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利与命与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孔子,论语,与,仁
利与命与仁论文文献综述
白建忠,潘玥[1](2017)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出自《论语·子罕》,其中的两个"与"字皆应作"和"之意来讲。自汉迄今,人们在解释孔子为何"罕言仁"时,往往从孔子的整体思想出发,把孔子的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诠释方式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孔子从中年开始才逐渐提出仁的思想。此外,《论语》一书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之手,当孔子在世时,弟子已就他的言行、习性加以记録。在明确了以上两个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大致认定,"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孔子早期所收弟子记録孔子中年以前的思想状况。(本文来源于《诸子学刊》期刊2017年02期)
郭媛[2](2017)在《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罕”》一文中研究指出《子罕》篇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对该句的释意和辨析,历来争议不断。孔子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重要的人物,《论语》一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以《论语》整个文本所体现的语境和所形成的孔子思想体系为背景来辨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从语言结构和句法来看,"罕"即少,"与"为介词,释意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命"、"仁";从《论语》中体现出"仁"、"利"及"命"思想内涵和文本展现语境来看,"罕"着重强调孔子不主动谈到"仁"、"利"、"命"。(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7年12期)
杨思琪[3](2017)在《儒家经典中的“利”与“命”观念——基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语·子罕》曰:"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利"与"命"的观点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来看,孔孟的义利观均有治人的内涵,均把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均主张"见利思义"。但孔子持以义导利,而孟子则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孔子的"命"观念并非消极,而强调"尽人事,听天命",人的主体性发挥仍然是核心。(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社会》期刊2017年07期)
李如龙[4](2016)在《孔子思想下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的双向阐释——以《论语》为中心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圣人往往是微言大义,对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主要是在于对"与"字的解释上和断句上。一说作连词,和;一说作动词,赞赏,称赞,同意。这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只是在孔子的思想下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还有认为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在此针对前两种看似矛盾的解读,立足《论语》文本做一新的阐释。(本文来源于《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黄国文[5](2015)在《对原文注释的理解与取舍:典籍外译的一个重要过程——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典籍外译的过程中,语内翻译者对源语文本的解读将直接影响语际翻译者对具体语言形式文化内涵的理解和翻译。典籍的语际翻译者如何理解、如何取舍语内翻译者的相关解读和诠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论语·子罕篇第九》中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翻译说明典籍外译过程中,译者是怎样理解和取舍原文语内翻译者的观点和注释,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体现原文的意义内涵,以达到合理翻译典籍和传播经典的。本文强调,对原文注释的理解与取舍是对外译者学识和个人综合素质的考验,更是典籍外译的一个重要过程。(本文来源于《当代外语研究》期刊2015年08期)
张之权[6](2014)在《试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正确解读——兼及《论语》利、仁、命、与四字使用状况》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学者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这句话有各种解读。经过对《论语》的详细分析和比对,认定句中的"与"肯定不是连词,而只是表示"认同"和"赞许"之义的动词。句中的"罕言"和"与"表达的是孔子的两种不同态度。句中的"罕言利"符合孔子态度,"罕言命与仁"则严重失实。由于孔子是认同"命"与"仁"的,则本句正确标点应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由于两"与"字同义,第二个"与"字在现代译文中也可作为连词"和"使用,因此,该句唯一合理的译文应是:"孔子很少谈论私利,赞许命运和仁德"。(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王燕玲[7](2014)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断句及其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界对《论语》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断句一直颇有争议,笔者分析了几种争议观点,认为能单以其在《论语》中出现的次数多少来作为断句的标准,该句可断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本文来源于《语文学刊》期刊2014年07期)
张家清[8](2013)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正确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孔曰成仁。"仁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且孔子以"知命"自许。因此《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一句长期使中外学者感到困惑,当然也有公然表示异见的,如康有为。康在其所着《论语注》中,将这一章断句为:"子(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3年04期)
顾钧[9](2013)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英译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的《论语》译本(Confucian Analects)自一八六一年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汉学的经典之作。理雅各无疑是十九世纪儒学造诣最深的外国学者,但对于中国圣人的语言和思想有时也难免感到困惑。(本文来源于《读书》期刊2013年02期)
王丹丹[10](2012)在《“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可断句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前"与"字作连词,后"与"字训为语气词"欤",意谓"孔子很少谈及功利与命运,这是仁德的(一个方面)。"这种解释方式符合孔子"仁"的思想体系,且能从《论语》中找到语法依据。(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利与命与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子罕》篇第一章"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对该句的释意和辨析,历来争议不断。孔子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极重要的人物,《论语》一书是孔子思想的集中体现。以《论语》整个文本所体现的语境和所形成的孔子思想体系为背景来辨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从语言结构和句法来看,"罕"即少,"与"为介词,释意为孔子很少谈到"利"、"命"、"仁";从《论语》中体现出"仁"、"利"及"命"思想内涵和文本展现语境来看,"罕"着重强调孔子不主动谈到"仁"、"利"、"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利与命与仁论文参考文献
[1].白建忠,潘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章新解[J].诸子学刊.2017
[2].郭媛.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中的“罕”[J].青年文学家.2017
[3].杨思琪.儒家经典中的“利”与“命”观念——基于“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析[J].法制与社会.2017
[4].李如龙.孔子思想下的“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的双向阐释——以《论语》为中心的探讨[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5].黄国文.对原文注释的理解与取舍:典籍外译的一个重要过程——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5
[6].张之权.试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正确解读——兼及《论语》利、仁、命、与四字使用状况[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
[7].王燕玲.“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断句及其原因分析[J].语文学刊.2014
[8].张家清.“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正确理解[J].读书.2013
[9].顾钧.“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英译问题[J].读书.2013
[10].王丹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新解[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