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炎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慢性气道炎性疾病,用药宣教,吸入剂,依从性
炎性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马静,鹿博,徐萍,崔立慧,汤守香[1](2019)在《接受药师用药宣教后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患者吸入剂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用药宣教后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患者院外使用吸入剂依从性的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用药宣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6年因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急性加重入院,出院后需规律使用长效吸入剂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经临床药师反复用药宣教),调查这类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患者自身患病情况及用药等现实情况,探讨其与吸入剂使用依从性关系,找出影响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08例患者入组,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因故死亡患者11例,实际患者97例,其中50例依从性好,47例依从性差。单因素分析示文化程度、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对吸入剂治疗效果满意程度、方便取药程度、家庭关心、经济收入、合并用药种数、合并慢病种数、使用期间有无不良反应、1年随访次数对用药依从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1年急性加重次数(OR=20.394)、家庭关心(OR=40.442)、1年内随访次数(OR>999.999)为影响患者使用吸入剂依从性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尽管住院期间进行了吸入剂使用的宣教,出院后定期随访督促,但仍有近一半患者未坚持规律使用吸入剂。临床药师必须采取更加积极的干预措施提高这类患者长期规范用药的依从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院药学杂志》期刊2019年20期)
张梅芳,易莉,晏叁妹[2](2019)在《综合护理干预在LEEP手术治疗宫颈炎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炎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宫颈病变采用LEEP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7.42±1.43)、住院时间(16.42±1.45)、手术持续时间(15.42±1.9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24±2.44)、(22.45±2.33)、(34.5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LEEP手术结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治疗宫颈炎性疾病患者,能减少患者的手术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本文来源于《当代护士(上旬刊)》期刊2019年10期)
熊亚军,金日群,彭韶平[3](2019)在《IL-20亚家族在变应性气道炎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IL-20亚家族成员包括IL-19、IL-20、IL-22、IL-24和IL-26,它们之间有着相同的受体亚单位、下游信号转导途径以及相似的靶细胞和生物学功能。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们对多个T细胞亚群具有调节作用,影响它们的分化方向,而Th1、Th2、Th17等亚群的变化在变应性气道炎性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IL-20亚家族可能与变应性气道炎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将对IL-20亚家族细胞因子的特点以及各成员在变应性鼻炎和哮喘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本文来源于《赣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左晶晶,习洋,朱汶轩,屈季宁,王燕[4](2019)在《烟草烟雾暴露与上呼吸道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烟草烟雾相关的呼吸道疾病是全球人群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研究提示,烟草烟雾能够影响包括健康人群呼吸道的免疫系统,与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总结烟草烟雾暴露与上呼吸道变应性、普通性炎性疾病发生、发展的研究报道,综述烟草烟雾暴露后机体免疫机制、上呼吸道微生物群变化的研究进展,为烟草烟雾暴露相关呼吸道炎性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王晏美[5](2019)在《不容忽视的肛周炎性疾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是个悲剧,糊里糊涂竟命丧"不起眼"的疾病。小C屁股疼了几天,正好有个哥们是这方面的医生,就去看了看,"肛周感染"!没有听说过,就没引起重视,在哥们医生那抽脓打点滴后就回家了。处理完也好转了两天,但第叁天疼痛突然加重并伴有发烧,因生意比较忙,又扛了两天,第五天实在忍受不了,又去找哥们(本文来源于《江苏卫生保健》期刊2019年08期)
汪兴龙,罗洪云,夏玉明,刘长华,夏尧[6](2019)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X线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高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患者的临床和X线资料。结果 55例乳腺炎性疾病中,病灶位于乳晕后区40例,占73%例;密度均匀45例,占82%;病灶结构模糊49例,占89%;病灶表现为不对称致密影37例,占67%;病灶表现为肿块18例,占29%;病灶在2个不同体位形态变化较大者41例,占74%;边缘模糊40例,占73%;边缘浸润4例,占7%;边缘毛刺2例,占4%;乳晕处皮肤增厚41例,占74%;皮下脂肪层密度增高29例,占53%;周围结构扭曲5例,占9%。结论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X线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病史,可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影像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叶晓敏,易声华,朱烨柯,单跃,腾尹彤[7](2019)在《急性炎性疾病患者乳酸林格氏液液体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炎性疾病患者的乳酸林格氏液(Ringer's lactate,RL)液体动力学特征以及炎性生物标记物是否可以作为协变量影响RL分布和排泄。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40例美国麻醉医师分级(ASA)I-II级,腹腔镜下择期胆囊切除术(胆囊炎组,n=20)或者腹腔镜下急诊阑尾切除术(阑尾炎组,n=20)。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开始输注RL,按15 mL/kg,35 min内输毕。采用酶联免疫(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测定血浆炎症(TNF-α,IL-10和CRP)或者内皮损伤生物标记物(syndecan-1,SDC-1);利用血红蛋白(Hb)稀释-时间曲线和尿量,使用Phoenix软件,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计算RL液体动力学参数和协变量的影响。结果:与胆囊炎组相比,阑尾炎组RL从组织间隙到血浆的转运速率常数(k_(21))显着降低(14×10~(-3)min~(-1)versus 35×10~(-3)min~(-1);P=0.012)。阑尾炎组C反应蛋白(CRP)升高[中位数38.1(1.8-143.6)μg/mL versus 1.3(0.1-159.0)μg/mL;P<0.001];与清醒状态相比,麻醉期间(输液开始后30~45 min),液体从中央室中到外周室的转运速率常数(k_(12))显着增加(57×10~(-3)min~(-1)versus 32×10~(-3)min~(-1);P<0.01)。清除速率常数(k_(10))降低90%(0.6×10~(-3)min~(-1)versus 5.3×10~(-3)min~(-1);P<0.001)。无论在清醒状态还是麻醉状态下低血压均能降低液体清除;炎症或者内膜损伤的生物标记物不能作为显着影响RL液体动力学参数的协变量。结论:阑尾炎或者胆囊炎患者术前输入液体后"炎症反应的生物标记物"不是RL的液体动力学的协变量,但是两组患者中,全身麻醉期间输入液体的清除率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期刊2019年04期)
张勇[8](2019)在《嗜酸性粒细胞在上下气道炎性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鼻炎患者上下气道中的临床研究第一节上下气道炎症评估方法的标准化目的:建立上下气道炎症评估方法的标准化。方法:通过与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参与上下气道炎性疾病的相关课题的研究,在该课题中摸索出了上下气道炎症评估(鼻肺部一氧化氮(NO)、气道高反应性及细胞学)的方法及相应正常值。结果:鼻部NO正常值范围:400~900ppb,肺部5~25ppb;鼻激发后鼻阻力较基础值增加≥100%,支气管激发FEV1较基础值下降≥20%,判定为阳性;鼻灌洗EOS≥2.00/HP,诱导痰EOS≥2.5%为阳性。结论:上下气道炎症评估方法的标准化为上下气道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相关的方法学及研究基础。第二节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鼻炎患者上下气道炎症相关中的意义目的:通过研究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在慢性鼻炎患者上下气道及全身的表达和关联,探讨预测下气道炎症的鼻部炎症指标。方法:共收集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162例,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患者117例,对照组104例(control,Ctrl)。全部研究对象均行详细病史采集、皮肤点刺实验(skin prick test,SPT)、血清总Ig E(total immunoglobin E,t Ig E)、血EOS、鼻灌洗及诱导痰EOS、鼻激发及支气管激发实验(nasal provocation test,NPT;bronchial provocation test,BPT)、鼻及呼出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 NO)检测(第一部分第一节所标准化后的上下气道检测方法)。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参数测试法。结果:AR、NAR组较Ctrl组各炎症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AR组鼻EOS、NNO、痰EOS、Fe NO、血EOS及血t Ig E较NAR组高(p<0.01),而鼻阻力、NPT及BPT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无论AR组、NAR组、还是鼻炎组(AR+NAR)鼻EOS与痰EOS、Fe NO、t Ig E及血EOS相关(p<0.05),而与BPT无关。控制性别、年龄、身高及体重四个因素后,鼻EOS与痰EOS仍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鼻EOS、血EOS及皮肤点刺试验与痰EOS水平存在统计学关联(p<0.05)。痰EOS作因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鼻EOS在AR组、NAR组及鼻炎组均有意义,正确分类能力分别为77.2%、79.5%及78.1%(P<0.001),而Fe NO及BPT未发现鼻部有价值指标。经ROC曲线分析鼻EOS对痰EOS阴阳判断的最佳临界值为3.30个/200HP。结论:1、AR组炎症指标较NAR组重,但都明显高于对照组;2、鼻EOS与下气道及全身多个炎症指标相关,且是痰EOS增高的相关因素。第二部分: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小鼠上下气道一致的变应性气道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AAI)动物模型。方法:通过腹腔注射卵白蛋白(ovalbumin,OVA)基础致敏,滴鼻与雾化吸入OVA续贯激发,末次激发后评价小鼠模型的症状、血清特异性Ig E(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s Ig E)浓度及鼻肺粘膜的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鼻、肺部症状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27)0.01)。模型组鼻、肺部黏膜破坏程度(1、2级)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27)0.01),而3级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模型组鼻灌洗、肺灌洗及血清中OVAs Ig E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27)0.01)。模型组鼻、肺部EOS和杯状细胞(goblet cell,GC)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27)0.01)。模型组鼻、肺EOS数目呈显着正相关(r=0.775,P(27)0.01),GC数也呈正相关(r=0.723,P(27)0.05)。结论:本造模方法能够成功建立小鼠症状学、免疫学及病理学叁方面上下气道一致的AAI模型。第叁部分变应性气道炎症小鼠经鼻给药后对上下气道影响及机制研究目的:利用高迁移率族族蛋白1(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protein,HMGB1)及其受体阻滞剂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eceptor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干预AAI小鼠,观察其治疗效果并阐述其可能机制。方法:3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A)、HMGB1组(B)、RAGE组(C)及对照组(D)。OVA致敏的小鼠每周叁次OVA滴鼻激发,持续3周。B组在滴鼻激发后1小时给予HMGB1干预。C组激发前1小时给予RAGE干预,然后A、B、C叁组进行连续5天的OVA雾化吸入激发。末次激发后评估所得的鼻肺部症状、血清细胞因子(OVAs Ig E、IL4、IL10、IL17及IFN-γ)及病理改变(EOS、GC)。结果:A、B、C叁组鼻部症状积分均较D组明显(P(27)0.01),C组较A、B组明显好转(P(27)0.01)。A、B、C叁组肺部症状评级与D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27)0.01),C组较A、B组有统计学差异(P(27)0.01),A、B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A、B、C叁组血清OVAs Ig E的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27)0.01),A、B组亦显着高于C组(P(27)0.01),A、B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IL-4 A、B、C叁组均较对照组高(P(27)0.01),C组较A、B组低(P(27)0.01),AB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29)0.05)。IL-10 A、B、C叁组均较对照组高(P(27)0.01),C组较A、B组低(P(27)0.01),AB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27)0.05)。IL-17 A、B、C叁组均较对照组高(P(27)0.01),AC、BC、AB组间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27)0.01)。IFN-γAC、BC、AD、BD组间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27)0.01),AB、CD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IFN-γ/IL4比值A、B、C叁组均较对照组低(P(27)0.01),C组较A、B组高(P(27)0.01),AB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29)0.05)。IL-17/IL-10比值A、B、C、D四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29)0.05)。A、B、C叁组鼻、肺部黏膜EOS浸润程度及1000um长GC数较对照组均有显着差异(P(27)0.01),鼻、肺部EOS及GC四个指标AC、BC组间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27)0.01),而AB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29)0.05)。B组鼻、肺EOS数目呈正相关(r=0.841;p=0.009),GC数目也呈正相关(r=0.781;p=0.022);C组鼻、肺黏膜EOS也呈正相关(r=0.744;p=0.034),而C组GC无明显相关性(P(29)0.05)。结论:1.本研究证实HMGB1能够加重AAI小鼠部分炎症指标水平,而其受体阻滞剂(RAGE)能够明显降低AAI炎症水平;2.HMGB1参与调节AAI可能是通过改变Th1/Th2平衡减少组织EOS浸润得以实现;3.鼻部EOS与肺部EOS呈正相关,控制鼻部EOS的同时也控制了肺部EOS,但鼻肺部的GC相关性不如EOS。(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9-05-01)
徐孟达[9](2019)在《乙酸抑制NLRP3炎性体在炎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炎性体是激活的免疫细胞内一类大分子平台,其下游的IL-1β是炎症反应和炎症疾病中起核心作用的促炎细胞因子~([1])。在哺乳动物体内,几乎所有的IL-1β均来自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的炎性体激活被证实与胰岛素抵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炎性肠病以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2])。NLRP3炎性体是目前哺乳动物炎性体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并且NLRP3炎性体逐渐成为多种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乙酸属于短链脂肪酸,是重要的代谢产物之一,哺乳动物肠道微生物可产生大量乙酸,细胞的组蛋白去乙酰化作用也可产生乙酸~([3]),乙酸在体内的广泛存在提示其可能具备一定的生物学活性,有文献报道乙酸可改善心衰患者的预后阻止心肌重构~([4]),但乙酸在炎症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内容为探索乙酸抑制NLRP3炎性体激活以及IL-1β释放而在炎性疾病中发挥的保护作用及其具体机制,通过研究和阐述乙酸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为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一、建立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的疾病模型并观察乙酸对其的治疗作用本实验采用LPS腹腔注射诱发内毒素血症:将6-8周雄性C57BL/6小鼠(20-25g)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PBS缓冲液(300μl)。模型组:腹腔注射LPS(10mg/kg),30min后腹腔注射PBS缓冲液(400μl)。治疗组:腹腔注射LPS(15mg/kg),30min后腹腔注射乙酸-PBS缓冲液(400μl)。6小时后,七氟烷麻醉后心脏取血并检测上清中IL-1β,IL-6以及TNF-α的水平。二、建立单钠尿酸盐和铝剂诱导腹膜炎模型并观察乙酸对其的治疗作用本实验采用单钠尿酸盐以及铝剂腹腔注射诱发腹膜炎:将6-8周雄性C57BL/6小鼠(20-25g)3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腹腔注射PBS缓冲液(300μl)。模型组:腹腔注射单钠尿酸盐(10mg/kg)或铝剂(2mg/kg),30min后腹腔注射PBS缓冲液(400μl)。治疗组:腹腔注射单钠尿酸盐(10mg/kg)或铝剂(2mg/kg),30min后腹腔注射乙酸-PBS缓冲液(400μl)。6小时后,处死小鼠并用PBS缓冲液灌洗腹腔,流式细胞术检测灌洗液中细胞数量,并检测灌洗液上清中IL-1β的水平。三、建立离体实验中巨噬细胞炎性体激活模型并观察乙酸对其影响。6~8周龄的雄性野生型C57BL/6脱颈小鼠处死后,取胫骨和股骨骨髓腔细胞,给予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双抗(链霉素+青霉素)刺激,四天后更换含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培基,七天后得到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或周龄6~8周的野生型C57BL/6小鼠给予腹腔注射5%巯基乙酸盐,72小时后用PBS缓冲液行腹腔灌洗,铺板并孵育过夜,得到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给予LPS(200ng/ml)处理腹腔巨噬细胞或骨髓来源巨噬细胞3小时,用乙酸(20/25/30mM)或等体积PBS缓冲液进行30min预处理,之后给予ATP或尼日利亚菌素(nigericin)处理30分钟,收集上清,ELISA检测IL-1β水平。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或者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孵育过夜,给予LPS(200ng/ml)刺激3小时,此后依次给予自噬抑制剂3-MA或Bafilomycin A1处理30分钟,乙酸(25mM)处理30分钟,ATP或nigericin处理30分钟,收取细胞培养液上清,酶联免疫法检测上清液IL-1β的水平。五、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或者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孵育过夜,给予LPS(200ng/ml)刺激3小时,此后给予乙酸处理30分钟,ATP或nigericin处理30分钟,冰PBS缓冲液清洗细胞,蛋白裂解液裂解蛋白,蛋白定量变性后western-blot检测指示炎性体以及自噬的蛋白表达情况。六、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或者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孵育过夜,给予LPS(200ng/ml)刺激3小时,此后依次给予腺苷酸环化酶抑制剂KH7或蛋白激酶A抑制剂H89处理30分钟,乙酸处理30分钟,ATP或nigericin处理30分钟,收取细胞培养液上清,酶联免疫法检测上清液IL-1β的水平。七、小鼠腹腔巨噬细胞(PM)或者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孵育过夜,给予LPS(200ng/ml)刺激3小时,此后给予乙酸处理30分钟,ATP或nigericin处理30分钟,冰PBS缓冲液清洗细胞,NP40溶液裂解细胞,收集总蛋白,预沉淀后,磁珠法沉淀过夜,变性后western-blot检测NLRP3炎性体的泛素化水平。结果一、在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模型中,给予LPS后,造模组小鼠血浆IL-β,IL-6以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组,而乙酸处理组小鼠血浆中IL-β,IL-6以及TNF-α的水平明显低于造模组。二、在单钠尿酸盐以及铝剂诱导的腹膜炎模型中,给予单钠尿酸盐或铝剂后,造模组小鼠腹腔灌洗液中IL-1β的水平均明显升高,总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较对照组增加,而乙酸处理组腹腔灌洗液中IL-1β的水平较造模组降低,总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造模组。叁、在巨噬细胞炎性体激活模型中,ATP或nigericin处理引起明显的IL-1β释放,高于对照组,乙酸处理减少ATP或nigericin引起的IL-1β的释放。四、自噬抑制剂能够有效逆转乙酸对IL-1β的抑制作用。五、乙酸可促进自噬相关蛋白发生变化,可促进NLRP3炎性体发生降解,但不影响其接头蛋白ASC的表达。六、腺苷酸环化酶与蛋白激酶A的抑制剂可逆转乙酸对IL-1β的抑制,干扰腺苷酸环化酶可逆转乙酸对IL-1β的抑制作用。七、乙酸处理增加LPS预处理巨噬细胞中NLRP3炎性体的K63和K48泛素化水平。结论乙酸可通过抑制NLRP3炎性体的激活,减少IL-1β的分泌,明显改善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以及单钠尿酸盐/铝剂诱导的腹膜炎,其机制是乙酸通过激动巨噬细胞表面的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间接激活sAC-PKA通路,促进NLRP3炎性体泛素化水平上升,进而增加NLRP3炎性体自噬降解。(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期刊2019-05-01)
王道平,朱筱玲,赵佳妮,孙莉[10](2019)在《七叶皂苷钠治疗咽喉部炎性疾病的观察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七叶皂苷钠治疗咽喉部炎性病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1例接受七叶皂苷钠治疗咽喉部炎性病变患者急性人性化管理及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31例患者病情均得到治愈,静脉炎患者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对咽喉部炎性病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增加患者对疾病和七叶皂苷钠治疗的认知,治疗期间加强心理护理、病情观察及药物治疗观察是此类疾病治疗成功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12期)
炎性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在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炎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宫颈病变采用LEEP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分配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7.42±1.43)、住院时间(16.42±1.45)、手术持续时间(15.42±1.9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3.24±2.44)、(22.45±2.33)、(34.5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LEEP手术结合综合性护理干预治疗宫颈炎性疾病患者,能减少患者的手术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复发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炎性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1].马静,鹿博,徐萍,崔立慧,汤守香.接受药师用药宣教后的慢性气道炎性疾病患者吸入剂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
[2].张梅芳,易莉,晏叁妹.综合护理干预在LEEP手术治疗宫颈炎性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
[3].熊亚军,金日群,彭韶平.IL-20亚家族在变应性气道炎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9
[4].左晶晶,习洋,朱汶轩,屈季宁,王燕.烟草烟雾暴露与上呼吸道炎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9
[5].王晏美.不容忽视的肛周炎性疾病[J].江苏卫生保健.2019
[6].汪兴龙,罗洪云,夏玉明,刘长华,夏尧.非哺乳期乳腺炎性疾病的X线表现[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9
[7].叶晓敏,易声华,朱烨柯,单跃,腾尹彤.急性炎性疾病患者乳酸林格氏液液体动力学[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9
[8].张勇.嗜酸性粒细胞在上下气道炎性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9
[9].徐孟达.乙酸抑制NLRP3炎性体在炎性疾病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2019
[10].王道平,朱筱玲,赵佳妮,孙莉.七叶皂苷钠治疗咽喉部炎性疾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