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嘉隆万时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贵州风俗,贵州教育
嘉隆万时期论文文献综述
吴丹[1](2018)在《明代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变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省简称“黔”。地处中国西南边疆,西与云南接壤,北与四川毗邻,东与湖南为邻,南与广西红水河相望,可谓是西南的腹心地带。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明以前,贵州与外界的交往甚少,所以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非常缓慢。及至明代嘉隆万时期,由于各方面内外因素的结合,贵州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贵州的教育、学术文化与风俗方面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自此以后,贵州逐渐从一个所谓的“文化蛮荒”之地发展为“比于中州”的文明盛地。本文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章,明以前贵州的历史文化概况。主要概述了贵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类的居住,也是人类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接着论述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前期贵州的文化发展情况。第二章,嘉隆万时期贵州教育的变化。教育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官学和书院的发展。官学体系开始多样化和系统化,教育不再仅限于上层子弟,呈现平民化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以及王阳明与弟子大兴讲学之风,书院开始大量兴建。第叁章,嘉隆万时期贵州学术文化的发展。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王阳明在黔兴教讲学,为贵州培养了大批人才,黔中王学得以兴起。此外,诗文创作硕果累累,方志编纂成就更是显着。第四章,嘉隆万时期贵州风俗的变易。由于风俗的延续性较强且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彻底的变化,因此,风俗的变化相对于教育和学术方面较小。主要表现在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和节日宗教信仰方面的变化。第五章,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变迁的原因。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的变迁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结合下才得以完成的。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概括出其原因主要有:大量汉人的迁入;朝廷政策的支持;地方官员的推动;王阳明在黔兴教讲学的作用;乡土士子的努力;土司的示范。第六章,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变迁的特点。通过分析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变迁概况,总结出贵州文化的特点:贵州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贵州文化的“多元一体”。最后,结语部分在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贵州的文化在嘉隆万时期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使得贵州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面貌,无论教育、史学、宗教乃至意识形态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也是后人不能忘却的历史阶段!通过对明代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变迁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实现“以史资治”,这对在新形势下,认清省情,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贵州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此外,还有利于学界正在兴起的多元文化研究,不仅能激活贵州民族精神,更能为贵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期刊2018-03-15)
林潇雨[2](2017)在《明代嘉隆万时期内阁次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到嘉隆万时期达到鼎盛,首辅制也在此时正式确立。内阁次辅伴随着首辅的产生而产生,是内阁中地位排名在第二位的阁臣。文臣通过特简或廷推进入内阁后,再凭借资历升职或皇帝直接提拔成为次辅。次辅在内阁中处于地位低于首辅,又高于其余阁臣的特殊位置。次辅在阁的职能与一般阁臣相同,但也有其特殊性。嘉隆万时期,内阁首辅用主票拟的方式把持朝政,与次辅以及其余阁臣的地位差距拉大,阁臣间的等级差别明显。历任次辅由于个人能力、所处环境、与皇帝和首辅的关系不同,其任职情况也不尽相同。次辅与首辅关系融洽、个人能力强,则任职期间在政治方面多有建树。次辅同期的首辅独裁柄权,个人能力又稍弱的,则对政事不敢有所评议,充位而已。内阁次辅与首辅是合作或对抗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次辅在阁辅佐首辅处理政务、协调关系,首辅与次辅亲密协作共同辅政。但随着地位差距拉大,为把控大权,首辅与次辅展开对抗和倾轧。次辅与皇帝的关系不定,与其自身性格、能力有关。有些次辅能获得皇帝的青睐,甚至依靠皇权取代首辅。有些次辅则未能获得皇帝赏识,地位屈于人下,甚至最终也只能以次辅致仕。司礼监与内阁是权力对立关系,一些正派的次辅不与宦官为伍,而有些次辅为了私利与宦官相勾结。言官对阁臣起监察制衡作用,但随着嘉隆万年间内阁权力的增大,部分言官趋附首辅或次辅,成为首次辅权力角逐的先锋。为了早日登上首辅之位,一些次辅奉承皇帝、勾结宦官、笼络言官,利用其势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明代嘉隆万时期首次辅之间的倾轧,对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重了明中后期的政局混乱和政治危机。(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7-03-01)
杨晓燕[3](2013)在《嘉隆万时期明人日本观研究(1522~1619)》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随着东南沿海倭患迭起,明人兴起一股私家修撰日本着作之风。该时期研究日本着作之多,数量之大,远甚于前朝历代。对此,本文首先概述了这一阶段士人所修撰的有关日本着作。将其分为“有关日本的专着”、“涉及日本的着作”和“御倭着作”叁种类型予以论述。大体上,明人修撰的这些着作多为御倭经世之作,它深刻反映了此时明人对倭寇和日本国内民众的看法。明人的日本观随时代变化和明日关系的张弛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明人的代表性着作而得到反映。根据成书时间的先后,其演变大体是:薛俊在《日本考略》一书中强烈地表达出对倭寇的憎恶,将倭寇视为狼子野心、狡诈贪婪之徒,近乎将入侵者完全等同于日本人;郑若曾通过走访与调查作《筹海图编》,其贡献在于辨别了倭寇与国内日本民众之间的界限,认为倭寇所用的某些战术可为我所用;郑舜功通过实地访问,认为日本人“良莠不齐”,其所着《日本一鉴》一书不乏流露出对日本人某些同情、溢美之意;谢杰之之《虔台倭纂》及赵士桢之《倭情屯田议》则结合前人着作之观点与亲眼目睹壬辰战争之现状,逐渐认识到日本并非无关痛痒的“蕞尔小国”,警示朝廷应予以重视。总之,这一时期明人日本观具有以辨别“倭”与“寇”为主流、对日心态呈现矛盾性和受传统华夷观影响等特点,这些认知对明朝当时国家防御政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赵轶峰[4](2012)在《明代嘉隆万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2年04期)
赵轶峰[5](2012)在《明代嘉隆万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嘉靖元年(1522)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历时接近1个世纪,除了中间隆庆皇帝在位6年(1567—1572)之外,为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两位皇帝统治时期。这一个世纪间的中国历史颇有吊诡的意味:从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普遍繁荣的时代,其程度吸引了诸多史学研究者对这种繁荣的动因、属性、趋势进行研究,提出了种种解释;从国家政治角度来看,这却是一个逐渐失序的时代,在这个时期开始的时候,明朝的国家体系还相当有效,随后还能实施一些局部的改革,击败东南地区的倭寇侵扰,化解北部边防危机。到了这个时期结束的时候,明朝统治已(本文来源于《张居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2-06-08)
邵宪振[6](2012)在《嘉隆万时期内阁政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阁作为文官集团当之无愧的首领,在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内阁权力地位尤以嘉隆万时期最为突出。嘉隆万时期是内阁高度发展的典型时期。内阁设立的初衷是满足皇权专制需要的。然而,一种制度建立以后,并不能完全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就阁权与皇权的关系而言,阁权是依附于皇权的,阁权是为皇权服务的。但是阁臣对皇帝的依附以及辅佐皇帝、协理政事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阁臣可以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影响或者制约皇帝,无论是经筵日讲、召对还是密疏言事,阁臣都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以票拟为例,阁臣拒绝拟票则是对皇帝错误意见的否定,皇帝的旨意,内阁不同意,可以拒绝拟敕,可以执奏封还,对皇帝的乱作为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除此之外,阁臣还可以利用代皇帝起草遗诏或即位诏书的机会,借以贯彻个人治国理政的思想,以达兴利除弊的目的,对新即位的皇帝也不乏引导之功。嘉靖即位之前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嘉隆之际的高拱、隆万之际的张居正无不是利用新皇帝登基之际发布诏书来达到宣传贯彻自己治国思想的。并且嘉隆万时期的阁臣“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出现了像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一批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的内阁首辅。他们凭借着皇帝的器重或者是依赖将内阁的作用发挥推向了顶峰,从而也就使得内阁成为了皇帝手中一个很好的统治工具,在皇帝无力或者无心国家政务的时候,维持了整个明朝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行。阁权与宦权被赋予的目的都是皇帝为了维护其统治。它们与皇权共同构成了相互制衡的中枢权力机构。嘉隆万时期,因受到武宗朝刘瑾祸害朝政、世宗初内阁杨廷和极力打压宦官的先例影响,整个时期阁权相对宦权处于优势地位;然而阁权最终也没有取代也不可能取代宦权,司礼监宦官依然掌握着“批红”权,对国家事务的决策仍然有着很深的影响力。这也是高拱支持陈洪而张居正极力支持冯保的原因,因为只有内阁阁臣与司礼监宦官的关系相处融洽了才能更好地实现内阁的既定的政治目标。还有一点是必须要提到的,内阁权力的提升能有效地制约宦权的无限发展,嘉隆万时期内阁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阁权对宦权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制约,因而在这一时期整个国家的政治呈现出一种相对合理的状态。从明代政局走势看,阁臣专部权绝大多数时候主要是出于权力责任和辅政效能的需要,阁臣专部权的结果更多地体现了政局的较为平稳运行,而且从阁臣侵夺部权的程度看,应该说阁臣对部臣发号施令的多,真正掌管部权则属于比较特殊的情况。总的来说,明代政治运转的实际过程表明,阁臣专部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弥补了中央权力体制的缺陷,是阁臣发挥行政功能的大胆创新,有助于提高皇权统治效能,是一件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嘉隆万时期阁权对部权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是内阁有效地发挥其辅政职能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一时期的部院需要有内阁的调节与制衡才能在政治舞台上发挥其作用和功能。部院作为具体做事的行政机构和监察机构不具有决策权,相对而言只有内阁能代表部院的愿望和要求,因而部院从一定程度上说也乐于奉内阁为首。内阁内部首辅之争,是不可避免的,至于原因也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就没有发言权,因而首辅之争也是必然的。并且只有胜利者才能更好的领导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嘉隆万时期内阁首辅的更迭,一方面说明了这一时期政治人才的辈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内阁作为皇权的一种延伸其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然而无论首辅如何更迭,这一时期内阁的地位和作用都没有受到影响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5-20)
邵宪振[7](2011)在《试析嘉隆万时期内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内阁作为文官集团当之无愧的首领,在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内阁权力地位尤以嘉隆万时期最为突出。嘉隆万时期是内阁高度发展的典型时期。内阁之所以在嘉隆万时期有突出的发展,是有特殊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伴随着内阁地位的突出,内阁首辅独尊地位越来越显赫。内阁权压六部,内阁之中首辅地位高于次辅,次辅又高于群辅,首辅次辅将群辅视为自己的僚属,使得阁臣之间相互倾轧之风越来越强烈。(本文来源于《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张学亮[8](2011)在《明代嘉隆万时期时代特征与士大夫群体事功机遇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嘉靖、隆庆、万历叁朝,是明代社会由有序逐步走向失范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间段内,明王朝社会控制由紧密走向松弛,社会组织体系由严谨走向分化,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社会文化发展趋势由朴素走向开放、奢侈、浮华等等,一系列社会演变都在这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发生。国家政治也在这百余年时间里,逐渐运行在王朝政治循环发展的下行曲线上。(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07-15)
张真源,成伟[9](2010)在《明代嘉隆万时期的山西官员与边政》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嘉靖时期的北边形势土木之变后不久,蒙古瓦剌部内部发生矛盾。景泰二年(1451)春,也先追杀脱脱不花,景泰四年(1453)自立为可汗。景泰六年(1455),也先又被阿刺知院杀死,致使内部分裂,瓦剌部势力逐渐衰落。鞑靼部却从此强盛起来。当时鞑靼各部以孛来最强。成化元年(1465),孛来与小王子、毛里孩等先后进入河套地区,驻扎下来。成化六年(1470),癿加思兰、孛罗忽、满都鲁等部也入据河套,河套(本文来源于《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10-21)
袁斌[10](2009)在《略论嘉隆万时期对宗室政策的若干调整》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中期以来,由分封制引发的滥封冒封以及宗室人口膨胀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嘉隆万叁朝适时对宗室政策做出若干调整,完善继承制度,裁减宗室禄米和加强宗室管理等举措的施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宗室危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09年22期)
嘉隆万时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代内阁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到嘉隆万时期达到鼎盛,首辅制也在此时正式确立。内阁次辅伴随着首辅的产生而产生,是内阁中地位排名在第二位的阁臣。文臣通过特简或廷推进入内阁后,再凭借资历升职或皇帝直接提拔成为次辅。次辅在内阁中处于地位低于首辅,又高于其余阁臣的特殊位置。次辅在阁的职能与一般阁臣相同,但也有其特殊性。嘉隆万时期,内阁首辅用主票拟的方式把持朝政,与次辅以及其余阁臣的地位差距拉大,阁臣间的等级差别明显。历任次辅由于个人能力、所处环境、与皇帝和首辅的关系不同,其任职情况也不尽相同。次辅与首辅关系融洽、个人能力强,则任职期间在政治方面多有建树。次辅同期的首辅独裁柄权,个人能力又稍弱的,则对政事不敢有所评议,充位而已。内阁次辅与首辅是合作或对抗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次辅在阁辅佐首辅处理政务、协调关系,首辅与次辅亲密协作共同辅政。但随着地位差距拉大,为把控大权,首辅与次辅展开对抗和倾轧。次辅与皇帝的关系不定,与其自身性格、能力有关。有些次辅能获得皇帝的青睐,甚至依靠皇权取代首辅。有些次辅则未能获得皇帝赏识,地位屈于人下,甚至最终也只能以次辅致仕。司礼监与内阁是权力对立关系,一些正派的次辅不与宦官为伍,而有些次辅为了私利与宦官相勾结。言官对阁臣起监察制衡作用,但随着嘉隆万年间内阁权力的增大,部分言官趋附首辅或次辅,成为首次辅权力角逐的先锋。为了早日登上首辅之位,一些次辅奉承皇帝、勾结宦官、笼络言官,利用其势力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明代嘉隆万时期首次辅之间的倾轧,对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加重了明中后期的政局混乱和政治危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嘉隆万时期论文参考文献
[1].吴丹.明代嘉隆万时期贵州文化变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2].林潇雨.明代嘉隆万时期内阁次辅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3].杨晓燕.嘉隆万时期明人日本观研究(1522~1619)[D].江苏师范大学.2013
[4].赵轶峰.明代嘉隆万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J].社会科学辑刊.2012
[5].赵轶峰.明代嘉隆万时期政治文化的嬗变[C].张居正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
[6].邵宪振.嘉隆万时期内阁政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7].邵宪振.试析嘉隆万时期内阁特征[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
[8].张学亮.明代嘉隆万时期时代特征与士大夫群体事功机遇论析[C].第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9].张真源,成伟.明代嘉隆万时期的山西官员与边政[C].明代蓟镇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10].袁斌.略论嘉隆万时期对宗室政策的若干调整[J].黑龙江史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