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养分论文-隋昕君

森林养分论文-隋昕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养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域,招商引资,现有森林资源,中国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生态环境效应,健康养生,食疗,生态资源,新兴产业

森林养分论文文献综述

隋昕君[1](2019)在《发展森林康养应坚持全域统筹、多产相融》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康养是普及健康生活、完善健康保障、提升健康服务、促进健康产业、优化健康环境的有效途径,是建设健康中国、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发展森林康养能有效保护现有森林资源,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期刊2019-10-31)

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2](2019)在《元阳梯田核心区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和大鱼塘两地共7种森林群落(臭牡丹群落、杉树群落、茶树-旱冬瓜群落、旱冬瓜群落、鼠麴草群落、五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按0-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土层取样,测定各土层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与养分含量(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析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除茶树-旱冬瓜群落的真菌数量和旱冬瓜群落的放线菌、自生固氮菌以及纤维分解菌的数量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其它森林群落微生物数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群落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变化梯度不一致。(2)鸭公树-木荷群落细菌数量最多;杉树群落的放线菌数量最多;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旱冬瓜群落最多;纤维分解菌和真菌数量在臭牡丹群落最多。(3)7种森林群落的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的全N、碱解N和速效K含量最高;旱冬瓜群落的全P和速效P的含量最高。(4)全N和3类速效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在不同的森林群落表现出显着差异,并具有显着的垂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郭利平,陈秀龙,汤崇军,叶忠铭,刘荃[3](2019)在《水土保持措施对塘背小流域森林土壤结构与养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塘背小流域境内4种典型水保措施治理下林地的植被和土壤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水保措施对森林土壤结构与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综合治理结束28 a后,乔木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里溪针阔混交林、都田针阔混交林、都田马尾松水保林和来溪马尾松矮化林。2)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直径大小的分析表明,里溪针阔混交林和都田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对较好,并具有相对较优的土壤结构。3)有机质含量的分析表明,里溪村的针阔混交林有机质属于中高肥力水平,都田针阔混交林属于中等肥力水平,而来溪马尾松矮化林和都田马尾松水保林属于低肥力水平;但全氮和全磷含量表明所有处理的土壤氮磷素水平处于偏低和极低水平,氮磷严重缺乏。综合考虑乔木群落多样性、土壤结构质量、团聚体稳定性和养分含量等指标的比较结果,本研究认为通过不同水保措施形成的针阔混交林比马尾松纯林的林相结构更益于改善林下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邹秉章[4](2019)在《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量和组成影响有机质和养分的输入。对我国亚热带天然常绿阔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动态、年产量和组成进行了为期1 a的观测,并探讨不同组分凋落物产量与土壤碳氮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林分凋落物均呈现出显着的季节动态,各林分凋落物总量高峰期均出现在3月份,凋落叶和枝的高峰期存在较大变异。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闽楠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年凋落物量分别为(7.81±1.32)、(4.95±0.36)、(3.38±0.95)、(3.20±0.74) t·hm~(-2)·a~(-1),天然林年凋落物量显着高于3种人工林。各林分凋落物叶、枝、花、果和其它组分的比例差异显着,凋落叶占总凋落物量的比例最大,依次为天然林(65.1%)>杉木(63.7%)>闽楠(62.5%)>格氏栲(51.4%)。4种林分年凋落叶量、年凋落物总量均与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土壤pH呈极显着负相关(P值均<0.001)。(本文来源于《福建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勾啸,张蒙,李海滨[5](2019)在《广东莲花山不同海拔梯度下森林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广东莲花山土壤有机碳(C)、氮(N)、磷(P)、钾(K)含量垂直分布特征,阐明土壤C、N、P、K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规律,在广东莲花山500~1 000 m区域以100 m海拔间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海拔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变化范围分别是38.72~68.17、0.90~1.32、0.011~0.022、5.19~7.08 g·kg~(-1),土壤全氮、全磷含量随海拔梯度升高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全钾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差异不显着。(2)土壤的C/N和N/P分别介于40.12~50.76、43.06~90.86间。不同海拔梯段下土壤C/N无显着差异;整体来看,土壤N/P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3)500~1 000 m海拔土壤速效氮含量介于0.81~2.01 mg·kg~(-1),均值为1.19 mg·kg~(-1),其中,5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1 000 m海拔下,土壤速效氮含量值达到最小。土壤速效氮含量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关系呈负相关。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在500~800 m海拔间变化幅度较小,至900 m海拔下最大。莲花山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全氮、全磷、速效氮含量、N/P的空间变化强烈。(本文来源于《林业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安明态[6](2019)在《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喀斯特生态环境退化甚至石漠化带来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该领域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土壤环境等探讨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理,已成为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喀斯特生态系统特殊且复杂,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有众多假说,但均未形成定论,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格局及维持原因仍不十分清晰。本文采用“空间系列代替时间系列”的研究方法,以茂兰喀斯特退化植被恢复过程时间序列的“土壤-植物”关系为主线,结合研究区顶极森林群落水平样带和垂直样带空间分布序列“土壤-植物”关系的辅助研究,以土壤水分、养分为切入点,从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土壤生境格局的相关性角度来揭示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通过对茂兰喀斯特退化植被演替序列、顶极森林群落水平分布序列和垂直分布序列(以下简称“叁大序列”)的群落总体以及小生境土壤水分、养分含量及其变异系数的分析,解译研究区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生境格局。通过该生境格局所支撑的森林群落整体及其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等多项指标的测算及相关性分析,阐明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找出主导因素。再结合植被恢复过程优势植物养分与土壤水分、养分的相关性,探讨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水分格局:在“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中,土壤水分临时性干旱频繁,土壤含水量异质性程度高。各自小生境土壤含水率的总体趋势都是:石沟(SG)>土面(TM)>石面(SM),这种趋势受喀斯特地区小地形、坡位、坡向和森林覆盖率等的影响而有进一步的多样性差异。在植被演替早期,小生境之间的土壤含水率差异较小。随着退化植被恢复过程,土壤含水率有所增加,石沟(SG)、石面(SM)、土面(TM)小生境之间的含水率差异也有所加大,至顶极森林群落阶段土壤持水能力达到最佳状态。从顶极森林群落总体及小生境土壤水分沿水平、垂直分布来看,空间变异性都非常大。(2)土壤养分格局:“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土壤养分也有高度异质性的特点。其中,土壤含C、N(全N和碱解N)、P(全P和有效P)含量总体趋势是:石面(SM)>石沟(SG)>土面(TM),但石面(SM)小生境土量少,土壤养分综合供给能力比石沟(SG)、土面(TM)小生境弱。这种趋势也因小地形、坡位、坡向和森林覆盖率等的不同而有差异,波动较大。随着退化植被恢复过程,土壤C、N、P含量不同程度增加,土壤养分状况不同程度改善,至顶极森林群落达到最佳水平。随着植被恢复过程,土壤C/N、C/P、C/N/P呈下降趋势,N/P变化较为平缓。从顶极森林群落总体及小生境土壤养分沿水平、垂直分布来看,空间变异性也都非常大。与周边地区森林土壤相比,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全N、碱解N含量较高,全P、有效P在演替早期和中期偏低,在演替后期有所提升,但总体上偏低或有时略高。土壤C/N与周边地区森林土壤接近,C/P、N/P、C/N/P略高于周边水平。(3)土壤养分和水分相关性及其组合的多样性格局:研究区“叁大序列”森林群落及小生境土壤养分格局与水分格局之间皆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尤其退化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总体以及石沟(SG)、石面(SM)、土面(TM)3类小生境的土壤含C、N(全N和碱解N)、P(全P和有效P)含量5个指标与土壤含水率相关性的显着性检验中,有95.00%项相关性达到了显着水平,65.00%项达到了极显着水平。高度异质性的土壤养分与高度异质性的土壤水分错综复杂,进一步形成了不同水分和养分梯度的相互组合,加剧了喀斯特森林土壤生境格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4)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研究区森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且特殊。“叁大序列”喀斯特森林中,无论群落总体、3类小生境还是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其物种丰富度和多样化程度都很高,各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复杂多变。其中,物种丰富度指数(d_(ma))随退化植被演替过程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物种丰富度指数(d_(ma))的垂直分布则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物种优势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值(H_e')和均匀度指数(J_e)在各个序列中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波动较大,空间异质性程度很高。演替序列、水平序列和垂直序列这“叁大序列”群落的物种替代率Whittaker指数(βw)和Cody指数(βc)都较高。即使处于同一海拔高度、样带长仅660m的22个相邻顶极水平样带中,也没有物种完全相同的样地及小生境类型。(5)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相关性:典型相关分析(CCA)表明,研究区喀斯特森林群落总体的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总体相关性显着水平很高。物种多样性各指标与土壤水分、养分各指标的线性组合之间的第一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相关系数λ1=0.9556),第二典型相关系数达到显着水平(相关系数λ2=0.8280)。在研究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10个土壤因子的关系中,土壤养分的组合尤其C/N、C/N/P和土壤含水率是3个最重要的主导因子;在研究区植物物种多样性与10个土壤因子含量的变异系数的相关性中,土壤C/P、N/P和有效P等3个变异系数是最重要的主导因子。(6)植被恢复过程优势植物养分格局及其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环境的相关性:研究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植物叶片的C、N、P平均含量总体上低于全世界平均值,但这些优势植物叶片的C/N、C/P、N/P平均比值,则是总体上高于全世界平均值,也高于全中国平均值。随着退化植被向更高级阶段的演替,优势植物C、N、P平均含量不同程度的增加。即使不同恢复阶段的共有种,以及同一阶段不同小生境的共有种,其C、N、P含量及其比值也有差异。研究表明,喀斯特森林优势植物在吸收N、P时具有高效率同化C的特点。喀斯特植物吸收低浓度土壤P时高效率同化C的能力,也许是喀斯特地区森林植物对土壤环境普遍缺P的一种适应机制。通过研究,本文从“叁大序列”较为系统全面的揭示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群落及其小生境土壤水分、土壤养分(C、N、P含量及其组合)、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分布格局之间的一系列耦合关系,阐明了茂兰喀斯特森林基于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格局形成原因及其维持机制。一方面为该地区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植物”系统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理论内容,另一方面为该地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管理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9-06-01)

曹丽花,尹为玲,刘合满,杨红,连玉珍[7](2019)在《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阐明不同生长年限森林叶片和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为植物-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藏东南色季拉山几种典型森林植被(雪山杜鹃(Rhododendron aganniphum)、海拔4000 m和3900 m区域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年生和2年生植物叶片及不同分解程度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和全钾(TK)含量。结果表明:色季拉山森林叶片和枯落物OC含量表现为2年生叶片>1年生叶片>未分解枯落物(ND)>半分解枯落物(SD)>完全分解枯落物(CD),即老叶片以C积累为主,而枯落物OC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下降,叶片OC平均含量(68.5%)显着高于中国平均水平(45.5%);叶片N、P、K含量表现为1年生>2年生,即新叶以N、P、K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积累为主。枯落物TN含量低于中国森林的平均水平(12.03 g/kg),而TP含量显着高于中国森林平均水平(0.74 g/kg),枯落物TN和TP以SD最高,即分解初期表现为净固定,而后期则呈净释放,TK含量随分解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表现为K的净固定;叶片C∶N,C∶P和C∶K表现为2年生>1年生,枯落物C∶N,C∶P和C∶K随着分解程度的增加而显着降低;叶片N∶P处于较低水平(6.08),显着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6.0),表现出明显的N限制营养型;研究结果为科学阐明藏东南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土壤养分循环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石晓萍,石澎雨,侯玉梅,赵维俊,孟好军[8](2019)在《祁丰林区森林土壤养分特征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张掖市肃南县祁丰林区的4种林分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0~60cm土壤剖面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特征,并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在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林和灌丛林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着(P>0.05),有机质在祁连圆柏(Sabina przewalskii)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而全磷在祁连圆柏林和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40~60cm土层显着高于其他土层(P<0.05)。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也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点,全钾在土壤剖面不同土层差异性不显着(P>0.05)。4种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在0~60cm剖面上的均值大小总体上均表现为:青海云杉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祁连圆柏林>灌丛林,全钾均值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性不显着(P>0.05),速效钾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灌丛林>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混交林>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土壤质量评价表明,研究区4种林分生长主要缺乏磷素,特别是可供林木生长直接吸收的速效磷。(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2期)

倪惠菁,苏文会,范少辉,曾宪礼,金艺[9](2019)在《养分输入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养分循环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树种选择及更新、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掌握养分输入来源及过程可指导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分析及生态功能评估。凋落物、根系周转、根系分泌物是森林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是土壤养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3种主要养分输入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总结了凋落物组成及理化性质、生物因子、环境因子等对凋落物分解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综述了细根底物性质、树种组成、土壤生物、环境因子变化对细根周转及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探讨了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养分循环过程的作用,基于此,提出了该领域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相关研究及森林生态系统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李晓华,田原润,何永美,郭先华,苏友波[10](2018)在《元阳梯田景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元阳梯田核心景区坝达、小水井两个区域的森林系统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各养分含量,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各养分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变异性,对坝达、小水井两个区域的森林土壤p H值、有机碳、氮素、磷素及钾素的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森林土壤p H值为4. 61-5. 21,为酸性土壤;(2)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较高,分别为32. 34-66. 44g/kg和1. 69-4. 63g/kg,处于含量丰富水平;土壤磷元素含量较低,全磷含量为0. 43-1. 64g/kg,速效磷含量介于1. 55-6. 13mg/kg,处于含量缺乏水平;土壤钾元素含量最低,全钾含量为5. 06-21. 06g/kg,速效钾含量介于23. 81-91. 57mg/kg,处于含量贫乏水平;(3)研究表明,坝达和小水井两区的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在15%-60%之间,7个养分指标的变异系数都属于中等强度变异性。(本文来源于《西部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森林养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选取元阳梯田核心区箐口和大鱼塘两地共7种森林群落(臭牡丹群落、杉树群落、茶树-旱冬瓜群落、旱冬瓜群落、鼠麴草群落、五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按0-20cm、20-40cm、40-60cm和60-80cm土层取样,测定各土层微生物数量(细菌、放线菌、自生固氮菌、纤维分解菌和真菌)与养分含量(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分析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除茶树-旱冬瓜群落的真菌数量和旱冬瓜群落的放线菌、自生固氮菌以及纤维分解菌的数量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发生变化,其它森林群落微生物数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不同群落不同种类微生物数量变化梯度不一致。(2)鸭公树-木荷群落细菌数量最多;杉树群落的放线菌数量最多;自生固氮菌数量在旱冬瓜群落最多;纤维分解菌和真菌数量在臭牡丹群落最多。(3)7种森林群落的全N、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无眼果群落和鸭公树-木荷群落的全N、碱解N和速效K含量最高;旱冬瓜群落的全P和速效P的含量最高。(4)全N和3类速效养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在不同的森林群落表现出显着差异,并具有显着的垂直分布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养分论文参考文献

[1].隋昕君.发展森林康养应坚持全域统筹、多产相融[N].人民政协报.2019

[2].李明锐,李天国,李博,秦丽,蒋明.元阳梯田核心区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养分含量的分布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19

[3].郭利平,陈秀龙,汤崇军,叶忠铭,刘荃.水土保持措施对塘背小流域森林土壤结构与养分的影响[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9

[4].邹秉章.亚热带主要森林类型凋落物量和土壤养分的关系[J].福建林业科技.2019

[5].勾啸,张蒙,李海滨.广东莲花山不同海拔梯度下森林土壤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9

[6].安明态.喀斯特森林土壤水分和养分格局及其植物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D].贵州大学.2019

[7].曹丽花,尹为玲,刘合满,杨红,连玉珍.西藏东南部色季拉山主要类型森林叶片和枯落物养分含量特征[J].生态学报.2019

[8].石晓萍,石澎雨,侯玉梅,赵维俊,孟好军.祁丰林区森林土壤养分特征及评价[J].林业科技通讯.2019

[9].倪惠菁,苏文会,范少辉,曾宪礼,金艺.养分输入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9

[10].李晓华,田原润,何永美,郭先华,苏友波.元阳梯田景区森林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J].西部林业科学.2018

标签:;  ;  ;  ;  ;  ;  ;  ;  ;  ;  

森林养分论文-隋昕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