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黄花水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花水龙,化感物质,铜绿微囊藻,微囊藻毒素
黄花水龙论文文献综述
吴湘,吴昊,叶金云[1](2014)在《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产生和释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以及对微囊藻毒素(MC-LR)产生和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在培养7d内对铜绿微囊藻(FACHB-905)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半效应质量浓度(EC50,7d)值为47mg/L,但抑制效果会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黄花水龙化感物质的最佳抑藻浓度范围为50—75mg/L,藻细胞培养4—7d内相对抑制率达50%—95%。同时发现整个培养期间,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MC-LR的胞外释放无显着影响。培养7d后,单位藻细胞内MC-LR的含量随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升高,16d后无显着影响。藻细胞培养液中MC-LR总量不会增大。由此可知,利用黄花水龙化感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既能有效控制藻细胞生长又不会促进藻毒素的释放,生态安全性高,可应用至实际水体水华处理中。(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湖沼》期刊2014年04期)
薛艳,王超,王沛芳,张慧[2](2009)在《镉和铅对芦蒿和黄花水龙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环境检测中评价芦蒿和黄花水龙被镉和铅污染的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蒿和黄花水龙的幼茎为材料,预处理后分别置于含镉或铅的1/2 Hoagland营养液中培养,Cd2+浓度设0、1、5、10、20、50μmol/L;Pb2+浓度设0、1、10、20、50、100μmol/L,处理7 d后,测定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结果]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芦蒿根系中可溶性含糖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同一镉处理下,黄花水龙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用铅处理时,2种植物根系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铅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镉和铅浓度的增加,2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结论]2种植物根系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对重金属的胁迫反应敏感,可将其作为检测重金属毒害的一项生理指标。(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25期)
王超,张文明,王沛芳,侯俊[3](2007)在《黄花水龙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湖地区沟渠、池塘及河网中广泛分布着1种形态类似水花生的土着浮水植物——黄花水龙,其生长习性表明黄花水龙是太湖地区水生态系统修复的潜在物种.采用室内试验和现场观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探讨了黄花水龙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室内试验结果显示,夏季黄花水龙对总氮去除率约为60%,分别是水葫芦、水花生和对照的2.6、2.9和3.8倍,对总磷去除率约为25%,分别是水葫芦、水花生和对照的0.7、1.9和5倍;冬季黄花水龙对总氮和总磷去除率分别约为23%和20%,是对照的3.3和2倍;夏季和冬季黄花水龙对氨氮和硝氮亦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宜兴林庄港现场观测显示,7-10月引种黄花水龙的河段水体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为10.2%-19.6%和23.4%-41.6%,而同期对照河段仅为0.1%-1.6%和3.7%-5.6%.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均表明黄花水龙对受损水体中氮磷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可作为太湖河网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植物之一.(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施丽丽,刘昕雁,刘瑶,庞璐,黄成[4](2006)在《黄花水龙克藻效应的研究及其野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接种蓝藻的富营养化水体中引种栽培了0.5、1.0、2.0、4.08、.0 kg/m35个不同初始生物量的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Ohwi),经过草藻共培处理,结果为:在微囊藻初始密度为每毫升200万个及16 d的模拟工程实施期内,黄花水龙对水体叶绿素a及蓝藻消除率存在着正相关的量效关系,且水龙克藻作用的引种量效为1.0~4.0 kg/m3;其达到最佳克藻效果的时间与生物量成反比关系.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随着水龙初始生物量的增加,TP、TN、COD及SS等水质指标呈极显着下降.结论为黄花水龙能够通过与蓝藻竞争光照及N、P等营养元素而达到克藻效果.通过实验证实了黄花水龙可作为蓝藻水华污染环境的生态修复物种,并已在太湖入湖河道野外试验中取得良好的克藻效果,为黄花水龙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参数.(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丁学锋,蔡景波,杨肖娥,常会庆,濮培民[5](2006)在《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自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 stipulacea Ohwi)联合作用对污水水质改善的影响。结果表明,EM菌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有一定的效果,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对于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率,固定EM和水生植物结合非固定EM的处理都达到了92%左右,但单独EM菌处理对水体磷的去除效果较差,只有20%左右。黄花水龙与不固定EM菌的联合处理去除氮和磷的效果最好,在处理12 d期间内,对NH+4-N、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98.1%、53.6%和47.4%。有关植物与EM联合作用降低水体中氮和磷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张利静[6](2006)在《黄花水龙在不同污染水体中的生长状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黄花水龙(Jussiaea.stipulacea Ohwi)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其在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质中的生长特性和在高浓度镉污染水质中的耐受能力,探讨其在水污染生物修复工程中的广泛利用的可能性和发掘潜力。并对其在不同水深和底质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以掌握关于它的基本生长特性的第一手资料。具体结论如下: 1、浅水、底质肥沃是黄花水龙的最佳生境。由于黄花水龙体内有发达的气隙组织,此生境中底质的强还原性对黄花水龙不构成氧胁迫。在试验期内,当被作为漂浮类物种种植时,黄花水龙仅靠吸收水体中的营养也能保持一定速率的生物量增长。 2、黄花水龙在富营养化水体中飘浮生长时,在叁到四周内能保持良好的生长状况。而作为黄花水龙克隆繁殖构件的主茎,在实验期间始终保持着较高的伸长和生物量增长速率。 3、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的下降效率在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间的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而磷的下降效率在富营养化程度高的水体中效率较高。 4、黄花水龙对水体中镉离子浓度有极高的耐受能力,在本实验的条件下,最高耐受值在30-60mg/L之间。 鉴于上述实验结果,综合考虑黄花水龙的既可以根着生长又可以漂浮生长的特性,后期生物量的潜在利用价值,以及它本身作为本土物种在和外来物种相比时所具有的优越性,可以认定,黄花水龙在污染水质生物修复方面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期刊2006-05-01)
李朝晖,施丽丽,王喆,叶存奇,潘建林[7](2006)在《黄花水龙浮巢净化富营养化水体》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黄颡鱼夏花培育水体为试验用养殖污水,黄花水龙作为净化水质的植物浮巢材料,分别设置了1,2,3 kg/m3叁种水龙初始生物量的鱼草共生系统,并与传统的商业性养殖模式作同步比较,分析了黄花水龙对养鱼污水主要水质因子、鱼苗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经过6周饲养,试验结果为:试验组的鱼草共生系统水体水质优良,鱼类生长良好,试验终末水体中溶解氧浓度(DO)≥6.0 mg/L,总氨氮(NH4+-N)≤1.22 mg/L,化学需氧量(COD)≤96 mg/L,悬浮固体浓度(SS)≤26 mg/L,成活率≥70%;对照组的有鱼无草系统中水质逐渐恶化,鱼类生长受到抑制甚至生存也不能保障,试验终末DO=3.0 mg/L,NH4+-N=3.8 mg/L,COD=134 mg/L,SS=80 mg/L,夏花成活率仅为16%.研究结果表明:黄花水龙可有效净化水质,确保了夏花生产良性运行,还节约了水资源并达到无污染排放.(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1期)
施丽丽,叶存奇,王喆,乔慧,黄成[8](2005)在《黄花水龙作为人工浮岛植物的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当前湖泊水环境保护与治理中流行的人工浮岛技术,指出了其面临的等问题。通过野外考察发现,利用一种土着的水生植物黄花水龙作为人工浮岛植物,能够克服当前人工浮岛技术面临的养分溢流,二次污染及生物入侵等若干问题。描述了黄花水龙形态学及生态学特征,并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该种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旨在为人工浮岛的改良与应用提出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技术途径,并为湿地水环境生态修复理论研究积累相关的资料。(本文来源于《生物学通报》期刊2005年08期)
颜素珠,范允平,方[9](1997)在《黄花水龙与水龙形态及结构的比较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内长期以来都将开黄花和开白花的水龙归并为水龙(JusiaearepensL.)一个种。我们将两者从野外引种栽培,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比较观察,在结构上从宏观到微观进行解剖研究。发现两者之间在形态结构上确有许多相似的特征。但两者花色的不同却是显着而且稳定,花的内部结构和花粉壁纹饰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这些差异已构成它们各自独为一个种的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应将开黄花的水龙恢复为一独立种———黄花水龙(J.stipulaceaOhwi)(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1997年02期)
黄花水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环境检测中评价芦蒿和黄花水龙被镉和铅污染的程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芦蒿和黄花水龙的幼茎为材料,预处理后分别置于含镉或铅的1/2 Hoagland营养液中培养,Cd2+浓度设0、1、5、10、20、50μmol/L;Pb2+浓度设0、1、10、20、50、100μmol/L,处理7 d后,测定根系中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结果]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芦蒿根系中可溶性含糖量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同一镉处理下,黄花水龙根系的可溶性糖含量呈下降趋势;用铅处理时,2种植物根系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均随铅浓度的增加而下降;随着镉和铅浓度的增加,2种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均为先上升后下降。[结论]2种植物根系内的可溶性糖含量对重金属的胁迫反应敏感,可将其作为检测重金属毒害的一项生理指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花水龙论文参考文献
[1].吴湘,吴昊,叶金云.黄花水龙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藻毒素产生和释放的影响[J].海洋与湖沼.2014
[2].薛艳,王超,王沛芳,张慧.镉和铅对芦蒿和黄花水龙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
[3].王超,张文明,王沛芳,侯俊.黄花水龙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7
[4].施丽丽,刘昕雁,刘瑶,庞璐,黄成.黄花水龙克藻效应的研究及其野外应用[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丁学锋,蔡景波,杨肖娥,常会庆,濮培民.EM菌与水生植物黄花水龙(JussiaeastipulaceaOhwi)联合作用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的效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
[6].张利静.黄花水龙在不同污染水体中的生长状况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06
[7].李朝晖,施丽丽,王喆,叶存奇,潘建林.黄花水龙浮巢净化富营养化水体[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8].施丽丽,叶存奇,王喆,乔慧,黄成.黄花水龙作为人工浮岛植物的开发研究[J].生物学通报.2005
[9].颜素珠,范允平,方.黄花水龙与水龙形态及结构的比较观察[J].广西植物.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