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时期作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徐怀中,新时期,挺进大别山,刘邓大军
新时期作家论文文献综述
成北[1](2019)在《作家徐怀中:新时期军旅文学的领头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8月16日,90岁高龄的徐怀中以长篇小说《牵风记》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成为该奖设置以来最年长的获奖者。回归人性的底色长篇小说《牵风记》,以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为背景,讲述了19岁的女主角汪可逾投奔革命而不幸牺牲的故事。故事围绕叁个人和一匹马展开,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式描写战争,探寻了战火中的爱恋与人性,描绘出普通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呈现了牺牲者生的平凡和死的伟大。(本文来源于《老年人》期刊2019年11期)
王可心[2](2019)在《关注满族作家 书写新时期吉林故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多彩的民族文明浸染杂糅于白山黑水之间。近现代以来,吉林省的少数民族作家笔耕不息,创作了诸多的名品佳作。作为一名满族的小说写作者,在注视他们的华丽身影、回顾评价自己的创作道路时,少数民族的身份注定让我有(本文来源于《吉林日报》期刊2019-10-26)
谢中山,陈露[3](2019)在《新时期新疆文化对外省来疆作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地处亚洲腹地,在丝绸之路上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总面积达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同时,在新疆生活着许多游牧民族,如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他们都存在着明显有别于中原文化的特质,严格来说,这种特质也反映在维吾尔族文化里。有论者认为这种游牧民族文化具体"表现在高原、草原、牧区的生存哲学与处世之道,与农耕文明的道德伦理与人伦法则之间的‘和(本文来源于《小说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崔荣[4](2019)在《生命诗学: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特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诗学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本质特征。生命意识复归与生命空间建构是生命诗学发生的逻辑起点,共生同感的文学世界建构与渲染原始生命强力是生命诗学展开的基本维度,直面生命鄙陋与现代性痼疾标志生命诗学的历史承担;召唤敬畏、激发生命内在神性是消释生命苦难之方,也启示生命存在之最深意义与根本价值。(本文来源于《民族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梁亚楠[5](2019)在《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作家队伍培养》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至1980年,是新时期文学恢复与重建阶段。这一阶段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往往在全社会引发轰动效应,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全民参与热情。本文以新时期之初(1978-1980)“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家为考察对象,进而探究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作家队伍培养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明晰新时期之初文学评奖的影响机制实际上是通过与评奖有关的合力因素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第一章,新时期初期文学评奖的设立。对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活动兴起的背景进行探究。首先是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作为新时期之初召开的第一个专业性的文学研讨会,正式确立了短篇小说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次,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启事以科学的设计方案,成功地启动了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评选,文学评奖正式设立并持续开展。第二章,文学评奖与作家队伍的生成。以1978至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家为考察对象,分析文学评奖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通过对作家创作的引导、对文坛新人的发掘、对作家身份的重塑,迅速有效地促进了新时期作家队伍的生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阵容。这里以刘心武、何士光、蒋子龙叁个代表性的作家作为个案进行研究,以达到观照整体的目的。第叁章,新时期文学评奖的影响机制。对新时期文学评奖的影响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进行探究。文学评奖的影响机制,不仅表现在评选阶段读者与评委的参与,还表现在前期动员阶段编辑的助力、评论家的评论宣传。正是编辑、评论家、读者、评委这些与评奖有关的合力因素的共同参与,文学评奖的影响机制才得以有效实现。(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陈露[6](2019)在《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中的新疆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地处亚洲腹地,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与多元文化的荟萃之地。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而新疆不仅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更是中国与周边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之一。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新疆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讲好新疆故事,保护、发掘、研究新疆的文化资源与文学成果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一现实因素与研究路径,结合新时期以来新疆文学发展实际,本文主要以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把握新疆文学的时代脉动,探寻其在当下的宝贵价值。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厘清外省作家来疆的历史语境与其来疆的身份,指认上世纪六十年代政治环境下的个体抉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的时代感召以及新疆瑰丽雄伟、美丽富饶、富于异域风情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外省作家吸引,共同促使外省作家进疆的发生。同时,这一章对外省来疆作家身份进行分类,认为自我放逐的羁旅人、屯垦戍边的边疆建设者、生计所迫的西迁客是其主要身份。第二章主要阐释新疆文化对外省作家创作风格、文化观念与文化身份叁个方面的影响,认为新疆的独特人文环境促使外省作家风格趋于幽默从容,并在长期生活中接受当地少数民族的生命意识,实现了“外省人”向“斯土斯民”的转变。第叁章主要对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的主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应用知识考古学、日常生活批判等理论,揭橥异域风情之下,“他者”生存记忆、人们“疆味”智慧下对美好理想的求索以及困境中自我的超越是这一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的主要主题。第四章主要立足于对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新疆题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剖析,指出其主要人物形象类型为具有“塔玛霞儿”精神的少数民族同胞和兵团青年,提出在外省来疆作家的“外位”观照下,小说展现了雄浑边疆下平凡人的深沉、孤独而又不失坚韧的精神世界。第五章主要通过外省来疆作家小说文本中的限知与全知相结合的叙事视角、富于“暗辩”色彩的“复调”话语模式、新疆本土意象的使用叁个方面分析新时期外省作家新疆题材小说的叙事策略。第六章着重分析外省作家新疆书写的文化价值及局限,并结合当下国务院关于《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与“一带一路”倡议,探讨新时代文学在传播新疆文化方面的使命与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学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可能。本文力求结合时代和历史的话语语境,以社会历史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融合知识考古学、巴赫金话语理论、日常生活批判等理论,探究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新疆小说的基本状貌与面相,指认其在植根新疆风物与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反映出一代内地进疆作家以及平凡的边地同胞的心路历程,深刻地展现了新疆的人文风貌和新疆人乐观、坚强、深沉的精神世界,客观上为加强内地与新疆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5-01)
邹璐[7](2019)在《以域外获奖为视角探析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海外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真梳理中国新时期女性作家作品在域外的获奖情况,能够显示出其作家作品的海外传播影响以及接受程度,并深入探析获奖原因:在域外获奖的女作家本身在国内也是着名的女作家,已创作出大量的高品质的经典性的文学作品;优质的翻译及海外媒体等"赞助方"的影响;同时也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08期)
刘雪宁[8](2019)在《论新时期以来的藏族作家女性汉语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藏族文学中,女性作家所进行的文学创作为数不少,却多被视为“点缀”,连带着其独特的反阐释功能、特殊的书写特色和曲折的思考、实践过程,一并隐没于藏族文学中“大家”与“经典”的阴影之下。久而久之,藏族女性写作就成为了不可不说,却又无话可说的尴尬存在。论文以80年代后出现的藏族女性作家所创作的汉语小说为例,来探讨藏族女性写作在藏族文学的贡献、作用和价值,以及其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求得更好的发展和进步。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阐明了“女性写作”这一概念的定义和研究价值,而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仔细梳理,并从中展现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研究重点,最后是对本次研究中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的说明。正文部分则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藏族女性作家作为女性的立场与界定进行概述与分析,说明藏族女性在学会(或能够)自我认知之前,被社会和男性所定义的、大众所普遍认可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内容,从而指出藏族女性进行写作的先天缺憾。第二章主要探讨藏族女性写作过程中的叁大符号——部落、江城和凹村,并从中体现出在不同时代、社会以及生活状态下藏族女性作家们不断深化的女性自我意识和愈发矛盾的精神状态。第叁章从藏族女性写作所展现出的矛盾与困境出发,探讨在全球化不断推进下的中国,属于藏族文学一部分的藏族女性写作所面临的创作困境和文化失语状态。第四章就前文所提及的矛盾和困境,为藏族女性写作提出主动寻找和自觉混血两种途径,用以承受来自汉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压力。结语则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藏族女性写作应认清其作为少数的写作这一现实,并在这一现实中实现与男性、外来文化以及自身的和解,将重心放在对人类普适问题的思考上,从而获得其用以延续和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文学生命力。(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0)
高传峰[9](2018)在《新时期以来北京回族作家创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时期以来,北京回族文坛的作家在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北京成为全国回族文坛的一个中心。沙蕾的诗保有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催人奋进。马融以创作电影文学剧本知名,新时期他创作了谍战题材长篇小说。穆青是着名新闻,新时期他写了一些回忆性、游记性散文。他们在不同的体裁领域引领了新时期北京回族文坛的创作。此外,新时期北京回族文坛还涌现出了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孙涛[10](2018)在《改革小说中的道德视角——以新时期山东作家创作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叁中全会召开,宣布工作重心开始由原来的抓阶级斗争转移到抓经济建设上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许多作家们纷纷告别了哭嚎宣泄的伤痕文学写作模式,由控诉历史转而开始描摹经济改革的时代现实,改革文学应运而生。可以说,改革文学是新时期中国最早回到当下的创作,也是作为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又一次功利色彩突出、功利话语和审美(本文来源于《山东文学》期刊2018年10期)
新时期作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林省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多彩的民族文明浸染杂糅于白山黑水之间。近现代以来,吉林省的少数民族作家笔耕不息,创作了诸多的名品佳作。作为一名满族的小说写作者,在注视他们的华丽身影、回顾评价自己的创作道路时,少数民族的身份注定让我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时期作家论文参考文献
[1].成北.作家徐怀中:新时期军旅文学的领头雁[J].老年人.2019
[2].王可心.关注满族作家书写新时期吉林故事[N].吉林日报.2019
[3].谢中山,陈露.新时期新疆文化对外省来疆作家的影响[J].小说评论.2019
[4].崔荣.生命诗学: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特质论[J].民族文学研究.2019
[5].梁亚楠.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作家队伍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9
[6].陈露.新时期外省来疆作家小说中的新疆书写研究[D].辽宁大学.2019
[7].邹璐.以域外获奖为视角探析新时期女性作家的海外接受[J].名作欣赏.2019
[8].刘雪宁.论新时期以来的藏族作家女性汉语写作[D].云南师范大学.2019
[9].高传峰.新时期以来北京回族作家创作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孙涛.改革小说中的道德视角——以新时期山东作家创作为中心[J].山东文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