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侨民文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李延龄
侨民文学论文文献综述
李曙光[1](2018)在《跨越世纪的中俄文学交汇——《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出版纪实》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十六年前的往事。讲述了完成跨世纪中、俄文学交汇的一段经历。2002年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寅奎找我,研究出版《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要出版这套书的是齐齐哈尔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教授李延龄。寅奎在齐齐哈尔大学当过党委书记,熟悉李延龄。李教授196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俄语系,后到齐齐哈尔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当教授。他看重俄罗斯文学,从1967年开始收集上世纪中叶在哈尔滨的俄侨诗人、作家发表在俄文报刊上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2期)
李盼盼[2](2018)在《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善恶观(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第一部分讲述了: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善恶观价值体系形成的背景,以及在俄罗斯侨民文学家个人概念中具体"善,恶"观念的体现(即善是原有社会的等级有序;恶是伴随革命产生的流血、牺牲、废墟)。第二部分:通过作品《神的千禧年》对"善观,恶观"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作品中的细节进行阐述,正如孔子所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本文的主人公们一生都在坚决执行基督徒心中的那份虔诚的善念——向上帝靠近。面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巨变,一部分作家不能很好地理解革命的真谛和意义,在个人的主观范畴里,他们认为革命是对道德的破坏,他们认为流血和牺牲是最为暴力且残忍的,他们不能容忍教堂被毁坏,神权被践踏,也忍受不了废墟和死亡(只是他们个人的观点)。因为这与他们那流淌在血液中的固有的"善恶观"思想是格格不入且针锋相对的。所以选择了离开。但身离,心未走。在俄侨作品中几乎都响彻着"固有化的善恶观"的主题,即通过苦难和忧伤走向生活的"阳光"——表现为:为恢复俄罗斯原有的社会秩序在境外努力奔走。第叁部分描述的是:1,在内容方面:原有的"固化善恶观"的写作题材和内容给侨民文学提供了写作素材;2,俄罗斯善恶观的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也激励着境外俄侨作家坚持笔耕不辍的写作习惯,最终使俄侨文学在远离祖国温暖的情况下也诞生出一部部文学巨着。(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21期)
刘宏伟[3](2017)在《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浅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是独一无二的文学,是俄罗斯人在中国土地上创造出来的文学。本文拟从中国文化元素角度进行分析,以使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33期)
李延龄[4](2016)在《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与苏维埃文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俄侨与苏维埃居民是两个不同的群体。苏维埃文学家是受列宁提出来的党性原则约束的。然而,侨民作家则是自由的。由此,俄侨作家对苏维埃政权是抨击的;而苏维埃作家对苏维埃政权是讴歌的。俄侨文学的巨大价值就在于它从另一个角度折射了俄罗斯的一个时代,是苏俄和苏联时期俄罗斯的一面镜子。苏维埃文学需要研究,俄侨文学也需要研究。(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6年01期)
弗·阿格诺索夫,杜礁[5](2015)在《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二浪潮作家眼中的战争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А.法捷耶夫、В.潘诺娃、В.涅克拉索夫、Г.巴克拉诺夫、Ю.邦达列夫、В.贝科夫、Б.瓦西里耶夫、М.肖洛霍夫以及其他作家的作品里得到了广泛的体现,其中不少作家也为广大中国读者所熟知。本文将主要研究那些在俄罗斯都不为人知或者鲜为人知的俄国作家,这些作家被命运捉弄,二战后无法回国,不得不留在德国。他们被称作侨民文学第二浪潮作家(第一浪潮是在十月革命后)。战争在Л.勒热夫斯基,Б.希里亚耶夫,М.索洛维约夫和Ю.斯列普欣的作品中得到了史诗般的呈现。近一半的知名战后侨民作家在自己的诗歌和短小体裁的散文作品中触及了战争这一题材。可以总结为对战争描述的几个方面:侨民与苏联人;战争中的俄罗斯民族性格;"两个星球之间"的处境,这种处境不仅在长篇小说中出现,在短小体裁中也较为常见。侨民文学作家将战争理解为是一场存在主义的灾难。这种世界观贯穿于老一辈作家的晚期作品;年轻一代作家则逐渐地克服了这种观念。(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5年01期)
刘春富[6](2014)在《俄罗斯20世纪文学独特现象——侨民文学叁次浪潮与中国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俄罗斯20世纪的文学当中,出现了众多具有艺术个性与成就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有着别样的精彩,同时也反映了俄罗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段时期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这一特殊时期的文学就被称之为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国的俄罗斯侨民文学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分为叁次浪潮,本文对俄罗斯侨民文学在中国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及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作家》期刊2014年22期)
杨建军[7](2014)在《论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中国俄裔侨民文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亚华裔东干文学和中国俄裔侨民文学是20世纪中、俄文学交流中两种特殊的文学样态。两种文学在形成的历史时段、发展的空间分布和文学的生存环境等方面都存在可比性。两种文学都受中国文化和俄罗斯文化影响,反映了中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历史文化语境和作家写作姿态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两种文学存在差异。比较这两种文学能发现20世纪的中、俄文学交流存在多种艺术形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刘艳萍[8](2014)在《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报刊》一文中研究指出哈尔滨俄侨文学与报刊在20世纪上半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边界》、《曙光》、《传声筒》等报刊成为俄侨文学的重要载体,《边界》更是培养了A.涅斯梅洛夫、B.别列列申等一大批俄侨作家,形成堪与欧美俄侨作家媲美的中国哈尔滨俄侨的文学力量。哈尔滨俄侨文学的题材主要分为俄罗斯题材和中国题材。俄侨报刊不仅传承了俄罗斯传统文学与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东北文学,对加强中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朱红琼[9](2013)在《俄罗斯第叁次侨民文学浪潮中的出版物概览——以法国的俄侨出版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爆发了第叁次侨民浪潮。一批作家因对国内现状严重不满,申请或者被迫离开了祖国,汇入了侨民浪潮的行列。移居国外的侨民作家和诗人们或利用已有的平台,或自己创办出版社、杂志与报纸,并以此为阵地,发表或者出版作品。这些出版物特色各异,发展不同,为第叁次侨民文学的传播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3年11期)
朱红琼[10](2013)在《冷战召唤与文学应答——以俄罗斯第叁次侨民文学浪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40至90年代是美苏两极的冷战时期,双方的意识形态之争也蔓延到文化领域之中。作为文化中最敏锐、最活跃的文学对这一时代特征有认同、抵制、疏离等反应。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俄罗斯第叁次侨民文学浪潮看似耐人寻味,实则是文学对冷战的抵制应答而已。(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3年10期)
侨民文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第一部分讲述了:俄罗斯侨民文学中善恶观价值体系形成的背景,以及在俄罗斯侨民文学家个人概念中具体"善,恶"观念的体现(即善是原有社会的等级有序;恶是伴随革命产生的流血、牺牲、废墟)。第二部分:通过作品《神的千禧年》对"善观,恶观"进行具体分析。并结合作品中的细节进行阐述,正如孔子所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本文的主人公们一生都在坚决执行基督徒心中的那份虔诚的善念——向上帝靠近。面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巨变,一部分作家不能很好地理解革命的真谛和意义,在个人的主观范畴里,他们认为革命是对道德的破坏,他们认为流血和牺牲是最为暴力且残忍的,他们不能容忍教堂被毁坏,神权被践踏,也忍受不了废墟和死亡(只是他们个人的观点)。因为这与他们那流淌在血液中的固有的"善恶观"思想是格格不入且针锋相对的。所以选择了离开。但身离,心未走。在俄侨作品中几乎都响彻着"固有化的善恶观"的主题,即通过苦难和忧伤走向生活的"阳光"——表现为:为恢复俄罗斯原有的社会秩序在境外努力奔走。第叁部分描述的是:1,在内容方面:原有的"固化善恶观"的写作题材和内容给侨民文学提供了写作素材;2,俄罗斯善恶观的这种薪火相传的精神也激励着境外俄侨作家坚持笔耕不辍的写作习惯,最终使俄侨文学在远离祖国温暖的情况下也诞生出一部部文学巨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侨民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李曙光.跨越世纪的中俄文学交汇——《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丛书》出版纪实[J].青年文学家.2018
[2].李盼盼.俄罗斯侨民文学中的善恶观(叁)[J].北方文学.2018
[3].刘宏伟.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的中国文化元素浅究[J].北方文学.2017
[4].李延龄.中国俄罗斯侨民文学与苏维埃文学的比较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6
[5].弗·阿格诺索夫,杜礁.俄罗斯侨民文学第二浪潮作家眼中的战争主题[J].俄罗斯文艺.2015
[6].刘春富.俄罗斯20世纪文学独特现象——侨民文学叁次浪潮与中国情结[J].青年作家.2014
[7].杨建军.论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中国俄裔侨民文学[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4
[8].刘艳萍.20世纪上半叶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与报刊[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9].朱红琼.俄罗斯第叁次侨民文学浪潮中的出版物概览——以法国的俄侨出版物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
[10].朱红琼.冷战召唤与文学应答——以俄罗斯第叁次侨民文学浪潮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