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奏乐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婺剧,主奏乐器,技艺特征,音乐形态
主奏乐器论文文献综述
虞梦[1](2019)在《婺剧主奏乐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婺剧包含了高腔、滩簧、时调、徽戏、乱弹、昆腔六大声腔,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从明代发祥至今,有着悠久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包括地域文化、器乐文化、声腔文化、班社文化等诸多方面,以其独特的魅力广受人民喜爱。主奏乐器作为婺剧发展的见证者,在乐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唱腔的成败,因此对于主奏乐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婺剧声腔的丰富导致主奏乐器也具有多样性特征,本文运用音乐形态学和民族音乐学等研究方法,选取主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笛子、板胡、徽胡为例,对婺剧主奏乐器进行专题性、系统性研究。本文正文分为六章,绪论、结语各一,从历史、形态、演奏技法、唱伴形式等方面,对婺剧主奏乐器的技艺特征、音乐形态、艺术特征进行初步整理和探研。第一章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对婺剧的发展过程、婺剧主奏乐器的产生条件进行追溯,以班社到剧团的发展过程(叁合班、金华戏、婺剧)探究主奏乐器的演变过程,梳理了主奏乐器随着婺剧的发展而逐步演变的过程以及主奏乐器的代表琴师。第二章对乐队乐器的编制组织进行梳理和探讨。包括传统乐队编制、现代乐队编制、文武场乐器功能、文武场乐器种类四部分。第叁章以婺剧乱弹、徽戏的主奏乐器笛子、板胡、徽胡为例,从演奏的基本要素定调、指法、音域、音色等方面入手,提炼叁件乐器(笛子、板胡、徽胡)在婺剧中独特的演奏技法,总结主奏乐器的技艺特征。第四章从婺剧主奏乐器的曲牌入手,对锣鼓曲牌、唢呐曲牌、丝竹曲牌进行梳理,其次对主奏乐器与唱腔的形式、过门、落音、结构、功能进行举例论述,并总结出婺剧器乐曲牌的特点以及五种唱伴形态。第五章从唱伴结合的角度出发,选取乱弹声腔《王志贞两眼不住双掉泪》和徽戏声腔《春秋配·送友》作为案例。以剧目梗概、音乐腔调结构为前提,对主奏乐器在实际演奏中的技法、形态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充分展现主奏乐器的重要性。第六章通过以上对婺剧主奏乐器的技艺特征和音乐形态等方面的分析,总结出主奏乐器的艺术特征。在深入探究中揭示主奏乐器与唱腔作为婺剧声音形态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关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孙子男[2](2018)在《传统徽剧主奏乐器嬗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徽剧中每一阶段不同的主奏乐器嬗变历史沿革作了较系统的概述和梳理,并对其成为徽剧伴奏体系中主奏乐器的成因作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历史阐述。研究徽剧主奏乐器的嬗变发展,关注其社会历史作用与背景,从而为徽剧伴奏音乐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野与路径。(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潘罗慧子[3](2017)在《赣南采茶戏主奏乐器—勾筒与二胡差异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近几年来国家对传统民间文化的日益重视,赣南采茶戏这一地方剧种的表演及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以及广泛的传播。文章主要介绍赣南采茶戏伴奏的主奏乐器——勾筒的音乐艺术。借助与二胡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比较来说明勾筒特别的表演形式与音乐魅力,从而体现出勾筒这一民间乐器在赣南采茶戏的音乐艺术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期刊2017-04-01)
李柳霆[4](2017)在《河北威县乱弹主奏乐器竹笛艺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发展中,乱弹音乐的伴奏形式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而形成以笛子、笙、唢呐为主的小型乐队形式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从昆曲、京剧、梆子腔、俗曲在当时的兴盛、影响程度及地理位置上便利的传播方式,影响乱弹乐队形式的确立。乱弹主奏乐器竹笛包括六孔笛和七孔笛,六孔笛在流传中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威县乱弹现在仍主要使用六孔笛演奏,七孔笛为威县乱弹特色乐器。七孔笛是在六孔笛的基础上增加一孔,以平均孔的方式制作而成,演奏中将小指放在第一孔的位置上,七孔笛较六孔笛只是在音域上低了一个大二度,其他无异。威县乱弹唱腔与伴奏乐队、竹笛与笙、唢呐之间都是“支声复调”的关系,其音乐特点表现在主旋律演奏的同时出现两个具有独立性的分支旋律,而分支旋律由主旋律变体分支形成。威县乱弹竹笛音乐尤其独特的音乐风格,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受到了唱腔、地方方言、旋律发展、技巧使用的影响。威县乱弹竹笛音乐中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形式的美学特征,五声音阶、合奏形式以及将支声复调形式发挥的淋漓尽致。乱弹竹笛音乐是威县地方发展的文化标志,是构建燕赵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部分,我们要加强重视予以保护。(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3-13)
郭树荟[5](2016)在《融合与分离:主奏乐器在乐种中的艺术经验体现——以丝竹乐、弦索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民间乐种组合中,主奏乐器及主奏乐手的表演与创作,是形成自身艺术经验体系的重要因素,其核心的音乐基因传承至今。作为中国器乐艺术共同存在的一个整体,在乐种与独奏乐的链接中,民间乐种与诸多当代传统独奏乐之间的血缘关系,似"母体"与脱胎分离的个体,成为"基因"与"解码"的关系。在今天的专业化音乐教育与表演艺术中,有大量民间演奏家的艺术经验,转化为专业音乐艺术的资源。本文探讨其彼此的相互关系,为深入研究中国器乐艺术提供多重视角。(本文来源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乔捷,赵宇光[6](2015)在《从二股弦到板胡——河北梆子主奏乐器演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戏曲舞台上,行腔以伴奏为依托。伴奏乐器的音色、奏法对于演员刻画形象,进行艺术创造至关重要。河北梆子主奏乐器经历了由二股弦向板胡的演变,不同的器乐对戏曲艺术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形制变化之现象背后必然蕴含着深层之原因。一、河北梆子与板胡"辕门外叁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来我保国臣……一马踏破辽东地,不杀那安王我不回家门。"——《穆桂英挂帅》河北梆子以其高亢激越、粗犷豪放之风格,与燕赵民众纯真(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5年06期)
沈凤泉[7](2014)在《从《春江花月夜》的主奏乐器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春江花月夜》(以下简称《春江》)是江南丝竹音乐中很有知名度的一首乐曲。江南丝竹音乐的特点之一是以曲笛和二胡为主奏乐器,而《春江》则是以琵琶为主奏乐器的合奏曲。这是因为《春江》是由琵琶独奏古曲《夕阳箫鼓》历经数代乐人不断传承与发展后,才将一首琵琶独奏古曲沿革改编为一首民族器乐合奏曲。二十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小乐队演奏的江南丝竹合奏曲《春江》,这是最早(本文来源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期刊2014年06期)
王海默[8](2013)在《戏曲的主奏乐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各剧种流行地区的音乐文化传统对主奏乐器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由于特珠的地理环境,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保存着较多的古代音乐文化传统,这里有被称为"唐宋遗音"的福建南音。当地历史悠久的莆仙戏和梨园戏被誉为戏曲"活化石",以管乐为主奏乐器这一元明戏曲伴奏特点也在这两个古老剧种中保留了下来。而在江南丝竹流行的江浙地区,越剧和沪剧等剧种在形成过程中选择二胡这一丝乐的主要乐器作为本剧种的主奏乐器,恐怕也不是偶然的。(本文来源于《中华活页文选(初一年级)》期刊2013年02期)
刘红娟[9](2012)在《西秦戏与秦腔的亲缘关系考论——以主奏乐器的比较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自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源流的问题就是西秦戏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此前,一般认为西秦戏源于西北的秦腔。譬如,萧遥天先生在《民间戏剧丛考》一书中提出"西秦戏,本来是秦腔"②的观点,但没有展开具体的论证。19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西秦戏(本文来源于《中华戏曲》期刊2012年01期)
刘娜[10](2012)在《浅谈乱弹主奏乐器——笛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乱弹笛子属于本剧种特有的专用笛子,它的规格比同调通常笛略大一些,音色比较宽厚、圆润、洪亮、清脆等特点。乱弹笛子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六孔笛(六个按音孔),一种是特有的七孔笛(七个按音空)和双膜七孔笛(两个膜孔)。我国七孔笛的历史,从战国到现在至少有2200多年。19世纪至20世纪,在河北乱弹领域的文献中也有记载。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采访,将乱弹七孔笛以及它的型制、功能和在乱弹伴奏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作以粗浅探讨,以便对乱弹音乐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邢台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主奏乐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运用音乐史学与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传统徽剧中每一阶段不同的主奏乐器嬗变历史沿革作了较系统的概述和梳理,并对其成为徽剧伴奏体系中主奏乐器的成因作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科学的历史阐述。研究徽剧主奏乐器的嬗变发展,关注其社会历史作用与背景,从而为徽剧伴奏音乐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野与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奏乐器论文参考文献
[1].虞梦.婺剧主奏乐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
[2].孙子男.传统徽剧主奏乐器嬗变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
[3].潘罗慧子.赣南采茶戏主奏乐器—勾筒与二胡差异之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7
[4].李柳霆.河北威县乱弹主奏乐器竹笛艺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5].郭树荟.融合与分离:主奏乐器在乐种中的艺术经验体现——以丝竹乐、弦索乐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6
[6].乔捷,赵宇光.从二股弦到板胡——河北梆子主奏乐器演变初探[J].黄河之声.2015
[7].沈凤泉.从《春江花月夜》的主奏乐器谈起[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4
[8].王海默.戏曲的主奏乐器[J].中华活页文选(初一年级).2013
[9].刘红娟.西秦戏与秦腔的亲缘关系考论——以主奏乐器的比较为中心[J].中华戏曲.2012
[10].刘娜.浅谈乱弹主奏乐器——笛子[J].邢台学院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