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内侧神经论文-黄吉利,潘捷,赵鸿声

跟内侧神经论文-黄吉利,潘捷,赵鸿声

导读:本文包含了跟内侧神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跟内侧神经,牵伸训练,跟痛症

跟内侧神经论文文献综述

黄吉利,潘捷,赵鸿声[1](2015)在《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对纳入研究的84例跟痛症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45例)予以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跟腱及跖筋膜牵伸训练治疗;B组患者(39例)予以局部压痛点封闭联合牵伸训练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1周、2周、4周VAS评分,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组患者治疗1周及2周后VAS评分(4.18±2.37,2.65±1.29)分均小于B组(5.29±2.41,3.25±1.31)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后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疗效满意。(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张建辉,张拥军,龚志鑫[2](2014)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3年2月,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17例,术后定期随访,于术后6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7例足跟内侧皮肤缺损病例所采用的17块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活16块,成活率为94.1%。对16例皮瓣成活患者进行了6~12个月的术后随访,足踝部外观较好,功能满意,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AOFAS ankle hindfoot scale)评定足踝功能,从术前的平均(71.2±6.3)分提高到(91.5±6.1)分,优良率为89.77%。结论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的皮肤缺损,手术损伤小,安全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医药》期刊2014年07期)

冯成安,孙俊,刘宗良,范炜,张东葵[3](2012)在《跟内侧神经与神经源性跟痛症关系的解剖学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跟内侧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神经源性跟痛症的关系,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2侧防腐成人尸体下肢标本,解剖观察跟内侧神经的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特点。结果跟内侧神经41.42%起源于胫神经,28.57%起源于胫神经分叉处,18.57%起源于足底内侧神经,11.42%起源于足底外侧神经。起点距O点(内踝尖最下缘与跟骨结节内侧突连线中点)(30.22±15.34)mm。跟内侧神经穿出屈肌支持带后分布于足跟内侧及跟底的皮肤和跟垫组织。结论跟内侧神经在踝管内,浅出屈肌支持带处及跟管内可能被卡压;神经卡压或病变可能与足底腱膜炎发生及疼痛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唐举玉,李康华,任家伍,刘俊,刘洋波[4](2010)在《跟内侧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临床选择跟内侧神经作为受区皮神经重建足跟感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选择成人尸体标本20个下肢,解剖跟内侧神经,观察其发出部位、形态、走行与分布情况,分别测量并记录跟内侧神经自胫神经发出部位及其属支分支处到内踝尖平面的距离和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结果:本组20侧标本中,跟内侧神经出现率为95%;跟内侧神经于内踝尖平面上3.3cm自胫神经发出,在内踝尖平面下0.3cm发出前、后支;前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前部皮肤,后支分支支配跟内侧和足跟负重区中后部皮肤;跟内侧神经主干及其前支、后支形态多类似圆柱形,其主干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58mm,前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1.13mm,后支起始部外径平均为0.90mm。结论:跟内侧神经解剖较为恒定,有较粗的外径,起始部离足跟负重区有一定距离,具备重建足跟特别是足跟负重区感觉所要求的皮神经解剖学特点。(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王文全,李志忠[5](2009)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附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右下肢外伤至右足跟内侧皮肤缺损。入院后行右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术后恢复好,皮瓣成活,取得满意效果。2设计思路2.1该皮瓣为带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用小腿后侧皮肤修复足部皮肤及软组织较大范围的缺损。手术操作简便,安全,效果好。2.2该皮瓣主要依靠腓肠动脉周围的血管网。深筋膜血管是此网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工程》期刊2009年12期)

刘海昌[6](2009)在《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与足跟痛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足跟痛(plantar heel pain,PHP)是骨科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大多数文献集中在踝管综合征,足底腱膜炎或跟骨骨刺,一些作者提出跟内侧、跟下神经受累也是重要原因,尽管跟内侧、跟下神经的解剖研究已有少量报道,但其解剖描述还不全面,而且各种报道也不尽一致。本文通过进一步解剖学研究,更全面地描述跟内侧、跟下神经的解剖特征,为神经源性足跟痛(neurogenic plantar heel pain,NPHP)的研究及诊断和治疗提供应用解剖学指导第一部分跟内侧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目的探讨跟内侧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方法32具(男19具,女13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4侧)被选用,自小腿内侧中1/3处开始解剖暴露胫神经并向远端追寻跟内侧神经,观察其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状况,并以过内踝下和跟腱止点下缘的连线为参考线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测量起点和分支点到该参考线距离,对研究所得解剖学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跟内侧神经出现率100%,64侧标本中,36侧(56.25%)以单干的形式出现,且均起源于胫神经;20侧(31.25%)以双干的形式出现,8侧(12.5%)为叁干,其中,15侧跟内侧神经分别来自胫神经和足底内侧神经,13侧均来自胫神经。近半数(30侧,46.88%)的跟内侧神经起源点位于屈肌支持带近侧端并走行在屈肌支持带内,浅出屈肌支持带后,20侧(31.25%)走行在(足母)展肌浅层筋膜形成的跟管内。跟内侧神经多分为叁终末支,中间支(主支)较恒定,其前支和后支独立成干或和中间支共干。神经走行在跟垫脂肪组织与纤维组织围成的小泡内,支配足底腱膜下方的浅层组织。结论跟内侧神经在进入和浅出屈肌支持带处及跟管内均有可能被卡压引发神经源性足跟痛;而且神经卡压或病变可能与足底腱膜炎发生及其疼痛有关。第二部分跟下神经的应用解剖学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目的探讨跟下神经的局部解剖特点及其与足跟痛的关系。方法32具(男19具,女13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4侧)被选用,自于胫骨内后缘分开小腿叁头肌暴露胫后血管和神经,向远端追踪观察跟下神经的起源、分支、走行和分布状况,并以过内踝尖和跟腱止点下缘的连线为参考线用游标卡尺(精确度0.02mm)测量起点和到它的距离,对研究所得解剖学资料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跟下神经出现率100%,其中20侧(31.25%)起源于胫神经的分叉出处,12侧(18.75%)跟下神经直接来自胫神经,其余32侧(50%)均来自足底外侧神经;跟下神经穿(足母)展肌和足底方肌内侧头之前分为后支和前支,后支支配跟骨结节内侧突和跖长韧带,到跟骨结节前缘的平均距离(6.02±0.68)mm,前支主要支配小趾展肌,平均距跟骨结节前缘(9.56±2.79)mm。结论跟下神经前支与后支在(足母)展肌和足底方肌之间可同时或各自被卡压,其表现症状也可不同;跟骨骨刺发生时,跖长韧带神经支更容易被累及引发神经源性足跟痛,但不一定出现小趾展肌萎缩或外展受限等肌支症状。第叁部分跟内侧神经与跟下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其在足跟痛诊治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跟内侧神经与跟下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其在足跟痛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32具(男19具,女13具)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64侧)被解剖,向远端暴露跟内侧、跟下神经直到足底,观测跟下神经起源点与跟内侧神经起源点和胫神经分支点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以跟骨内侧结节后缘(即跟腱止点下缘)为A点,内踝尖为B点,舟骨结节为C点,以AB、AC为参考线,尽可能将足置于中立位,观测跟内侧、跟下神经穿参考线的位置,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s)和百分数(%)表示,并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跟下神经源点平均位于胫神经分支点下(14.70±5.80)mm和跟内侧神经起源点下(34.19±10.35)mm;跟内侧神经在跟内侧分布广泛,但中间支(主支)穿行位置相对恒定,平均穿AB、AC线的44.46%和39.68%处;而跟下神经为单干,其过AB、AC线的平均位置在49.26%和41.63%处。跟内侧神经的中间支(主支)行程与跟下神经比较相似,跟内侧神经走行于跟下神经的浅层或稍后方。经统计分析,AB、AC间距离男性略长于女性,但神经穿参考线的位置性别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跟下神经阻滞操作容易,且对其他神经影响较小,可被用于神经源性足跟痛的鉴别诊断;跟内侧神经中间支(主支)和跟下神经行程较一致,熟悉其解剖特点对指导跟下神经外科减压术避免或减少跟内侧神经损伤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09-05-01)

屈明,赵建玲,薛军[7](2005)在《局封足跟内侧皮神经与药物治疗足跟疼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既往对足跟疼患者多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效果不佳。近年我院应用足跟内侧皮神经封闭对足跟疼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着。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病例总数87例,男性38例,女性49例。年龄28~82岁,平均48·9岁。病程3d~20年,平均37·2个月。1.2治(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关宝丽,王效杰[8](2005)在《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应用解剖学特征与损伤和疼痛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跟下神经损伤和受累可致足跟疼痛综合征。熟悉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走行和分布,可避免足部手术时损伤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目的:了解人体下肢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走行和分布。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沈阳医学院解剖实验室。对象:实验于2002-08/2004-10在沈阳医学院解剖实验室进行。观察对象为自愿捐献及有关部门支援的成人尸体下肢标本36条,常规防腐固定。方法:自小腿中段1/3段开始解剖胫神经,至其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观察并测量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走行、分支及其分布。以内踝中心与足中心连线作参照点,神经经过连线处为“0”点,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主要观察指标:成人下肢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结果:36条标本中均存在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①跟内侧神经来源:来自胫神经27条(75%);来自足底外侧神经7条(19%);来自胫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2条(6%)。②跟内侧神经的分支情况:有2个主要分支的29条(81%)。多数分支位于木展肌浅层脂肪垫内及皮下。③跟下神经来源: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31条(86%);来自胫神经3条(8%);来自足底内侧神经的2条(6%)。④跟下神经发出部位:在0点下方(1.7±4.5)cm 。⑤跟下神经分支及分布:有2个主要分支的24条(67%),跟下神经大部分分布于足底方肌内侧缘的浅层。结论:跟内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较恒定,跟下部手术时应在外侧进路,当需下方进路时,应尽量靠后,避免损伤两神经。(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5年25期)

王效杰,王宝剑,李荣华,姚万才[9](2003)在《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防腐固定成人尸体下肢36例(男32,女4;左20,右16)。自小腿中1/3段始解部胫神经,到其分成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观察并测量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对细小分支在双目放大镜下进行。以内踝中心和跟中心连线作参照点,神经经过连线处为“0”点,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36例均存在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跟内侧神经,36例中来自胫神经的27例(75.0%);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7例(19.(本文来源于《解剖学通报》期刊2003年03期)

姚万才,王效杰,王宝剑,李荣华[10](2002)在《跟内侧神经、跟下神经应用解剖学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为避免足部手术时损伤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 ,对其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 :在双目放大镜帮助下 ,对成人 3 6例下肢的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行程、分支及其分布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3 6例标本中均存在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跟内侧神经来自胫神经的 2 7例 (75 .0 % ) ;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 7例 (1 9.4% ) ;来自胫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 2例 (5 .6 % )。跟内侧神经发出部位在“ 0”点 ,即内踝中心和足跟中心连线上方 (1 .90± 4.7)cm。跟内侧神经有 2个主要分支的 2 9例 (80 .6 % )。多数分支位于展肌浅层脂肪垫内及皮下。跟下神经来自足底外侧神经的 3 1例 (86 .1 % ) ;来自胫神经的 3例 (8.3 % ) ;来自足底内侧神经的 2例 (5 .6 % )。跟下神经发出部位在 0点下方 (1 .7± 4.5 )cm。跟下神经有2个主要分支的 2 4例 (6 6 .7% )。跟下神经大部分分布于足底方肌内侧缘的浅层。结论 :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较恒定 ,跟下部手术时可避免损伤两神经(本文来源于《沈阳医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跟内侧神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3年2月,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17例,术后定期随访,于术后6个月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 17例足跟内侧皮肤缺损病例所采用的17块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成活16块,成活率为94.1%。对16例皮瓣成活患者进行了6~12个月的术后随访,足踝部外观较好,功能满意,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踝后足评分标准(AOFAS ankle hindfoot scale)评定足踝功能,从术前的平均(71.2±6.3)分提高到(91.5±6.1)分,优良率为89.77%。结论应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的皮肤缺损,手术损伤小,安全可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跟内侧神经论文参考文献

[1].黄吉利,潘捷,赵鸿声.跟内侧神经阻滞联合牵伸训练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5

[2].张建辉,张拥军,龚志鑫.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的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4

[3].冯成安,孙俊,刘宗良,范炜,张东葵.跟内侧神经与神经源性跟痛症关系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2

[4].唐举玉,李康华,任家伍,刘俊,刘洋波.跟内侧神经的形态特点与临床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5].王文全,李志忠.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足跟内侧皮肤缺损(附1例报告)[J].临床医学工程.2009

[6].刘海昌.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与足跟痛关系的应用解剖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

[7].屈明,赵建玲,薛军.局封足跟内侧皮神经与药物治疗足跟疼的比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

[8].关宝丽,王效杰.跟内侧神经及跟下神经应用解剖学特征与损伤和疼痛的关系(英文)[J].中国临床康复.2005

[9].王效杰,王宝剑,李荣华,姚万才.跟内侧神经和跟下神经的应用解剖[J].解剖学通报.2003

[10].姚万才,王效杰,王宝剑,李荣华.跟内侧神经、跟下神经应用解剖学的研究[J].沈阳医学院学报.2002

标签:;  ;  ;  

跟内侧神经论文-黄吉利,潘捷,赵鸿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