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颅后窝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颅后窝,胎儿
颅后窝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张波芸,闫瑞,刘新,汪越君,陈玥锦[1](2017)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孕11~13~(+6)周中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检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怀孕11~13~(+6)周中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检测价值。方法:本次观察选取了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孕11~13~(+6)周,单胎妊娠并接受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检查的孕妇;其中,正常组胎儿502例,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3例,统计并分析两组孕妇的基本信息数据(年龄、孕周、身高、体重、是否近亲结婚、生育史等),通过多普勒超声图像测量胎儿头臀长(Crown-Rump Length,CRL)、NT值;从胎儿颅脑的两个切面(正中矢状切面及经前卤小脑横切面)观察并测量胎儿颅后窝结构(脑干(Brain Stem,BS)直径、小脑延髓池(Cistern Magna,CM)直径、脑干至枕骨(Brain Stem to Occipital Bone,BSOB)距离)。结果:两组孕妇在年龄、孕期、身高等基本信息上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的CRL较正常组胎儿的短(P<0.05),而NT则较正常组胎儿的厚(P<0.05);从两个切面得到的测量值来看,与正常组胎儿比较,3例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的BS及CM均减小(P<0.05),但BSOB有所增加(P<0.05)。结论: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从正中矢状切面及经前卤小脑横切面检查11~13~(+6)周孕期的胎儿颅后窝结构,发现Dandy-Walker综合征胎儿颅后窝结构较正常组胎儿的有所区别,BS、CM及BSOB均发生变化,即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1~13~(+6)周孕期胎儿的颅后窝结构检测具有一定利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北医学》期刊2017年05期)
周富强,刘滨月,鄂占森,陈莹,刘宇清[2](2016)在《11~13~(+6)孕周胎儿颅内透明层等颅后窝结构在开放性脊柱裂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和探讨在11~13~(+6)孕周进行胎儿颅内透明层等颅后窝结构检测对提高临床胎儿开放性脊柱裂检出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900例11~13~(+6)孕周正常胎儿及4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经腹部超声从正中矢状面对胎儿的颅内透明层(IT)、脑干(BS)厚度以及脑干到枕骨距离(BSOB)等参数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之间关系。结果随着孕周的增长,正常胎儿的IT、BS厚度以及BSOB增加,BS/BSOB缩小(P<0.05)。4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中,BS厚度为3.8~4.2 mm,BS/BS0B值为1.1~1.5,BS厚度在增加同时其BSOB则明显降低。结论 11~13~(+6)孕周胎儿的IT消失、BS/BS0B>1可能是早期诊断开放性脊柱裂的重要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期刊2016年14期)
欧阳一彬,莫业和,谢镇明,刘达远,孙衍昶[3](2016)在《显微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及颅后窝结构重建治疗成人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显微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及颅后窝结构重建治疗成人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60例ChiariⅠ型畸形成年患者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颅后窝减压术(PFD),观察组在行颅后窝减压后采用显微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及颅后窝结构重建,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神经症状好转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hiariⅠ型畸形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6.67%)明显低于对照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显微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及颅后窝结构重建的方法治疗成人ChiariⅠ型畸形,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好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建议广泛应用。微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及颅后窝结构重建的方法治疗成人ChiariⅠ型畸形,患者神经症状明显好转,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建议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6年13期)
徐英,孟卓,钟文明,汪云,周刚[4](2015)在《超声检测孕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Dandy-Walker畸形胎儿早孕期颅后窝结构是否有所改变,同时建立孕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在我院接受孕11~13+6周颈项透明层厚度筛查并存有原始图像的胎儿中,随机选取正常胎儿245例和Dandy-Walker畸形胎儿2例,经腹超声检查正中矢状切面颅后窝结构,测量脑干前后径(BS)、脑干后缘至枕骨之间的距离(BSOB),计算BS/BSOB值。结果 Dandy-Walker畸形胎儿第四脑室和小脑延髓池之间的分界线显示不连续。正常胎儿BS、BSOB前后径测值均随头臀长的增加呈线性增加,BS/BSOB值随头臀长的增加呈线性减低。Dandy-Walker畸形胎儿均表现为BS、BS/BSOB值小于正常值的第5百分位数,BSOB大于正常值的第95百分位数。结论建立了经腹超声测量孕11~13+6周胎儿正中矢状面BS、BSOB及BS/BSOB值正常值参考范围。早孕期DandyWalker畸形胎儿正中矢状面颅后窝结构较正常胎儿发生相应改变,BS、BSOB、BS/BSOB值可能是早孕期筛查DandyWalker畸形高危胎儿的新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李顺振,胡兴荣,李强,刘支义,李扬[5](2015)在《11~13~(+6)周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的超声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孕早期11~13+6周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选取孕11~13+6周正常胎儿共计238例。分析影响胎儿颅后窝结构显示的母体及胎儿因素;在胎儿正中矢状面上测量颅后窝相关结构参数,将其与头臀长(CRL)进行直线回归分析,计算直线回归方程并绘制散点图;随机抽取30例胎儿,行组内及组间测量一致性检验。结果:238例胎儿中清晰可辨认颈内透明层(IT)者222例(93%)。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有母体肥胖13例,胎儿俯卧位10例,子宫后位5例,剖宫产瘢痕3例。胎儿脑干(BS)直径、IT、脑干至枕骨(BSOB)直径均随CRL的增加呈线性增加,BS/BSOB随CRL的增加呈线性递减。BS、IT、BSOB测得的组内相关系数(ICCs)分别为0.621 3、0.696 2、0.936 1;组间ICCs分别为0.581 3、0.812 5、0.960 1。结论:早孕期获得清晰胎儿颅后窝结构声像图,不仅需要对超声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而且需要避免母体及胎儿不利因素对图像质量的影响。颅后窝各结构测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今后早孕期筛查胎儿畸形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5年04期)
秦凤真,李胜利,文华轩,欧阳玉容,郑琼[6](2014)在《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产前超声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经腹部超声测量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探讨其对开放性脊柱裂(OSB)筛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9月期间在孕11~13+6周时接受颈项透明层检查的正常组胎儿541例和OSB组胎儿3例,采用经腹超声从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对胎儿的颅后窝结构进行观察及测量,建立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比较两切面的测量差异并比较正常组与OSB组胎儿各参数的差异。结果两切面各测量参数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胎儿颅后窝可见两条强回声线,OSB组胎儿的颅后窝仅能看到一条明显的强回声线即脑干后缘与第四脑室顶部,第四脑室与小脑延髓池分界显示不清。正常组胎儿脑干前后径、第四脑室前后径、小脑延髓池前后径均随头臀长的增加呈线性增加。OSB组胎儿的脑干前后径均大于正常值的第95百分位数,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均小于正常值的第5百分位数。OSB组脑干前后径与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的比值明显大于正常组,且大于1。结论建立了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正常值范围,可能有助于对早孕期OSB的筛查。正中矢状切面或经前囟小脑横切面超声发现胎儿颅后窝第四脑室与小脑延髓池分界不清,且脑干前后径与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的比值大于1,可能成为11~13+6周OSB的筛查指标。(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7期)
秦凤真[7](2014)在《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产前超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11~13+6周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 NT)超声检查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最初用于21-叁体的筛查,然后扩展至13-叁体、18-叁体等非整倍体的筛查,经过十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发现该时期超声检查能发现80%以上的胎儿畸形。早孕期超声筛查有较多的好处,一方面使胎儿异常诊断时间提前,在建立深厚母子感情之前即明确诊断,明显减少对孕妇生理及心理的伤害;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观察,也提供更多的时间给孕妇及家属做决定。11~13+6周胎儿结构筛查成为产前超声研究的重要方向。开放性脊柱裂(open spina bifida,OSB)是胎儿时期最常见的神经管缺陷,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畸形,常在围产期死亡,即使存活下来,也均有严重的功能障碍,不能正常生活。目前,对胎儿OSB的产前筛查与诊断主要在中孕期进行,早孕期开放性脊柱裂的筛查标准还有待确立。本文从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进行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测量,建立其正常参考值范围,并比较开放性脊柱裂胎儿颅后窝结构的变化,以期寻找一种能在早孕期超声量化筛查胎儿开放性脊柱裂的方法。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于2005年在国内率先开展早孕期(11~13+6周)胎儿畸形超声筛查,并对该时期超声检查进行了详细的规范。主要内容包括非整倍体畸形早孕期超声筛查(胎儿NT值、鼻骨、静脉导管),颅面部、心脏、肢体、腹壁等结构畸形的筛查,旨在总结出一系列早孕期胎儿超声检查方法。在此背景下,笔者于2013年1月参与“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严重胎儿结构异常影像学产前筛查和诊断新技术”(编号:2006BAI05A04)及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课题(编号:81270707)的部分研究。第一部分建立深圳地区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值1.1目的研究11-13+6周进行胎儿颅后窝结构筛查的可行性,建立经腹部超声测量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早孕期超声筛查胎儿开放性脊柱裂提供依据。1.2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月-2013年9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接受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 NT)检查的单胎,取胎儿头臀长CRL45-84mm,所有胎儿中孕期Ⅲ级超声筛查及出生后随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结构确定无异常。使用西门子Acuson Sequoia512型、SAMSUNG MEDISON A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经腹部探头,频率为4.0-6.0MHz。按照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以及深圳市妇幼保健院11~13+6周《产前超声检查指南》的标准,由获得资格认证且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每一胎儿进行检查,测量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与头臀长、静脉导管频谱,胎儿结构评估内容包括胎儿颅脑、颜面部、胸部、腹部、胃泡、膀胱、肝脏、脐动脉、骨骼肢体、心脏及羊水、胎盘等。采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两个切面检查胎儿颅后窝结构:(1)经正中矢状切面颅后窝结构的测量:脑干(brain stem, BS)前后径a:测量脑干前缘至第一条线前缘(由脑干后缘和第四脑室前缘形成)的最大垂直距离为脑干前后径;第四脑室(the fourthventricle, FV)前后径b:测量第一条线后缘至第二条线前缘(由第四脑室和小脑延髓池前缘形成)的最大垂直距离即为第四脑室前后径;小脑延髓池(cistern magna, CM)前后径c:测量第二条线后缘至枕骨前缘的最大垂直距离为小脑延髓池前后径。脑干-第四脑室前后径(d):测量脑干前缘至第二条线前缘的最大垂直距离;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e):测量第四脑室前缘至枕骨内缘间最大垂直距离。所有颅后窝结构(脑干-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f):测量脑干前缘至枕骨内缘间最大垂直距离。(2)经前囟小脑横切面颅后窝结构的测量:脑干(brain stem)前后径a’:测量脑干前缘中点至第一条线((由脑干后缘和第四脑室前缘形成))前缘的垂直距离为脑干前后径;第四脑室(the fourth ventricle,)前后径b’:测量第一条线后缘中点至第二条线(由第四脑室与小脑后缘和小脑延髓池前缘形成)前缘的垂直距离为第四脑室前后径c’;小脑延髓池(cistern magna)前后径:测量第二条线后缘中点至枕骨前缘的最大垂直距离为小脑延髓池前后径。脑干-第四脑室前后径(d’):测量脑干前缘至第二条线前缘的垂直距离;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e’):测量第一条线后缘中点至枕骨内缘的垂直距离。所有颅后窝结构(脑干-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f):测量脑干前缘中点至枕骨内缘的垂直距离。测量使用“十字”型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将游标的内缘放在高回声线的边界上,所有数据均测量叁次,取平均值。同一切面所测数据的平均值进行两两比较,分别求比值:a/b、a/c、b/c、 a/e、a/f、b/d、b/e、b/f、c/d、c/e、c/f、d/e、d/f、e/f及a'/b'、a'/d'、c'/d'、c'/e'、 c'/f'、e'/f'、a'/c'、b'/c'、a'/e'、b'/d'、b'/e'、b'/f、d'/e'、d'/f'比值。(3)组内组间差异的评估:另外选取20例正常胎儿,由两位医生先后分别单独对胎儿两个切面颅后窝结构进行测量,每组数据测量两次,两位医生测量时均不知道对方的测量结果。(4)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士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1.3结果1.3.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对552例11~13+6周正常胎儿进行早孕期NT检查,清楚显示正中矢状切面颅后窝结构的有543例(98.4%),清楚显示经前囟小脑横切面颅后窝结构的有548例(99.3%),两个切面同时清楚显示颅后窝结构的胎儿541例(98%),按照病例筛选标准,541例胎儿入选为正常组,进行颅后窝结构的测量。其中头臀长45-49mm27例(5.0%);50~54mm84例(15.5%);55~59mm153例(28.3%);60~64mm147例(27.2%);65~69mm75例(13.9%);70~74mm23例(4.3%);75~79mm13例(2.4%);80~84mm19例(3.5%)。所有胎儿中孕期Ⅲ级超声筛查及出生28天后随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他结构确定无异常。1.3.2结果显示在正中矢状切面上:(1) a、b、c、d、e、f与头臀长呈显着性正相关(r=0.687、0.481、0.756、0.674、0.829、0.835,P均=0.000),各参数值随头臀长的增加而增加。(2)a/b、a/d、c/d、c/e、c/f、e/f比值与头臀长呈显着性正相关(r=0.256、0.383、0.573、0.456、0.537、0.385,P均=0.000),各比值随头臀长的增加而增加a/c、b/c、a/e、b/d、 b/e、b/f、d/e、d/f与头臀长呈负相关(r=-0.430、-0.495、-0.187、-0.486、-0.350、-0.479、-0.503,除b/d P=0.017,余P=0.000),随头臀长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a/f与头臀长无相关性(r=-0.004,P=0.930)。1.3.3在经前囟小脑横切面上:(1)a'、b'、c'、d'、e'、f'与头臀长呈显着性正相关(r=0.687、0.481、0.756、0.674、0.829、0.835,P均=0.000),各参数值随头臀长的增加而增加。(2) a'/b'、a'/d'、c'/d'、c'/e',、c'/f'、e'/f'比值与头臀长呈显着性正相关(r=0.256、0.383、0.573、0.456、0.537、0.385,P均=0.000),各比值随头臀长的增加而增加。a'/c'、b'/c'、a'/e'、b'/d'、b'/e'、b'/f、d'/e'、d'/f'与头臀长呈负相关(r=-0.430、-0.495、-0.187、-0.486、-0.350、-0.479、-0.503,除b'/d’P=-0.017,余P=0.000),随头臀长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a'/f’与头臀长无相关性(r=-0.004,P=0.930)。对正中矢状切面及经前囟小脑横切面两种切面对颅后窝结构的6组参数的测量比较进行两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方差齐(P>0.05),两切面测值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1.4结论1.4.1常规胎儿11~13+6周颈项透明层检查时观察并测量胎儿颅后窝结构是可行的。1.4.2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与经前囟小脑横切面对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测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经前囟小脑横切面对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显示率高于颅脑正中矢状切面,经前囟侧脑室横切面腹侧偏斜法增加了对胎儿颅脑、颜面部畸形的检出。1.4.3胎儿脑干、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均随着头臀长的增加而增加,增长速度小脑延髓池>脑干>第四脑室前后径。第二部分探索11~13+6周胎儿颅后窝正常值建立的临床意义2.1目的胎儿研究11~13+6周胎儿开放性脊柱裂的超声表现,从胎儿正中矢状切面及小脑横切面测量开放性脊柱裂胎儿11~13+6周颅后窝结构参数,并与正常值比较,探讨早孕期胎儿颅后窝正常值建立的临床意义。2.1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3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诊断为开放性脊柱裂的胎儿进行分析,其早孕期均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接受颈部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 NT)检查,中孕期诊断为开放性脊柱裂的胎儿回顾性分析其早孕期超声检查图片,要求图像能清楚显示胎儿正中矢状切面及小脑横切面的颅后窝结构,并可在工作站内对早孕期图片进行测量。使用西门子Acuson Sequoia512型、SAMSUNG MEDISON A3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经腹部探头,频率为4.0~6.0MHz。按照英国胎儿医学基金会以及深圳市妇幼保健院11~13+6周《产前超声检查指南》的标准,由获得资格认证且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对每一胎儿及进行检查,测量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与头臀长、静脉导管频谱,采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两个切面检查胎儿颅后窝结构,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颅后窝结构的观察及测量。检查者在检查完毕后对所测数据及评估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取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并计算各测值之间两两相比的比值。数据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结合第一部分研究结果,将超声所测数值放入正常值散点图中进行分析,绘制两变量的复合散点图。2.3结果按照病例筛选标准,入选的开放性脊柱裂胎儿3例,其中早孕期诊断2例,中孕期诊断1例,孕妇平均年龄28.6岁,平均诊断孕周为19+3周,平均NT检查孕周为12+3周,平均NT为5.6mm。在颅脑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上开放性脊柱裂胎儿均表现第四脑室与小脑延髓池间的分界显示不清。在颅脑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上均表现为脑干前后径大于正常值的第95百分位数,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小于正常值的第5百分位数。脑干前后径与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的比值a/e明显大于正常组,且比值大于1。脑干前后径与颅后窝前后径的比值a/f大于正常组第95百分位数,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与颅后窝前后径e/f比值小于正常组第5百分位数。2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颅后窝前后径在正常值范围内,只有1例(33.3%)开放性脊柱裂胎儿表现为颅后窝前后径的减小。其中以脑干前后径与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的比值a/e增大最为显着。2.4结论2.4.1本研究3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早孕期均表现出颅后窝结构的变化,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上颅后窝均表现为第四脑室与小脑延髓池间的分界显示不清,颅后窝的变化以脑干前后径与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的比值增大最为明显。2.4.2本研究3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正中矢状切面与经前囟小脑横切面颅后窝结构的变化是一致的。2.4.3本研究表明胎儿开放性脊柱裂与NT增厚无直接相关性,伴有NT增厚的胎儿容易合并其他畸形,可以提示医生对其他结构畸形进行检查。总结3.1本研究通过建立11~13+6周胎儿颅脑正中矢状切面与经前囟小脑横切面颅后窝结构的正常值范围,总结11~13+6胎儿脑干、第四脑室、小脑、小脑延髓池发育规律,为进一步探索神经系统疾病胎儿颅脑结构变化提供依据。3.2本研究从正中矢状切面与经前囟小脑横切面测量颅后窝结构,经前囟小脑横切面对颅后窝结构的显示率更高,两个切面在颅后窝结构的测量上差异较小,且在3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颅后窝结构的变化上是一致性。3.3经前囟侧脑室横切面腹侧偏斜法是一种良好的显示胎儿颅脑、颜面结构的方法,此方法可以对胎儿颅脑、颜面部结构进行检查,提高早期颅脑、颜面部畸形的检出。3.4本研究3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在正中矢状切面和经前囟小脑横切面上颅后窝均表现为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之间的分界显示不清,颅后窝测值发生明显变化,其中以脑干前后径与第四脑室-小脑延髓池前后径的比值增加最显着。本研究可能对开放性脊柱裂早孕期诊断提供一定参考价值,期待大样本实验来证实本研究结果。(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5-19)
龚博[8](2008)在《超声对胎儿颅后窝结构发育的评价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在优生学方面,超声检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胎儿影像分析的计算机辅助诊断软件或系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为产前超声工作者提供辅助,帮助其提高诊断水平。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专家系统的建立需要正常胎儿的多项发育参考指标以评价胎儿宫内发育情况。在此背景下,笔者于2006年12月~2008年3月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编号60671043)其中的部分研究。2研究目的和意义准确评价胎儿宫内生长发育情况、及早判断发育异常是围产医学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之一。随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颅脑的发育情况越来越受到重视,颅后窝结构是胎儿系统超声的重点检查内容。在产前超声检查中,能够显示出的颅后窝结构包括颅后窝池深度、小脑半球横径及形态、小脑蚓部以及第四脑室与颅后窝池的关系,以上结构的发育情况不仅与胎儿宫内发育情况相关,还与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畸形、染色体异常、综合征等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工作中一般通过二维超声测量小脑横径定量评价小脑发育,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的多指标测量分析,以获取本地区胎儿颅后窝结构多项指标在不同孕周的发育规律,并通过异常病例的回顾分析总结发育规律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胎儿系统检查及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和诊断线索。3研究资料与方法正常组研究对象:2007年2月~200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进行胎儿系统超声检查的孕妇534例,年龄18~40岁,平均(28±4)岁。入选标准:(1)单胎妊娠。(2)末次月经明确,月经周期规律(28~32)天,经早孕期超声检查确定孕龄,超声检测指标包括头臀长或双顶径。(3)孕龄为17~37周,且本次超声检查胎儿各项生物学测量指标计算的超声孕周与临床孕周相符,误差≦(±4)天。(4)孕妇无既往不良生育史及其他妊娠高危因素,高危因素包括母亲明确的病毒感染,中、重度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肾疾病等其他妊娠并发症。(5)胎儿无结构或染色体异常。(6)横断面研究即每个孕妇为研究目的仅检查1次。(7)随访研究对象至出生,确定新生儿健康。颅后窝结构的测量方法:采用Sequia51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6.0MHz,经孕妇腹部对胎儿进行产科超声检查,测量双顶径,头围,股骨长,肱骨长,腹围,体重等生物学指标,在胎儿小脑横切面冻结图像后对颅后窝结构进行多指标测量,包括:(1)小脑幕下面积(2)小脑半球面积(3)小脑蚓部面积(4)小脑蚓部长度(5)小脑蚓部宽度(6)颅后窝池深度(7)小脑横径。小脑标准横切面声像图要求如下:颅骨光环完整清晰,同时显示透明隔腔、第四脑室和颅后窝池,小脑幕亦可显示,小脑半球左右对称、边界清晰,中间可见强回声的小脑蚓部连接。每一例研究对象由专人测量3次,取平均值记录,记录后由另一人核对(图1~7)。临床应用价值的判断通过对颅后窝结构异常病例进行分析,病例组研究对象:①2007年1月~2007年11月在我院行产前超声检查发现颅后窝结构异常并妊娠结局明确的病例33例,染色体异常合并颅后窝结构异常8例,将以上病例存入MO盘中的声像图回放研究,分析颅后窝结构多指标测量的临床应用价值。②2004年1月~2007年1月颅后窝池深度异常病例129例,追踪回访,总结妊娠结局。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对颅后窝内各指标的发育变化情况采用(?)±S计算,对各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和正态分布检验,按孕周分组计算各组95%可信区间,以及第10、25、50、75、90百分位,检验水准a=0.05。重复性检验:同一观察者对同一例数据资料进行15次测量,变异系数分别为小脑幕下面积1.9%,小脑半球面积3.9%,小脑蚓部面积12.3%,小脑横径1.4%,小脑蚓部长度4.8%,小脑蚓部宽度10.2%,颅后窝池8.4%。此外两位观察者对同一组10例数据资料分别进行测量,以评价观察者间测量的重复性,配对t检验显示重复测量的误差无统计学意义(t=-1.412,P=0.192)。4研究结果4.1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的发育特点4.1.1不同孕周颅后窝结构各项检测指标的变化(表1)4.1.2颅后窝内各项指标与孕周的相关性分析胎儿小脑幕下面积(r=0.988)、小脑半球面积(r=0.976)、小脑蚓部面积(r=0.934)、小脑横径(r=0.977)、小脑蚓部长度(r=0.915)、小脑蚓部宽度(r=0.876)、颅后窝池深度(r=0.484)与孕周均具有相关性。以孕周为X轴,颅后窝各结构为Y轴,分别绘制散点图,可见各指标与孕周呈现直线相关趋势。(图8)4.1.3颅后窝内多指标多参数预测孕周以孕周为因变量,颅后窝各指标为自变量,得出颅后窝多参数预测孕周的回归方程:y=11.654+1.164(小脑幕下面积)—0.418(小脑半球面积)—0.852(小脑蚓部面积)+1.384(小脑横径)+0.838(蚓部长度)+0.857(蚓部宽度)+1.099(颅后窝池)。(F=3897.991,P<0.01)4.1.4不同孕周颅后窝各项结构的正常参考值范围颅后窝各指标呈正态分布且与孕周线性相关,可根据不同孕周的测值计算各指标的95%可信区间和百分位数。(表2~8)4.1.5利用数据中的五个统计量:最小值、第一四分位数、中位数、第叁四分位数与最大值绘制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箱丝图,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发育稳定,没有出现离群点和异常值。(图9~图15)4.2颅后窝结构异常病例的检出情况4.2.1 Dandy-Walker畸形。检出并经解剖证实14例。(表9)4.2.2小脑发育异常。检出并经解剖证实2例。(表9)4.2.3 Arnold-Chiari畸形。检出并经解剖证实1例。(表9)4.2.4脊柱裂。检出并经临床证实16例。(表9~表10)4.2.5染色体异常。经染色体核型分析确诊18-叁体伴颅后窝结构异常7例,13-叁体伴颅后窝结构异常1例。以上异常病例均为2007年1月~2007年11月检出。对Dandy-Walker畸形、小脑发育异常、Arnold-Chiari畸形、脊柱裂病例的颅后窝结构进行测量并绘制箱丝图,可显示畸形病例的异常值分布情况,Dandy-Walker畸形、小脑发育异常、Arnold-Chiari畸形病例的颅后窝结构测值与相同孕周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测值相比有很大差异。对脊柱裂胎儿的颅内异常声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颅后窝池消失与该畸形的发生密切相关。4.2.6颅后窝池深度异常。追踪随访2004年1月~2007年1月颅后窝池深度异常胎儿129例(表11~14)。颅后窝池消失胎儿均发生严重畸形,随扩张程度的增加,畸形的构成比明显增高。单纯颅后窝池扩张胎儿预后较好。5主要研究结论本研究数据显示胎儿颅后窝结构测量值随孕周增加而呈线性增长,各项指标发育稳定且均与孕周均相关,颅后窝池的深度测量值为(0.57±0.13)cm,范围为(0.27~0.97)cm。建立各指标与孕周的多元回归方程能够评价各孕周颅后窝结构的发育情况,通过对妊娠结局明确的颅后窝结构异常病例的回顾分析,证实了多指标综合评价胎儿颅后窝结构发育情况在胎儿畸形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08-04-01)
刘彦英,丛淑珍,钱隽,李谊,赵晓虹[9](2007)在《中晚孕胎儿颅后窝结构的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量中晚孕期胎儿的颅后窝结构,并分析其与孕龄的相关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测量450例孕14~40周胎儿的小脑横径(TCD)、小脑蚓部的前后径(VMap)和上下径(VMcc)、颅后窝池的前后径(CMap)、第四脑室的宽径(4Vwd)和前后径(4Vap),计算TCD/AC及4Vwd/4Vap。用多元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这些测量指标与胎儿孕龄的相关性,P<0.05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果TCD/AC、4Vwd/4Vap与胎儿孕龄无明显相关性(P>0.05)。TCD、VMcc、VMap、CMap、4Vwd、4Vap与孕龄有显着的相关性(P<0.05)。结论超声测量胎儿小脑、蚓部、第四脑室、颅后窝池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估算胎儿的孕龄,并在筛选胎儿颅后窝畸形中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刘筠,张晓宏,巫北海,祁吉[10](2001)在《多层面CT和单层面CT对颅后窝结构显示的对比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对多层面CT和单层面CT在颅后窝产生的伪影情况进行分析。材料和方法 :用2例头颅标本分别行平行于眶耳线平面的多层面CT和单层面CT扫描 ,扫描范围包括从枕骨大孔到颞骨岩部上缘的整个颅后窝区。单层面CT分别采用120kV和135kV两种电压 ,多层面CT采用120kV ,其他扫描参数均相同。所有图像质量均由叁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采用盲法进行独立评分 ,并按图像质量予以记分3、2、1分(3分为伪影很少 ,2分为有部分伪影 ,1分为伪影较重)。统计结果采用SPSS软件分析。结果 :将叁位放射医师的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显示 ,在相同的扫描条件下 ,多层面CT图像的质量明显优于单层面CT(p<0.01)。多层面CT中 ,3分43.3 % ,2分50 % ,1分6.7 % ;单层面CT的120kV中3分26.7 % ,2分43.3 % ,1分30 % ;135kV中3分30 % ,2分46.7 % ,1分23.3 %。在单层面螺旋CT120kV和135kV之间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多层面CT能明显减少颅后窝伪影 ,提供优质的CT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期刊2001年04期)
颅后窝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和探讨在11~13~(+6)孕周进行胎儿颅内透明层等颅后窝结构检测对提高临床胎儿开放性脊柱裂检出率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900例11~13~(+6)孕周正常胎儿及4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经腹部超声从正中矢状面对胎儿的颅内透明层(IT)、脑干(BS)厚度以及脑干到枕骨距离(BSOB)等参数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之间关系。结果随着孕周的增长,正常胎儿的IT、BS厚度以及BSOB增加,BS/BSOB缩小(P<0.05)。4例开放性脊柱裂胎儿中,BS厚度为3.8~4.2 mm,BS/BS0B值为1.1~1.5,BS厚度在增加同时其BSOB则明显降低。结论 11~13~(+6)孕周胎儿的IT消失、BS/BS0B>1可能是早期诊断开放性脊柱裂的重要线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后窝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张波芸,闫瑞,刘新,汪越君,陈玥锦.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孕11~13~(+6)周中胎儿颅后窝结构的检测价值[J].河北医学.2017
[2].周富强,刘滨月,鄂占森,陈莹,刘宇清.11~13~(+6)孕周胎儿颅内透明层等颅后窝结构在开放性脊柱裂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
[3].欧阳一彬,莫业和,谢镇明,刘达远,孙衍昶.显微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及颅后窝结构重建治疗成人ChiariⅠ型畸形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
[4].徐英,孟卓,钟文明,汪云,周刚.超声检测孕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临床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5
[5].李顺振,胡兴荣,李强,刘支义,李扬.11~13~(+6)周正常胎儿颅后窝结构的超声评价[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
[6].秦凤真,李胜利,文华轩,欧阳玉容,郑琼.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产前超声检测[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4
[7].秦凤真.11~13~(+6)周胎儿颅后窝结构的产前超声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
[8].龚博.超声对胎儿颅后窝结构发育的评价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
[9].刘彦英,丛淑珍,钱隽,李谊,赵晓虹.中晚孕胎儿颅后窝结构的超声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7
[10].刘筠,张晓宏,巫北海,祁吉.多层面CT和单层面CT对颅后窝结构显示的对比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