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后向散射功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激光探测,变换功率,云雾识别
后向散射功率论文文献综述
徐永超,贺伟[1](2013)在《基于变换探测功率的云雾后向散射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型近距激光探测系统在遇到浓密云雾时,由于云雾后向散射严重,造成探测器无法区分实体目标和云雾干扰。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功率变换的云雾后向散射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降低探测器发射功率,利用实体目标和云雾目标在功率变化后的回波幅值是否超过阈值门限这一特性区分两者,然后在信号处理部分进一步通过回波计数的方式来确定云雾信号。实验表明:该方法在一定距离内能够较好地识别出云雾目标和实体目标。(本文来源于《探测与控制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张建伟,杨坤涛,马治国[2](2010)在《水下气泡幕激光后向散射功率衰减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水下气泡幕的激光后向散射功率衰减特性,设计了实验系统,采用不同波长、不同发射功率的激光对不同密度、不同厚度、不同距离的气泡幕进行照射,采用激光功率计对后向散射光功率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绿光的后向散射特性较好;后向散射光功率与发射光功率及气泡幕厚度呈正比;水下气泡幕的激光后向散射特性与气泡密度、气泡幕距离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10年08期)
冯杰,周晓军,张旨遥,秦祖军,刘永[3](2009)在《后向泵浦高功率掺镱光纤放大器的非弹性散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受激喇曼散射效应的基础上,数值求解了双包层掺镱光纤放大器的速率-传输方程,分析了后向泵浦高功率掺镱光纤放大器在不同信号光线宽、光纤长度和纤芯直径下的输出特性,研究了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受激喇曼散射的抑制条件。计算结果表明:在后向泵浦方式下,若掺镱光纤长度小于0.68 m,纤芯直径大于26μm,信号光线宽大于0.04 nm,则放大过程中的受激布里渊散射和受激喇曼散射能同时得到有效抑制。(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9年08期)
王明军,吴振森,李应乐,邓蓉,张小安[4](2006)在《全尺寸目标激光脉冲后向散射回波功率测定和建模》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粗糙面散射、激光脉冲散射理论,结合复杂目标粗糙表面相关建模参数,建立用于计算全尺寸复杂目标激光脉冲后向散射功率的理论模型.实验测量一种空中缩比目标模型后向散射激光脉冲回波功率,获取该缩比目标激光脉冲后向散射功率随接受天顶角的变化曲线.比较理论建模与实验测量数据,分析实验误差,证明了该理论模型的正确性.将建立的理论模型进一步应用于计算非合作空间全尺寸目标的激光脉冲回波功率.计算结果能够预估空间目标的激光散射特征,解决一些关于空间目标激光脉冲光学特征工程的应用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6年11期)
李增荣,刘继芳,邓仲芳[5](2006)在《尾流后向散射光功率衰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Mie理论光散射在0°和180°有明显增强的结论,应用自行设计的模拟尾流后向散射光功率实验系统在632.8nmHeNe激光器直接照明和扩束后照明两种条件下,对模拟尾流后向散射光功率衰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后向散射光功率进行探测时,考虑到散射光在水中传播的衰减,对近距离分布的气泡,使用扩束光照明效果较好;对较远距离分布的气泡,使用细光束照明效果较好,其可探测的距离要比扩束光远.(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06年09期)
后向散射功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水下气泡幕的激光后向散射功率衰减特性,设计了实验系统,采用不同波长、不同发射功率的激光对不同密度、不同厚度、不同距离的气泡幕进行照射,采用激光功率计对后向散射光功率进行测量,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蓝绿光的后向散射特性较好;后向散射光功率与发射光功率及气泡幕厚度呈正比;水下气泡幕的激光后向散射特性与气泡密度、气泡幕距离关系密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后向散射功率论文参考文献
[1].徐永超,贺伟.基于变换探测功率的云雾后向散射识别[J].探测与控制学报.2013
[2].张建伟,杨坤涛,马治国.水下气泡幕激光后向散射功率衰减特性实验研究[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
[3].冯杰,周晓军,张旨遥,秦祖军,刘永.后向泵浦高功率掺镱光纤放大器的非弹性散射效应[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
[4].王明军,吴振森,李应乐,邓蓉,张小安.全尺寸目标激光脉冲后向散射回波功率测定和建模[J].中国激光.2006
[5].李增荣,刘继芳,邓仲芳.尾流后向散射光功率衰减特性研究[J].光子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