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眠新论文-郭晨晨,李欢欢,任雪华,周鑫,唐欣

速眠新论文-郭晨晨,李欢欢,任雪华,周鑫,唐欣

导读:本文包含了速眠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速眠新Ⅱ,舒泰50,混合麻醉,配比

速眠新论文文献综述

郭晨晨,李欢欢,任雪华,周鑫,唐欣[1](2019)在《速眠新Ⅱ与舒泰50混合麻醉最佳配比及用量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速眠新Ⅱ与舒泰50联合用药的最佳混合比例及用药剂量,试验将6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11组,3种不同的用药比例(速眠新Ⅱ与舒泰50的比例分别为3∶7、5∶5、7∶3)与3种不同的用药剂量(0.05 mL/kg、0.07 mL/kg、0.10 mL/kg)组成9个试验组,同时设两组单纯用药的对照组,每组试验兔6只,对11组兔分别用不同混合比例及不同剂量的速眠新Ⅱ与舒泰50混合液进行麻醉,比较各组兔在不同用药比例和剂量下的麻醉相关时间(诱导时间、维持时间、苏醒时间、麻醉总时间)、相关生理指标(体温、呼吸频率、心率及眼睑反射)和疼痛程度等。结果表明:6组相比于其他8个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麻醉相关指标最好,生理影响最小。说明速眠新Ⅱ与舒泰50混合体积比为5∶5,按0.10 mL/kg剂量麻醉时可以达到理想的临床麻醉要求,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8期)

石慧丽,牛升梅,钟光珍[2](2018)在《戊巴比妥钠及速眠新Ⅱ麻醉对新西兰兔心电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戊巴比妥钠及速眠新Ⅱ麻醉对新西兰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兔20只,先后(相隔1周)分别在戊巴比妥钠和速眠新Ⅱ麻醉状态下,记录心电图,并对心电图各波段进行测量,对比前后心电图。结果两种麻醉药物作用下心电图均表现为P波在Ⅱ、Ⅲ、AVF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测得心率较速眠新Ⅱ加快[(324.9±36.73)次/min vs(145.8±31.86)次/min,P<0.05];速眠新Ⅱ麻醉后有50%的新西兰兔出现窦性心律不齐;戊巴比妥钠麻醉后P波时长小于速眠新Ⅱ[(0.032±0.010)s vs(0.036±0.007)s,P<0.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P波波幅大于速眠新Ⅱ[(0.081±0.043)m V vs(0.059±0.021)m V,P<0.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的PR间期小于速眠新Ⅱ[(0.058±0.007)s vs(0.075±0.008)s,P<0.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QT间期小于速眠新Ⅱ[(0.116±0.019)s vs(0.169±0.024)s,P<0.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QT离散度亦显着小于速眠新Ⅱ[(0.009±0.006)s vs(0.018±0.012)s,P<0.05]。结论与戊巴比妥钠相比,速眠新Ⅱ更容易引起窦性心律不齐、心率减慢及QT间期延长,戊巴比妥钠对心电生理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8年01期)

焦昆,朱力鸣,卢静[3](2016)在《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复合麻药剂量对巴马小型猪的麻醉效果及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复合麻醉方法用于巴马小型猪实验的麻醉效果,初步观察复合麻药对动物机能指标的影响。方法使用氯胺酮和速眠新Ⅱ按2∶1.5(m L)的体积制成混合麻醉剂,在0.3—0.5 m L/kg的剂量范围内,给予动物一定剂量的麻药进行麻醉,记录麻药剂量、麻醉效果和生理指标。结果随着麻醉剂量的增加,麻药起效时间、肌松时间和眼睑反射消失时间均降低;动物心率和呼吸频率增加,对血压影响不大。结论 0.3—0.4m L/kg可以作为安全剂量用于小型猪的麻醉,不但起到良好的麻醉效果,对生理指标影响也不大。(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陈会良,贺绍君[4](2016)在《速眠新Ⅱ对犬血液细胞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速眠新Ⅱ是一种临床常用小动物麻醉剂,具有诱导迅速、麻醉维持与苏醒平稳且副作用小、可控性好等特点。血液常规指标是反映机体组织器官发挥正常功能的重要指标,本文研究应用速眠新Ⅱ麻醉对犬血细胞含量有无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相关的理论参考。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动物试验犬选择1岁以上杂种犬5只(3只雄性,2只雌性),体重4.2~6.1 kg,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均(本文来源于《畜牧与兽医》期刊2016年06期)

胡玉苗[5](2015)在《速眠新、鹿眠宁对东北虎麻醉效果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动物园对东北虎的化学保定多选用复方氯胺酮,沈阳森林动物园自建园以来,多次应用速眠新和鹿眠宁对东北虎在进行治疗、串笼、运输等作业中实施麻醉,效果较好。现将麻醉效果的观察报道如下:1化学保定前的准备麻醉前动物禁食12 h以上,减少人为刺激。2化学保定的药物及方法2.1药物⑴速眠新(曾用名846合剂),是由长春军需大学兽医研究所研制,为保定宁、氟啶醇等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本品为动物全(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5年03期)

曹春艳,康宁,严笠,胡正云,申志惠[6](2015)在《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氯胺酮麻醉效果的改进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改进速眠新单纯与复合麻醉方法的不足,观察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成年实验家兔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A、B、C叁组,A组肌肉注射速眠新(0.3 m L/kg),B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 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复合盐酸氯胺酮混合液(0.3 m L/kg),并静注地西泮注射液(1.5 m L/kg),对比叁组的麻醉效果、麻醉显效时间、初次麻醉维持时间、总麻醉药用量及总手术时间。结果 C组麻醉显效时间明显短于A、B组(P<0.01);初次麻醉维持时间C组长于A、B组(P<0.01);总麻醉药用量C组明显少于A、B组(P<0.01);C组总的手术时间少于A、B两组(P<0.01);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A、B组(P<0.01)。结论采用速眠新、盐酸氯胺酮联合地西泮复合麻醉明显提高了麻醉效果,是适于家兔敏感手术部位及手术时间较长的动物实验的理想麻醉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段明军,张峰,杨志,李志强,寿玺[7](2014)在《速眠新注射液联合戊巴比妥钠对比格犬麻醉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观察速眠新注射液联合戊巴比妥钠对比格犬的麻醉效果。健康比格犬20只,用速眠新注射液1.6mg/kg肌注诱导麻醉,戊巴比妥纳5mg/(kg·h)~10mg/(kg·h)静脉维持麻醉,随麻醉时间延长逐渐减量。速眠新注射液联合戊巴比妥钠复合麻醉,麻醉诱导平稳,麻醉期间心肺功能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能满足临床外科教学需求。速眠新注射液联合戊巴比妥钠对比格犬的麻醉效果较好,麻醉安全、稳定,经济,适合临床外科教学。(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4年08期)

曹春艳,康宁,严笠,胡正云,申志惠[8](2014)在《速眠新Ⅱ复合水合氯醛对实验兔全麻效果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一种适于整形外科动物实验的快速、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方法选取82只实验用家兔,随机分为A、B、C叁组,Α组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35 mL/kg),Β组给予10%水合氯醛静脉注射(2.5~3 mL/kg),C组肌肉注射速眠新Ⅱ(0.2 mL/kg)和静脉注射10%水合氯醛(1~1.5 mL/kg)复合麻醉,比较3组的麻醉效果,观察3组麻醉药物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及动物麻醉死亡率。结果诱导期及苏醒期时长C组介于A,B两组之间(P<0.05);而麻醉期时长C组与A组相当(P>0.05)并均高于B组(P<0.05)。结论速眠新Ⅱ与水合氯醛复合麻醉诱导及恢复时间短,麻醉维持时间长,死亡率低,是整形外科家兔动物实验中一种简便快速、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比较医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颜克松,陆承荣,罗渊,战大伟,王喆[9](2013)在《速眠新Ⅱ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巴马小型猪呼吸与循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观察速眠新Ⅱ、速眠新Ⅱ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巴马小型猪呼吸与循环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成年健康巴马小型猪20只,分为速眠新Ⅱ组、速眠新Ⅱ与氯胺酮复合组,每组10只。速眠新Ⅱ组诱导时肌内注射速眠新Ⅱ0.1mL/kg;速眠新Ⅱ与氯胺酮复合组采用肌内注射配比度为1∶2(V/V)的速眠新Ⅱ与氯胺酮0.2mL/kg。监测诱导前、后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 CO2)、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等参数。结果显示,诱导后1min速眠新Ⅱ组RR、SpO2、MAP、HR与诱导前相比均显着下降(P<0.05),通气量(VE)极显着下降(P<0.01)。速眠新Ⅱ与氯胺酮复合组诱导前、后呼吸循环参数之间均无显着变化(P>0.05)。因此,速眠新Ⅱ与氯胺酮复合麻醉避免了单独使用速眠新Ⅱ对呼吸与循环系统抑制的不良反应,安全可靠。(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3年12期)

张辰浩[10](2013)在《急性速眠新中毒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速眠新是一种新型的动物复合麻醉制剂,目前广泛应用于动物临床,人速眠新中毒在临床比较少见。我院急诊于2011-11救治一例速眠新中毒患者,现报道如下。患者,女,33岁。因"发热3d,抽搐伴意识障碍1h"入院。2d前在当地医院诊为急性支气管炎,予以抗炎、补液治疗,今日输液过程中出现四肢抽搐、意识不清,由120转至我院急诊。入院时患者意识不清,头颈、四肢抽动,呼吸减弱,喉中痰鸣。体格检查:T 37.8℃,P 115次/min,R 14次/min,BP 100/55mmHg(1mmHg=0.133kPa),氧饱和度89%。浅昏迷状态,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1.5mm,光反射存在,口唇发绀。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15次/min,律齐。腹肌略紧张,肠鸣音5(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3年10期)

速眠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戊巴比妥钠及速眠新Ⅱ麻醉对新西兰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取新西兰兔20只,先后(相隔1周)分别在戊巴比妥钠和速眠新Ⅱ麻醉状态下,记录心电图,并对心电图各波段进行测量,对比前后心电图。结果两种麻醉药物作用下心电图均表现为P波在Ⅱ、Ⅲ、AVF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戊巴比妥钠麻醉后测得心率较速眠新Ⅱ加快[(324.9±36.73)次/min vs(145.8±31.86)次/min,P<0.05];速眠新Ⅱ麻醉后有50%的新西兰兔出现窦性心律不齐;戊巴比妥钠麻醉后P波时长小于速眠新Ⅱ[(0.032±0.010)s vs(0.036±0.007)s,P<0.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P波波幅大于速眠新Ⅱ[(0.081±0.043)m V vs(0.059±0.021)m V,P<0.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的PR间期小于速眠新Ⅱ[(0.058±0.007)s vs(0.075±0.008)s,P<0.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QT间期小于速眠新Ⅱ[(0.116±0.019)s vs(0.169±0.024)s,P<0.05];戊巴比妥钠麻醉后QT离散度亦显着小于速眠新Ⅱ[(0.009±0.006)s vs(0.018±0.012)s,P<0.05]。结论与戊巴比妥钠相比,速眠新Ⅱ更容易引起窦性心律不齐、心率减慢及QT间期延长,戊巴比妥钠对心电生理影响较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速眠新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晨晨,李欢欢,任雪华,周鑫,唐欣.速眠新Ⅱ与舒泰50混合麻醉最佳配比及用量的探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2].石慧丽,牛升梅,钟光珍.戊巴比妥钠及速眠新Ⅱ麻醉对新西兰兔心电图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8

[3].焦昆,朱力鸣,卢静.氯胺酮和速眠新Ⅱ复合麻药剂量对巴马小型猪的麻醉效果及影响[J].实验动物科学.2016

[4].陈会良,贺绍君.速眠新Ⅱ对犬血液细胞含量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6

[5].胡玉苗.速眠新、鹿眠宁对东北虎麻醉效果的观察[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

[6].曹春艳,康宁,严笠,胡正云,申志惠.引入地西泮对速眠新复合氯胺酮麻醉效果的改进观察[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5

[7].段明军,张峰,杨志,李志强,寿玺.速眠新注射液联合戊巴比妥钠对比格犬麻醉效果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4

[8].曹春艳,康宁,严笠,胡正云,申志惠.速眠新Ⅱ复合水合氯醛对实验兔全麻效果的比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4

[9].颜克松,陆承荣,罗渊,战大伟,王喆.速眠新Ⅱ与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巴马小型猪呼吸与循环的影响[J].中国畜牧兽医.2013

[10].张辰浩.急性速眠新中毒1例[J].临床急诊杂志.2013

标签:;  ;  ;  ;  

速眠新论文-郭晨晨,李欢欢,任雪华,周鑫,唐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