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 卷 (2003) 的主题索引

第 11 卷 (2003) 的主题索引

一、SUBJUCT INDEX TO VOLUME 11(2003)(论文文献综述)

丁斯甘[1](2021)在《《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文中认为《通报》(T’oung Pao)创刊于1890年,是一份颇具影响力的专业汉学刊物,其中刊载了大量关于中国研究的论文与书评,具有很高的汉学研究价值。期刊如实反映出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沙畹、伯希和等法国着名汉学家的治学策略,是法国汉学史的缩影和真实写照。通过梳理期刊1890-1944年的论文、书评、纪事信息,对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作整体认识的尝试。文章首先重建《通报》的总体办刊背景,包括期刊19世纪法国在华活动、19世纪法国专业汉学的建立、出版技术的更新、交通运输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文章逐一分析《通报》与其前身《远东杂志》的承接关系、《通报》的期刊定位栏目设置、期刊主编对《通报》办刊的影响、《通报》的发行情况、撰稿人群体等基本情况。从研究领域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主题索引”为依据,整理《通报》自1890-1944年的各类文章,证明《通报》对汉学各领域都有涉猎,每个领域的研究程度各不相同,专业汉学不断深入又相互隔绝的特点。从研究地区角度考察,以《通报》的《补充索引》中“地区索引”为依据,可以发现《通报》尤为关注西域地区和西藏地区的考察与研究,刊载的文章多以文献释读为主,通过文献进而深入其他研究领域,与法国汉学发展趋势一致。《通报》积极引入了西方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考古学、碑铭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先进研究方法,充实汉学的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成果。20世纪上半期的法国专业汉学正如《通报》所显示的一样,研究涉及汉学领域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有了全新发展,法国专业汉学进入鼎盛时期并对20世纪后期的国际汉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积极使用考古发现的新材料,将碑铭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汉学领域,积极与中国学界交往,学术自觉性不断加强,充分体现出沙畹、伯希和鲜明的个人学术特色,重点梳理沙畹与伯希和的文章、书评为法国汉学研究理清学术思路、推动法国汉学研究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向玲玲[2](2020)在《艾米莉·狄金森的永恒观及其诗歌创作实践研究》文中提出艾米莉·狄金森一生创作了大量与死亡、复活、永恒、不朽、上帝、乐园等主题相关的诗歌。本文将它们统称为永恒主题诗歌,并从诗人面临的形而上学的困境出发,探讨狄金森的永恒观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狄金森的永恒观形成于19世纪新英格兰的宗教转型期,即从正统的清教思想和新教加尔文宗教义向多元化杂糅思想的转变时期。这些多元杂糅思想包括:一)、强调原罪、天谴、预定、有限救赎等的“正统派”基督教思想;二)、强调爱、仁慈、人类自由意志、个人向善的力量与救赎的关系等的“自由派”基督教思想;三)、以科学理性证明教义与经书真实性的“科学主义神学”思想;四)、浪漫主义文学及有机论诗学;五)、通俗文化,如悼亡诗歌、死亡审美化潮流等。狄金森永恒观的第一个特色,是对基督教观念作“过滤”与“筛选”。她在诗歌中摒弃了“罪”与“罚”的宗教训诫模式,选择较为温暖、人性的神学话语,并以戏仿、归谬、夸张的方式反讽基督教排他的、否定个体意义的观念,如“基督(徒)的得胜”、“天国赐名”、“灵性的身体”等。狄金森永恒观的第二个特色,是对永恒外在于认知的清醒认识与不懈的描绘。一方面,她认识到永恒是一个“安静的谜”,即当代理论家所谓不可进入的“绝对他者”;另一方面,她又试图对永恒主题进行不可言说的言说。这种不可说之说,体现在狄金森大量使用的隐喻语言、“美满结局”式的诗歌结构、“天国非家”的命题转移、“地下村镇”的诗意构建等。她以隐喻书写永恒中的身体和意识,创作出一系列独特的身体隐喻和矛盾的意识隐喻,如处境化的金石身体、变态昆虫与球茎植物的重生隐喻、天国中的微粒身体、矛盾冲突的“天国中的我”(天国语境中的自我意识)等,借助隐喻的超越性思维实现从日常语言到永恒这一未知领域的概念映射,同时又对这种书写的有效性保持质疑。狄金森永恒观的第三个特色,是以“家园”理念为线索,将尘世、死亡、天国三种语境串联在一起。与形而上传统背道而驰的是,她将尘世称为“家园”或“故园”,将永恒天国视作“异乡”或“非家”,将地下墓园描绘为“地下村镇”、“地下都城”等尘世家园的仿制品,在揭示“天国家园”理念的内在矛盾与虚假性的同时,以“尘世天堂”、“死亡家园”的隐喻来重建自己的家园理念。面对信仰危机及随之而来的对彼岸未知深渊的恐惧,狄金森首先以反讽姿态解构了形而上的、基督教传统中的永恒观,同时又试图以诗歌语言的方式再次接近永恒、感知永恒、重建永恒。虽然她未能冲破认知的局限性而破解这个“安静的谜”,却在永恒的观照下赋予生命、死亡、人类的经历以独特的连续性与意义。

耿良凤[3](2020)在《在中西的交汇点: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再诠释》文中研究表明

陈长安[4](2020)在《中国特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凡例体系及其形成与特点》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凡例体系(简称"中凡")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二版总《编辑说明》和每卷《凡例》,分散内容则包括第一版、第二版散见于每卷注释等的相关编辑内容。"中凡"的形成,主要经历了从第一版翻译俄文《第二版说明》、前15卷《说明》及其准凡例到不译到自撰第40-50卷《说明》及其准凡例,再到第二版专门撰写总《编辑说明》、每卷《凡例》的过程,是模仿、反思、突破、超越苏联模式的反映。"中凡"的特点包括统分结合、各部分通用一个《凡例》、内容酌情调整、篇幅较短、个性化不足、具中国特色等。"中凡"应通过经典着作编译专业的联合设立、经典着作编译事业相关文献的整理和每卷《凡例》篇幅、个性化的增强等而得到坚持和完善。

顾若言[5](2020)在《《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特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出土墓志文献整理是古籍整理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编辑出版价值。当前墓志集录成果丰硕,质量却参差不齐,反映出相关出版物在内容选择及编辑规范等方面的不足。丛书《新中国出土墓志》作为中国文物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出版的大型墓志整理图书,是古籍整理的典范之作。本文以丛书《新中国出土墓志》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古籍整理与训诂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分析其江苏地区分卷情况,旁及它卷,梳理丛书的编辑出版过程,深入探究丛书编辑特色,去粗取精,以期对规范出土墓志整理有所裨益。全文研究内容主要有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出土墓志文献整理出版概况进行梳理。从出版载体入手,分别阐述墓志整理在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方面的具体情况,并探讨了当前墓志整理出版“选题厚古薄今、内容缺乏规范”之现状及原因。第二部分对《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出版价值进行研究。结合丛书编辑背景与出版情况,以江苏地区分卷为例,探讨了丛书在学术研究、文物抢救与保护等方面的编辑出版价值。第三部分研究《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内容与编辑形式特色。运用图书编辑知识,通过分析丛书的选题定位、编辑理念、编辑队伍建设等环节来还原丛书选题策划过程,再通过内容选择、索引编制、装帧设计等方面进一步重现编辑活动,综合挖掘丛书编辑特色。第四部分探讨出土墓志文献整理规范。结合《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优点与同类墓志图书编辑情况,博采众长,遵循古籍整理指导思想,针对墓志特点,从定名、释文用字处理、标点等方面讨论出土墓志文献整理规范欠缺之问题。第五部分分析《新中国出土墓志》存在的编校问题。运用编辑学知识、古籍整理校勘方法与训诂学理论,对江苏地区分卷的释字及标点等疏误进行校勘,分类举例并给出相应的补正意见,以更好地完善墓志文献的编校工作。总体上看,丛书《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理念清晰,编辑活动各环节皆特色鲜明,注重编校质量的同时也将墓志材料的保护落到实处,为出土文献的编辑出版提供了良好范本。

李逸聪[6](2019)在《融合主题模型的文本生成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自然语言文本的抽象语义与内容多样等特征,文本生成方法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自然语言文本在表达上形式多样、上下文内容动态变化,需要能准确理解并在线建模大规模文本上下文内容的方法。另一方面,基于模型的文本生成方法其生成的内容在语义上容易出现上下文主题不一致的情况;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基于主题模型的文本生成方法研究,旨在基于动态主题模型对文本的上下文内容进行动态建模,并且提供在线处理大规模数据的能力,同时通过上下文主题的一致性,指导模型的生成过程,文章的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文本生成过程中,生成序列的上下文语义动态建模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大规模文本在线主题建模的动态建模方法(Dist HDP),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1)文本生成应用中需要处理各类型主题变化的动态文本数据(例如对话生成场景中,上下文对应的主题分布随着会话的推进而变化),传统基于LDA的静态主题模型在使用语料训练时,需预先指定主题个数,难以适应主题内容与数目动态变化的问题。2)现有在线主题模型主要关注单机情况下的模型表达能力,难以适应大规模文本数据的动态主题建模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在线变分HDP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并行在线变分HDP主题模型算法。将训练任务分为多个子任务并分布在多个工作节点上,从而加快了整个训练过程。通过并行变分推理算法可以保证模型的收敛性。最后在真实数据集上进行了3组实验并证明了该算法的可用性和良好的可扩展性。2.针对文本生成过程中,生成的文本内容与输入的数据存在上下文语义主题不一致的问题,本文基于条件变分自编码器(CVAE)设计实现了一种融合主题模型的文本生成方法(Trans CVAE),通过主题建模方法在线捕获生成数据的上下文主题信息,获得文本数据对应的主题编码。将CVAE中的条件信息设置为文本数据对应的主题编码,使文本生成过程添加了主题约束。最后在数据集上进行了3组实验并证明了此方法的BLEU值最优,更加符合人类的逻辑,且倾向生成长文本。针对以上两个研究内容,本文分别提出了面向大规模文本在线主题建模的动态建模方法(Dist HDP)和融合主题模型的文本生成方法(Trans CVAE)。最后在多个数据集上分别验证了两个模型,实验表明,Dist HDP比单机版本算法的训练速度快,尤其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时尤为明显。同时,并行主题模型Dist HDP的线程数扩展至30时,其并行效率仍保持70%以上,体现了其良好的扩展性。对于Trans CVAE,在蕴含数据集上,该模型的BLEU值达到了最大。另外,Trans CVAE更加倾向生成较长的文本序列,比Transformer模型的平均生成文本长度多50%。

姚远[7](2019)在《马克思何以优先关注法国“人权宣言”》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在1843年的论战中,首先比较详细地讨论了法国"人权宣言"问题。与马克思同样十分熟悉的英国《大宪章》、北美立宪文件和法国各界呈交三级会议的陈情书相比,法国"人权宣言"在某些内容和整个性质上所具有的特点,使其在人权话语的历史谱系中脱颖而出,成为马克思优先研究的对象。如果说法国大革命是现代国家起源的标志,那么"人权宣言"就是作为世界历史事件的法国大革命的意识形态,是大革命亲历者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的外观,是政治现代性本身的意识形态典范。阐明马克思何以优先关注这一问题,以及这一关注与他研究计划的内在联系,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有关人权的论述。

张鑫洁[8](2019)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口语交际课程的总目标,并对各个学段提出了具体的阶段目标。语文教科书中编制的口语交际板块作为口语交际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它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着口语交际课程目标的达成。本论文主要对义务教育阶段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和语文版四套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的编写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论文首先在界定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杜威教育理论、道德教育理论和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考察四套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编写的相关理论依据。其次,分别从编写体例、编写内容和编写的呈现方式对四套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的编写情况进行考察。本文不仅从横向对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和语文版这四套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情况进行比较研究,还从纵向对同一版本不同学段的口语交际板块编写情况进行比较研究。最后,通过对四套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情况进行反思,总结其编写特色,并发现在编写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体例——目录索引安排有待调整,内容——口语交际评价活动有待完善、口语交际技法指导有所欠缺,呈现方式——插图与文字的配合度有待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尝试提出相对应的编写建议——合理安排目录索引、适当增加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的比重、增设评价栏目、适当增加插图的数量,提高插图质量。

宋晓舟[9](2017)在《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译者贡献 ——以“何道宽现象”为例》文中提出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翻译研究同样历史悠久,翻译史研究国内外都取得了瞩目成果。然而,翻开中国翻译史研究,呈现的是名家名作研究史,其中文学翻译占据巨大篇幅,对学术翻译家,特别是人文社科学术翻译家的研究,如果不是完全“缺席”的话,至少是寥寥无几,被严重“忽略”。这是翻译史研究的学术缺位。究其原因,可能学术翻译队伍未成整体气候,只是零敲碎打的应景应时行为,也可能是研究者的思维定式,似乎觉得只有文学翻译才可登堂入室,于是面对学术翻译家的贡献,研究者慧眼有所不及。无论上述两种情况何为主因,深圳大学翻译家何道宽教授50余部传播学译着及其对推动中国传播学研究与发展的贡献,不能不该不应再被“忽略”,因为这是当代中国翻译家研究的独特个案。经过四年多的海量资料收集,通过与何道宽邮件往来和面对面交流,通过对何道宽译着的个案研究,尤其是通过梳理何译(为节省篇幅,“何道宽翻译”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简称“何译”,下同)与中国传播学研究与发展的相关性,本研究终得“正果”,主要发现包括:1)中国传播学界学人为发展中国传播学参考借鉴何译的比例大大超过参考国外原着;2)之所以何译得到中国传播学界的高度认可,一是因为何译介绍西方传播学着作不但系统而且与时俱进,二是因为何译“译笔”质量上乘且个人风格鲜明;3)何译系统佳作来自他自身的文化功底,来自他由译而研,以研促译,因而译笔有特色,研究有心得;4)何道宽英语科班出生,从翻译起步成为所译学科的研究专家,这对于外语学人的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职业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典范;5)翻译家如何成家以及有何资格可以成家,必然包含着翻译研究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借鉴某种翻译理论给予描述和论证。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的翻译家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意识,但“发挥”不是偏离文本的“跑马”。本研究主要运用布迪厄翻译社会学理论,分析其中“场域”、“惯习”和“资本”三个核心概念在何译活动中的体现,为中国翻译史研究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研究,对促进学术翻译家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对外语学人职业发展亦有重要的启示。数十部英语原着与何译平行对比语料库正在建设中,完成之日相信能够克服本研究局限,进而推出后续研究新成果。

杜立芳[10](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研究表明“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着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着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着,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着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着。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着,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着,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着《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二、SUBJUCT INDEX TO VOLUME 11(200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UBJUCT INDEX TO VOLUME 11(2003)(论文提纲范文)

(1)《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
第一章 《通报》创立的时代背景
    第一节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文化格局
        一、19 世纪中后期法国在中国的活动
        二、19 世纪后期的实践性汉学家
    第二节 19 世纪法国本土的汉学格局与《通报》的创立
        一、19 世纪法国专业汉学机构和汉语教学
        二、《通报》的创立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通报》概况
    第一节 《通报》的前身——《远东杂志》
        一、考狄的《远东杂志》概况
        二、《远东杂志》的文章梳理
        三、《远东杂志》与《通报》
    第二节 《通报》概况
        一、《通报》的关注范围
        二、《通报》的栏目设置
        三、《通报》的历任主编
        四、《通报》的发行情况
    第三节 《通报》的作者群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报》的内容(上)——《补充索引》中的主题研究
    第一节 《通报》目录索引中的研究主题分布
        一、《通报》目录索引
        二、《通报》的主题内容与研究领域分布
        三、《通报》汉学主题分类
    第二节 《通报》的文献学研究
        一、语言比较研究
        二、碑铭及各种考古材料的使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报》的内容(下)——《补充索引》的地区研究
    第一节 《通报》西域地区研究
        一、西域地区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域史地探险纪事
    第二节 《通报》的“Tibet”研究
        一、“Tibet”文章分类
        二、《通报》西藏探险纪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通报》的发展与20 世纪上半期的法国汉学
    第一节 《通报》汉学地位的确立
        一、《通报》的撰稿人特征
        二、《通报》的汉学定位
        三、开放的汉学交流平台
        四、《通报》的影响力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期法国专业汉学的发展
        一、专业汉学范围的专精
        二、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深入
        三、不断完善的研究方法和持续加强的学术自觉
        四、法国学界与中国学界的交往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艾米莉·狄金森的永恒观及其诗歌创作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注释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第2章 狄金森的永恒观
    2.1 永恒是什么?
        2.1.1 “永恒”溯源
        2.1.2 狄金森的永恒观
    2.2 狄金森诗歌中的永恒
        2.2.1 神性的永恒
        2.2.2 他性的永恒
第3章 永恒中的身体
    3.1 身体是什么?
        3.1.1 “身体”溯源
        3.1.2 狄金森的身体观及其表现形式
    3.2 狄金森永恒诗歌中的身体
        3.2.1 “地下村镇”中的金石身体意象
        3.2.2 变态昆虫与球茎植物的重生隐喻
        3.2.3 永恒天国中的微粒身体意象
        3.2.4 面孔:从物化到深渊的两极
        3.2.5 永恒中的身体:无法以隐喻归化的他者
第4章 永恒中的意识
    4.1 意识是什么?
        4.1.1 意识与自我意识
        4.1.2 狄金森的意识观
    4.2 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识
        4.2.1 现世语境中意识的矛盾作用
        4.2.2 永恒语境中的意识与自我意识
        4.2.3 意识的自我指涉与不可满足的认知渴求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4)中国特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凡例体系及其形成与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内容
    (一)基本内容之“中二”全版《编辑说明》
    (二)基本内容之“中二”各卷《凡例》
    (三)分散内容
二、历史形成
    (一)从“中一”“二说”到“中二”《编辑说明》及《凡例》时序条等
    (二)“中一”从翻译《说明》及其准凡例到不译到自撰《说明》及其准凡例
    (三)从“中一”自撰《说明》及其准凡例到“中二”专设《编辑说明》《凡例》
三、主要特点

(5)《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述评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出土墓志文献整理出版概况
    第一节 墓志文献出版情况
        一、纸质出版
        二、数字出版
    第二节 墓志文献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厚古薄今
        二、内容缺乏规范
第二章 《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出版价值
    第一节 丛书出版情况
        一、第一期工程出版情况
        二、第二期工程出版情况
    第二节 对交叉学科研究的丰富与推动
        一、多角度展现墓志研究价值
        二、促进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
    第三节 对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的促进
        一、全国流散墓志亟待保护
        二、丛书对墓志的全面抢救
第三章 《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内容与形式特色
    第一节 精准科学的选题策划
        一、图书选题原则
        二、图书编辑理念
        三、编辑队伍建设
    第二节 全面细致的墓志整理
        一、古今兼收
        二、细分地域
    第三节 方便实用的索引编制
        一、墓志图书的索引编制
        二、丛书实用的人名索引
    第四节 美观经济的装帧设计
        一、图版设计
        二、文字排版
第四章 出土墓志文献编辑规范思考
    第一节 定名规范
        一、首题定名
        二、简称定名
        三、定名方式的取舍
    第二节 释文用字规范
        一、繁简字录文问题
        二、其他文字处理问题
        三、特殊字形处理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标点规范
        一、志文标点
        二、铭文标点
第五章 《新中国出土墓志》编校问题举隅
    第一节 释字疏误
        一、误释
        二、可释未释
    第二节 标点疏误及其他
        一、句读不当
        二、其他编校问题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6)融合主题模型的文本生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文本生成的背景和定义
        1.1.2 文本生成的分类及其应用场景
        1.1.3 文本生成面临的挑战
        1.1.4 主题模型的背景和特点
        1.1.5 基于主题模型的文本生成技术
    1.2 研究现状
        1.2.1 文本生成的研究现状
        1.2.2 主题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文章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关键技术
    2.1 文本生成应用分类和关键技术
        2.1.1 文本生成应用的分类
        2.1.2 文本生成方法的分类
    2.2 主题模型相关理论和技术
        2.2.1 主题模型相关理论
        2.2.2 分布式主题模型相关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并行在线动态主题模型算法
    3.1 本章引论
    3.2 问题描述
        3.2.1 基于LDA的主题模型算法
        3.2.2 基于HDP的主题模型算法
        3.2.3 基于HDP的在线变分算法
    3.3 并行在线变分HDP算法描述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设置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主题模型的文本生成方法
    4.1 本章引论
    4.2 问题描述
        4.2.1 文本生成任务中的问题描述
        4.2.2 文本生成方法中的问题描述
    4.3 融合主题模型的条件变分自编码器
        4.3.1 基本思想
        4.3.2 模型介绍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设置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概说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理论基础
    第三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相关要求
第二章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考察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体例分析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内容分析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呈现方式分析
第三章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考察反思
    第一节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特色
    第二节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存在问题
    第三节 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译者贡献 ——以“何道宽现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背景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框架
第一章 文献回顾
    第一节 译者研究:从隐身到凸显
        一、古典译学中译者边缘化
        二、语言学范式下译者隐身
        三、“文化转向”视域下译者凸显
    第二节 国内外译者研究概览
        一、国外译者研究概述
        二、国内译者研究概述
        三、布迪厄社会学视域下的译者研究
    第三节 中国学术翻译研究概览
        一、中国学术翻译的发展与问题
        二、中国学术翻译研究现状
第二章 何道宽翻译活动的场域研究
    第一节 传播学学术翻译与中国传播学的关系
        一、外来学科:开启传播学的世界大门
        二、中国传播学发展的三次浪潮
        三、本研究传播学译着范围界定
    第二节 中国传播学译着发展的三次译潮
        一、投石起步,潮起潮落
        二、译丛丛牛,花团锦簇
        三、选题多样,体裁丰富
    第三节 传播学翻译的困境
        一、翻译规范不清
        二、“集中化”现象凸显
        三、译着与译者选择的随意性
第三章 何道宽翻译惯习研究
    第一节 个人经历与译者惯习
        一、典籍: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访学:走出国门,打开视野
        三、川外:比较文化的延伸
        四、特区:跨界前沿攻坚战
    第二节 跨文化研究之渊源及其跨界拓展
        一、跨文化研究背景与渊源
        二、跨文化交际的引入和译介
        三、从跨文化交际到跨文化传播
    第三节 不同时期的翻译文本选择
        一、以介带译:开启传播学翻译的艰难之旅
        二、渐入佳境:麦克卢汉引路人
        三、视域拓展:莱文森系列译着
        四、群星灿烂:媒介环境学系列译着
        五、辐射效应:传播学译着立体画
        六、拓展与补遗:其它人文社科译介
第四章 惯习影响下的何译风格研究
    第一节 何道宽译语风格研究
        一、文本易读性
        1. 简洁明快,搭建短句架构
        2. 显化衔接,强化逻辑连贯
        3. 情感表达,加强感染力度
        二、语言艺术性
        1. 巧用四字,格式工整
        2. 添加辞格,增添辞趣
        3. 消极欧化,驱除殆尽
        4. 同义异词,增强异趣
        三、信息完整性
        1. 准确性
        2. 严谨性
        3. 充实性
    第二节 何译副文本特色
        一、书名翻译
        二、“译者注”释义翻译
        三、译研结合的前言与后记
第五章 何道宽学术资本初探
    第一节 何道宽中国传播学资本积累
        一、何译对当代传播学界的影响
        1. 从无章到有序:系统译介传播学理论知识体系
        2. 从译介到热潮:中国大陆麦克卢汉研究热
        3. 何译受众接受情况分析
        二、何道宽传播学研究成果
        1. 学术思考:跨文化传播研究成果
        2. 学术延伸:媒介环境学研究成果
    第二节 何道宽学术翻译资本积累
        一、何道宽翻译思想
        二、建构翻译规范
        三、译本批判与重译
        四、学术翻译之启示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果
    第二节 对中国英语教育和翻译教育的启示
    第三节 局限与超越
附录1 何道宽译着总表
附录2 何道宽论文及专着总汇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第二章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第四节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第三章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 第三节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第四章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第四节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第五章
    巩固和深化(1999—) 第一节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第四节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第五节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SUBJUCT INDEX TO VOLUME 11(2003)(论文参考文献)

  • [1]《通报》与20世纪上半期法国汉学[D]. 丁斯甘. 兰州大学, 2021(09)
  • [2]艾米莉·狄金森的永恒观及其诗歌创作实践研究[D]. 向玲玲. 浙江大学, 2020(08)
  • [3]在中西的交汇点:严复翻译思想与实践再诠释[D]. 耿良凤.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中国特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凡例体系及其形成与特点[J]. 陈长安. 观察与思考, 2020(05)
  • [5]《新中国出土墓志》编辑特色研究[D]. 顾若言. 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融合主题模型的文本生成技术研究[D]. 李逸聪.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7]马克思何以优先关注法国“人权宣言”[J]. 姚远.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9(02)
  • [8]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板块编写研究[D]. 张鑫洁. 聊城大学, 2019(01)
  • [9]中国传播学发展的译者贡献 ——以“何道宽现象”为例[D]. 宋晓舟.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10]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第 11 卷 (2003) 的主题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