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文-王宽,孟凯龙,刘彭华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文-王宽,孟凯龙,刘彭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分辨磁共振成像,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宽,孟凯龙,刘彭华[1](2019)在《高分辨核磁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风险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ICAS)患者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医院收治的76例s ICAS患者资料,按TIA检出情况将所有患者分为TIA阳性组(35例)和阴性组(4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HRMRI检查,分析TIA阳性检出率。对比两组动脉最小管径、斑块厚度、斑块负荷、管腔重塑率及斑块强化率。按24 h内TIA发生次数,将TIA阳性组分为频发组(TIA≥2次)和非频发组(TIA<2次),分析两组动脉最狭窄处管腔面积、参考处管腔面积、血管狭窄程度、最狭窄处管壁面积、参考处管壁面积、重构率及血管重构模式。结果:HRMRI检查在76例sICAS患者中,TIA阳性检出率为46.05%,TIA阴性检出率53.95%。35例TIA患者中,频发组占54.29%,非频发组占45.71%。TIA阳性组斑块厚度、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率显着大于TIA阴性组,最小管径显着低于TIA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97,t=3.839,t=3.346,t=3.545;P<0.05)。TIA频发组大脑中动脉(MCA)最狭窄处管壁面积及重构率显着大于TIA非频发组,发生正性重构所占比例显着高于TIA非频发组,负性重构所占比例显着低于TIA非频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00,x~2=6.311;P<0.05)。结论:HRMRI血管壁成像技术能有效预测sICAS患者TIA发生风险,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9年11期)

苗慧娟,郭秀海[2](2019)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中症状性ICAS与卒中复发密切相关,无症状性ICAS未来发生卒中风险明显增高。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作为评价颅内动脉管壁成像特征的新手段,除可无创识别颅内动脉狭窄病因、准确判断卒中机制及评价斑块稳定性外,在观察病变动态演变及穿支动脉特征、评价药物疗效及指导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等方面也极具优势,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作者就该方面进展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杨丽华,刘义,王艳玲,马媛媛[3](2019)在《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评估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剂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132例,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共53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卒中严重程度,使用3.0T HR-MRI成像分析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形态(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和壁面积指数)和斑块活化程度(增强和体积)。使用扩散加权成像(DWI)测量缺血性脑皮质分布和损伤体积。根据发病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分为3组:对照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25例)、低剂量组(16例)和高剂量组(12例)。结果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总胆固醇(P=0.025)和低密度脂蛋白(P=0.047)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3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NIHSS评分、狭窄程度、重塑指数、壁面积指数以及血管面积、管腔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活性参数中,狭窄血管内斑块的增强比例随着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剂量增大而降低(对照组84.0%,低剂量组68.8%,高剂量组41.7%;P=0.033),3组斑块增强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8.6±4.2)mm~3、低剂量组(13.5±7.3)mm~3、高剂量组(8.6±2.2)mm~3;P<0.001]。卒中前服用他汀药物的病人更有可能出现大脑深层皮质梗死(P=0.043)。多因素分析显示,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低剂量组[OR=2.36,95%CI(1.32,4.67),P=0.001]、高剂量组[OR=5.43,95%CI(2.54,8.62),P=0.037]、磷脂酶A_2水平[OR=0.32,95%CI(0.11,0.54),P=0.024]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强独立相关。结论卒中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可用于调节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病人的斑块增生程度,并降低大皮质梗死病人的比例。(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赵丽,周芳,彭艳艳,聂红霞,庄爱霞[4](2019)在《同型半胱氨酸及其胱硫醚酶β-合成酶G919A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胱硫醚酶β-合成酶(CBS)G919A基因多态性与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对3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颅内血管MRA检查。采用PCR-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和扩增阻滞突变体系法检测患者CBS G919A基因多态性,并使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循环酶法测定其血浆Hcy浓度。结果 3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纳入研究,其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186例,无颅内动脉狭窄162例。其中CBS G919A基因为纯合突变型(AA)33例(9.4%)、杂合突变型(GA)135例(38.8%)、野生型(GG)180例(51.7%)。纯合突变型患者血浆Hcy水平显着高于杂合突变型及野生型患者(t=9.15,P<0.05;t=8.67,P<0.05);杂合突变型患者血浆Hcy水平显着高于野生型患者(t=6.89,P<0.05)。狭窄组与非狭窄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9,P>0.05;χ~2=0.55,P>0.05)。结论 CBS G919A基因型与血浆Hcy水平相关,但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无关。(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黄玉芳,徐成[5](2019)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研究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目前唯一可以实现活体颅内动脉管壁结构分析的无创技术,提高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呈现了与临床发病相关的斑块重要特征,对指导临床治疗有明确价值。作者对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原理、发展及近两年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磁共振成像》期刊2019年09期)

陈伟红,靳玮,张淑倩,董艳红,单春辉[6](2019)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3. 0 T高分辨率MRI探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具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21例患者(70个斑块)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及临床特点。将纳入患者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影像学表现,分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10例45个斑块)和非卒中组(11例25个斑块)。采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应用高分辨率全脑叁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评价血管狭窄程度,应用高分辨率T1加权成像轴面计数斑块负荷、斑块强化、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24),年龄、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症、卒中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组斑块负荷高于非卒中组[(4. 5±1. 6)个比(2. 3±1. 6)个; t=3. 190,P=0. 005];两组间斑块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 0%(18/45)比16. 0%(4/25);χ~2=4. 295,P=0. 038];两组间斑块高信号、斑块形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糖尿病患者占比较高,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及斑块强化较常见,提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斑块易损性较高。(本文来源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冯燕[7](2019)在《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自2016年4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记为有症状组,另取同期我院收治的40例SBI患者记为无症状组,再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40例记为健康对照组。分别对叁组人员予以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采集叁组人员血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检测。比较叁组人员在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稳定性斑块以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IMT以及血清hsCRP异常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有症状组患者的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相比健康对照组、无症状组较高,而无症状组患者的IMT增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发生率相比健康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无症状组患者的稳定性斑块发生率相比健康对照组较低,而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相比健康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无症状组患者在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方面对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患者IMT以及血清hs-CRP异常率相比无症状组、健康对照组较高,且无症状组患者IMT以及血清hs-CRP异常率相比健康对照组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SBI存在密切相关,临床工作中可能通过联合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血清hs-CRP水平,从而为SBI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9年75期)

刘翠翠,李文君,贾亚南,刘俊艳[8](2019)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易损性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symptomatic intracranialatheroscleroticdisease,sICAD)密切相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直观观测sICAD患者颅内动脉管壁结构、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信号特点、管壁重构指数及强化程度等,在sICAD患者的鉴别诊断、卒中风险评估及治疗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卒中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姜国清[9](2019)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3.0T MR高分辨增强扫描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并对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方法: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择2016-10~2018-10本院接收的4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检查间隔时间分为8例晚期组、17例中期组、20例早期组,分析对比叁组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在斑块强化程度,晚期组和中期组、早期组之间以及同组之间对比差异较大,全部呈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患者中无强化8例、中度强化12例、明显强化25例。椎动脉颅内段4例、基底动脉15例、大脑中动脉26例。向心性斑块7例、偏心性斑块38例。结论:患者病发4周内有明显强化的斑块,晚期和中期强化的斑块明显减少或消失,且急性缺血性脑卒和斑块强化紧密相关。(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刘爽,姚田岭,王佳美,吴琼,张春静[10](2019)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CysC水平及其药物治疗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CysC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药物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2例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TIA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在我院体检的1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血清CysC水平进行对比。并对观察组患者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对其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对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改变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在吸烟指数、糖尿病发病史、BMI、TC、TG、LDL-C、HDL-C、血清Cys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CysC水平方面,TIA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以及对照组在血清CysC水平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CysC水平与TIA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表现为线性相关。观察组治疗后,其TC、LDL-C、IMT、斑块面积等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的检测对TIA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氢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中症状性ICAS与卒中复发密切相关,无症状性ICAS未来发生卒中风险明显增高。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作为评价颅内动脉管壁成像特征的新手段,除可无创识别颅内动脉狭窄病因、准确判断卒中机制及评价斑块稳定性外,在观察病变动态演变及穿支动脉特征、评价药物疗效及指导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等方面也极具优势,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作者就该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宽,孟凯龙,刘彭华.高分辨核磁预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短暂性脑缺血风险的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9

[2].苗慧娟,郭秀海.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研究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

[3].杨丽华,刘义,王艳玲,马媛媛.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

[4].赵丽,周芳,彭艳艳,聂红霞,庄爱霞.同型半胱氨酸及其胱硫醚酶β-合成酶G919A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9

[5].黄玉芳,徐成.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研究新进展[J].磁共振成像.2019

[6].陈伟红,靳玮,张淑倩,董艳红,单春辉.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9

[7].冯燕.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

[8].刘翠翠,李文君,贾亚南,刘俊艳.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评估[J].中国卒中杂志.2019

[9].姜国清.诊断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采用3.0TMR高分辨增强扫描的效果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9

[10].刘爽,姚田岭,王佳美,吴琼,张春静.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清CysC水平及其药物治疗评价[J].中国医药科学.2019

标签:;  ;  ;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论文-王宽,孟凯龙,刘彭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