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涡旋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学设计,衍射光学,贝塞尔光束,涡旋光束
涡旋发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孙中廷,华钢,徐永刚[1](2019)在《在光纤末端基于贝塞尔光束的自由空间涡旋光发生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种基于贝塞尔光束衍射的自由空间涡旋光发生器。贝塞尔光束在单模通过一个螺旋相位盘在光纤末端传输的方法,然后逐渐演变为涡旋光束,并可在采用自由空间中进行调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FDTD)软件对发生器的工作波长范围、极化灵敏度和加工容差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对比不同拓扑数值的涡旋光束在自由空间中传播100μm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光纤涡旋光发生器具有在光纤中自然获得的贝塞尔光束的非衍射特性,能够产生特定的贝塞尔光束,在高分辨率成像、粒子捕获和操纵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光电子·激光》期刊2019年04期)
王艳,俞坚,马重芳[2](2009)在《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用于单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新型双室涡旋发生器.通过降低发生器中的发生压力,有效利用太阳能等低温位热源来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双室涡旋发生器由低压发生室和高压发生室2部分组成.流体通过低压发生室的切向喷嘴进入到发生器中产生旋转运动,降低发生器中部的压力.实验研究了不同溶液入口温度和流量下双室涡旋发生器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发生器中部低压的形成,有效地降低了LiBr溶液的发生温度,有利于制冷剂的蒸发.当溶液入口温度达到90℃时,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COP值达到0.83,比传统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2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期刊2009年10期)
王艳[3](2009)在《小型高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吸收式制冷技术作为一种以热能为驱动力、对臭氧层无破坏作用的制冷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工业界及相关科研工作者的重视。太阳能吸收式制冷因为可有效地利用低品位热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了近年来吸收式制冷技术研究的重点。但由于受热源温度的限制,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不能得到有效提高,从而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性能,本文从溴化锂溶液的特性着手,根据旋流理论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利用流体的旋转运动,降低吸收式制冷系统发生器内溴化锂溶液的蒸发压力,从而降低溶液的蒸发温度,在不增加外界热源的情况下,增加用于制冷循环的冷凝蒸气量,提高吸收式制冷系统制冷效率的方法。根据旋流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用于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双室涡旋发生器。吸收式制冷循环是利用相变过程伴随的吸、放热来获取低温,以消耗热能为动力的制冷方式。吸收式制冷循环中工质的化学和热物理性质对系统性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更好地研究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系统的性能,建立了溴化锂溶液和水蒸气随压力、温度和浓度的热物性参数方程。同时分析了采用本文所提出的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热质平衡特性。为了得到最优的双室涡旋发生器结构,提高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效率,建立了一种具有切向入口的涡旋发生器结构,使流体通过切向入口进入到发生器内产生旋转运动。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模拟了不同结构的涡旋发生器内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流体通过切向入口进入到涡旋发生器后,产生了强烈的旋转运动,形成了以中部为核心的Rankin组合涡。在发生器内,流体的压力呈抛物线分布规侓,在中心处,压力最小魈逶诜⑸髂诘难沽Γ?着流体入口速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入口喷嘴尺寸减小,发生器内的压力减小,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发生器内溴化锂溶液的蒸发温度,形成有利于溴化锂溶液蒸发的环境。通过数值模拟可知:利用流体的旋转运动,可有效地降低涡旋发生器内的蒸发压力,从而降低进入到发生器中溴化锂溶液的蒸发温度,提高热源的可利用温差。在不改变外界热源质量与数量的前提下,达到增加用于制冷循环的冷凝蒸气量,提高系统制冷系数的目的。根据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设计了一种由圆锥体和圆柱体组成的双室涡旋发生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锥角为20°,流体的入口采用与圆柱体相切的叁段式渐缩喷嘴保证流体切向进入到发生器内产生旋流运动。双室涡旋发生器由高压发生室和低压发生室组成。低压发生室利用流体的旋转运动降低溴化锂溶液的蒸发压力,高压发生室用来对产生的冷凝蒸气进行压力恢复。介绍了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装置的循环流程以及实验装置中各设备的选型及参数,为小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双室涡旋发生器流体特性的研究提供实验平台。通过实验研究了双室涡旋发生器内流体的流动及传热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在双室涡旋发生器中产生强烈的旋转运动,有效地降低发生器中部的发生压力,提高了溶液的可利用温差,产生更多用于制冷循环的冷凝蒸气量。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COP随着入口温度的增加而增大。当溶液入口温度达到90℃时,其COP值达到0.83,比传统吸收式制冷系统的COP值高22%。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由于可以在低温情况下实现高效制冷,因此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废热、地热等低品位热源,解决能源利用以及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由于热源温度低,系统性能较低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期刊2009-05-01)
高玲,王艳,姜锁利,俞坚,马重芳[4](2008)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吸收式制冷系统中的发生器进行了改进,并对这种新型发生器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运用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了发生器内部流体的流动特性及压力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发生器的结构可有效降低其内部压力,从而达到降低溴化锂溶液的蒸发温度的目的,可有效利用太阳能等低品位热源。(本文来源于《太阳能》期刊2008年06期)
王艳,姜锁利,高玲,俞坚,马重芳[5](2007)在《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内流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圆柱形和圆锥形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内流体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运用FLUEN软件分析了流体分别在长径比为1(H/D=1)和圆锥角α=20°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内,入口速度为30m/s时的切向速度和压降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流体通过旋转运动,在圆锥形涡旋发生器中产生的切向速度和压降均大于圆柱形涡旋发生器,有效地降低了发生器中流体的蒸发温度,产生更多的用于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水蒸气。(本文来源于《流体机械》期刊2007年12期)
Hiroaki,Hasegawa,Kazuo,Matsunchi,Junsuke,Tanaka[6](2000)在《脉冲涡流发生器喷射流纵向涡旋体向下液流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证明从壁上小孔流入到自由流的喷口在控制边界层间隔方面很有效。纵向涡旋体是通过喷射口与自由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这种技术称为间隔涡旋体发生器喷口法或同样发生方法,如采用固体涡旋体发生器方法控制间隔而失控。对于涡旋体发生器喷口,纵向涡旋体的形状和向下液流间断地流过喷口(脉冲喷口)而变化。为了理解为什么脉冲喷口的情形不同于恒定喷口的情形,测定了脉冲喷射不同阶段的速率,由脉冲射流产生的纵向涡旋体与恒定射流情形比较,前者对射流斜角有很大的影响。脉冲喷射流加强了相邻涡旋体之间的作用,因此纵向涡旋体的向下液流的形状不同于恒定喷射流。(本文来源于《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0-11-01)
涡旋发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提出了一种用于单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新型双室涡旋发生器.通过降低发生器中的发生压力,有效利用太阳能等低温位热源来驱动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单效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制冷效率.双室涡旋发生器由低压发生室和高压发生室2部分组成.流体通过低压发生室的切向喷嘴进入到发生器中产生旋转运动,降低发生器中部的压力.实验研究了不同溶液入口温度和流量下双室涡旋发生器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发生器中部低压的形成,有效地降低了LiBr溶液的发生温度,有利于制冷剂的蒸发.当溶液入口温度达到90℃时,采用双室涡旋发生器的吸收式制冷系统其COP值达到0.83,比传统吸收式制冷系统提高2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涡旋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中廷,华钢,徐永刚.在光纤末端基于贝塞尔光束的自由空间涡旋光发生器[J].光电子·激光.2019
[2].王艳,俞坚,马重芳.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的实验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
[3].王艳.小型高效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
[4].高玲,王艳,姜锁利,俞坚,马重芳.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特性的数值模拟[J].太阳能.2008
[5].王艳,姜锁利,高玲,俞坚,马重芳.新型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涡旋发生器内流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J].流体机械.2007
[6].Hiroaki,Hasegawa,Kazuo,Matsunchi,Junsuke,Tanaka.脉冲涡流发生器喷射流纵向涡旋体向下液流机理[C].第一届国际机械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