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自强
(广州市荔湾区第三人民医院510380)
【摘要】目的探讨齐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66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齐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齐刺刺络拔罐法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血清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24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281-01
引言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发病率较高,是引发腰腿疼痛的主要病因。血清C-反应蛋白与人体免疫调节有紧密联系,能够作为炎症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的非特异性指标[1]。我院采用齐刺加刺络拔罐法是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对该方法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66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相关诊断标准,经常规X线或CT检查确诊。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腰痛,晨起或弯腰时疼痛加剧,无法久坐等。排除腰椎其他疾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纤维织炎、腰肌劳损、肥大性脊柱炎、腰椎椎管狭窄等)、肾脏和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以及不能坚持治疗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66例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疼痛部位等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表1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齐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取患侧第三腰椎横突,用0.25×75mm不锈钢针正中先刺1针到患侧痛点第三腰椎横突骨面,并于两旁各刺1针,3针齐用。行提插行针手法得气后,行雀啄行针手法(将针上下、左右、小幅度、快频率的重插轻提,恰如小鸟食饵之状)0.5-1min,让患者休息5-10min,为第1次手法结束,再按上述方法行第2次行针手法,让患者休息5-10min,第3次行针手法后出针,起针后在痛点行刺络拔罐法(拔罐时间10min,出血量约5ml),为治疗1次。其中刺络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
对照组患者按照《针灸学》[3]中腰痛的治疗方法给予常规针灸治疗:取阿是穴、大肠俞、委中穴,寒湿腰痛者加腰阳关,瘀血腰痛者加隔俞。局部消毒后使用0.25mm×35mm不锈钢针直刺,针刺得气后行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min,1次/d,5次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d。
两组患者均持续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观察疗效。
1.2.2血清C-反应蛋白测定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于上午9点左右抽取肘静脉血3ml,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样中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情况。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总体疗效标准制定:治愈:腰痛消失,功能恢复;好转:腰痛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觉疼痛不适;无效:腰痛无明显减轻,活动受限。总有效=治愈+好转。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百分比表示记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治愈率和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3讨论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第三腰椎横突周围组织受损引起慢性腰痛,临床表现为第三腰椎横突处明显压痛[4]。传统中医学认为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属于“腰痛”“痹症”范畴,主要病机为损伤或慢性劳损导致的药物静脉阻塞、气血淤滞[5]。本研究采取齐刺和刺络拔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目的在于通经活络、行气活血,促使局部炎症反应物排出、渗出液吸收以及消除局部炎性肿胀和充血。研究结果显示,齐刺和刺络拔罐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
血清C-反应蛋白是监测炎症的非特异性指标,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血清C-反应蛋白能够通过常路激活补体,临床研究表明,其在炎症过程中能够准确显示患者的炎症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且不受昼夜时间节律影响,稳定性和可靠性优于其他炎性细胞因子[6]。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人,表明患者神经和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存在障碍。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疗效确切,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更低,表明齐刺和刺络拔罐疗效更佳。
总之,齐刺加刺络拔罐法治疗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唐杰,张军,孙树椿,等.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02):59-6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湖北中医杂志,2002,(02):57.
[3]燕平.针灸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68-202.
[4]张琥,陆世昌,张明才,等.针刀与针刺治疗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疗效比较[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06):63-64.
[5]张婉容,杜建超.齐刺法临床运用概述[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09(07):33-35.
[6]李宛霞,陶少宇,李国平.创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临床医学,2008,19(03):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