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密兰(邯郸市第二十六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1.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即给学生创造存在问题的情境,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愿望与渴求,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从而启发他们的思维积极性。例如我在讲"工业革命"这一课时,就问学生"如果在大约200年前,你是一位资本家,你的工厂由于使用蒸汽机作动力,生产的产品堆积如山,你最好应当使用什么交通工具把这些产品运出去销售呢?"学生结合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就会回答:"汽车和火车"。通过对贴近人们实际生活的问题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学会解释实际问题的欲望和渴求,因而促进了积极的思维。
2.创设历史情境
新课程理论倡导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但由于初中生的逻辑抽象能力落后于形象思维,而且历史作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具有不在现时的抽象性,因此创设历史情境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要点和重点。更重要的是,历史情境不仅能够复原历史场景、再现历史人物、呈现事情发展、倒置时空顺序、展现历史进程,而且具有很强的问题探究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体验,而且能够引导其主动思考。
既然历史情境是衡量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那么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来创设历史情境呢?我认为教师应当首先深度解读历史史实,在有着自己独到思考的前提下,总结归纳出一些经典的问题,提供给学生来感受与思考,而不是随心所欲、泛泛而谈地将一些无可置疑或者过于艰涩的问题丢给学生,任其去折磨和消化。其次,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和年龄特征,他们是否对这些史实有足够的了解或者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有掌握了这些,教师在设置情境时才不会停留于表面,去作凌乱散漫的、毫无意义、漏洞百出的探讨,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才会转换到情境的逻辑性和深入周全上来。
以初二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为例,我认为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先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展开及其历史意义等重点难点,而不应对于土地条例条款的逐条分析。确定问题情境之后,教师应当设身处地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关于土地改革,学生可能知之甚少或者完全不知。
鉴于此,教师不必绕开这一实情避而不谈或者进行照本宣科地讲解,相反他可以巧妙地设置情境;你对土地改革知道多少?分别有哪些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它有何意义?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去询问长辈亲人及邻居,以达到对这一背景的熟悉。如此一来,不熟悉的史实会随着调查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情境的设置并非大都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它需要教师的启发点拨。因为情境的设置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畅所欲言,但是毕竟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构架、思想认识还有待提高,需要教师来加以引导和深度解读,否则情境的设置将不但背离应有的效果,而且沦落成为学生叽叽喳喳的闲谈,既浪费时间,又失去效用,无疑就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封建土地制度、太平天国运动、新民主主义胜利等来加以引导和对比,以增强史实的联结性和差异性,启发学生比较和思考。
3.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因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在讲述“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时,我不直接提出“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是什么?”让学生思考,而是先对已经学过的关于“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这一知识进行复习。经过这一复习,学生显然会对"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产生疑问,学生发现问题后,由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出结论:南京国民政府北伐的性质实质上是新旧军阀间争夺地盘和统治权的战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总之,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环节。
4.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思维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问题。例如在讲解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着重教给学生如何分析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与影响等,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掌握了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抽象和概括能力。
特别是要积极实践探究体验式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主张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自身体验的同时,教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历史作为一种人文教育,其作用不仅限于智力开发和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人们历史地、全面客观地看待世界。作为未成年人,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切身体验都来自间接经验的学习和接收,因此历史观的传授就提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紧急日程之上。但这一日程不是仅凭填鸭式的灌输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切身体验,才能转变成为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在相对静止的历史学科中引导和教会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加以完成。首先,教师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挚生动地讲述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动人故事、悲壮场景、慷慨命运,通过生动感性的语言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其次,教师应当运用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方式再现历史,使其感性、真实、生动、简明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在刺激学生感观的同时,启发学生想象与思维,进行探讨科研能力的训练。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调查走访、安排课堂讨论、辩论、课后小论文和感想撰写等方式加强学生的体验,并将这些环节的成果纳入中期考核的标准。如讲解《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56个民族的不同地域分布和风俗民情将学生带入民族多样、国家统一的氛围中,在让学生感知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后,又结合近年发生的新疆、西藏暴力事件,引导学生在现实具体的实际情形中思考这些事件后面的原因、误区和解决方案,使其从"旁观者"转化为"当事者",在培养他们关注时事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民族情怀和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