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嘉湖地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桑基农业,女性,市场
嘉湖地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革[1](2014)在《明代嘉湖地区的桑基生态与小农性格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嘉湖地区的小农生态关系基于桑基农业而形成,小农家庭对田野、自然灾害、动植物以及家庭内部的环境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控制能力,桑基农业系统可以不断实行集约化提高产量。在国家重赋和人口增长的推动下,人们更多地以桑基生态农业的形态来适应压力的增加。官方重赋影响着土地利用程度,也影响着小农家庭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市场力量左右着桑叶与养蚕的平衡以及桑树品种与养鱼方式的选择,这些都需要男人对市场有高度的敏感性。蚕桑业与丝织业环境的调节基本上通过家内的女性完成,她们不单对田野桑树的生境敏感,对养蚕和丝织业的温度控制和用水选择,以及以住宅为中心的环境也有敏感,高度的生产敏感性逐步成为江南小农的性格。(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2014年01期)
王建革[2](2013)在《明代嘉湖地区的桑基农业生境》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嘉湖地区的桑基农业分布于细致的水网中,有着特别的水土环境。南宋以后,嘉湖地区的水网大致定型,到明代,河网在不同条件下仍有细分化,形成了更多的人为的微地貌和水土小环境。田野中的水生植物在减少,一些重要的沼泽植被群落在水网的分化下发生了规模和形态变化。由于人们长期的挖河泥和耕作,桑基堆迭土和圩田水稻土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在市镇经济和丝织业的推动下,人们在旱地引河渠,在深水区挖泥堆土,开凿小池塘,这都使桑基稻田和桑基鱼塘增多。(本文来源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期刊2013年03期)
王建革[3](2013)在《宋元时期嘉湖地区的水土环境与桑基农业》一文中研究指出宋元时期的嘉湖地区,水利和桑蚕业首先兴起于山区与平原之间;大圩分化、河网细分化的同时,平原地区的桑树趋于低矮化;在湖州的湖溇圩田区,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圩岸土壤肥沃,蚕桑业则因植桑利于圩岸巩固而得到推广;随着水网与市镇的发展,丝织业兴盛起来,从而推动了桑基农业的扩展。正是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嘉湖地区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王建革[4](2013)在《小农、士绅与小生境——9—17世纪嘉湖地区的桑基景观与社会分野》一文中研究指出嘉湖地区桑基农业在六朝时期就已经形成,环境为沼泽地与山水景观。随着农业开发的进行,先形成大围,后分化成小圩。河道亦细化,加上植桑的推广,南宋以后形成桑基农业小生境。小生境中有小水湮和圩田,以此可以形成桑基稻田和桑基鱼塘,明代着名的生态农业正是建立在这一生境基础之上的。在小生境分化的历史过程中,田野景观中的乡绅园林比重越来越小,大片积的柳、松、竹越来越少,小池塘与桑竹景观越来越成为乡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境。(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王建革[5](2012)在《元明时期嘉湖地区的河网、圩田与市镇》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明时期嘉湖地区的河网分化非常明显,四面运河的封闭使水流保持相对平衡。围田的发展使水面破碎化。随着河网增多,圩田进一步变小,桑基农业大量出现。在河网发育的基础上,低地地区出现了江南的市镇走廊。市镇激活物流,推动了植桑的发展,并使市镇附近的旱地升值。桑基农业或桑基鱼塘与市镇经济相联系,生态系统的持续能力大大提高,支持了明清时期江南的繁荣。(本文来源于《史林》期刊2012年04期)
程伊权[6](2009)在《浅议嘉湖地区古城遗址的保护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古城遗址是历史文化名城标志性的古建筑,嘉湖地区保存有安吉县故鄣城遗址、嘉兴子城、安吉县安城城墙等7处古城遗址,是优质的文物古迹。从古城遗址的现状与历史出发,就古城的功能、保护和开发措施以及与旅游产业的整合提出了见解。(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李玉尚,赵玮[7](2008)在《明清以来嘉湖地区耕牛的变化——兼论太平天国战争对耕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明初一直到1950年代,桑地耕牛的少见,以及水田水牛的较广使用,构成嘉湖地区耕牛分布景观。这种地理分布的形成,受制于各地区不同的水系情况、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及耕作技术。太平天国战后移民带来的牛耕,虽然对这一地区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的耕作传统,江南的发展依然按照战前的道路进行着。(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08年04期)
范建奇[8](2006)在《创嘉湖地区蚕业新优势》一文中研究指出蚕业是嘉湖地区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年来,随着“长叁角”经济圈、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逐步形成,嘉湖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加上茧丝绸市场行情的多变,传统的茧丝绸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来源于《中国蚕业》期刊2006年04期)
杨焕鹏[9](2005)在《国家视野中的江南基层政治(1927-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试图以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现代管理方式对基层政治实行变革,这是自清末以来国家变革基层政治的一次重要尝试,在整个基层政治制度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国家政权向基层渗透在不同地区的方式与手段又是各不相同,代表国家政权的各种势力及力量向基层社会渗透的目标及利益又是各有区别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本文以杭州、嘉兴、湖州地区为中心,试图解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家到底以什么方式,以什么力量向基层社会的渗透,各种政治势力在深入到基层后他们之间关系是怎样,国家政权在基层是如何运转等问题。本文以国家政权向基层渗透为中心,主要对国民党基层党部,保甲制度,叁青团,基层警察体系,基层公务人员体系这五部分展开论述。文章中对这五个国家系统在基层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同基层各势力的关系,以及它们存在的缺陷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此外,本文还对国民政府推行的新县制、以党治国、地方自治等都进行了论述,总之,本文为读者提供了国家政权对基层政治的渗透以及杭嘉湖地区基层政权的运作提供一种动态的描述。(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5-04-18)
刘年猛,江向东,曾少华[10](2000)在《长沙咸嘉湖地区华支睾吸虫流行情况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华支睾吸虫的流行情况国内一些地区 [1~ 3 ] 和我省祁阳、临武、涟源等县、市均有报道 ,但长沙地区流行情况不明 [4] 。为了解长沙地区是否具备华支睾吸虫流行条件及流行情况 ,我们于1996~ 1999年选择地处岳麓山下 ,位于湘江西岸 ,隶属长沙岳(本文来源于《实用预防医学》期刊2000年05期)
嘉湖地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代嘉湖地区的桑基农业分布于细致的水网中,有着特别的水土环境。南宋以后,嘉湖地区的水网大致定型,到明代,河网在不同条件下仍有细分化,形成了更多的人为的微地貌和水土小环境。田野中的水生植物在减少,一些重要的沼泽植被群落在水网的分化下发生了规模和形态变化。由于人们长期的挖河泥和耕作,桑基堆迭土和圩田水稻土都向良性的方向发展。在市镇经济和丝织业的推动下,人们在旱地引河渠,在深水区挖泥堆土,开凿小池塘,这都使桑基稻田和桑基鱼塘增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嘉湖地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建革.明代嘉湖地区的桑基生态与小农性格的发展[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
[2].王建革.明代嘉湖地区的桑基农业生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
[3].王建革.宋元时期嘉湖地区的水土环境与桑基农业[J].社会科学研究.2013
[4].王建革.小农、士绅与小生境——9—17世纪嘉湖地区的桑基景观与社会分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
[5].王建革.元明时期嘉湖地区的河网、圩田与市镇[J].史林.2012
[6].程伊权.浅议嘉湖地区古城遗址的保护问题[J].嘉兴学院学报.2009
[7].李玉尚,赵玮.明清以来嘉湖地区耕牛的变化——兼论太平天国战争对耕牛的影响[J].社会科学研究.2008
[8].范建奇.创嘉湖地区蚕业新优势[J].中国蚕业.2006
[9].杨焕鹏.国家视野中的江南基层政治(1927-1949)[D].复旦大学.2005
[10].刘年猛,江向东,曾少华.长沙咸嘉湖地区华支睾吸虫流行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