复合能有效避免样品中白细胞的同源干扰;(3)肿瘤细胞膜的复合能增加对CTCs的靶向作用。基于上述特点,该一体化探针可有效提高对CTCs的捕获效率及分析灵敏度。实验结果表明:与单适配体修饰相比,Tetra-DNA-Ag_2S QDs对CTCs的捕获效率可从62.26%提高到97.20%。相对于无细胞膜的探针,复合细胞膜包裹的探针对CTCs的捕获效率可从73.02%提高到97.63%。(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莹[7](2019)在《近红外发光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性质调控及其生物胺分子传感与肿瘤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纳米粒子(AuNPs)具有表面易修饰性、稳定性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药物运输与疾病诊疗等生物医药领域受到极大的关注。发光AuNPs应用于生物成像避免了荧光标记等烦琐操作,具有无损、实时、高分辨等优势,在生物标记、生物分析、传感检测与生物成像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超小AuNPs(<3.0 nm)具有发光性质不受尺寸效应影响的特性,对其光学的调控更多依赖于AuNPs的表面化学性质。表面配体不仅能影响AuNPs的光学性质,同时还是构成AuNPs金核与外界环境的屏障。然而目前对于表面配体在超小AuNPs的光学调控与生物效应影响方面的研究非常有限。因此,我们通过对超小AuNPs的表面化学性质进行系统调控,研究了表面功能化AuNPs与外源性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光学响应,通过实验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AuNPs荧光响应机理,同时进一步将表面功能化的AuNPs应用于活体肿瘤的靶向与成像研究,取得如下研究成果:通过对超小AuNPs表面进行不同亲电性设计,我们发现在于外源性富电子胺分子化合物作用过程中,表面化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配体的亲电性决定了AuNPs与胺分子的吸附距离,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光学响应。AuNPs表面的强亲电性配体相当于“锚”,将胺分子拉到AuNPs表面,使得空间位阻小、电子密度高的胺分子能穿透AuNPs表面配体屏障,从而靠近金核发生电子转移,产生新的高能发射峰,由原来的810 nm单发射变为同时具有600 nm和810 nm的双发射。在这一刺激响应型光学变化中,表面配体的亲电性与AuNPs对胺分子响应灵敏度呈正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与实验观察结果相符合。由上述氨基引起的AuNPs由810 nm单发射荧光峰形成同时具有600 nm和810 nm双发射荧光峰,其双发射的比率值I_(600 nm)/I_(810 nm)与胺的浓度有关,因而可以用来构建刺激响应型生物胺分子探针,实时监测早期鱼类变质过程。通过对AuNPs的优化设计,实现了对玻璃猫鱼与叁文鱼的早期腐烂过程产生生物胺的实时成像与传感。这种由外源性物质引起的荧光响应机制为进一步的定量生物分析、生物成像及传感提供了一种新方法。通过对不同尺寸的AuNPs进行相同的表面修饰,研究了不同尺寸带负电荷的AuNPs在活体内的生物效应。我们发现,大尺寸负电荷修饰AuNPs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进入网状内皮系统(RES),失去活体肿瘤靶向功能;而超小AuNPs依然具有被动肿瘤靶向功能,且在血液中循环时间长,具有较高的肿瘤靶向效率和较长的肿瘤靶向时间。通过对超小AuNPs表面进行磺酸基修饰,使其具有强的负电荷,与细胞膜相互排斥,从而不被巨噬细胞内吞,在小鼠肝脏、脾脏部位积累较少,可以通过肝脏和肾脏排出体外。(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陈晨,王彪[8](2019)在《红外气体传感技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已广泛应用到诸多领域中,例如大气化学分析、工业过程控制、矿业安全监测、农业生产管理、城市环境质量检测、生命科学研究等。为了给从事红外气体传感技术的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针对红外气体传感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评述。同时,便携式、袖珍型的红外气体传感技术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周潇[9](2019)在《近红外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温度传感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温度是热力学中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温度的测量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在特殊环境中(如:生物组织内)的温度测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基于发光参数的荧光温度传感可以满足非接触式、小型化、空间分辨率高、测量时间短等应用的需求,具有传统温度计所不能比拟的优势,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多种稀土有机配合物,对其晶体结构行进了解析与表征;研究了它们的发光特性及能量传递过程,并利用荧光强度比实现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温度传感;通过灵敏度(SA,SR)、温度分辨率(ΔT)、可重复性(R)等评估参数对材料的温度传感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选用3,5-吡啶二甲酸(H_2PDC)作为配体,引入不同的稀土离子作为发光中心与有机配体配位,合成了多种配合物(Eu-PDC,Tb-PDC,Gd-PDC,Eu_xTb_(2-x)-PDC,Gd_(1.45)Nd_(0.40)Yb_(0.15)-PDC,PDC=3,5-Pyridinedicarboxylic Acid)。通过对单晶样品的解析和精修表征了Eu-PDC的结构,对其他粉末样品的结构表征证明它们与Eu-PDC互为同构体。此外,Ln-PDC的发光特性与内部的能量传递过程被研究。同时,利用两个发光中心离子发射峰的荧光强度比(Tb~(3+)@542 nm/Eu~(3+)@611 nm,Nd~(3+)@1052nm/Yb~(3+)@1005 nm)实现了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的荧光温度传感。结果表明,Eu_(0.05)Tb_(1.95)-PDC和Gd_(1.45)Nd_(0.40)Yb_(0.15)-PDC具有良好的温度传感特性。粉末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Nd-PDC和Nd_(1.43)Yb_(0.57)-PDC的晶体结构与Eu-PDC不同。通过808 nm波长激光对Nd-PDC进行激发,在1025~1095 nm的近红外区域出现两个劈裂峰(1054,1065 nm)。在298~368 K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依赖性发射光谱测试表明,荧光强度比(I_(1065)/I_(1054))与温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实现了在第二生物透明窗口内的荧光温度传感。在生理温度范围内,该样品的温度分辨率ΔT均小于0.07 K。另外,双核-稀土配合物Nd_(1.43)Yb_(0.57)-PDC利用荧光强度比(Yb~(3+)@1005 nm/Nd~(3+)@1065 nm),也实现了温度传感。结果表明,这两种配合物可实现生理温度范围内近红外荧光激发-发射的温度传感。以2,2’-联吡啶-5,5’-二甲酸(H_2BPDC)作为配体合成了配合物Nd-BPDC和Nd_(0.70)Yb_(0.30)-BPDC,并对其发光特性与内部的能量传递过程进行了研究。在808 nm波长激光的激发下,利用Nd_(0.70)Yb_(1.30)-BPDC光谱中不同发射峰的荧光强度比(I_(Nd)/I_(Yb))实现了在298~348 K范围内的温度传感,计算得到的灵敏度、温度分辨率和可重复性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在生物测温领域具有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2-14)
曾云龙,赵敏,张敏,易守军,唐春然[10](2019)在《近红外荧光传感法测定中药材中赭曲霉毒素A》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近红外荧光碳量子点为探针,以赭曲霉毒素A(OTA)适配体为特异性结合体,建立了近红外荧光核酸适体OTA传感检测平台。研究显示,所建立的近红外荧光核酸适体OTA传感对OTA具有高特异性,其他真菌毒素无明显干扰。研究了传感体系组成、p H值、孵化时间等因素对近红外荧光传感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优检测条件。在最优检测条件下,OTA浓度在0.015~1.5 ng·m L~(-1)范围与体系荧光强度恢复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 pg·m L~(-1)。该方法用于连翘、葛根、莲子、麦芽、陈皮、甘草等中草药中痕量OTA的测定,发现这些中药材都存在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红外传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7月4日,艾迈斯半导体(ams)与思特威(Smart Sens)共同宣布,双方签署了一份正式合作意向书,将在图像传感器领域展开紧密合作。两家公司将合作开发3D ASV参考设计,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其适用于所有3D技术的产品组合——主动立体视觉(ASV)、飞行时间(To F)和结构光(SL),实现高性能的支付用深度图、脸部识别和AR/VR应用,同时优化整体系统性能。为了加速满足移动设备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传感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浩鑫,谢景卫,于嘉民,樊宗赐.树莓派双目视觉测距与红外传感混合避障研究与设计[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9
[2]..艾迈斯携手思特威深耕3D和近红外传感领域[J].传感器世界.2019
[3].张庆彬,王刚,张哲新,周楷文,胡斯诚.基于红外传感和Linux系统的自助终端设计与实现[J].物理与工程.2019
[4].高韩,陈慧程.红外传感原理与应用简析[J].智慧工厂.2019
[5].蔡梅芳.基于近红外硫化银量子点的生物大分子荧光传感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6].丁彩萍.功能化近红外Ag_2S量子点的制备及在生物传感和生物成像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7].陈莹.近红外发光金纳米粒子的表面化学性质调控及其生物胺分子传感与肿瘤成像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8].陈晨,王彪.红外气体传感技术综述[J].激光杂志.2019
[9].周潇.近红外稀土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其温度传感特性的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9
[10].曾云龙,赵敏,张敏,易守军,唐春然.近红外荧光传感法测定中药材中赭曲霉毒素A[J].发光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