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粮征派论文-龚世豪

漕粮征派论文-龚世豪

导读:本文包含了漕粮征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清代漕运,地方社会秩序,《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

漕粮征派论文文献综述

龚世豪[1](2019)在《读《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琦等着《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共43万字,分上、下两编,除绪论、附录和余论外,共11章。上编厘清了清代漕粮征派的具体规制及其重要环节的社会意义,下编详细论述了清代漕案并探讨"闹漕"现象对地方社会秩序的影响。该书对清代漕运,尤其是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关系提出了诸多精辟见解,是吴琦教授漕运研究专题的最新成果,反映了清代漕运研究的新进展。具体而言,该书有如下特点。第一,视角转变。该书在系统回顾经济史和制度史两个层面的清代漕运研究成果基础上,顺应清代漕运问题朝纵深方向发展的需求,将清代漕运看作一种"国家事务",是中国古代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从社会史的视角考察漕运对地方社会的影响,进而回应国家与社会关系、地方社会秩(本文来源于《运河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黄群昂[2](2019)在《《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学界对清代漕运关注颇多,但多将其置于经济史的范畴,主要是从制度、经济或者财政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固然,清代漕运承担着支撑朝廷的巨大财政需求以及沟通南北的作用,但清代漕运的意义并未止于此,其社会意义同样不容低估。一方面,清代漕运集历代漕运制度之大成,制度空前严密完备,并被统治者赋予极高的政治意义,被视为"朝廷(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余林桂[3](2018)在《《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漕运发展成熟,漕运显现出更为重大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更丰富的社会意义。清代漕运具体运作中呈现出的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及地方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复杂关系是漕运研究的重要对象。最新的力作当属吴琦教授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全书分上下两编,共十一章,附录两篇文章。上编第一章至第六章,"针对国家漕运事务中的征、运、储等重要环节的运行,探讨其对于地方社会的意义"(第23(本文来源于《中国史研究动态》期刊2018年04期)

何晨[4](2018)在《关注国家事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吴琦教授新着《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是在国家与地方社会互动视域下,对朝廷漕粮征派与地方"闹漕"事件进行社会史的考察,选题视角新颖,研究方法较新,对学术界作出较大贡献。(本文来源于《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哈恩忠[5](2018)在《《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出版》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吴琦教授等着《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2017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群体·社会丛书"之一,分为上、下两编,共11章。上编主要探讨清代征漕体系及其社会意义,包括清代征漕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清代后期的变化情况,征漕中的重要环节诸如蠲(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18年01期)

袁阳春[6](2009)在《清代地方漕粮征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漕粮征收是有清一代重要的经济活动,又是关系清朝统治的政治活动。漕粮征收体系在清前期建立并稳定运行,在社会的各方面产生积极影响;中后期渐形成积弊,对清代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清朝后期受外国侵略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漕粮征运体系发生变革并出现漕粮海运。清代漕粮征派体系的变革对清代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与地方社会秩序形成了紧密的联动关系。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绪论,主要回顾清代漕运方面研究状况以及本文研究思路。第一章,探讨清代漕粮征收征运制度以及的整体变化,以及清代漕粮征派体系的演变;第二章,探讨清代地方基层社会结构的演变,通过漕粮征收方式的变化,审视清代不断完善漕粮征收方式,以图克服弊端,却又不断陷入漕弊的困局之中;第叁章,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为契机,看清代中央政府力图重建漕粮征收体系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努力;第四章,主要探讨清代地方社会漕粮征收中积弊的形成,以及如何成为清代地方社会秩序的不稳定因素;第五章,探讨漕粮征收的豁除蠲缓政策,以及豁除蠲缓政策的实施情况、社会功效。漕运制度本身具有反市场、反商品经济的特性。在清代,这种特性广泛地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致使漕弊百出,制度缺陷日现。清代漕弊现象不完全是经济原因,更大程度上来自政治层面,来自于地方势力和中央力量的较衡。在清代漕粮征收体系所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中,经济利益、政治权利与社会秩序等诸多因素与问题反复交织与冲突,中央与地方的权利分配格局也在其中不断演化,中晚清政治格局的变化与此不无关系。清代中后期,旧有的漕粮征收体系面对新的社会形势,面临重大的变革与转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吴琦,肖丽红[7](2008)在《清代漕粮征派中的官府、绅衿、民众及其利益纠葛——以清代抗粮事件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漕粮征派将朝廷、州县官府、绅衿胥吏与地方民众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漕粮征收的顺利完成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合作。然而驱动各社会力量形成互动的不仅仅是漕粮征派这一形式,还有由此而形成的利益关系,漕运中众多重大社会事件无不由此而生。抗粮事件不仅是征漕各方矛盾爆发的一种形式,更是群体利益关系中本质问题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此为中心的考察,揭示了清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状况及他们之间在利益纠葛下的群体互动,并从一个侧面透视出清代漕政的制度缺陷以及社会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2008年02期)

漕粮征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长期以来,学界对清代漕运关注颇多,但多将其置于经济史的范畴,主要是从制度、经济或者财政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固然,清代漕运承担着支撑朝廷的巨大财政需求以及沟通南北的作用,但清代漕运的意义并未止于此,其社会意义同样不容低估。一方面,清代漕运集历代漕运制度之大成,制度空前严密完备,并被统治者赋予极高的政治意义,被视为"朝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漕粮征派论文参考文献

[1].龚世豪.读《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J].运河学研究.2019

[2].黄群昂.《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3].余林桂.《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8

[4].何晨.关注国家事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评《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一书[J].叁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

[5].哈恩忠.《清代漕粮征派与地方社会秩序》出版[J].历史档案.2018

[6].袁阳春.清代地方漕粮征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7].吴琦,肖丽红.清代漕粮征派中的官府、绅衿、民众及其利益纠葛——以清代抗粮事件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

标签:;  ;  ;  

漕粮征派论文-龚世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