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山学校徐芳红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承载者,学生的学习场一旦形成,并被激发,那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将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可是纵观现今的教学状况,课堂教学中“讲授—接受”的传承式教学仍占主流,即使我们已经开展过多年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但是纵观许多一线教师的课堂,多数人关心的是依然是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学习内容学生是否掌握,甚至出现变“高效”为“高密度学习”的错误方式,在这种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权,更谈不上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仍旧是是浅层次参与学习活动,导致学生的能力提升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那么,新课标下如何创建数学高效课堂?我个人有以下观点,供同行们商讨。
第一、教师观念要转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而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这句话精辟地点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主导作用,采用“引”的方式。教学活动中作为数学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师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必须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观念,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合作学习能力。
第二、教学目标要明确
现在教育界关于目标教学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歇,支持目标教学的观点认为: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是师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或标准。课前清晰地出示学习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能使学生明确学完本节课知识后能学到那些新知识、新技能。而另一种持反面观点的则认为:课前出示学习目标不利于“因材施教”,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教师不可能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所以反对提前出示教学目标。而通过自己多年课堂教学的实践,我还是支持目标教学方式。举例说,一节数学课往往有较多知识点,如果教师不提前向学生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势必造成知识点的分散,会使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产生混乱的感觉。所以数学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
第三、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生。”课堂教学必须由单纯的传授转变为师生和生生多方互动的学习方式,要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多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习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学会自学,也是数学课堂重要的任务之一。我记得曾有一档娱乐栏目做过一项游戏,主持人给嘉宾们出了一道小学生的考试题目,结果包括在场观众的很多成年人都答不出来,这说明一个问题:由于现代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捆绑式教育,一个学生要应付十多门的课程,教育出来的学生貌似什么都懂,实际上是什么都不精,而且出来工作后在学校学的东西一般都应用不上,加上学得又不精,就造成了知识容易遗忘现象,遗忘后学了的知识等于没有学,造成了教育的浪费。而与此相反的是自学者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去学东西,可以把精力都放到某一点上,学习效果比在校学习效果好。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会自学的重要性。数学学科的很多知识都可以引导学生自学,例如初中数学统计和概率这部分知识,绝大多数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学活动,学生在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数学基本素养。
第四、重视课堂评价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成功能让学生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到新的更大的成功,从这种层面上说,成功是发展之母。要想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就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以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一些进展,哪怕只是一种设想或者不正确的观点,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教师都要予以表扬和鼓励,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巨大动力之一,这一点早已被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实践所证实。
评价要具体,评价越具体,学生越容易明白哪些是正确的行为,找准努力的方向。学生一旦理解自己哪种行为得到了积极评价,他就越可能自觉重复这样的行为。而且评价要面对全体学生,尤其是那些能力平平或发展稍显落后的学生,容易被忽视,也缺少成功的体验,这时就要求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身上每一个值得赞赏的闪光点,从而促使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支持与鼓励,树立信心,表现越来越突出,进而不断进步。
第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亲其师乃信其道,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明白的道理。学生对教师充满感情,那么上课的时候学生也必然能够追随教师的身影和目光,耳濡目染下他也会对这门学科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必然会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为了能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沟通,他势必也会迎难而上,提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从而他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自然而然形成。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注重观察学生的神态和表情,通过他们的表情变化来洞彻他们的内心世界,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提问或课后辅导,有时我还会在作业评语中写下我对某个孩子的关切之语,甚至我会采用最原始的沟通方式——给学生写信,前年班上有个男孩子叫豪,他一段时间在数学学习方面感到吃力,明显出现了情绪波动现象,从课堂学习到课后作业的完成,都呈下降趋势,我没有批评,也没有呵斥孩子,更没有向孩子的父母“告状”,我给孩子写了一封2000多字的信,信中我耐心地告诉他如何学知识,讲做人的道理等等,事情正如我希望的那样,孩子收到我的信后,性情大变,毕业那天,他在教室的走廊上紧紧拉住我的手,长久不放,他说他一定不会辜负父母和老师对他的期望,他一定会克服人生路上的困难,成为我们所有人的骄傲。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教的有效”、“学的高效”,其实再多的理论也不及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探索新的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学生由厌学变爱学,教师由厌教变乐教,学校由落后变先进。学习成了让孩子们快乐的事儿,学校成为了学生和老师们向往的精神家园,阳光、自信、主动、快乐……成为洋溢在孩子们脸上的常态表情,这就是我理想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