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秩序化论文-汪成红

地方秩序化论文-汪成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方秩序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方秩序化,乡村社会,模式与路径

地方秩序化论文文献综述

汪成红[1](2008)在《中国地方秩序化与乡村组织化模式与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社会处于社会的基础层面,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研究,可以说是和中国现代化的研究相始终的。地方秩序化、组织化的过程,和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成过程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和乡村治理也紧密结合在一起。地方秩序化、组织化的过程,就是乡村社会秩序生成的过程。地方秩序化、乡村治理的改革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与路径依赖,一为国家取向,二为社会取向。国家取向路径源出于国家主导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传统,社会取向路径则出之强调社会独立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传统。国家取向路径强调在地方秩序化和乡村治理改革中完善官僚体制;社会取向路径则强调直接民主和村民自治。基于对现实的“乡政、村治”治理模式的批评和不同的理论基础取向,形成了“县政、乡派、村治”、“乡治、村政、社有”、“乡政府改乡公所,村镇并列自治”、“建立大农村社区”等路径选择。实践表明,在地方秩序化与乡村治理改革中,片面强调国家对地方的绝对控制或强调地方的绝对自治的简单做法,都将因每一取向固有的内在缺陷的影响而适得其反。要形成一个合理的治理结构,需要将理性政府的建设和地方直接民主的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模式与路径依赖价值与实践向度的研究,有单一和复合两种途径。依赖于理想假定的,往往是单一向度,而现实中通常是复合实践向度:多种模式与路径选择的综合体。本论文的案例分析就是模式与路径的复合实践。基于多元化的价值向度和复合实践向度,结合中国经济发达乡村的治理改革经验和社会实际,笔者认为,通过对地方自治能力的培育,建立起能人治理和制度化治理、权威治理和专业化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模式,将是中国农村治理变革的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期刊2008-09-01)

李巨澜[2](2005)在《失范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宏观历史框架下对1927—1937年间苏北地方政权为治理社会失范现象、恢复统治秩序之过程进行全景式描绘,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予以一种历史性的解释,借此说明苏北地方新秩序体制重构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历史后果。 论文由两大部分组成,除“导言”和“结语”外,主体为四章,分别从社会失范与秩序体制重构两个角度来研究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问题。 第一部分为苏北地方社会衰败与失范现象之表述与分析,由一、二两章组成。通过对苏北地方社会衰败过程的历史性回顾与阐述,指出自晚清开始的苏北地方社会衰败是失范的社会前提;而社会失范则是社会统治秩序丧失之结果,表明传统的地方政权控制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之时代要求,亟须加以重构。 第一章,苏北地方社会的衰败。本章主要围绕着苏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频发的自然灾害、漕运、河工与盐务叁政中心枢纽地位的丧失、区域政治地位的改变等四个方面来探讨苏北社会衰败的原因,并且将其放置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之失衡的宏观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二者交相作用之结果即为苏北地方社会的全面衰败。 第二章,苏北地方社会的失范。本章主要结合苏北民性对匪化、劣化和秘密会社勃兴等叁种苏北地方社会最典型的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匪化现象是指当时苏北乡村匪患严重,土匪行为往往成为一种被认可的生活方式;劣化则是指传统的乡绅和豪民阶层相结合,向土豪劣绅发展的趋势;秘密会社勃兴既包括城市中的青帮,亦有乡村的刀会,这些组织的迅速扩展反映了当时苏北地方社会的动荡和混乱。通过对叁种失范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指出其社会危害,从而说明社会失范现象与社会失序混乱为政治共生态。叁种失范现象集中于苏北一地,不仅严重影响着苏北地方社会的发展,还直接威胁着国民党政权在苏北地方的统治秩序。 第二部分为苏北地方新秩序体制重构及其社会后果之研究与评述,由叁、四两章组成。从政权的社会控制角度入手,对苏北地方政权为治理社会失范现象、重构新秩序体制之过程,以及路径特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时代意义和社会后果予以全面总结和评价。 第叁章,新秩序体制的重构。本章主要通过对1927年后国民党苏北地方新秩序体制建构过程之分析,结合其为治理社会失范现象所采取的不同路径特点进行考察和评价。国民党地方新秩序体制主要由县政府、县党部和区公所叁个机构所组成,分别被赋予不同的职能,共同治理社会失范,重构统治秩序。其中,县政府:为县长负责下的科(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地方秩序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运用社会控制理论,在“国家—社会”关系的宏观历史框架下对1927—1937年间苏北地方政权为治理社会失范现象、恢复统治秩序之过程进行全景式描绘,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予以一种历史性的解释,借此说明苏北地方新秩序体制重构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历史后果。 论文由两大部分组成,除“导言”和“结语”外,主体为四章,分别从社会失范与秩序体制重构两个角度来研究苏北地方政权秩序化问题。 第一部分为苏北地方社会衰败与失范现象之表述与分析,由一、二两章组成。通过对苏北地方社会衰败过程的历史性回顾与阐述,指出自晚清开始的苏北地方社会衰败是失范的社会前提;而社会失范则是社会统治秩序丧失之结果,表明传统的地方政权控制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之时代要求,亟须加以重构。 第一章,苏北地方社会的衰败。本章主要围绕着苏北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频发的自然灾害、漕运、河工与盐务叁政中心枢纽地位的丧失、区域政治地位的改变等四个方面来探讨苏北社会衰败的原因,并且将其放置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之失衡的宏观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归纳。认为二者交相作用之结果即为苏北地方社会的全面衰败。 第二章,苏北地方社会的失范。本章主要结合苏北民性对匪化、劣化和秘密会社勃兴等叁种苏北地方社会最典型的失范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匪化现象是指当时苏北乡村匪患严重,土匪行为往往成为一种被认可的生活方式;劣化则是指传统的乡绅和豪民阶层相结合,向土豪劣绅发展的趋势;秘密会社勃兴既包括城市中的青帮,亦有乡村的刀会,这些组织的迅速扩展反映了当时苏北地方社会的动荡和混乱。通过对叁种失范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指出其社会危害,从而说明社会失范现象与社会失序混乱为政治共生态。叁种失范现象集中于苏北一地,不仅严重影响着苏北地方社会的发展,还直接威胁着国民党政权在苏北地方的统治秩序。 第二部分为苏北地方新秩序体制重构及其社会后果之研究与评述,由叁、四两章组成。从政权的社会控制角度入手,对苏北地方政权为治理社会失范现象、重构新秩序体制之过程,以及路径特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时代意义和社会后果予以全面总结和评价。 第叁章,新秩序体制的重构。本章主要通过对1927年后国民党苏北地方新秩序体制建构过程之分析,结合其为治理社会失范现象所采取的不同路径特点进行考察和评价。国民党地方新秩序体制主要由县政府、县党部和区公所叁个机构所组成,分别被赋予不同的职能,共同治理社会失范,重构统治秩序。其中,县政府:为县长负责下的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方秩序化论文参考文献

[1].汪成红.中国地方秩序化与乡村组织化模式与路径研究[D].同济大学.2008

[2].李巨澜.失范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地方秩序化论文-汪成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