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临界压力流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超临界,大涡模拟,喷雾,状态方程
超临界压力流体论文文献综述
韦武,解茂昭,贾明[1](2018)在《环境压力对超临界流体喷雾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大涡模拟方法对超临界喷射进行数值分析,使用真实气体状态方程SRK计算流体的热物性和输运特性.研究对象是定容弹内低温液氮超临界喷射,假定初始入口条件不变,重点考察了不同环境压力对超临界喷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射流流体与周围流体之间存在较大密度比,射流表面形成显着的密度分层,并起到限制射流流体向径向扩展的作用.随着环境压力的提高,由于射流和周围环境的密度比降低,射流表面不稳定增加,比较容易形成不稳定涡,从而更有利于射流与周围气体的混合,因而液核长度也比较短,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射流与周围气体的混合效果更好.进一步分析发现,环境压力对热物性和输运特性的影响较大,而对湍动能和速度场的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内燃机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周牧函,惠伯棣,宫平,房亚洲,杨楠[2](2018)在《压力和温度变化对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萃取雨生红球藻中的虾青素酯,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在中试级设备考察压力、温度、流速等主要工艺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并优化萃取工艺。结果表明,其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60℃,流速20 L/h。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酯的萃取率可达88%。该工艺条件可放大为工业化生产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添加剂》期刊2018年02期)
王朋飞[3](2017)在《超临界流体对环空压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川东北罗家寨、普光和元坝等区块CO2、H2S含量高,井底处于超临界状态。从气侵后井筒环空气液两相流动压降计算模型出发,对地层中超临界流体在环空中运移和相态变化进行分析。基于元坝区块某井实际混合气体气侵后的视临界压力为5.11 MPa,视临界温度为-53.82℃,研究了气体在环空中运移的压缩因子比值、压力和温度比值变化,给出了体积比值的变化曲线和气体在环空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海相高酸酸性气田勘探开发提高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张思宇,陈佳跃,赵萌,熊珍琴,顾汉洋[4](2016)在《超临界压力下竖直圆管内不同流体的传热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认识超临界压力下不同流体传热中的共性反映出的传热机理及物性导致的特性差异,以水和氟利昂R134a为工质分别在SWAMUP回路和SMOTH回路上开展了竖直圆管内上升流传热试验。在正常传热、传热强化、小质量流速时浮升力导致传热恶化和大质量流速时加速效应导致传热恶化的工况中,氟利昂和水的换热系数(HTC)随无量纲温度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浮升力无量纲数πB增大,换热系数与经典关系式计算值之比减小;加速效应无量纲数πA较小时,换热系数比随πA的增大而增大,达到峰值后换热系数比随πA的增大而减小。πB对超临界水试验数据的相关性更佳,而πA对超临界氟利昂试验数据的相关性更好。无量纲数表征的超临界压力下传热规律的高度相似性初步验证了以模化流体氟利昂R134a研究超临界水传热特性是合理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原子能科学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阮波,高效伟[5](2015)在《超临界压力下CuO/低温甲烷纳米流体对流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超临界压力下CuO/CH_4纳米流体在圆管中的湍流流动和传热过程,目的在于研究给定热流密度条件下纳米流体的传热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在入口压力6MPa,入口速度25m/s,壁面热流密度3MW/m~2,入口温度120K条件下,当加入体积分数为0.5%,1.0%,1.5%的CuO纳米颗粒后,在热出口处纳米流体的对流换热Nusselt数与纯甲烷基液相比均(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6)
张巍,黄丹,吴晓雨,宋亚超,陈松泽[6](2015)在《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竖直管内流动换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超临界压力下Fe3O4-煤油纳米流体竖直管内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压力、质量流量、热通量和纳米颗粒浓度对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换热特性的影响。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在竖直管内沿管长呈现不同的换热规律。流体质量流量的提高或者工作压力的提高均会使纳米流体在竖直管内流动换热效果变好。而热通量的增大或纳米颗粒的添加对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的换热具有恶化效果。最后给出了纳米流体在超临界压力下的传热关联式,其计算值和实验值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赵于,毕勤成,吕海财[7](2015)在《亚临界与近临界压力下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临界600mW直流锅炉水冷壁管内气-液两相流体为研究对象,试验段尺寸为25×4 000mm,材质为1Cr18Ni9Ti.在压力为11~21MPa,质量流速为600~1 200kg·m-2s-1,干度为0~1的工况范围内,研究了工质压力、质量流速及质量含气率等参数对单相及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的影响.在本文所获得的试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拟合出可用于工程实际中计算水冷壁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的关系式.(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1期)
刘波[8](2013)在《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圆管内对流换热及热裂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和高超声速飞行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主动冷却技术中,超临界压力流体流经冷却通道,通过对流换热或热裂解吸收热量,冷却高温壁面。本文针对超临界压力流体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层板发汗冷却和超燃发动机再生冷却技术中的应用,通过实验研究、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超临界压力流体在竖直管内对流换热和热裂解进行了研究。从液体火箭发动机层板发汗冷却技术应用出发,对din=99.2μm的微圆管内超临界压力CO_2对流换热开展了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流体流动加速由流体热膨胀和压降共同引起,低雷诺数(Rein≤2600)时,流动加速会抑制管内湍动能生成,使换热发生恶化;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考虑流动加速的对流换热经验关联式;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低Re数湍流模型能定性地模拟出流动加速引起的换热恶化,但是过高估计了流动加速的恶化作用。从超燃冲压发动机再生冷却技术的应用出发,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正癸烷在竖直圆管内的对流换热和热裂解。对流换热结果显示,圆管内径为0.95mm时,对流换热主要受热物性的影响,浮升力和流动加速对换热的影响均很微弱;圆管内径为2mm时,进口雷诺数Rein≤4000时,浮升力对换热影响显着,向上流动时浮升力引起换热恶化,向上流动时则增强了换热;根据实验数据,分布提出了变物性和浮升力影响的换热经验关联式;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浮升力抑制了壁面附近流体湍动能生成,使向上流动时的换热发生恶化。超临界压力正癸烷在竖直圆管内的热裂解实验结果表明,正癸烷的热裂解主要受温度和停留时间影响,温度升高或停留时间增加,正癸烷转化率提高,而压力增大,正癸烷在反应管内的停留时间延长,热裂解率亦提高;温度越高,正癸烷化学热沉越大,延长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化学热沉;低热裂解率(小于15%)时,热裂解产物成比例分布;根据实验数据,采用产物成比例化学反应机理,提出了超临界压力正癸烷热裂解一步总体反应模型,并利用实验数据修正该模型,使模型裂解率的适用范围扩展至25%。建立了超临界压力正癸烷对流换热和热裂解耦合作用的数值计算模型,并利用热裂解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可靠性。模拟结果显示,流量减小或反应压力增大,都延长了流体在反应管内的平均停留时间,从而提高裂解转化率。(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13-04-01)
吴晓雨[9](2011)在《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竖直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音速飞行器发动机的温度及热流密度都很高,需要一个良好的冷却系统对其进行“热管理”。再生式冷却系统则被认为是一个既有效又可行的冷却方法。常规的可再生冷却系统利用发动机的燃料(如航空煤油)作为工质,而本文依据纳米流体特殊的换热特性(如高导热系数等)提出利用纳米流体燃料作为冷却工质的想法,并通过实验研究了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燃料在竖直管内的换热特性,分析不同参数对换热的影响。本文利用“两步法”制备了相对稳定的A1203-煤油和稳定的Fe304-煤油纳米流体,并分析了不同压力(2.5~4.5MPa)、质量流量(2.0-3.5g/s)、热流密度(150~300kW/m2)和纳米颗粒浓度(0.02~0.1wt%)对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在竖直管内沿管长呈现不同的换热规律,可分为叁个区域:进口段温度-热边界层主导区域、中间段过渡区域以及出口区段“类膜态”换热区域。进口段换热热阻在于热边界层厚度,而出口段的换热热阻为低密度、低粘度、低导热系数的超临界流体膜。(2)流体质量流量的提高或者工作压力的提高均会使纳米流体在竖直管内流动换热效果变好。流量的提高可以提高流动Re数,增大流体冲刷管壁的效果;压力的提高会使相同温度下的近壁面流体远离“类膜态”换热,从而提高换热效果。(3)热流密度对流体的换热效果的影响比较复杂:一方面,热流密度的提高会加大近壁面温度梯度,增强混合对流对换热的强化作用;另一方面,壁面温度的升高又会使近壁面流体产生“类膜态”的换热规律,恶化传热。(4)纳米颗粒的添加对A1203-煤油纳米流体和Fe304-煤油纳米流体在超临界压力下的换热均具有恶化效果。颗粒的含量越高,颗粒与壁面的碰撞几率越大,颗粒对管壁改造作用更厉害,内管壁的粗糙度更低,故对流体的换热效果的负面影响越大。(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1-12-01)
王美霞,韩吉田,邵莉[10](2011)在《近临界压力区临界热流密度的流体模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扩大现有的临界热流密度(critical heat flux,CHF)流体模化技术的适用范围,提高其预测精度,以制冷剂R134a为介质,对近临界压力区的流动沸腾CHF进行流体模化研究。研究了压力对流动沸腾CHF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HF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基于Ahmad补偿失真模型,在流速模化因子和入口条件模化因子的基础上,引入压力模化因子,对经典流体模化模型进行改进。将CHF查询表的模化结果与R134a流动沸腾CHF实验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吻合较好。改进的模化模型适用于近临界压力区,计算结果精度较高,计算也较简单。(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20期)
超临界压力流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使用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法萃取雨生红球藻中的虾青素酯,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在中试级设备考察压力、温度、流速等主要工艺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并优化萃取工艺。结果表明,其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40 MPa,萃取温度60℃,流速20 L/h。在此最优工艺条件下,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对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酯的萃取率可达88%。该工艺条件可放大为工业化生产条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临界压力流体论文参考文献
[1].韦武,解茂昭,贾明.环境压力对超临界流体喷雾特性影响的数值分析[J].内燃机学报.2018
[2].周牧函,惠伯棣,宫平,房亚洲,杨楠.压力和温度变化对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雨生红球藻中虾青素酯的影响[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8
[3].王朋飞.超临界流体对环空压力的影响[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
[4].张思宇,陈佳跃,赵萌,熊珍琴,顾汉洋.超临界压力下竖直圆管内不同流体的传热特性[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6
[5].阮波,高效伟.超临界压力下CuO/低温甲烷纳米流体对流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C].中国力学大会-2015论文摘要集.2015
[6].张巍,黄丹,吴晓雨,宋亚超,陈松泽.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竖直管内流动换热[J].化工学报.2015
[7].赵于,毕勤成,吕海财.亚临界与近临界压力下垂直上升管内气-液两相流体摩擦阻力特性试验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刘波.超临界压力流体在圆管内对流换热及热裂解研究[D].清华大学.2013
[9].吴晓雨.超临界压力下纳米流体竖直管内流动换热特性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
[10].王美霞,韩吉田,邵莉.近临界压力区临界热流密度的流体模化[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