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流动论文-贾灿灿

上行流动论文-贾灿灿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行流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宋代,阶层,上行流动,社会流动

上行流动论文文献综述

贾灿灿[1](2016)在《宋代平民官员的上行流动——以笔记小说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宋之际,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使得宋代呈现出与唐前期迥然不同的社会风貌,其中之一便是社会流动的频繁。宋代笔记小说内容丰富多彩,更有对下层民众现实生活的描绘,具有极高的社会史料价值。故而,以笔记小说为视角,结合唐宋变革的时代背景,来观察宋代社会流动的微观场景,将更为直观、生动。上行流动是社会流动的类型之一,它反映着社会变迁的方向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笔记小说的载录中,宋代平民阶层上行流动的社会构成主要有士、农、工商和其他。而上行流动的渠道更加宽阔,它为人们创造了更多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6年05期)

阎晓雪,薛志清,勾正刚,冀素兰[2](2016)在《唐代令狐家族上行流动之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令狐家族是唐代从西北内迁入长安和洛阳地区的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中晚唐时期,令狐家族子孙成为唐朝政坛的重要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唐代文学发展颇具影响。令狐家族的上行流动反映着中古时期各种家族势力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李春玲,范建刚[3](2015)在《西北地区进城农民工就业职位上行流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工就业职位的上行流动是农民工市民化深度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西北地区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构建农民工职位上行流动和职位上行流动度两个logistic基础模型,探索影响西北地区农民工就业职位上行流动的重要因素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同要素对西北地区农民工就业职位的上行流动影响机制不同,并且在西北各省内就业、西北地区间跨省就业及西北外地区就业的选择与获得路径上存在明显差异。西北地区各省要围绕农民工就业职位上行流动特征及机制,加强农民工就业的区域合作,制定促进农民工就业质量提高的有效政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贾华荣[4](2015)在《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深化,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开始依次向城镇地区转移,他们也因此得到了一个新的身份“农民工”。根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所述,2013年我国农民工总数量已经达到了26894万人,数量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流动,为我国的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长期受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约束,他们在城市中的发展面临了诸多问题。诸如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状况如何?呈现什么样的态势和规律?其就业岗位上行流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要如何破解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的困境?以上问题都成为当前学术界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部分,本章对论文研究的前期工作进行了介绍和说明。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通过详细的梳理相关理论及概念,使文章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第叁章实证设计,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后续分析的依据。首先对使用的spss19.0软件进行说明。其次确定了研究的影响因子。再次介绍了数据来源与样本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理论与时间进行了研究假设,分别涉及了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受培训次数、技术等级证书、打工地语言掌握程度、健康状况以及进城就业年限。紧接着介绍了自己的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最后给出了实证结果。第四章主要是对实证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说明数据背后的真相,即究竟是人力资本中的哪些因素真正影响到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其影响程度如何。第五章政策建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做出努力,要进一步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并确保它能为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提供有力支撑。研究形成以下几点结论:其一,性别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上行流动有明显差异,女性农民工较男性农民工而言更不易获得上行流动。其二,年龄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上行流动具有显着作用,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更为明显。其叁,受教育水平对就业岗位上行流动具有显着影响。分析得出,受教育水平变量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着,所以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民工岗位上行流动越明显。其四,受培训次数对就业岗位上行流动有显着影响,受培训次数越多的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越明显。其五,技术等级证书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上行流动有显着影响,其回归系数为正,说明技术等级提高,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的机会相应的会加大。其六,打工地语言掌握程度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上行流动没有显着影响。其七,健康状况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上行流动没有显着影响。其八,进城就业年限对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上行流动没有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黄梦颖[5](2014)在《教育与上行社会流动的现实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优质的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流动尤其是上行社会流动,优化社会分层。然而,我国当下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病制约着教育对社会流动正向作用的发挥。比如,教育内容城市化倾向造成知识与权力的"共谋";文体特长的"僭位"导致社会阶层内部的再生产;"择校"现象容易扩大社会阶层差距。为了实现教育对社会流动的正向作用,需要改进教材编写,关注弱势群体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加强薄弱学校建设,规范重点学校的管理。(本文来源于《教育文汇》期刊2014年11期)

宗韵,胡琴娥[6](2009)在《竹木成约:婚姻关系在明代家族上行流动中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门当户对",是中国古代家族间通婚结亲的理想。不过,从事实来看,"竹门"与"木门"也有相互的吸引力,双方地位不等的婚配在明代时有发生,且这种缔结婚姻的结果往往可以带动两个通婚家族地位的共同提升。(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09年07期)

宗韵[7](2007)在《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家族历来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家族社会史研究的兴起,大族兴衰以及望族的地方作为等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四库系列丛书中的1595篇明人谱牒序跋所涉家族为案例,研究明代家族的社会流动,以期从整体上揭示明代家族崛起的条件、机制及对地域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全文主体内容共有六章,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即第一部分,考察所用家族案例的地域分布。在所录1595篇明人谱牒序跋中,有1474篇关涉的1370个家族有地域可考。从政区、府、州县叁个层次对这些谱牒序跋所涉家族的地域分布进行统计,发现其分布极不平衡,形成了东南多,西北、西南少的基本格局。长江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集中了绝大多数谱牒序跋所涉家族,其中长江下游流域的江西、南京、浙江叁政区是分布的密集地,以江西为最密集,长江下游以南的福建、广东为分布的次密集地。其它西北、西南九政区均为分布的不密集地。西南的云南、贵州、广西叁政区为分布最稀疏的叁政区。这种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在政区内的各府、州、县也有鲜明体现。明代长江下游流域及以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鹊起的文人名士、完备的家族制度、发达的地方经济是谱牒序跋所涉家族集中于此的关键原因。第二、叁、四、五章共同构成本文的第二部分,分析明代家族的社会分层和上行流动。从静态的角度描述谱牒序跋所涉家族在明代垂直社会结构中的分布比例及基本秩序和从动态的角度揭示社会各阶层家族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别是低阶层家族上行到高阶层的条件和机制是本部分的重点内容。通过对明代“官本位”价值取向的顺应以及谱牒序跋所涉绝大部分家族社会流动特征的观察和认识,再参考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确定的考察社会分层的叁个关键纬度(权力、财富和声望),本文第二章将客观存在于明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家族划分为叁种基本类型——官宦家族、准官宦家族和潜在官宦家族,并在对这叁类家族及其垂直性组合方式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勾勒了明代家族的社会分层结构图。文章第叁章着重讨论的是业儒、从军、行医、经商以及联姻几种明代家族向上流动的主要渠道,认为军职晋升可为家族获得政治前途大开方便之门,但这只发生在明王朝开创之初的短暂时期。终明之世,科举入仕是上升为官的主流,也是最令人敬仰和最光荣的途径,荐举、学校、行医、经商和联姻均为次流,且这些“殊途”最终也要同归于业儒之道。本文的四、五两章分别从内部发展机制和外部制度环境来考察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的影响因素。第四章的做法是从特别注意不同家族背景下流动的不同种类和它们上行的速率来观察明代家族向上流动的历程。文章首先从分析官宦阶层家族的家世门祚入手,将其划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官户型和民户型,然后比较研究两类家族的主要上行途径,展示它们的基本流动历程,统计它们的一般流动速率。通过观察发现,内部特别是“先赋性”因素在家族上行流动过程中起到全方位的影响作用。较之白丁家族,仕宦家族的上升要轻便得多。“后致性”因素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明代民户家族向官宦家族转型,然而,这类家族在上行流动中要受到更多的挫折。在正常情形下,一个家族显着的上升的转移,最快的也需要二世,而更通常的是经过五六世的持续努力。第五章将讨论的重心转移到社会制度及其运行在家族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探讨了元明之际,战争频仍、制度崩溃背景下,传统世家大族地位的滑落和把握战争“机遇”之军功家族的骤然兴盛,而且分析了由战争所引起的家族迁徙对家族上行流动所产生的严重和持久性的影响。此外,文章还纵向考察了明代部分规章制度在从创建到发展乃至完备的过程中为家族所提供的上行流动机会的差别,从而揭示明王朝渐失活力的原因。第六章为第叁部分,以明代江西泰和县为例,探讨家族崛起对地域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影响。明代,特别是弘治以前,江西泰和县分布密集的大族、鼎盛绝俦的人文和数量充分的谱牒序跋使它在叁百多个州县中脱颖而出,成为本文案例选择的最佳代表。通过对该县百余个崛起大族的分析,在验证前述有关家族上行流动条件和机制的同时,得出以下结论:即家族是地域的家族,地域是家族赖以存在的基础。虽然能否在地方事务上享有支配权往往取决于家族所掌握的地域社会资源的份额,并也正因为如此,家族上行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对地域政治、经济、文教等方面资源的掠夺,但是,当有限的地域社会资源被崛起之族瓜分殆尽,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势力格局之后,为改善家族与地方的关系,为本家族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条件,家族一般又会转而从文教、经济和入仕队伍等方面建设地方,为所在地域整体争取更多外在资源,形成“回馈”的表象,且这种“回馈”亦的确在稳定地方、发展地方方面作用显着,而这也许正是中国古代家族组织能长期控制地域社会的根源所在。除上述叁方面内容之外,文章还在“余论”部分就科举与社会分层的相互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认为作为一项以公平、公正为完善目标的人才选拔制度,明代科举的各个程序环节已发展到与目标接近的程度,然而它越是完善,其所具有的欺骗性就越强,也就越能使社会不平等正当化、永久化。与其它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在维护既有社会分层秩序上有无可比拟的操作优势。(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7-04-01)

姚瑶,王庆全,朱梅安[8](2006)在《“流动法庭”垄上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姚瑶 通讯员 王庆全 朱梅安)实行非工作日办案、在田间村组设置“流动法庭”、轮训人民调解员、将审判骨干向基层法庭倾斜……刚刚过去的10个月里,全市法院推行多项便农、利农措施,共审结各类涉农案件(本文来源于《常德日报》期刊2006-11-01)

吴昊,刘春嵘,郭印诚[9](2006)在《气粒并流上行流动中颗粒团特性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流动显示法和图像分析法研究了气粒并流上行流动中颗粒团的瞬态行为,通过灰度梯度识别颗粒团,由颗粒团成像的象素确定其尺寸,采用相关分析法计算颗粒团的速度。随着颗粒流量的提高和表现气速的降低,气粒并流上行流动中开始出现颗粒团,由于颗粒团与气相的相互作用,流态具有不稳定和不规则的现象.在一定操作条件下,在壁面附近出现了一些长时间停留的大尺寸颗粒团.(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06年S1期)

漆小波,周松锐,黄卫星,祝京旭,石炎福[10](2006)在《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流动行为的相似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0.5 m高气固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上,在对提升管内的轴向压力梯度和局部颗粒浓度进行实验测试的基础上,结合部分文献上的实验数据,研究了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气固两相流动行为的相似特性.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经验相似准则能表征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在不同操作条件下流动行为的相似性,并且该经验相似准则独立于实验装置系统.对于同一上行气固两相流系统,只要操作参数按该相似准则同步变化,气固两相流在充分发展段就具有相似的宏观和微观流动行为.(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上行流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令狐家族是唐代从西北内迁入长安和洛阳地区的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中晚唐时期,令狐家族子孙成为唐朝政坛的重要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对唐代文学发展颇具影响。令狐家族的上行流动反映着中古时期各种家族势力的发展与变化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行流动论文参考文献

[1].贾灿灿.宋代平民官员的上行流动——以笔记小说为中心[J].社会科学论坛.2016

[2].阎晓雪,薛志清,勾正刚,冀素兰.唐代令狐家族上行流动之原因探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3].李春玲,范建刚.西北地区进城农民工就业职位上行流动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4].贾华荣.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就业岗位上行流动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5].黄梦颖.教育与上行社会流动的现实审视[J].教育文汇.2014

[6].宗韵,胡琴娥.竹木成约:婚姻关系在明代家族上行流动中之作用[J].兰州学刊.2009

[7].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8].姚瑶,王庆全,朱梅安.“流动法庭”垄上行[N].常德日报.2006

[9].吴昊,刘春嵘,郭印诚.气粒并流上行流动中颗粒团特性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

[10].漆小波,周松锐,黄卫星,祝京旭,石炎福.上行气固两相流充分发展段流动行为的相似特性[J].化工学报.2006

标签:;  ;  ;  ;  

上行流动论文-贾灿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