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阐释学论文-张文喜

西方阐释学论文-张文喜

导读:本文包含了西方阐释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方阐释学,马克思阐释学,唯物史观

西方阐释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喜[1](2018)在《西方阐释学“阐释”的张力与“阐释”的唯物史观奠基》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基于"公共阐释"的当代中国阐释学派,需要对西方阐释学和当代阐释学发展的现状作出深刻反思。反观西方阐释学发展的道路,在西方阐释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私独性"与"公共性"、"私人理解"与"公共理解"、"方法"与"反方法"之间的"阐释"的张力。在这种张力的支配下,阐释学要么演变为局限于某一特殊学科范围内的阐释学,要么成为学者"私人阐释"或"私人理解"的产物。因此,阐释学领域的本质性并未居于阐释世界的绝对精神之中,而应当被导回到"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之中。阐释的定义源于认真观察社会历史得出的复杂判断。根据马克思的阐释学原则,一个人若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对于理论活动真理性的宣称就不能选择适当的表述和表达,就会走向神秘主义。因此,就目前而言,奠基于唯物史观之上的马克思阐释学才是真正的当代阐释学。(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刊2018年02期)

郎涛[2](2017)在《浅谈西方阐释学理论及其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领域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西方翻译观为视角,以阐释学的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医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另外,通过对国内外中医古典书籍的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对翻译补偿理论在中医翻译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以便为今后中医文化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7年31期)

陶家俊[3](2013)在《西方阐释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阐释学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和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兴于20世纪80年代,此后呈叁期发展态势,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头十年。在中国20世纪的不同历史语境中形成了熊伟、钱钟书、汤一介代表的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中国化的叁条道路,即西方阐释学经典人物和重要理论的译介和研究、西方阐释学和读者理论与中国传统人文学问的打通融合、通过借鉴西方阐释学来创建中国阐释学。(本文来源于《外语与外语教学》期刊2013年05期)

段双全[4](2009)在《西方阐释学与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经典诗文阅读课堂由于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发生了惊人变化。这就是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改变了,教与学的观念改变了,学生们的意见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意见一多,难免出现一些"错读"和"误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规范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呢?这就需要寻找到(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中学版下)》期刊2009年09期)

胡志英[5](2007)在《语言与阐释:解读20世纪西方阐释学之语言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阐释学这两位重要代表人物从各自理想的角度对语言进行了哲学思索和本体论规定。在海德格尔那里,语言被赋予了理想化的诗意韵味。伽达默尔在沿着海氏语言观所启示的方向思索语言的同时,强调了语言与自我、与历史的必然联系,摆脱了海德格尔所思虑的两种相互对峙的极端可能性:语言是存在的牢狱和家园,代之以中庸的、调和的可能性———语言是能被理解的存在,从而把阐释学所追求的语言与意义的本体论同一的语言观向前推进了一步,并为一种本体论阐释学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本文来源于《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梁俊玲[6](2005)在《西方阐释学发展的两大阶段及其人文主义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阐释学作为一种人文科学,经历了古典释义学、生命哲学与现象学、人文本体论哲学(哲学阐释学)的漫长演变。本文以人文本体论的确定为界限,对其发展演变的两大阶段进行了简要梳理,侧重分析讨论了蕴际其中的人文主义取向的嬗变与升华。(本文来源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期刊2005年06期)

方汉文[7](2003)在《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的阐释学与中国考据学的原理是相通的,只是在不同文化话境下才形成了的不同阐释方式,本文从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的角度,对于两者之间的互补与互通进行一种梳理,从而为建立跨文化的阐释考据研究做出努力。(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3年04期)

西方阐释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20世纪70年代翻译领域中"文化转向"的兴起,西方翻译理论在中医翻译过程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西方翻译观为视角,以阐释学的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医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另外,通过对国内外中医古典书籍的译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举例分析,对翻译补偿理论在中医翻译的应用进行了归纳,以便为今后中医文化典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西方阐释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喜.西方阐释学“阐释”的张力与“阐释”的唯物史观奠基[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

[2].郎涛.浅谈西方阐释学理论及其在中医翻译中的应用[J].校园英语.2017

[3].陶家俊.西方阐释学与读者反应理论在中国的跨文化接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

[4].段双全.西方阐释学与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9

[5].胡志英.语言与阐释:解读20世纪西方阐释学之语言观[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

[6].梁俊玲.西方阐释学发展的两大阶段及其人文主义取向[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

[7].方汉文.中国传统考据学与西方阐释学[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

标签:;  ;  ;  

西方阐释学论文-张文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