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中量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集中量数,高中生,理解
集中量数论文文献综述
吴颖康,李凌[1](2011)在《上海高中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Watson统计素养叁层次框架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集中量数理解的3个水平"的思想框架,利用该框架编制的测试卷对来自上海某重点高中155名学生和某普通高中176名学生的测试和其中11名学生的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计算集中量数,能结合实际问题背景使用恰当的集中量数,但在对所使用的集中量数进行解释时有较大困难.这些学生对众数和平均数的掌握要好于中位数.重点高中学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水平在统计意义下显着好于普通高中学生.(本文来源于《数学教育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李凌[2](2009)在《高中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在参考Watson(1997)关于统计素养的叁个层次的理论以及Lajoie,Jacobs & Lavigne(1995)和Gal(2002)对统计素养认识的基础上,把高中学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划分了叁个水平。第一水平:能根据集中量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第二水平:在现实背景下能选用合适的集中量数的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第叁水平:在现实背景下能合理解释所用集中量数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理由。根据该框架,提出了四个研究问题,分别是:其一是高中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水平如何?其二是在现实背景问题中,高中学生选用平均数或众数或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水平如何?其叁在现实背景问题中,高中学生合理解释所涉及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水平如何?其四是高中学生对于集中量数的理解在年级、学校、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上海市某所重点中学155名学生和某所普通中学176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关于集中量数理解水平的测试,并选取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的主要发现是:1、对于是利用集中量数的定义和公式的直接运用的题目,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概念理解和计算过程中的错误。2、大部分学生都能选用适当的统计量解决具有现实背景的统计问题,3、在判断能否用某些统计量来描述一些具体问题上,学生的判断能力是非常高的。但是在说明选取该统计量的理由的时候,说服力不够。4、平均数依然是学生描述数据平均水平的“第一选择”,对于还能用中位数或众数来描述数据平均水平的方法,也更多的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条条杠杠“,并非实际运用的结果。5、随着题目水平层次的递增,学生答题的空白率也在递增。6、从研究的数据中可以发现,高中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在学校有显着差异,但是他们在年级和性别方面无显着差异。论文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教学上的建议:1、教师必须改变态度,充分重视统计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注重统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2、在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叁种集中量数之间的关系和适用条件。3、由于在研究中发现高中生在解释选用集中量数的理由时有较大的困难,建立教师多注重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包括笔头和口头的交流)。4、教师平时应与学生多一点互动,多一点深入接触,从而能发现学生在理解集中量数中所发生的典型错误,并能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11-01)
董毅[3](2006)在《集中量数的一些注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常用的几种集中量数的特征与联系。(本文来源于《统计教育》期刊2006年12期)
左良成[4](2001)在《浅谈社会经济统计中的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一般水平 ,代表着这种现象的集中发展趋势 ,我们采用集中量数指标来表现 ,如算术平均数。然而要判断和说明这个发展趋势的代表性强度如何 ,则必须从另一个侧面对它的离散趋势进行研究 ,以补充、辅助说明该集中量数指标质量 ,一般我们采用差异量数指标来表现 ,如标准差。因此只有把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结合起来进行 ,才能使我们对现象认识的更深入、更科学。(本文来源于《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6期)
顾荣炎[5](1994)在《描术统计之二:如何寻找反映一批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集中量数》一文中研究指出每次考试后,学生想尽快知道自己的成绩,老师想快点了解所教班级的成绩情况;教导主任和校长想知道整个年级成绩情况。和学生不同,老师和学校管理人员面对的是整个班或整个年级的成批数据,因而就需要寻找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出来。我们通常所说的班平均分数、年级平均分就是这样一种代表数,它能很好地反映整个班级分数或整个年级分数的集中趋势。能反映一批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数还有中位数、众数等。它们各有各的用途,使用最广泛的是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X。中位数记为 Mdn,众数记为 M_(?)。例1:某私营厂招工,有人应聘,厂长介绍说该厂(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小学版)》期刊1994年05期)
王辅湘,王群健[6](1985)在《笫二讲:教育统计数据的整理与集中量数》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数据的整理我们在教育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活动进行观察,对学习质量进行测定,对教学效果进行测量,便会接触一些数值,这些数值在统计学上称为数据.数据是进行教育统计的原始资料,必须真实可靠.统计工作的第一步,是根据统计目的确定所要收集的有关数据,并进行收集.数据来源于观察记录、测验成绩、实验档案及统计报表等方面.收集数据要依靠有目的、有成效的调查.调查的方式有全面调查、部分调查或抽样调查.(本文来源于《湖南教育》期刊1985年10期)
集中量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在参考Watson(1997)关于统计素养的叁个层次的理论以及Lajoie,Jacobs & Lavigne(1995)和Gal(2002)对统计素养认识的基础上,把高中学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划分了叁个水平。第一水平:能根据集中量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第二水平:在现实背景下能选用合适的集中量数的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第叁水平:在现实背景下能合理解释所用集中量数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的理由。根据该框架,提出了四个研究问题,分别是:其一是高中学生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水平如何?其二是在现实背景问题中,高中学生选用平均数或众数或中位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的水平如何?其叁在现实背景问题中,高中学生合理解释所涉及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水平如何?其四是高中学生对于集中量数的理解在年级、学校、性别上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来自上海市某所重点中学155名学生和某所普通中学176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关于集中量数理解水平的测试,并选取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研究的主要发现是:1、对于是利用集中量数的定义和公式的直接运用的题目,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但是也会出现一些概念理解和计算过程中的错误。2、大部分学生都能选用适当的统计量解决具有现实背景的统计问题,3、在判断能否用某些统计量来描述一些具体问题上,学生的判断能力是非常高的。但是在说明选取该统计量的理由的时候,说服力不够。4、平均数依然是学生描述数据平均水平的“第一选择”,对于还能用中位数或众数来描述数据平均水平的方法,也更多的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条条杠杠“,并非实际运用的结果。5、随着题目水平层次的递增,学生答题的空白率也在递增。6、从研究的数据中可以发现,高中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在学校有显着差异,但是他们在年级和性别方面无显着差异。论文最后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教学上的建议:1、教师必须改变态度,充分重视统计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注重统计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2、在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叁种集中量数之间的关系和适用条件。3、由于在研究中发现高中生在解释选用集中量数的理由时有较大的困难,建立教师多注重培养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包括笔头和口头的交流)。4、教师平时应与学生多一点互动,多一点深入接触,从而能发现学生在理解集中量数中所发生的典型错误,并能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中量数论文参考文献
[1].吴颖康,李凌.上海高中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J].数学教育学报.2011
[2].李凌.高中生对集中量数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董毅.集中量数的一些注记[J].统计教育.2006
[4].左良成.浅谈社会经济统计中的集中量数与差异量数[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5].顾荣炎.描术统计之二:如何寻找反映一批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集中量数[J].上海教育(小学版).1994
[6].王辅湘,王群健.笫二讲:教育统计数据的整理与集中量数[J].湖南教育.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