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转换论文-杨雪峰

偏振转换论文-杨雪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偏振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液晶发光材料,环金属铂配合物,偏振发光,叁重态-叁重态湮灭上转换发光

偏振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杨雪峰[1](2019)在《基于液晶发光材料的偏振性能和上转换圆偏振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晶发光材料因其既具有液晶的流动性和有序性又具有发光性能,所以在液晶显示器背光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目前报道的液晶发光材料大都存在发光效率低及其偏振发光性能研究不足等缺点。针对这种情况,本论文工作重点围绕液晶发光材料的偏振性能展开研究,论文工作主要体现如下两个方面:1、以环金属铂配合物为发光内核,在辅助配体中引入液晶基元,设计合成了两种具有液晶性能的环金属铂配合物分子Pt1和Pt2,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时间飞行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手段对其分子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热力学分析和偏光显微镜等手段详细研究了这类环金属铂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能和液晶性能:其中配合物Pt1在升降温过程中表现为向列相液晶,且在溶液和固体薄膜中都呈现出强烈的发光;而配合物Pt2为近晶A相液晶,仅在溶液中观察到较弱的发光。对配合物Pt1采用诱导/摩擦、加热退火工艺,研究了这类液晶磷光材料的偏振性能;获得了偏振比为1.33的宽光谱电致发光光谱,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为1.7 cd/A,最大外量子效率为1.1%。2、为了实现液晶环境中的上转换发光以及上转换圆偏振发光,我们选取室温向列相液晶SLC1717为主体液晶材料,向其中掺入手性上转换受体分子R(S)1和非手性上转换敏化剂PtOEP,制备得到了一种兼具圆偏振发光、上转换发光和上转换圆偏振发光特性的手性向列相液晶体系;论文通过圆偏振发光光谱,上转换发光光谱和上转换圆偏振发光光谱等手段详细探索了该体系的光物理性能及发光机制。实验结果表明手性R(S)1分子不但能够诱导向列相液晶SLC1717形成手性向列相液晶,并且可以作为上转换受体和上转换敏化剂在液晶中发生叁重态-叁重态湮灭上转换发光过程,使得到的手性向列相液晶兼具上转换发光和上转换圆偏振发光特性;并且这种液晶体系的上转换发光效率为13%,圆偏振发光的g_(lum)为0.2,上转换圆偏振发光的g_(lum)为0.04。(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5-07)

徐川善[2](2019)在《基于超表面的太赫兹偏振转换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太赫兹技术的快速发展,太赫兹源和探测技术逐渐成熟,而太赫兹波段的功能器件及相关技术发展缓慢。本文主要研究了分别基于金属超表面和石墨烯超表面的太赫兹偏振转换器的偏振转换特性及其原理。设计并实测了 一种基于金属超表面的太赫兹反射式偏振转换器,由带双L形孔阵列的金属膜-介质-完整金属膜叁层结构组成。结构的反射谱中出现了偏振转换曲线,曲线在频率为0.279THz和0.332THz处形成峰值,反射率分别为88.9%和69.7%,偏转转换率分别为99.7%和95.6%。金属膜的表面电流分布特点,表明介质中存在磁共振,从而感应出垂直于入射波偏振方向的电场。通过对电场分布特点的分析,表明了太赫兹波在L形金属孔边缘激发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以及在反射式结构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对入射波电场进行矢量分解,比较各自的反射谱和电场分布,表明了偏振转换原理。通过改变结构参数,研究了各参数对偏振转换特性的影响。电场分布图表明金属孔与金属条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理机制。最后加工出所设计的太赫兹反射式偏振转换器样品,利用太赫兹返波管系统搭建反射式测试光路对样品进行了单频点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器件可以实现61.9%的偏振转换率。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超表面的太赫兹反射式偏振转换器,由带孔阵列的单层石墨烯-介质-完整金属叁层结构组成。结构的反射谱中出现了偏振转换曲线,曲线在2.65 THz和3.58 THz处形成峰值,反射率分别为66.4%和56.0%,偏振转换率分别为96.6%和89.9%。垂直于石墨烯表面方向的电场分布特点,表明了两个峰值处的太赫兹波在石墨烯表面形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式不同,也表明了太赫兹波在基于石墨烯的反射式结构中的传输过程。通过研究改变石墨烯化学势对偏振转换特性的影响,表明结构的偏振转换特性是可调的。设计了一种偏振切换器,通过调节外加电压实现反射波偏振状态的切换。通过分析单元结构各参数对偏振转换特性的影响,为器件参数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5-01)

高晓慧,田子旻,杨梦茹,罗宁丹[3](2019)在《基于叁重态-叁重态湮灭的上转换圆偏振发光》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叁重态-叁重态湮灭的上转化过程能够放大圆偏振发光,比普通圆偏振发光的不对应因子(glum)大一到两个数量级。主要是因为上转化中的叁重态-叁重态能量转移和叁重态-叁重态湮灭过程可以增强圆偏振发光,这为我们设计具有高不对称因子的圆偏振发光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9年12期)

陈勇,孙正文,闫浩,李健,李大磊[4](2019)在《新疆天文台26米望远镜L波段接收机线-圆偏振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天文台南山基地26 m射电望远镜L波段接收机使用线偏振馈源接收电磁波信号用于脉冲星观测。分子谱线观测和VLBI国际联测需要圆偏振信号,因此希望接收机能够观测圆偏振信号。论述了将线偏振电磁波转换为圆偏振电磁波的方案,研究了90~°电桥在偏振转换中的作用,介绍了偏振转换的调试方法。在圆偏振模块中使用90~°电桥完成线偏振信号到圆偏振信号的转换,两路圆偏振信号的隔离度达到使用要求,满足圆偏振观测的需求。这种线偏振信号到圆偏振信号的转换方式不影响接收机的系统温度。(本文来源于《天文研究与技术》期刊2019年03期)

邴继刚[5](2018)在《手性超构材料偏振转换特性的相干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在的通信网络由点对点光链路连接的电子节点组成,依赖于一系列光电转换。如果光电转换能够转向全光交换将提高数据的比特率和低延迟移动,提供更高的路由灵活性,降低能量需求并简化网络结构。实际上现有基础设施的基本容量已经达到顶峰,基于这一现实问题,引发了人们将通信频段扩展到更长红外波段来扩大容量的研究兴趣,其中红外波段传输介质中的固有损耗较低。未来的网络架构将需要新一代高度集成的设备,这些设备能够实现全光交换等功能。超构材料是人工电磁介质,具有不同于寻常材料所不具有的功能。最初被设想为在被动介质中实现非凡电磁响应参数的范例,例如负折射率、太赫兹磁性、强手性等,近年来它们迅速发展以提供有源可切换、可调、非线性的光子功能,这可能构成未来集成设备的基础,用于光学数据处理等应用。本文将开展超构材料的相干控制研究,实现了可调控的偏振转换器与相干吸收器,利用对非对称开口环的相干控制实现了非对称传输效应的可调谐变化,主要工作如下:1.本论文设计了一种双层十字超构材料,研究其吸波特性。当单束光入射的时候,无论x偏振光还是y偏振光入射到超构材料,都能够在6.9GHz附近实现将近20%的偏振转换与50%的吸收效果。采用相干控制的方法,对该结构进行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当两束光之间的相位差为0?的时候,可以将该结构的吸收一直保持在10%以下,接近于完全透明;当两束光之间的相位差为180?时,可以将该结构的吸收效果提高到90%,接近完美吸收。通过改变两束光之间的相位差,可以动态调控该结构的相干吸收在0.1到1之间变化。2.研究了非对称开口环结构中非对称传输效应的相干控制。研究表明,在单束光入射的时候,无论是左旋光还是右旋光,都能够在5.5GHz附近实现透射、反射以及吸收的非对称传输性能,透射、反射以及吸收的非对称传输系数分别为20%、20%以及30%。通过相干控制的方法对该结构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可以通过调节两束入射光之间的相位差来动态调节该结构的非对称传输效应,使其传输的非对称传输系数在-0.3-0.3之间呈余弦曲线变化,吸收的非对称传输系数在-0.3-0.3之间呈正弦曲线变化。因此,通过上述研究,可以得出:通过应用相干控制的方法可以提高超构材料中一偏振转换与吸收性能以及增加超构材料的可控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8-12-01)

瞿作明[6](2018)在《聚集诱导上转换发光在银纳米线上的放大和上转换发光的圆偏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纳米结构所具有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在光电领域、材料科学领域等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分子荧光已成为材料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然而,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应用于纳米颗粒的荧光增强还鲜有报道,特别是在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叁线态-叁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区。因此,本论文主要研究了金属银纳米线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增强纳米颗粒的聚集诱导发光,以及银纳米线与纳米颗粒之间的比例对发光增强效应的影响,并验证了银纳米线增强荧光的机理;将银纳米线应用到聚集诱导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发光增强,初步探究了等离子体效应对于上转换的影响;同时还尝试将非手性的上转换体系引入到手性环境中诱导其发出上转换的圆偏振光。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种以蒽为核心的四苯乙烯类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BTPA,通过紫外、荧光及发光量子产率表征了 BTPA的聚集诱导发光性质。利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将BTPA分子保护起来,制成纳米颗粒(BTPA-NPs)并分散在水中,进一步将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保护的银纳米线(AgNWs)与BTPA-NPs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在一起,可使银纳米线的等离子体效应能够影响到BTPA-NPs。通过荧光光谱和荧光显微镜分析了其荧光增强效应;通过测试其荧光衰减寿命、发光量子产率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验证了等离子体效应作用于BTPA-NPs的机制。2、往上述的BTPA-NPs中掺入敏化剂PtOEP制备成聚集诱导上转换纳米颗粒(iPUC-NPs),并通过紫外、荧光分析了敏化剂和湮灭剂之间的光物理性质。在溶液和聚集态下表征了该体系的聚集诱导上转换发光性质。研究了不同激发波长下的iPUC-NPs与iPUC-NPs/AgNWs的上转换发光性质,结果表明随着激发光强度的增强,银纳米线可以更显着的增强iPUC-NPs的发光强度。进一步利用上转换寿命衰减曲线和不同激发光强下iPUC-NPs与iPUC-NPs/AgNWs的上转换发光增强因子和磷光增强因子探究了等离子体效应增强叁线态-叁线态湮灭上转换发光的机制。同时,我们还将iPUC-NPs制成了聚乙烯醇薄膜,研究了该薄膜在空气中的上转换发光性质。这为后续的器件化及应用奠定了基础。3、根据DPA的结构设计合成了含两个羧基基团的受体分子DPAH,将DPA和DPAH分子与敏化剂PtOEP共混后加入到手性凝胶因子D/LG中成胶,初步探讨了这个混合体系的上转换发光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非手性的给受体对在手性环境下可发出上转换的圆偏振光。这说明将手性环境引入上转换体系中是一种实现圆偏振发光的简单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10)

石云杰[7](2018)在《单模弯曲光波导通道中光偏振态转换及弯曲损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光通信容量、速度与灵活性的不断提高,基于光波导技术的平面光波线路(PLC)器件与系统是下一代光网络的明确目标。可重构光学加/降插分复用和光交叉互连两个光集成系统将光波分复用器件、光开关/交换器件、可变光衰减器件等都集成在同一芯片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典型代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全球光波导技术产品的消费呈指数增长,从而越来越多的PLC器件正在从实验室走向工业产品。然而,目前光偏振相关损耗(PDL)是可变光衰减器及类似器件难以解决的问题,人们一直将其归咎为波导材料的双折射问题而采取了各种控制应力的方法,但迄今为止没有解决。本论文工作首先从原理上确定PDL问题是在器件工作过程中光信号对所有可能偏振状态的响应偏差造成的,所以偏振态在器件中的任何变化都对PDL值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光波导器件中所有可能的偏振态变化过程一定是解决此问题的合理途径。本论文首先在弯曲波导中研究线偏振态之间的耦合过程,发现了两个线偏振态之间的转换特性,进而推导出了麦克斯韦偏微分方程组的一个新解。通过对波导所有偏振态之间的转换效率进行数值模拟,得出:从一个横向线偏振态向纵向线偏振态转换的效率远高于两个横向线偏振之间的转换效率。利用专业软件-时域限差分(FDTD)对弯曲波导中光信号偏振态的转换过程进行了仿真验证,得到了与以上数值模拟相一致的结果。数值模拟与FDTD软件仿真结果都表明:(1)大折射率差波导不仅允许大的曲率,而且还能产生更高的偏振态转换效率,其中也包括TE-模向TM模的转换;(2)在同一弯曲半径的条件下,大折射率差波导的弯曲光损耗较小折射率差波导的弯曲光损耗小得多。最后,利用加工的硅基脊形光波导实验样品验证了以上偏振态转换现象。(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徐攀[8](2018)在《基于光泵浦自旋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输出的偏振转换及双稳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半导体激光器输出的偏振特性主要由其有源区的增益介质和光学腔的偏振特性决定,因而侧面发光的边发射半导体激光器(EELs)和表面发光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VCSELs)的偏振特性有着本质的区别。VCSEL是准对称的器件,几乎对偏振无选择性,因而只能通过适当的优化机制来选择其输出的偏振态。基于电子自旋和光学偏振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控制电子的自旋可实现对激光器输出偏振态的控制。与常规的VCSEL相比,自旋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自旋VCSELs)具有偏振稳定性、偏振易于控制和低阈值等优点,因而自旋VCSEL的偏振特性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考虑到光泵浦方式可使激光器获得极化的载流子,进而实现对激光器偏振特性的控制。因此,研究光泵浦下自旋VCSEL,尤其是长波长自旋VCSEL的偏振转换(Polarization switching,PS)和偏振双稳(Polarization bistability,PB)特性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在本文中,基于自旋反转模型(Spin Flip Model,SFM),数值研究分析了光泵浦下1300 nm自旋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自旋VCSEL)输出的圆偏振转换(PS)及双稳(PB)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一定的泵浦偏振椭圆率P_P,泵浦光功率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激光器输出的偏振椭圆率P_(out),其绝对值随泵浦光功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对于一定的归一化泵浦光功率η,正向扫描(逐渐增加)和反向扫描(逐渐减小)泵浦光偏振椭圆率P_P时,自旋VCSEL输出的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之间会发生PS,并可观察到PB现象。对于较小的η,双稳环宽度随η的增加先增加到一个最大值然后减小到0;对于较大的η,双稳环宽度随η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激光器的线宽增强因子α和有源区介质的双折射效应γ_p等内部参数对其圆偏振输出由泵浦光偏振椭圆率P_P变化引起的PS和PB均有较大的影响。此外,双稳环宽度在某些激光器关键内部参数和η构成的参数空间中的分布图也被确定。(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01)

周高潮[9](2018)在《电磁偏振转换及主动调控超材料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材料为电磁波的调控和新型功能器件的开发提供了新平台。偏振作为电磁波的重要特性,在成像显示通信存储等丰富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是电磁调控的重要对象。此外,主动调控超材料能够完成电磁波的实时动态控制,实现更广泛的功能和实际应用,吸引了大量研究。本论文采用超材料设计并结合相变材料VO2,研究了电磁波偏振调控以及主动频谱调控功能器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通过一种理想透射线偏振转换的实现方式——对称激励下具备简并互补的定向理想电导面和磁导面性质,实现了超薄透射线偏振转换器和高效宽带透射线偏振转换器。此外,考虑对称激励下,采用物理图像直观的电磁波散射分析和等效电路模型很好地描述了两种结构的偏振转换特性。第二,利用多次反射干涉设计了一种高效宽带宽入射角半波片。通过对介质/线栅/介质/金属面结构中的多次反射干涉偏振转换分析和传输矩阵计算得出实现高效宽带半波片的条件,得到了电磁仿真的验证。实验测得制备样品实现了6.4~12.5 GHz内高效线偏振转换和大于20 dB的出射偏振消光比。此外器件还具有很好的斜入射性能,在45°斜入射下仍可作为宽带连续可调偏振旋转器。最后,利用本征模式和传输矩阵法分析了器件斜入射偏振转换。该器件结构简单、无谐振金属结构,可应用到金属损耗大的THz频段。第叁,利用VO2混合超材料实现了宽带大调制深度的电控太赫兹波调制器。实验测得在0.3~1.0 THz带宽范围内太赫兹调制深度大于87%。通过对比温控和电控调制中THz波透射系数与温度和电功率的变化,以及结合热平衡模型,得出实现主动调控中电驱动VO2相变的作用机制为焦耳热效应。最后,进行了连续THz波动态调制实验,对器件的调控性能进行了讨论。第四,研究了局部集成VO2的可重构超材料的热、电、光激励频谱调控。该超材料由周期单元为VO2块连接的两个金属结构组成,通过VO2的绝缘-金属相变控制金属结构的电导耦合使发生谐振模式转变,实现超材料的频谱可重构和THz波调控功能。对超材料进行了变温热激励、变电流电激励和不同温度下变功率飞秒光激励叁种方式的调控实验,得到不同方式的调控条件,解释了频谱转变过程。此外,还通过光泵浦-THz探测变时延实验,测量分析了光激励调控的动态响应过程。该可重构主动超材料实验说明了 V02的相变及其大幅电导率变化的特性在太赫兹可重构器件设计中的重要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8-03-02)

李阳[10](2018)在《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Nd:YVO_4被动调Q激光器输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激光二极管泵浦Cr~(4+):YAG被动调Q激光器,不但具有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结构紧凑、体积小等特点,而且可以实现窄脉宽、高峰值功率的激光脉冲输出。在远距离测量、高速全息照相、激光制导及激光通信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相对于主动调Q来说,Cr~(4+):YAG被动调Q可控性低,造成激光器输出脉冲稳定性差,特别是在高重复频率条件下远不如主动调Q激光器,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本论文针对这一问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提出通过实现激光谐振腔内增益突变的方法来提高被动调Q激光器输出稳定性。设计出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Nd:YVO_4被动调Q激光器,并开展了相关的理论模拟分析和实验研究。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影响被动调Q输出稳定性因素的研究。提出采用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实现腔内增益突变,准确控制Q开关的开启时间和开关速度,进而实现被动调Q激光器输出稳定性的提高。建立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Nd:YVO_4被动调Q的速率方程,运用Matlab程序对LD连续泵浦情况下的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Nd:YVO_4被动调Q激光器的输出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并模拟了泵浦速率对输出激光脉冲重复频率和脉冲宽度的影响。2.基于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Nd:YVO_4被动调Q激光器实现的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对激光晶体、泵浦源、LD耦合系统、电光晶体、可饱和吸收体进行合理的选择。利用谐振腔基本理论结合高斯光束ABCD传输矩阵理论,对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被动调Q激光器谐振腔稳区模拟,选取合适的激光器谐振腔参数。3.搭建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Nd:YVO_4被动调Q激光器的实验装置,测量在不同泵浦功率条件下的输出功率、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实验获得了被动调Q稳定输出,其脉冲幅度波动性低于±2.4%,脉冲时间波动性低于±5%,重复频率的不稳定性低于1%,光光转换效率达到21.27%,斜效率为34%,重复频率的可调范围为7.8-49.16kHz,脉宽在26.28-49.79ns范围之内,单脉冲能量高达95.2μJ,峰值功率高达3.62kW。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普通型被动调Q激光器输出参数作对比,从而验证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激光器能够提高被动调Q激光器输出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18-03-01)

偏振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太赫兹技术的快速发展,太赫兹源和探测技术逐渐成熟,而太赫兹波段的功能器件及相关技术发展缓慢。本文主要研究了分别基于金属超表面和石墨烯超表面的太赫兹偏振转换器的偏振转换特性及其原理。设计并实测了 一种基于金属超表面的太赫兹反射式偏振转换器,由带双L形孔阵列的金属膜-介质-完整金属膜叁层结构组成。结构的反射谱中出现了偏振转换曲线,曲线在频率为0.279THz和0.332THz处形成峰值,反射率分别为88.9%和69.7%,偏转转换率分别为99.7%和95.6%。金属膜的表面电流分布特点,表明介质中存在磁共振,从而感应出垂直于入射波偏振方向的电场。通过对电场分布特点的分析,表明了太赫兹波在L形金属孔边缘激发出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以及在反射式结构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对入射波电场进行矢量分解,比较各自的反射谱和电场分布,表明了偏振转换原理。通过改变结构参数,研究了各参数对偏振转换特性的影响。电场分布图表明金属孔与金属条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理机制。最后加工出所设计的太赫兹反射式偏振转换器样品,利用太赫兹返波管系统搭建反射式测试光路对样品进行了单频点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器件可以实现61.9%的偏振转换率。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超表面的太赫兹反射式偏振转换器,由带孔阵列的单层石墨烯-介质-完整金属叁层结构组成。结构的反射谱中出现了偏振转换曲线,曲线在2.65 THz和3.58 THz处形成峰值,反射率分别为66.4%和56.0%,偏振转换率分别为96.6%和89.9%。垂直于石墨烯表面方向的电场分布特点,表明了两个峰值处的太赫兹波在石墨烯表面形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模式不同,也表明了太赫兹波在基于石墨烯的反射式结构中的传输过程。通过研究改变石墨烯化学势对偏振转换特性的影响,表明结构的偏振转换特性是可调的。设计了一种偏振切换器,通过调节外加电压实现反射波偏振状态的切换。通过分析单元结构各参数对偏振转换特性的影响,为器件参数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偏振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杨雪峰.基于液晶发光材料的偏振性能和上转换圆偏振发光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9

[2].徐川善.基于超表面的太赫兹偏振转换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高晓慧,田子旻,杨梦茹,罗宁丹.基于叁重态-叁重态湮灭的上转换圆偏振发光[J].化工管理.2019

[4].陈勇,孙正文,闫浩,李健,李大磊.新疆天文台26米望远镜L波段接收机线-圆偏振的转换[J].天文研究与技术.2019

[5].邴继刚.手性超构材料偏振转换特性的相干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8

[6].瞿作明.聚集诱导上转换发光在银纳米线上的放大和上转换发光的圆偏振化[D].湘潭大学.2018

[7].石云杰.单模弯曲光波导通道中光偏振态转换及弯曲损耗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8].徐攀.基于光泵浦自旋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输出的偏振转换及双稳特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8

[9].周高潮.电磁偏振转换及主动调控超材料器件[D].南京大学.2018

[10].李阳.正交偏振转换增益开关型Nd:YVO_4被动调Q激光器输出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偏振转换论文-杨雪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