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日汉比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结果复合动词,构词成分,结合形式,前项动词
日汉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张楠[1](2019)在《日汉结果复合动词的构词特征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汉两语中都存在表示"动作-结果"的结果复合动词形式,但不同语言间的结果复合动词在构词成分及前后项结合形式上存在异同。第一,日语结果复合动词的构词成分必须为动词,而汉语结果复合动词的构词成分除了动词外,还包括部分形容词;第二,日语结果复合动词的后项动词不能为"非作格动词",而汉语中则可以;第叁,日语结果复合动词中存在"非宾格动词+及物动词"的结合形式,但汉语中不存在。本文认为,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日汉两语结果复合动词在CAUSE的存在方式以及自他形态标示上不同。(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9年04期)
赵素萍,张仙艺[2](2018)在《“した+名词”的日汉互译比较及其时体》一文中研究指出した作为连体修饰语使用时,与作为动词使用时有差异。"した+名词"译为汉语时,多以"的+名词"的形式;时体在连体修饰语中的变化,主要受定语从句中谓语和其后被修饰语性质的影响和制约。"した+名词"中,"时"的功能衰退,而"体"的意义增强。(本文来源于《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周志柏[3](2018)在《中日茶文化比较下的日汉互译意义空白填补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随着世界茶文化的不断繁荣与发展,中日茶文化之间的交往也更加密切,此时日汉互译相关技巧与方法的研究就成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往的关键,本文以日汉互译意义空白填补机制为内容几点相关研究。(本文来源于《福建茶叶》期刊2018年10期)
陈建明[4](2018)在《略论日汉比较程度副词主观性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各国副词的"主观性"研究方兴未艾。日语和汉语比较程度副词是代表日汉语言不同于西方语言的独特编码。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价值,并提出今后研究的展望。(本文来源于《才智》期刊2018年18期)
徐佳佳[5](2018)在《从日汉称赞表达比较来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以电视剧《半泽直树》和《杜拉拉升职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称赞表达是人类语言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日汉语言的称赞表达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本研究以电视剧《半泽直树》和《杜拉拉升职记》为例,从称赞对象、称赞句式、应答方式叁个方面对日汉称赞表达做了比较,探讨日本人的文化心理。(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8年12期)
赵宏,方舒[6](2017)在《日汉程度副词的比较研究——以“もっと”和“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日语和汉语同属汉字文化圈,但是由于体系不同,所以既有相似点又有差异性,因此在语言考察方面,汉日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程度副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达到某种程度的副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话者的语气和态度,在日常交流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日汉程度副词进行对比研究,明确其语言的差异性,减少交流中的误用,加深人们对两国语言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6期)
肖蓉[7](2017)在《日汉给取义动词句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日语教学中,其语法、语义、语用这叁个方面作为日语教学难点,必须给予重视。本文基于日汉语言比较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背景下,分析两语表达的异同点和语病生成的原因,同时提出了对日汉给取义句皆可凝结为"N1N2V"和"VN1N2"这样利于对应转换的结构式,另外并在文中指出,当结构式被置于特定语境中或某些名词词义发生改变时,其对应的表达方式也将发生转变,通过对日汉给取义词句的相关比较分析,为日汉语教育提供借鉴经验。(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46期)
左凤娟[8](2017)在《指人名词的日汉比较研究——以“—者”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的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浩瀚的词汇中,无论是日语还是汉语,都有很多表人的名词。比如,日语中有"歌手""経営者""持ち主""登山客"等,汉语中有"科学家""""胖子""烟民"等。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也在默默地变化,中日两国每年都会出现了大量新的词汇,特别是在新媒体中流传的语言,比如日语中的"プロい",汉语中的"粉丝"等。汉语学界对于汉语指人名词的研究比较多,日本学界对于日语指人名词的研究也不少,指人名词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却不多,从国内学术网站上搜查发现,对指人名词进行对比研究的大都集中在汉韩对比、汉俄对比,从日本学术网站搜查发现,对指人名词的研究集中在日英对比上,其代表是日本学者影山太郎的《形态论と意味》《名词の意味と构文》着作中提及了指人名词、动作主名词的语义。笔者试图通过"—者"的指人名词的日汉对比,来丰富动作主名词的对比研究。(本文来源于《课外语文》期刊2017年27期)
石剑静[9](2017)在《含有「子」“子、儿”的日、汉谚语比较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汉语中含有「子」"子、儿"的谚语进行归纳整理,在两国的谚语比较研究中探讨中日两国的亲子观的异同。(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7年17期)
王金东[10](2016)在《日汉外来语的吸收方式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对外来语概念做了说明,然后通过实例对两国外来语吸收方式进行阐述。两国语言对外来语有着不同的吸收方式,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国家语言政策、语言性质等方面的差异,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在语言性质方面的特点。日语是一种表音文字,音译是日语外来语主要吸收方式,汉语是表意文字,意译是汉语外来语主要吸收方式。(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7期)
日汉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した作为连体修饰语使用时,与作为动词使用时有差异。"した+名词"译为汉语时,多以"的+名词"的形式;时体在连体修饰语中的变化,主要受定语从句中谓语和其后被修饰语性质的影响和制约。"した+名词"中,"时"的功能衰退,而"体"的意义增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日汉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1].张楠.日汉结果复合动词的构词特征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2019
[2].赵素萍,张仙艺.“した+名词”的日汉互译比较及其时体[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3].周志柏.中日茶文化比较下的日汉互译意义空白填补机制研究[J].福建茶叶.2018
[4].陈建明.略论日汉比较程度副词主观性对比研究[J].才智.2018
[5].徐佳佳.从日汉称赞表达比较来看日本人的文化心理——以电视剧《半泽直树》和《杜拉拉升职记》为例[J].长江丛刊.2018
[6].赵宏,方舒.日汉程度副词的比较研究——以“もっと”和“更”为中心[J].北方文学.2017
[7].肖蓉.日汉给取义动词句的比较分析[J].校园英语.2017
[8].左凤娟.指人名词的日汉比较研究——以“—者”为例[J].课外语文.2017
[9].石剑静.含有「子」“子、儿”的日、汉谚语比较初探[J].现代交际.2017
[10].王金东.日汉外来语的吸收方式比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