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论文-尚宏周,王皓卿,孙晓然,韩利华,江悦

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论文-尚宏周,王皓卿,孙晓然,韩利华,江悦

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刺激响应,药物递送

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论文文献综述

尚宏周,王皓卿,孙晓然,韩利华,江悦[1](2019)在《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刺激响应型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包括氧化还原型释药、磁响应型释药、温度响应型释药、pH响应型释药、酶响应型释药和联合刺激响应型释药,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介孔二氧化硅粒子的功能化修饰以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孙静[2](2019)在《功能化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对金、银纳米粒子的修饰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2008年第一个柱[5]芳烃分子被成功合成以来,柱芳烃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识别特性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作为第四代超分子主体,柱芳烃在主客体识别、自组装、药物传递等方面被广泛研究与应用。将其应用于催化、表面拉曼增强、电化学等领域,可以显着提升材料的性能。在本文中,合成两种类型的柱[5]芳烃,分别以其为贵金属纳米材料的保护剂,研究柱[5]芳烃修饰纳米粒子在表面增强拉曼分析、电化学分析等领域的应用,系统的开展相应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叁个方面:1.氨基化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修饰金纳米粒子首先合成了水溶性的氨基化柱[5]芳烃(AP5),然后以AP5为保护剂,硼氢化钠(NaBH4)或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修饰制备金纳米粒子。探究了使用不同浓度的AP5做保护剂,所得到金纳米粒子尺寸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以NaBH4为还原剂时,当AP5与氯金酸(HAuC14)的浓度比为30:1时,所得到的金纳米粒子形貌规整,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随后,使用AA代替NaBH4做还原剂,发现在AP5浓度为1 × 10-3 M的情况下,且AA与HAuC14浓度比为1:1时,可以得到形貌规整,分散性与稳定性均较好的金纳米粒子。在得到合适的AP5修饰金纳米粒子材料以后,尝试将其用于表面拉曼增强领域,检测对乙酰氨基酚、百草枯分子,但表面拉曼增强效果并不显着。2.羧基化柱[5]芳烃修饰银纳米粒子及其表面拉曼增强作用检测酪氨酸基于第一部分的研究,在本部分中合成了水溶性的羧基化柱[5]芳烃(CP5),通过红外、核磁氢谱、碳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 CP5与酪氨酸的包合作用,通过高斯模拟等方法,证明CP5与酪氨酸分子存在主客体识别作用。以CP5为保护剂,硼氢化钠(NaBH4)为还原剂,制备CP5修饰的银纳米粒子(AgNPs)。探讨了在不同CP5与AgNO3浓度比下合成AgNPs,研究发现当二者浓度比为1:1时,所得到的AgNPs的分散性与稳定性最好。进一步将制备的CP5-AgNPs应用于对酪氨酸的表面拉曼增强作用检测,测得最低检测限为10-5M。3.羧基化柱[5]芳烃-银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对百草枯的电化学检测百草枯(PQ)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水溶性除草剂,一旦误食,对人体的伤害较大,分析检测环境中的百草枯就显得尤为重要。柱[5]芳烃与百草枯存在较强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柱[5]芳烃及其复合材料分析检测百草枯。本部分首先采用羧基化柱[5]芳烃修饰银纳米粒子为基底,进行表面拉曼增强测试检测百草枯。实验结果显示,基于CP5-AgNPs基底的表面拉曼增强作用检测百草枯,检测限为1.0 × 10-5 M。为扩大对百草枯的检测范围,提高检测限和检测灵敏度,将CP5-AgNPs与氧化石墨烯(GO)进行复合,得到叁元复合材料CP5-AgNPs/GO。通过TEM、红外、交流阻抗等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证明了CP5-AgNPs修饰到GO表面。进一步构筑CP5-AgNPs/GO修饰的玻碳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脉冲伏安法检测百草枯。修饰电极检测的最佳pH为10.0,检测范围为1.0 × 10-8~1.0× 10-5 M,2.0 × 10-5~7.0 × 10-5 M,检测灵敏度高达 78.8 mA mmol-1 L em-2。AgNPs 与 GO的协同催化,以及CP5对百草枯的主客体识别与富集作用,有效的提高了修饰电极的检测范围和检测限。(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17)

刘箫[3](2019)在《功能化竹炭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近红外光控药物释放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癌症治疗的传统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副作用,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提高治疗癌症的疗效,近年来,纳米药物载体用于负载药物及刺激响应药物释放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刺激响应释放包括pH、温度以及光等,而光热控制药物释放成为了最近研究的热点。光热治疗作为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癌症治疗中。光热治疗的关键是光热剂,光热剂是能够将光能转换成热能的一种材料,因此光热剂的开发成了研究光热治疗的重点。第一章:简单概括了药物递送系统、诱导药物释放的方式以及近红外光诱导光热剂治疗癌症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碳基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第二章:采用物理尖端超声的方法合成竹炭纳米粒子(BCNPs),以盐酸阿霉素(DOX)作为药物模型,在BCNPs表面上吸附抗癌药物阿霉素(DOX),然后将聚多巴胺采用物理吸附的方法吸附在BCNPs的外表上,形成纳米载药复合物。采用透射电镜、红外光谱、Zeta电位等方法对BCNPs以及BCNPs@PDA的形貌、结构、电位进行了表征。透射电镜表明BCNPs以及BCNPs@PDA的粒径分布尺寸分别在42±10nm和50±10nm左右,粒子形貌均一、形态良好,分散均匀,不粘连;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证明PDA成功修饰到BCNPs表面上。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DOX浓度对载药性能的影响以及BCNPs对DOX的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BCNPs对DOX的负载符合Freundlich多层吸附模型。DOX体外释放结果分析表明在有近红外光时的药物释放量比没有近红外光时的药物释放量大。第叁章:通过静电吸附作用,将叶酸(FA)-壳聚糖(CS)复合物接枝到竹炭纳米粒子(BCNPs)表面,通过接枝叶酸(FA)-壳聚糖(CS)复合物,设计出一种BCNPs@CS-FA新型药物载体。多柔比星(DOX),一种常用的抗癌药物,可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收到纳米复合材料中,并由近红外光(NIR)刺激后按需释放。采取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方式对BCNPs以及BCNPs@CS-FA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由于在肺癌A549细胞中过表达叶酸受体,FA-CS层改善了靶向的细胞内递送性能。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细胞抑制是通过基于NIR的光热疗法和增强的药物释放共同调节的。将纳米载体的刺激响应与靶向叶酸相结合的策略将为化疗的按需和持续药物释放提供新的方向。第四章:叶酸与牛血清蛋白(FA-BSA)的聚合物通过酰胺反应合成,然后将此聚合物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使其修饰在竹炭纳米材料的表面上。进一步采取采取透射电镜、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可见光谱等方式对BCNPs以及BCNPs@CS-FA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药物载体成功合成,这为BCNPs@CS-FA进一步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五章:总结了BCNPs形成的药物运输体系对抗癌药物的负载行为,并对BCNPs表面的修饰以及BCNPs运用于癌症的治疗中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孙程[4](2019)在《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富集结合多重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受到多重病原菌的污染,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快速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对保障食品安全十分重要。然而食品中污染的病原菌通常数量较少,且食品成分中存在干扰性物质,影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因此,对食品中致病菌进行分离或富集是十分重要的。磁性纳米粒子(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容易分离,在食源性致病菌的分离和检测方面受到青睐。本研究制备一种带正电荷的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Amino functionaliz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AF-MNPs),与负电荷的细菌间静电相互作用,对细菌进行富集,结合多重PCR法检测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1)AF-MNPs的制备及表征。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Fe_3O_4 MNPs,表面修饰3-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APTES),合成了表面携带正电荷的AF-MNPs,并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AF-MNPs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约为10 nm,电镜下一定程度上有团聚现象,纳米粒度分析仪测定分散型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PdI)为0.10±0.036,分散性良好,等电点在9.4左右,在pH 2-9其表面带正电荷。2)AF-MNPs富集食源性致病菌。AF-MNPs对细菌的吸附捕获主要是基于带正电荷的MNPs和带负电荷的细菌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以S.aureus、L.monocytogenes、S.enteritidi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为目标菌株,研究AF-MNPs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包括AF-MNPs、细菌和缓冲体系。结果表明,以100μg AF-MNPs与浓度为10~3 CFU/mL的细菌在PBS中温育60 min,对S.aureus、E.coli、L.monocytogenes的捕获率均高于97%,但对S.enteritidis的捕获率低于40%;在pH 5-9 PBS(10 mmol/L)中,AF-MNPs对S.aureus和E.coli的捕获率均大于80%,在pH 4-8 PBS(10 mmol/L)时,AF-MNPs对L.monocytogenes的捕获率均大于75%;在PBS浓度为5-30 mmol/L范围内对S.aureus,L.monocytogenes,E.coli的捕获率分别保持在75%、85%以及90%以上;在研究的4种细菌中,S.enteritidis的Zeta电位值最小,捕获率最低;100μg的AF-MNPs对细菌浓度在10~2-10~6 CFU/mL的范围内捕获率菌高于85%;在体积为10 mL的缓冲溶液中,对浓度为4 CFU/mL、40 CFU/mL和400 CFU/mL的细菌捕获率超过90%。人工污染牛奶中,AF-MNPs对S.aureus,E.coli,L.monocytogenes和S.enteritidis的最高捕获效率为分别为67.14%±1.33%、62.89%±0.68%、57.92%±2.93%和30.26%±0.69%;在人工污染的西瓜样品中,AF-MNPs对于S.aureus、L.monocytogenes、E.coli和S.enteritidis的最高捕获率分别为85.38%±0.63%、69.84%±2.97%、79.28%±0.90%和31.66%±3.30%。为了检验AF-MNPs的适用性,采集8种咸菜样品和6种卤肉样品,AF-MNPs对咸菜食品中细菌的捕获率均高于75%,对卤肉样品的捕获率均高于65%。3)AF-MNPs富集结合多重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以AF-MNPs富集结合多重PCR检测人工污染牛奶中的S.aureus、L.monocytogenes和S.enteritidis。牛奶受到污染时,经AF-MNPs富集的人工污染牛奶样品中,S.aureus、S.enteritidis和L.monocytogenes的灵敏度分别为2 CFU/mL、2×10~2 CFU/mL和2 CFU/mL。而未经AF-MNPs分别捕获富集的人工污染牛奶样品中,S.aureus、S.enteritidis和L.monocytogenes的灵敏度分别为2×10~2 CFU/mL、2×10~3 CFU/mL和2×10~3CFU/mL。将叁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等浓度污染牛奶样品,经AF-MNPs富集结合多重PCR检测,对S.aureus、L.monocytogenes和S.enteritidis的灵敏度为20CFU/mL、2×10~2 CFU/mL和2×10~2 CFU/mL,较直接进行多重PCR,灵敏度分别提高100或1000倍,因此,AF-MNPs富集可以减少食品成分对检测方法的干扰,有效提高多重PCR检测的灵敏度。(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刘美周[5](2019)在《钌联吡啶功能化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颗粒电化学分析(Electrochemical analysis of single nanoparticle)检测技术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主要涉及对单个纳米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电催化活性、单个材料性能和单个生物分子行为等研究。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纳米孔电化学可以实现对单分子、单纳米粒子和单细胞等检测,但该技术属于间接方法,无法得到纳米粒子本身的电化学性质。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单颗粒电化学碰撞分析法,不仅能够获取单个纳米粒子(Single nanoparticles,SNPs)的一些性能,如粒径、浓度、聚集和催化反应活性,而且在电催化,生物电化学和生物传感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研究单颗粒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光学方法、扫描探针显微法和电化学碰撞法等。单颗粒碰撞电化学检测主要依据阻挡、整体电解、电催化放大、电荷取代这四种模式来实现。电致化学发光法(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ECL)兼有电化学和化学发光法的双重优点,相对于电化学,ECL检测限低,灵敏度高;相对于荧光,ECL则不需要光源和分光系统,能够简化仪器,降低背景值。然而,关于电致化学发光检测单颗粒碰撞的研究鲜有报道。本论文以功能化纳米粒子上负载电致化学发光试剂钌联吡啶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在超微电极上单颗粒检测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信号为目标,研究了两种新型单颗粒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行为。全文共分为叁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首先,综述了超微电极(Ultramicroelectrodes,UME)的概念、特性、制备方法及相关应用;其次,介绍了单颗粒的特性与应用;随后,概述了单颗粒电化学碰撞的基本原理和电致化学发光的研究;最后,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二章,基于Au-Nafion纳米粒子负载钌联吡啶复合物(Ru(bpy)_3Cl_2·6H_2O,Ru),研究了单Au-Nafion@Ru(bpy)_3Cl_2·6H_2O(Au-Nafion@Ru)纳米粒子在超微金电极表面的碰撞行为,建立了检测单Au-Nafion@Ru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表明:Au-Nafion@Ru与超微电极碰撞过程中,产生的电流响应信号比Nafion@Ru纳米粒子明显增大。同时从电化学碰撞电流-时间曲线中得到Au-Nafion@Ru的电流与电荷、碰撞时间及数目之间的关系。此外,共反应试剂叁正丙胺(Tri-n-propylamine,TPrA)的存在下,实现了Au-Nafion@Ru/TPrA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信号的同步检测。本章扩展了单颗粒电化学碰撞的研究体系,为深入研究单颗粒ECL碰撞分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叁章,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染料麦尔多拉蓝(Meldola's Blue,MDB)-钌联吡啶(Ru)纳米粒子(MDB-Ru),研究了MDB-Ru在电极表面的碰撞行为,建立了检测单MDB-Ru有机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分析法。结果表明:合成的MDB-Ru纳米粒子相比MDB纳米粒子,在超微金电极碰撞中具有较好的电流响应信号。此外,在超微金电极和常规金电极上分别研究了TPrA和N,N-二丁基乙醇胺(DBAE)存在下MDB-Ru的电致化学发光碰撞行为,得出MDB-Ru/DBAE体系在超微电极上具有更强的ECL强度,在常规金电极上的发光强度是MDB-Ru/TPrA体系的10倍左右。本章研究丰富了有机染料单颗粒电化学碰撞体系,该研究将为电化学发光单纳米粒子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林原,马品,方艳艳[6](2019)在《功能化TiO_2纳米粒子对离子液体基复合电解质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复合电解质由于其高电导率、低挥发性及良好的机械性能,被广泛的用于电化学器件中,如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纳米粒子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形貌(尺寸、形状)、电导率和表面化学组成对电解质中离子的传输有重要的影响~([1-4])。我们通过Nb~(5+)、Ru~(3+)共掺杂和氨基表面修饰-设计制备了四种具有不同原始电导率和表面基团的TiO_2纳米粒子,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纳米粒子制备过程简单,不需要高温烧结,另外我们系统研究了纳米粒子的表面基团和原始电导率对复合电解质中离子传输的影响,发现TiO_2纳米粒子的半导体性和氨基表面基团有利于电解质的离子传输性能,而不会导致短路。与传统的不导电纳米粒子相比,Nb~(5+)、Ru~(3+)共掺杂TiO_2(HC-TiO_2)和氨基表面修饰HC-TiO_2(SC-HC-TiO_2)纳米粒子具有更高的电导率,氨基表面修饰TiO_2(SC-TiO_2)和SC-HC-TiO_2纳米粒子具有更好的网络结构,最终10 wt%SC-HC-TiO_2/离子液体复合电解质在室温下表现出最高的离子电导率(4.29 mS cm~(-1))。将其应用在DSSCs中,基于SC-HC-TiO_2/离子液体复合电解质的电池取得了最佳光电性能,光电转换效率为8.12%。这些结果表明纳米粒子的性能对复合电解质性能的重要作用,也为未来DSSCs和其他器件中纳米粒子的设计提供了新方向。(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胡万培,杨世和,杨上峰[7](2019)在《低温原位氨基功能化的氧化钛纳米粒子用于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钛(TiO_2)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带隙合适,价格低廉,一般用作正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电子传输层~([1])。然而现阶段效率超过21%的钙钛矿正型器件还大多数依赖于需要高温烧结的介孔氧化钛,这不利于低温和柔性器件的制备~([2])。鉴于此,我们通过一步、低温、非水解的方法原位合成氨基功能化的TiO_2纳米粒子,并将其用在正型n-i-p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取得21.33%的最高光电转换效率,明显优于参比TiO_2制备的器件效率(19.82%)。实验发现,氨基(-NH_2)以Ti-N化学键直接键合在氧化钛的表面,降低了氧化钛功函,减少了氧化钛表面缺陷。此外,氧化钛表面的氨基也改善了氧化钛和钙钛矿的界面接触,提高了钙钛矿的结晶性和相纯度。且因-NH_2和Pb~(2+)有配位作用,也钝化了钙钛矿薄膜表面的缺陷,从而减小电池迟滞,提高器件的稳定性。本研究中开发的原位氨基功能化氧化钛纳米粒子的方法,简单有效,有望用于低温制备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3])。(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左方涛,徐威,赵爱武[8](2019)在《基于功能化Fe_3O_4@Ag纳米粒子快速检测Hg~(2+)的SERS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汞作为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的Hg~(2+)检测方法因其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具有高灵敏度而备受关注.基于"turn-off"机制,我们合成出一种磁性Fe_3O_4@Ag (FA)纳米材料用于Hg~(2+)的SERS检测.磁等离子体共振纳米颗粒结合了磁共振和等离子体共振特性,可用于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汞离子的SERS检测.通过修饰带正电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ADMAC, Poly DADMAC, PDDA)层, Fe_3O_4@Ag表面吸附上带负电的甲基橙探针分子,在Hg~(2+)存在的情况下,可以观察到SERS信号显着降低.由于Hg~(2+)与Ag纳米颗粒会快速反应并在Ag纳米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汞齐,从而影响了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R)性能,导致电磁场强度的减弱;同时,这样也会导致Ag纳米颗粒的表面Zeta电位的降低,并且影响拉曼探针分子在其表面的吸附,从而进一步导致SERS信号的降低.因此,在含有Hg~(2+)的情况下,SERS强度的降低主要归因于Hg~(2+)与AgNPs的相互作用.通过我们的实验可以证明,基于"turn-off"机制检测Hg~(2+)的方法的检测限可以低至10~(-10)mol/L.本实验设计的SERS纳米传感器可用于快速检测环境中Hg~(2+),为构建重金属离子SERS纳米传感器提供了巨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春雷[9](2019)在《功能化热敏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和光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具有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热敏聚合物。金纳米粒子(AuNPs)具有良好的光限幅性能,其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吸收激光能量能够实现高效、快速的光热转换,可诱导周围热敏聚合物的构象改变,导致光散射的增加和透过率降低。因此构建热敏聚合物修饰的AuNPs复合材料能够有效增强其光限幅性能。本论文主要开展了端基功能化的热敏聚合物(PNIPAM-SH)、光热双重响应的PNIPAM-偶氮苯聚合物(PNIPAM-Azo)和具有不同LCST的嵌段热敏聚合物(PEG-b-PNPAM-SH)的制备工作以及将巯基封端的热敏聚合物应用于AuNPs表面的修饰和光限幅性能的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相转移催化合成出S-1-十二烷基-S′-(α,α′-二甲基-α′′-乙酸)-叁硫代碳酸酯(DDMAT),以DDMAT为链转移剂(CTA)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RAFT)制备出端基为叁硫代碳酸酯的热敏聚合物PNIPAM-CTA,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测定了PNIPAM-CTA的LCST,并发现浓度对其温敏性有很大的影响。以正丁胺为还原剂,通过氨解反应将PNIPAM-CTA疏水的烷基长链还原成亲水的巯基(-SH),研究发现还原后的聚合物PNIPAM-SH的LCST升高。2、通过巯基-烯的点击反应,将端基为双键的偶氮苯与PNIPAM-SH的反应,制备出光热双重响应的聚合物PNIPAM-Azo,其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1 mg/mL;偶氮苯经紫外光照射后会由稳定的反式结构转变为顺式结构,研究发现其在水溶液中光响应的时间远大于DMF溶液中的光响应时间,可能是因为其在水溶液中自组装成胶束后影响了结构的转变;经紫外光长时间照射后的PNIPAM-Azo的LCST升高。3、以4-二甲氨基吡啶(DMAP)和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作为催化体系,将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OH)与DDMAT发生酯化反应制备出大分子链转移剂(PEG-CTA),通过RAFT聚合制备出不同PEG/NIPAM比值(0.02、0.01、0.005)的嵌段聚合物PEG-b-PNIPAM-CTA(A、B、C)。4、利用氨解法将PEG-b-PNIPAM-CTA(A、B、C)还原为PEG-b-PNIPAM-SH(A、B、C),研究了还原剂和溶液极性对氨解反应的影响,确定了最佳还原条件(水合肼和四氢呋喃),研究发现不同PEG/NIPAM比值的PEG-b-PNIPAM-SH具有不同的LCST,并且PEG/NIPAM比值越高,LCST越高。5、使用柠檬酸钠还原氯金酸溶液,制备出分散性良好和尺寸均一的AuNPs,将PNIPAM-SH通过金-硫键(Au-S)修饰在AuNPs表面,制备出纳米复合材料Au@PNIPAM,研究发现PNIPAM-SH修饰的AuNPs具有良好的温敏性,相比原始的AuNPs表现出更优异的光限幅性能。6、将PEG-b-PNIPAM-SH(A、B、C)修饰在AuNPs表面制备出纳米复合材料Au@PNIPAM-b-PEG(A、B、C),研究了叁种聚合物修饰的AuNPs的光限幅性能,发现随着PEG/NIPAM比值的升高,产生光限幅效应的激光能量阈值相应升高。(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8)

周海洋[10](2019)在《无机纳米粒子网络结构功能化木粉-HDPE复合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木塑复合材料(木塑)中添加无机纳米粒子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其力学和尺寸稳定性并赋予其特定功能的方法。传统一步熔融混合法趋向于将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木塑复合材料中,但由于纳米粒子表面静电引力和少量化学键作用力的存在使纳米粒子易团聚。尤其在较高添加量下,纳米粒子往往以团聚体的形式分布在木塑复合材料中。要想制备具有理想功能的木塑复合材料,采用传统一步熔融共混方法需要添加较高含量的纳米粒子(10~40wt%),但过高含量纳米粒子导致木塑成本升高和强度降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将SiO2粒子均匀分散在木塑中,探究充分均匀分散的前提下SiO2对木塑性能的影响;然后用叁种高密度无机纳米粒子(纳米SiO2、纳米导电炭黑和纳米ZnO)薄层包覆木塑颗粒(毫米尺度)形成“网络结构”,使少量的无机纳米粒子以较高的密度分布于复合材料中的木塑颗粒界面处以发挥更高的效力,制备基于叁种纳米粒子的纳米粒子网络分布木塑复合材料,实现低量纳米粒子在增强木塑力学和尺寸稳定性的同时赋予木塑阻燃、导电、电磁屏蔽等功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SiO2均匀分布对木塑性能的影响:采用6种方法分别将纳米SiO2均匀分布在木塑复合材料中,评价6种方法对木塑性能的影响。筛选最优分散方案,以微米和纳米SiO2用量为变量进行系统实验,评价Si02分散方法(干分散和湿分散法)和界面改性对木塑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干分散法制备的添加SiO2的木塑,破坏发生在SiO2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之间的界面,二者界面结合弱;湿分散法相对于干分散法SiO2在木塑中分散的更均匀,其断面破坏发生在HDPE相,二者界面结合牢固。干分散和湿分散法添加9%微米SiO2,木塑的热释放峰值分别降低14.7%和17.1%,总烟释放均降低19.3%;干分散和湿分散法添加9%纳米SiO2使木塑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分别降低26%和30%,但烟释放升高。以上结果表明,即使SiO2均匀分散且与HDPE相容性较好,但对木塑的阻燃作用非常有限。力学结果表明SiO2(0.5%-9wt%)均匀分散且与基体界面结合良好的前提下对木塑力学有中等水平(15%-30%)的提高。蠕变结果表明,湿分散法添加纳米SiO2可以明显降低木塑的蠕变应变。(2)纳米SiO2网络分布对木塑性能的影响:采用模压法制备了叁种木塑板材,即:1)基于乙烯基叁甲氧基硅烷(VTS)改性纳米SiO2(VTS-nSi02)的纳米粒子网络分布木塑板材(WPCs),2)阻燃剂改性木塑板(WPCF),3)纳米粒子网络分布的阻燃剂改性木塑板材(WPCSF)。其中纳米粒子网络分布板材制备方法为:将木粉(未浸渍或浸渍阻燃剂)、HDPE和添加剂一起机械混合,将混合物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粉碎,筛分,得到4-6mm的木塑颗粒,然后采用溶液搅拌法和旋转蒸发法在木塑颗粒表面包覆VTS-nSiO2,最后将包覆有VTS-nSiO2的木塑颗粒模压成板材。锥形量热仪结果显示,相对于未改性木塑板材,叁种改性木塑板材的热释放均降低,其中WPCs(VTS-nSiO2含量为0.55%)的热释放降低幅度与上一章9%纳米SiO2均匀分布的木塑相当;除此之外,相比未改性木塑板材,WPCs的烟释放升高,WPCF的烟释放有小幅度降低,WPCSF烟释放比WPCF进一步降低。相对于未改性木塑板材,WPCs弯曲强度有小幅度升高,WPCF和WPCSF弯曲强度略有降低;上述叁种板材的弯曲模量均有小幅度升高。蠕变和应力松弛结果显示,网络分布的纳米粒子有利于木塑板材抵抗外力作用引起的蠕变变形。(3)纳米导电炭黑(CCB)网络分布制备导电与电磁屏蔽木塑复合材料:采用简单的机械混合和热压法制备基于未改性和VTS改性CCB的网络结构木塑复合材料。将网络结构木塑的性能与传统熔融共混法制备的CCB均匀分布的木塑做对比。光学显微镜证明木塑内形成了连续CCB网络。含3%CCB的网络结构木塑的电导率和电磁屏蔽效能分别为1.5×10-2 S·cm-1(达到导电水平)和20.2dB,而3%CCB均匀分布的木塑的电导率和电磁屏蔽效能分别为8.3×10-1 S·cm-1(绝缘体)和5.0dB;这种在木塑内部原位形成连续CCB导电通路的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导电粒子用量,同时显着提高木塑电导率和电磁屏蔽性能。锥形量热仪结果表明,含3%CCB的网络结构木塑的热释放和烟释放明显低于均匀分布木塑。扫面电子显微镜证明,网络结构木塑破坏时的裂纹并未沿着CCB网络扩展,说明CCB网络自身强度高。CCB网络分布木塑的拉伸强度与CCB均匀分布木塑无明显差别,二者均高于未填充木塑;由于网络结构木塑内部原位形成了刚性CCB网络,因此其拉伸模量高于CCB均匀分布的木塑;但网络分布木塑的冲击强度低于均匀分布木塑;基于VTS改性CCB的网络结构木塑的拉伸和冲击性能高于基于未改性CCB的网络结构木塑。CCB网络分布的木塑相对于均匀分布木塑更有利于抵抗蠕变变形和降低热膨胀。(4)纳米ZnO网络分布对木塑性能的影响:扫面电子显微镜证明网络结构木塑的破坏是沿着纳米ZnO网络进行,说明ZnO网络强度较低。网络分布木塑和均匀分布木塑的拉伸强度和模量无明显区别。由于破坏沿着ZnO网络进行,延长了破坏路径,因此网络结构木塑的冲击强度明显高于均匀分布木塑,且相对于未填充木塑冲击强度提高30.2%。网络结构木塑抵抗外力变形能力大于均匀分布木塑。网络分布和均匀分布木塑对抗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不明显。由于纳米ZnO网络自身强度较低,所以其热释放和烟释放低于ZnO均匀分布木塑。在木塑内部构建纳米粒子网络结构的方法可以实现大幅度降低纳米粒子用量的同时赋予木塑优异的功能性。这种原位形成纳米粒子刚性网络的方法可以平衡木塑力学和功能性之间的矛盾,且这种内嵌纳米粒子网络结构的方法相对于传统均匀分布法更有利于提高木塑纳米复合材料的尺寸稳定性。(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3-01)

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从2008年第一个柱[5]芳烃分子被成功合成以来,柱芳烃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识别特性引起了科学家们广泛的关注。作为第四代超分子主体,柱芳烃在主客体识别、自组装、药物传递等方面被广泛研究与应用。将其应用于催化、表面拉曼增强、电化学等领域,可以显着提升材料的性能。在本文中,合成两种类型的柱[5]芳烃,分别以其为贵金属纳米材料的保护剂,研究柱[5]芳烃修饰纳米粒子在表面增强拉曼分析、电化学分析等领域的应用,系统的开展相应的工作,主要分为以下叁个方面:1.氨基化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修饰金纳米粒子首先合成了水溶性的氨基化柱[5]芳烃(AP5),然后以AP5为保护剂,硼氢化钠(NaBH4)或抗坏血酸(AA)为还原剂,修饰制备金纳米粒子。探究了使用不同浓度的AP5做保护剂,所得到金纳米粒子尺寸的变化规律。通过研究发现:以NaBH4为还原剂时,当AP5与氯金酸(HAuC14)的浓度比为30:1时,所得到的金纳米粒子形貌规整,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随后,使用AA代替NaBH4做还原剂,发现在AP5浓度为1 × 10-3 M的情况下,且AA与HAuC14浓度比为1:1时,可以得到形貌规整,分散性与稳定性均较好的金纳米粒子。在得到合适的AP5修饰金纳米粒子材料以后,尝试将其用于表面拉曼增强领域,检测对乙酰氨基酚、百草枯分子,但表面拉曼增强效果并不显着。2.羧基化柱[5]芳烃修饰银纳米粒子及其表面拉曼增强作用检测酪氨酸基于第一部分的研究,在本部分中合成了水溶性的羧基化柱[5]芳烃(CP5),通过红外、核磁氢谱、碳谱等对其进行了结构表征。研究了 CP5与酪氨酸的包合作用,通过高斯模拟等方法,证明CP5与酪氨酸分子存在主客体识别作用。以CP5为保护剂,硼氢化钠(NaBH4)为还原剂,制备CP5修饰的银纳米粒子(AgNPs)。探讨了在不同CP5与AgNO3浓度比下合成AgNPs,研究发现当二者浓度比为1:1时,所得到的AgNPs的分散性与稳定性最好。进一步将制备的CP5-AgNPs应用于对酪氨酸的表面拉曼增强作用检测,测得最低检测限为10-5M。3.羧基化柱[5]芳烃-银纳米粒子/氧化石墨烯修饰玻碳电极对百草枯的电化学检测百草枯(PQ)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水溶性除草剂,一旦误食,对人体的伤害较大,分析检测环境中的百草枯就显得尤为重要。柱[5]芳烃与百草枯存在较强的主客体识别作用,因此可以利用柱[5]芳烃及其复合材料分析检测百草枯。本部分首先采用羧基化柱[5]芳烃修饰银纳米粒子为基底,进行表面拉曼增强测试检测百草枯。实验结果显示,基于CP5-AgNPs基底的表面拉曼增强作用检测百草枯,检测限为1.0 × 10-5 M。为扩大对百草枯的检测范围,提高检测限和检测灵敏度,将CP5-AgNPs与氧化石墨烯(GO)进行复合,得到叁元复合材料CP5-AgNPs/GO。通过TEM、红外、交流阻抗等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证明了CP5-AgNPs修饰到GO表面。进一步构筑CP5-AgNPs/GO修饰的玻碳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和脉冲伏安法检测百草枯。修饰电极检测的最佳pH为10.0,检测范围为1.0 × 10-8~1.0× 10-5 M,2.0 × 10-5~7.0 × 10-5 M,检测灵敏度高达 78.8 mA mmol-1 L em-2。AgNPs 与 GO的协同催化,以及CP5对百草枯的主客体识别与富集作用,有效的提高了修饰电极的检测范围和检测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论文参考文献

[1].尚宏周,王皓卿,孙晓然,韩利华,江悦.功能化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J].应用化工.2019

[2].孙静.功能化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对金、银纳米粒子的修饰与应用[D].扬州大学.2019

[3].刘箫.功能化竹炭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近红外光控药物释放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9

[4].孙程.氨基功能化磁性纳米粒子富集结合多重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D].华中农业大学.2019

[5].刘美周.钌联吡啶功能化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碰撞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林原,马品,方艳艳.功能化TiO_2纳米粒子对离子液体基复合电解质性能的影响[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7].胡万培,杨世和,杨上峰.低温原位氨基功能化的氧化钛纳米粒子用于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8].左方涛,徐威,赵爱武.基于功能化Fe_3O_4@Ag纳米粒子快速检测Hg~(2+)的SERS方法[J].化学学报.2019

[9].王春雷.功能化热敏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纳米粒子表面修饰和光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10].周海洋.无机纳米粒子网络结构功能化木粉-HDPE复合材料[D].东北林业大学.2019

标签:;  ;  ;  

功能化金纳米粒子论文-尚宏周,王皓卿,孙晓然,韩利华,江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