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隐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素食,安养文化,身份认同,养老伦理
根隐喻论文文献综述
陈昭[1](2018)在《膳与善:素食斋饭作为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基于佛教安养院的饮食人类学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安养院老人日常饮食及相关活动,能揭示安养文化的多重意义。如果将素食斋饭视为佛教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可以将素食从安身、养心、安魂叁个层面对佛教安养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从安养院的管理模式体现出的安身,由养心概念出发的吃素习惯,从而形成的身份认同,以及食素与养老伦理、佛教生死观之间形成的安魂,是这种现象的叁种表象。在此意义上,老人们在佛教安养院安享晚年,也意味着对于素食的完全接纳,遵照佛门戒律安养以求往生安魂的生活。(本文来源于《思想战线》期刊2018年03期)
黄怡心[2](2018)在《英汉财经新闻(2007-2017)中“根”隐喻的认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共同发表的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研究领域。当代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隐喻在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中普遍存在,是身体体验的结果,在组织人们的思想概念方面发挥着基础结构的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型语料库的出现,通过语料库研究概念隐喻已被广泛接受,但以财经新闻为语料来研究某个具体名词的概念隐喻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通过关键字检索来收集2007—2017年间财经新闻(《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凤凰财经》,及《财经网》)中的2472条含有“根”的英汉双语语料自建语料库,分类、统计与分析语料库中“根”的概念隐喻,并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i)“根”隐喻在英汉财经新闻的分类情况有哪些特点,具体分布如何?(ii)英汉财经新闻中“根”隐喻的映射范围是什么?(iii)英汉财经新闻中的“根”隐喻表现有何异同?导致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定性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总体研究后,得出以下相应结论:(i)英语中“根”隐喻在财经新闻中存在两种概念隐喻的表达,分别是69%的方位隐喻和31%的本体隐喻,没有出现结构隐喻的表达。而汉语中“根”隐喻的分布情况是40%为结构隐喻、51%为方位隐喻和9%为本体隐喻。(ii)英汉语中“根”隐喻的映射范围均可总结为修饰域、关系域、科学域、行为域及生理域,但每个域下存在差别。(iii)英汉“根”隐喻在起源、基础、运动、构词法、血缘关系、彻底消除及数理结构方面的微观表达上实现对等,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总体分布情况、具体映射范围以及微观词汇表达叁个方面。而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居住环境和思维模式不同。(本文来源于《西南财经大学》期刊2018-03-01)
张秀彦[3](2012)在《试论汉语原始根隐喻的构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原始根隐喻是汉语的基因,影响着汉语使用者认知思维和语言使用习惯。本文以Lakoff概念隐喻和Pepper根隐喻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论证了构拟汉语原始根隐喻的理论可行性,探讨了构拟汉语原始根隐喻的方法,并进行了构拟尝试,建立了汉语原始根隐喻的构拟模型。(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上半月)》期刊2012年10期)
姚达婷[4](2012)在《根隐喻理论在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要介绍了根隐喻理论,指出了根隐喻的认知普遍性,并探讨了其在跨文化语言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及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王牧群,朱卫红[5](2012)在《根隐喻理论视域下培养“概念流利”的外语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文化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理论,论述培养"概念流利"和隐喻意识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基于根隐喻理论,探讨外语教学中培养概念流利的教学活动设计,同时试图解答实验这一新型教学模式所面临的难题。(本文来源于《教学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石志敏[6](2011)在《“寻根小说”中的“根”隐喻与侠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侠文化以"潜文本"的方式"隐潜"在"寻根小说"的部分文本中、侠的精神气质积淀在部分"寻根小说"作家的精神气度中。20世纪80年代部分"寻根小说"在小说叙事模式与人物模式上与侠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显示了创作主体在集体无意识中对侠文化的体认和传承。这在"寻根小说"的代表作,如《棋王》和《神鞭》中,分别表现为主人公所具备的"侠"精神及叙事上所采用的武侠模式,以及"寻根小说"的"根"与"侠"的融合。(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1年07期)
刘闽英[7](2009)在《论雪莱《爱的哲学》中的根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根隐喻是构成语言的基础,体现了人类对世界的原始看法。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它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雪莱着名短诗《爱的哲学》中隐含了大量的根隐喻,表达了人们对爱的最原始、朴素的理解,揭示了世间万物皆成双这一神圣自然法则。(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3期)
杨丽娟[8](2008)在《盐文化旅游的根隐喻:古代科技文明之现代朝圣》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视角,首先通过类型多样性的梳理,揭示了盐文化旅游资源的根表述。其次,借助根隐喻的认知手段,通过对源域、目标域、映射机制的细致分析,演示了盐文化旅游中的旅游者文化记忆,挖掘了盐文化旅游活动中主、客交汇的二维世界的联系桥介,从而还原了二维世界中的客观呈现和精神阐释,从主客体的视野成功建构了盐文化旅游的实质:古代科技文明的现代朝圣。最后,进一步呈现出了根隐喻的价值体系。(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08年03期)
刁生虎[9](2006)在《水:中国古代的根隐喻》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是中国古代极为典型的根隐喻。以水比德、以水喻道、以水论政、以水谈兵等以自然之水隐喻社会人事的做法是中国古人基本的思维习惯和修辞倾向。而从本质上来说,以水为喻之思维模式和修辞倾向来源于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古代最为基本的思想观念。它决定了中国古人在组织行文时,常常表现出以自然喻人事的叙述模式,而水则由于其本身所特有的各种属性而备受古人的青睐,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的根隐喻。(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06年05期)
谷化琳[10](2001)在《转喻的根隐喻及其主要类别》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喻是一种由根隐喻派生出的隐喻 ,因此又称派生隐喻。根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由本体和喻体构成。但在转喻的表层结构中只有本体 ,而喻体隐含在深层结构中。通过转喻的相关性或毗邻性 ,本体和喻体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并形成转喻的根隐喻 ,所以转喻表示 ,一实体也即是与其相关的另一实体。(本文来源于《四川外语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根隐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共同发表的着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隐喻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研究领域。当代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隐喻在人们的语言和生活中普遍存在,是身体体验的结果,在组织人们的思想概念方面发挥着基础结构的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众多领域的研究当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大型语料库的出现,通过语料库研究概念隐喻已被广泛接受,但以财经新闻为语料来研究某个具体名词的概念隐喻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通过关键字检索来收集2007—2017年间财经新闻(《金融时报》,《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凤凰财经》,及《财经网》)中的2472条含有“根”的英汉双语语料自建语料库,分类、统计与分析语料库中“根”的概念隐喻,并试图回答以下叁个问题:(i)“根”隐喻在英汉财经新闻的分类情况有哪些特点,具体分布如何?(ii)英汉财经新闻中“根”隐喻的映射范围是什么?(iii)英汉财经新闻中的“根”隐喻表现有何异同?导致上述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文主要采用定量、定性和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总体研究后,得出以下相应结论:(i)英语中“根”隐喻在财经新闻中存在两种概念隐喻的表达,分别是69%的方位隐喻和31%的本体隐喻,没有出现结构隐喻的表达。而汉语中“根”隐喻的分布情况是40%为结构隐喻、51%为方位隐喻和9%为本体隐喻。(ii)英汉语中“根”隐喻的映射范围均可总结为修饰域、关系域、科学域、行为域及生理域,但每个域下存在差别。(iii)英汉“根”隐喻在起源、基础、运动、构词法、血缘关系、彻底消除及数理结构方面的微观表达上实现对等,其差异主要表现在总体分布情况、具体映射范围以及微观词汇表达叁个方面。而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居住环境和思维模式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隐喻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昭.膳与善:素食斋饭作为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基于佛教安养院的饮食人类学考察[J].思想战线.2018
[2].黄怡心.英汉财经新闻(2007-2017)中“根”隐喻的认知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8
[3].张秀彦.试论汉语原始根隐喻的构拟[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
[4].姚达婷.根隐喻理论在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
[5].王牧群,朱卫红.根隐喻理论视域下培养“概念流利”的外语教学研究[J].教学研究.2012
[6].石志敏.“寻根小说”中的“根”隐喻与侠文化[J].贵州社会科学.2011
[7].刘闽英.论雪莱《爱的哲学》中的根隐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8].杨丽娟.盐文化旅游的根隐喻:古代科技文明之现代朝圣[J].社会科学家.2008
[9].刁生虎.水:中国古代的根隐喻[J].中州学刊.2006
[10].谷化琳.转喻的根隐喻及其主要类别[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