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资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推动农资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一、促进农资系统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论文文献综述)

侯玉龙[1](2021)在《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看新疆。近些年,国内棉花生产成本快速增长,速度远高于美国、印度等主要棉花生产国家。中国棉花受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较大,棉花生产成本与价格呈现互相矛盾的趋势很难突破,高成本与低价格的双向挤压下,植棉农户的赢利空间逐步收窄。目前新疆棉花生产在资源约束价格竞争压力下背景下面临的高成本-低收益,高进口量-高库存量,高价格等的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通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升棉花产业竞争力无疑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新疆棉花产业生产环节的视角,探讨降成本路径,以此达到棉花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目的,研究重点在于棉花生产要素在种植规模变动下的不同植棉规模下的投入产出规律及生产要素的规模报酬,分析棉花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不同植棉规模下生产要素对棉花产量增加的贡献程度,破解棉花高成本—高价格-低收益的困境,以此合理规划要素投入组合,以及棉花生产降低成本的依据,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决策指导。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新疆及兵团棉花面积产量与规模变化情况,棉花生产资源约束环境,棉花的高成本、高价格压力与困境;以及运用Eviews8.0软件,定量分析户均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度,运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产成本最低收益最佳的植棉要素投入组合。在此中间发现棉花生产投入边际报酬递减的要素,探讨投入较低,收到较高的要素,寻找降低成本的依据。研究得出结论:(1)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变动趋势符合规模经济原理;棉花生产效率总体下降,从2005年以后,出现棉花生产要素成本增加幅度较大,2015年以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促进了棉花产量的增加,不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造成资源浪费,增加了棉花的成本。(2)新疆农户棉花单位面积收益存在适度种植规模;户均4.67~5.33公顷为新疆农户棉花单位面积收益最优规模区间,植棉面积与农作物种植面积比例越大,棉花生产效率越高,植棉面积与生产效率为正比;(3)农户棉花种植规模达到3.56公顷后,单位面积成本呈上升趋势,为成本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表明户均植棉面积3.56公顷是新疆农户棉花成本的最优种植规模。(4)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规模经济特征明显;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差异明显,在新疆农户棉花生产要素投入中,土地费用、雇工费用、化肥和水电费、机械作业费投入所占成本比重大。(5)三种农业投入要素中,土地要素的产出弹性最大,表明决定收入水平最为关键的要素是土地投入,拥有土地面积的优势也就有了发展棉花适度规模种植的优势。户均棉花种植规模在2.5~4.5公顷时,土地费用、机械作业费、水电费、雇工费用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大;户均棉花种植规模在7~10公顷时,化肥投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大。而农药、地膜、滴灌带、种子等物质要素投入未反映出适度规模的趋势。(6)棉花成本受资源环境约束严重;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程度较高,土地租金高、雇工费用及机械作业费高;化肥施用量大,棉田灌溉水电费用高,是降成本的生产要素减少的途径。研究得出新疆棉花生产主要降成本路径有:(1)提出棉花降成本国际经验借鉴;中美棉花生产成本差异及降成本借鉴、延缓或避免成本差异继续扩大的经验借鉴、减少成本差异较大的技术需求。(2)不同植棉规模降成本方案;不同植棉规模的棉花要素增减降低成本、节本增效的最适植棉规模、新疆户均植棉成本最低的植棉规模确定。(3)农户棉花生产环节成本降低方案选择;棉花田间管理方案;推广无人机喷药降低人工喷药成本方案;降低棉花采收阶段成本方案;精准智能水肥投入降低物化成本方案;优化耕地布局方案、产生棉花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提出棉花生产降成本的政策建议,一是从优化植棉规模,优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种植;二是提高机械使用效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价格稳定;四是“棉花补贴+价格保险+期货”多举措稳定棉农收益;五是完善我国棉花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等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五项政策建议及农户视角的棉花生产对策,降低棉花生产环节成本,提高收益,以增强棉花的价格竞争力,缓解棉花种植面积萎缩的压力,为棉花种植户的生产决策提供参考。

郑川[2](2019)在《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改革,尤其是农产品价格政策改革。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2019年初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6年聚焦“三农问题”,依然将农产品价格政策放在了重要位置。如何让市场在农产品价格上发挥正确的作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是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关键所在。然而,当今国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震荡,国内玉米、大豆等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且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国家的安全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值得探讨。因此,基于我国国情,正确理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实施背景、历史演进、政策效果,可以使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扬长避短,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充分利用价格政策对我国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一是研究中国从古至今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探索、当代政策的效果,以及国外政策的对比。二是梳理我国农产品政策的问题,探索政策改进的可能性。三是优化农产品市场价格政策,为政府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参考。本研究针对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及受之影响的农民收入波动、国家粮食安全和市民消费成本上升等问题,在探索国内农产品价格政策演进的基础上,研究国家和市场在价格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和效果。具体结构:首先,提出当前世界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下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总结学者在农产品价格及其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随后,研究中国古今在农产品价格政策上进行持续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方法,对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包括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同时,选取发达、中等发达国家为对象,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在农产品价格政策实行的背景、产生和发展。最后,研究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和具体优化建议。为达到研究目标,本研究涉及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定量分析法,通过双重差分法建立模型,分析我国农产品中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选取数据交络模型方法计算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二是通过历史分析法,深入分析中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背景、产生原因、目的、产生过程、框架体系、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三是政策分析法,探索价格调控政策产生的原因,评价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效果,对国内外政策进行筛选,以探索新的政策方案。四是以比较法,从中国古代与当代之间、国外国家之间、中外之间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从而为系统、全面理解政策、改进政策提供有益启示。五是采取机制设计法,通过设定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总体目标,把价格调控政策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最终寻求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价格调控目标的最佳政策组合。主要结论包括:一是充分肯定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原创性的古代理论和实践,以及当代政策的斐然成果。通过梳理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我们发现,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了一系列原创的理论,也形成了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前者是理论的一般,后者是理论应用。这些中国原创的理论、方案、政策在农业价格管理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贡献了中国智慧,需要我们继承、发展,推陈出新,也给后人这样的一些启示。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只有根植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发展,才能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中国人的应有贡献;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连续调整与边际改进,才能实现中国粮价的持续稳定;从历史与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外市场变化中找准定位,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二是通过定量方法评价发现,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实施的8年间,确实显着提高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地区的玉米价格。由于主产区农民收入中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玉米,玉米价格的提升意味着农民收入的增加。该政策对玉米价格提升幅度为每50千克8.084元,以2015年为例,可使农民增收161亿元。增收会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粮食产量来看,我国2015年粮食总产量比2007年增加了1.19亿吨,主粮玉米增产0.72亿吨,占粮食增产的六成。玉米产量的增加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连增”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随着临时收储政策的持续实施,我国玉米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包括玉米市场价格被扭曲等问题。三是我国实行的农业补贴是非常有效的,但存在效益递减的趋势。综合效率均能达到0.9以上,说明农资综合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的相继推出和额度的增加,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提高粮食产量、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补贴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开始减弱,政策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但下滑程度并不明显。各年度农业补贴在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益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中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和细化,提高财政补贴效率,包括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功能,以及分区域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四是国外价格政策方向调整较大。通过分析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等发达国家经验,以及巴西等典型中等发达国家的主要做法,发现国外农业补贴程度不降反增。政策方式从价格补贴转向收入补贴,政策目标从生产支持转向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政策对象从高保护普惠政策调整为支持创新、专用性、高附加值和多元化的农产品。五是加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要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制定政策时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根据国家和市场的关系分层次安排制度。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按照WTO农业规则,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价格支持以价补分离形式开展,支持价格损失保障补贴,以市场为主、国家政策为辅开展定价。补贴政策以支持地力保护、藏粮于地的政策目标为主。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发挥市场主体活力,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价格优势,推动我国农业稳步向前发展。主要的创新点和见解:一是补充农产品价格政策在历史研究上的不足。指出中国在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上的重要地位,通过梳理我国价格管理的历史演进,验证中国在农产品价格管理上形成的一系列原创理论,以及一系列与时俱进的稳定农产品价格和保障主粮供给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政策。具体政策包括轻重理论、平籴论、常平仓、青苗法等原创性政策。二是从农产品价格的角度丰富国家理论和市场理论。由于农产品价格政策过度干预市场容易产生市场紊乱和调控时滞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制定政策时就需要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对农产品价格这一极具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研究,更加深刻的理解国家与市场的理论关系。将市场与国家放在同一层次研究两者关系,在经济运转中本质上研究政府与企业、家庭、个人的关系。三是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提出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建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做到四个经济主体的利益平衡,核心和关键是保障粮食供给与价格稳定。要统筹各项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逐步削减农产品的价格支持程度,转向收入补贴政策。需要逐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革土地制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从根本上提高价格竞争力。

刘妮雅[3](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枣树是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而枣产业已经成为全国两千万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发展枣产业对于带动贫困山区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我国发展木本粮油的战略,枣产业作为五大木本粮油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其还具有保障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作用。中国枣产业发展从迅速崛起到开始遭遇发展困境,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2000年后中国枣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枣受到了消费者青睐,市场价格被推升至历史最高点;随着产量迅速增加,市场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了扭转,价格也随之急速下降,至此枣产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解决枣产业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背景下,以中国枣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对枣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找出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今后中国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变化情况,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当前的供过于求本质上是供求结构性失衡,即低端产品供过于求、高端产品供不应求,而市场有效需求并未真正得到完全满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新疆枣产区带动下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张使得消费者对枣产品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产量继续增加,消费需求结构开始升级,中高端需求显着增加,而供给结构并未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了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为了解决枣产业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首先需要从供给侧层面解决生产和流通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国枣产业生产情况看,生产呈现高度集中化和区域化的特点,生产重心已从传统枣产区转移至新兴枣产区新疆。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枣产区的生产成本收益得出,新疆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但也存在品种结构单一、地区发展不均衡、人工成本偏高、土壤质量退化等问题。传统枣产区虽不具有发展生产的绝对优势,然而种植枣树仍具有比较优势,亟待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创新生产发展思路,通过特色发展实现传统枣产业生产的转型升级。另外,本研究通过分析中国枣产业的流通模式得出,当前枣产业存在组织化程度低、传统流通模式单一主导、流通效率不高、利润分配不均衡等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和产业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流通主体间利润的合理分配。在当前流通模式下,本研究采用季节调整法和HP滤波法深入剖析了枣的市场价格变化规律,得出市场价格呈现整体下滑、规律性波动的特征,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周期性波动规律呈现出波动频率逐渐增高而波幅逐渐减少的特点。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消费者个体特征、消费行为和消费态度等需求特征,采用交叉因素法初步分析了消费者特征和偏好与枣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消费需求主要因素,得出消费者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收入均会影响其对枣产品的消费,而知名品牌产品、精深加工品和绿色有机产品更加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在分别研究中国枣产业供给和需求的基础上,本研究将枣产业供给和需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预测了不同消费结构下未来市场需求量,将其与供给量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枣产品消费仍具有较大发展潜力;通过对枣产业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分析得出,从根本上解决市场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最有效的措施即为枣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而言,中国枣产业要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增加供给”三步走的战略逐步实现长期供求均衡。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优化枣产业区域布局,各枣产区根据自身优势寻求特色发展;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发展生产,加大对科技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市场流通体制改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完善利润分配机制,大力支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开拓国际市场,弘扬中国传统枣文化;强化枣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政策支持的效率。

耿仲钟[4](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李尽梅[5](2017)在《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文中指出棉农是棉花种植的主体,鉴于新疆棉花产业生产资料不断上涨,拾花费用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上升,比较效益降低,棉农需要不断提高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收入。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设备落后,加工产能过剩,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新疆棉花高产的加工需要。由于收储政策实行三年,国内外棉价差不断加大,棉纺企业原料价格高居不下,企业亏损严重,为了抵抗市场风险,棉农与加工、棉纺企业在经济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进行利益联结,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用组织制度创新理念,组织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棉农参于组织化的程度。理论界与实践已经证明,为了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棉花产业在寻找组织模式上的创新,以解决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新疆的棉花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主要有哪几种?哪些因素会对棉农的收入产生影响?不同的生产、加工模式有不同的效率?这些问题成为本文研究所需要探寻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将根据农业产业链管理理论,从农户和企业的视角对新疆地方棉花生产、加工组织模式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促进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研究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研究内容一:简要介绍我国及新疆棉花产业生产、加工、纺纱总体发展现状。首先阐述了我国及新疆棉花产业的总体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新疆棉花产业的生产、加工、纺织的现状,为研究不同产业经营主体的组织模式与效率做了铺垫。研究内容二:棉农参与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及效率的实证分析运用农户行为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以新疆403个棉农的调研数据为基础,研究棉农参与合作社、企业订单、企业生产基地、自由交易四种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反映农户的组织化程度。通过棉花的成本收益四种模式比较分析合作社的棉农纯收入最高。结合典型案例对棉农参与乐源合作社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笔者的研究思路,提出以下观点:参与合作社的农户纯收入在四种模式中处于领先地位,与企业签订单的农户纯收入次之,企业生产基地的农户仅仅高于自由交易的农户纯收入,自由交易的农户纯收入排最后。研究内容三:棉花加工企业参与不同产业组织模式与效率的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利用新疆60个加工企业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加工企业参与企业生产基地、供销社、种棉大户、订单生产、自由交易五种组织模式;分析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具有生产基地的加工企业收益最好;运用60个棉花加工企业的调研数据,构建DEA模型对不同组织模式棉花加工企业的效率进行研究。运用典型案例对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经营的加工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分析新疆地方轧花厂的链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采用DEA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不同组织模式的加工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提出以下观点:新疆地方参与组织模式的轧花厂能够获得比不参与组织模式的轧花厂更高的经济效益。参与企业生产基地的轧花厂效率排第一,供销社的轧花厂的效率排第二;与企业签订订单的轧花厂效率排第三,与农户自由交易收购棉花的轧花厂效率排第四。研究内容四:对棉纺企业不同的产业组织模式及效率进行分析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和企业绩效理论,运用36个棉纺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进行分组为有生产基地和轧花厂的棉纺企业、仅有轧花厂的棉纺企业、自由交易的棉纺企业。分析棉纺企业不同组织模式的优势与劣势;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有生产基地和轧花厂的棉纺企业收益排第一,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并分析其原因;运用36个棉纺企业的实地调研数据构建DEA模型对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的效率进行分析,运用典型案例对生产、加工、纺纱一体化的棉纺企业进行了重点研究。本章分析新疆地方纺织企业的链接对企业经营效益的影响,采用DEA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不同组织模式的纺织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提出了以下观点:拥有生产基地的纺织企业效率最高,有加工厂的纺织企业效率排第二,独立的纺织企业效率最低。研究结论一、通过对棉农参与四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鼓励棉田向植棉能手集中;改变土地细碎,分散种植,个体经营的传统种植方式,提高棉农的组织化程度,棉花合作社是农户参与组织模式的首选,通过土地入股,联耕联种,托管等方式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推动棉花合作社的发展,种植棉花优良品种,扩大优质细绒棉的种植,提高棉花质量和品级。积极与加工企业链接,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使用先进技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户收入。因南北疆地区差异大,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当地的组织模式。研究结论二、通过对加工企业四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有生产基地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一,供销社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二,与订单生产的加工企业效率排第三,与农户自由交易的加工企业的效率排第四。按照棉纺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加工,提供了价格合理的优质原棉。加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减少加工企业的数量,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生产效率,实现规模经营。棉花加工企业与棉农利益紧密链接,保证棉花的收购数量与轧花质量。研究结论三、通过对棉纺企业三种组织模式与效率分析,生产基地和轧花厂、棉纺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与效率最好,一体化经营节约交易费用,稳定经营环境。棉纺企业在纺纱环节后必须增加织布、服装、销售环节,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完整的棉花产业链,提高抗风险能力。一般的棉纺企业与棉农、加工企业无论是部分产权一体或契约链接,按照棉纺企业对原棉的要求,加工企业与棉纺企业签约,然后再与棉花合作社签约,由合作社组织生产经营,种植棉花交给加工企业加工、销售,三者实现利益的紧密链接。只要有链接的需要,合作的愿望、合作的能力,相互交流、沟通、协调,就能合作共赢。南北疆条件不同,根据实际情况,酌情选择适宜的组织模式和效率。

蔡俊煌[6](2012)在《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文中指出全球经济一体化下,全球市场竞争已进入定价权博弈的时代。全球涉农产业所呈现的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态势无疑是研究当前国际定价权和国内自主定价权问题的逻辑前提。定价权的博弈已成为产业安全的新常态,是一种竞争综合实力和规则制定权的博弈,实质上更是各利益主体间的战略博弈。在开放大格局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受控或缺失、国内自主定价权不断弱化已成为众所周知的显性现象,正危及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的价格安全和产业利益安全,正成为一种涉农产业安全的新常态。我国不论作为产业链上游的资源或初级原料的供给者或购买者、产业链中游的生产者、还是产业链终端的最大消费者,都不拥有定价权,如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品的主要供给者,还是作为全球钾肥、大豆、棉花等涉农战略性商品的最大需求者,但都只能是国际交易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这表明我国涉农产业在国际分工格局中被锁定于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大部份产业利益被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受到剥夺,陷入了定价权丧失或弱化的产业安全困境。为此,本论文从全球视野、涉农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展开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安全理论、寡头垄断理论、全球价值链治理与经济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的理论分析、总体和个体相结合的实证研究、典型的案例研究、技术路线法等主要方法,从国际定价权、国内自主定价权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三个方面,来剖析我国大宗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环境、现状、表现形成、定价机制、影响因素和深层成因等,并从创新健全理论体系、国家战略、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规则等主要方面提出对策与建议。本文从阐明研究的意义、目标、方法、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方面开始,梳理并评述了产业安全、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与全球价值链等相关文献资料,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第三章,阐析研究理论基础并界定相关概念。分析产业安全和定价权问题的各自逻辑前提及两者间的关系,侧重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定价权问题的相关基础理论,并指出关于定价权研究存在的误区。第四章,全面分析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环境、现状及表现形式。研究发现,不完全竞争和寡头垄断已是全球涉农产业的市场大环境,即全球涉农产业已从一国集中走向全球寡头垄断,从涉农寡头布局高附加值战略环节到联合治理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这成为涉农定价权问题的逻辑前提;在对外开放大格局下,各种定价权问题已成为我国涉农产业安全的新常态。第五章,分析研究了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结果认为,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的研究除了包括常见的在国际贸易环节的谈判定价机制和以期价为基准的现货交易定价机制外,还应包括一国国内的自主定价机制(如,政府调控下的市场主体定价方式)和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机制。第六章,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钾肥定价权博弈的典型案例研究,全面分析了基于期货定价和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国际定价权问题的研究结论基本已趋于一致,即影响国际定价的各种因素大都会通过影响国际期货价格来影响现货价格,且美国的CBOT和ICE主导了基于期货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际定价,其价格溢出效应已强势作用于我国国内的期现货价格。全球供方/需方垄断和是影响我国钾肥等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第七章,着重运用协整分析、方差分解分析和VAR分析等定量方法和比较分析法来实证研究外部因素对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对涉农战略性商品的总体(以农产品总体价格为例)实证研究和个体(以猪肉价格为例)实证研究的结论均表明,国际因素的影响在增强,而国内因素的影响在减弱,进而揭示出国内自主定价权在外部因素的冲击下正呈现弱化态势。另外,源自不同冲击路径(贸易传导、FDI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国际因素的影响也正不断削弱我国自主定价权。第八章,采用理论分析、路径图解法(技术路线法)、实证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考察、揭示全球性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路径。结果表明,当前,对中国涉农产业价值链的战略性布局和联合治理正是以美为主的涉农寡头进行全球扩张的战略重点,攫取经济租或定价权收益、分享我国经济高增长成果是其战略目标。第九章,侧重从战略层面来揭示我国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深层成因。研究认为,深层外因主要体现在:旨在攫取“经济租”的涉农垄断寡头的战略行为、扭曲国际定价的美国涉农战略性制度安排、国际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农产品日益金融化和WTO农业协议的不平等等五个方面;深层内因主要体现在:战略性障碍、理论性障碍、涉农产业层面的制约、市场主体层面的制约、多层面的协同性障碍等五个方面。第十章,提出破解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弱化困境的对策,旨在提升产业安全度。基于上述定价权缺失的影响因素和内外深层成因的分析,对策建议着重包括打造一批有定价优势的世界级涉农市场主体,创新健全产业安全理论体系、涉农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正和博弈规划、战略储备体系和供需平衡机制、进出口调控和行业协同机制、期现货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反垄断法等八大方面。第十一章,结论与需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对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需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创新点:尝试从全球视野、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涉农产业大系统和纵向关联的逻辑来全面研究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首次明确将自主定价权纳入并拓宽了产业安全的内涵;分析并提出定价权缺失或弱化成为我国产业安全问题的新常态,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博弈实质上是一种战略性博弈。尝试将囿于国际定价权的研究拓展到国内自主定价权、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三个方面来全面剖析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所面临的定价权问题;尝试以全球价值链治理和经济租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作为新的理论视角来分析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定价权问题;同时,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也为从宏观经济景气变动的角度来考察问题的提供了新视角。

肖文兴[7](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王永德[8](2009)在《基于中美比较视角的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年世界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中国农产品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之一,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使中国农产品贸易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应对机遇与挑战、克服危机影响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全面深入的评估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绩效、潜力与影响因素,进而就如何把竞争力潜力转变为好的竞争力绩效提出有针对性的实现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国内已有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在翔实的文献综述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定义,构建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竞争力潜力和竞争力实现三层次的概念框架和相应的评估指标,竞争力绩效的主导评估指标为市场份额和盈利性,效率作为盈利性的参照指标,竞争力潜力的主导评估指标为成本和质量指标。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各自农产品出口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变动趋势相反,对各自农产品出口贡献截然相反。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为中国农产品出口做出了积极贡献,而美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下降给其农产品出口带来了负面影响。对中美两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日本市场、中美国内市场等不同市场的市场份额和盈利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并参照效率指标,揭示了中美两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绩效及其动态变化。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指标显示,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与美国农产品相比差距很大;但农产品出口市场份额获取指数指标则显示,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绩效呈改善趋势,与美国的差距有望缩小。基于成本和质量指标对中美大米和小麦等6种农产品在日本市场、中美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潜力进行评估比较,结果表明,就不同市场而言,中美两国均拥有国际竞争潜力较大的产品,优势产品数量差距不大。从生产和流通两个环节识别对比中美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其中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包括:种子、农资、机械与能源、水资源、资金、劳动力、土地、税收与保险、经营管理、科技和农业补贴政策11种因素;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包括:国际运输和保险、国内运输和营销2种因素。最后在识别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机制。对于具有国际竞争力潜力的农产品而言,其竞争力实现机制主要依赖于流通环节的国际市场推广与营销,但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成本和质量控制会进一步强化其竞争力潜力;对于不具有竞争力潜力的农产品而言,其竞争力实现机制则首先依赖于生产环节的成本和质量控制,而后同时也依赖于流通环节的成本质量控制与国际营销。通过构建概念框架和评估指标,从中美比较视角,对中美两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初步回答了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于农产品出口的贡献有多大,竞争力绩效表现到底如何,哪些农产品具有竞争力潜力,未来如何实现好的竞争力绩效等现实问题,同时也为国内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李铜山[9](2008)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作为一个“天大的事”,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高度重视和急切解决的问题。就中国来说,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食品安全生产重于泰山。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的事实,政府相关政策措施成效不够明显的情况,以及笔者的调查都表明,目前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方面正面临着高关注度、高期望值与低发展水平、低满意度并存的不和谐状况,已经凸显出监督管理、信息披露、质量追踪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而要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问题,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个案治理,而需要从根本上分析和反思。通过分析和研究笔者发现,中国还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其症结之所在,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长效机制和完善的支撑体系。也正是基于此,本论文借助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无缝隙组织理论等多种理论,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反馈相结合、案例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和研究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全面拓宽相关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积极探寻中国推进和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路径取向和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10章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结构安排和基本内容如下:第1章为导论。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评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指出了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深度分析之不足,以及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之匮乏,点明了要在明确研究思路、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问题开展深度分析和专题研究。第2章为理论研究。主要诠释了与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相关的一些概念,介绍了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博弈论、机制设计理论、无缝隙组织理论等理论基础,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内在机理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为。中国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支持。第3章为现状分析。主要阐述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洞察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现状,剖析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和风险因素,论述了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及致因分析,找出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还缺少完善的支撑体系和健全的长效机制,进而说明必须将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作为推进中国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当务之急。第4章为市场失效分析。主要进行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外部性问题分析和公共物品问题分析,在运用相关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进行解析和阐释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不良后果和应对措施,阐明了这些问题同时存在且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进而揭示出中国要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引入非市场化的政府监管手段。第5章为博弈分析。主要进行了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合法安全生产者与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行为、政府执法者与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洞察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中各方利益的着眼点,阐明了各种参与者行为方式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不同影响,还进行了一些理性化的思考、讨论和启迪,进而揭示出中国要推进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由政府出面强化监管。第6章为国外借鉴。主要阐述了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做法、基本评价、理念和启示以及经验借鉴,查找了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中的明显缺憾,以便洋为中用地学长补短。第7章为长效机制建设研究。主要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各种长效机制的涵义和设计要求,列举了国内试图形成这些长效机制的典型个案,解析了这些长效机制的设计目的或目前存在问题,阐述了这些长效机制的建设途径,力争形成一些隐性化、制度化了的方法,使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长久的生机和活力。第8章为支撑体系建设研究。主要阐释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各种支撑体系的涵义和设计目的,分析了支撑体系构建与长效机制设计之间的照应关系,阐明了现实中存在的缺憾,提出了各种支撑体系的建设思路,力争形成一些显性化、系统化了的构架,使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具有支撑的强劲和坚实。第9章为案例分析。主要以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为例,介绍了示范区概况、建设路径选择、建设运行模式和建设成效,透视了示范区建设运作情况,说明了示范区建设运行模式正是在设计和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示范区建设路径选择正是在构架和建设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从而为本论文的主题观点提供佐证实例。第10章为结论和建议。主要归纳了本研究的重要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运筹科学的建设规划,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促成明晰的协调体制,探索耦合的监管方式,寻求创新的发展思路,实施得力的配套措施等。最后,还进行了研究总结,指出了有待进一步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本论文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研究宗旨,争取在研究视角、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等方面都有新创意。归纳出来,本论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有所创新:一是从新的研究视角为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架构了新的研究框架:二是全面构建了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博弈分析体系;三是系统地提出和阐释了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的构想及方略。

张永埔[10](2006)在《满怀信心 迎接挑战》文中提出

二、促进农资系统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促进农资系统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业降成本研究概述
        1.2.2 棉花降成本研究概述
        1.2.3 棉花成本及收益研究概述
        1.2.4 棉花生产要素投入效率研究概述
        1.2.5 棉花生产资源约束条件和价格竞争力压力研究进展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规模效益
        2.1.2 边际报酬规律
        2.1.3 资源约束
        2.1.4 价格竞争
        2.1.5 改革成本
    2.2 相关理论支撑
        2.2.1 规模经济理论
        2.2.2 规模报酬理论
        2.2.3 成本收益理论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分析法
        2.3.2 深度访谈法
        2.3.3 问卷调查法
        2.3.4 定量分析法
第3章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3.1 棉花主产国棉花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3.1.1 世界棉花主产国棉花产业政策差异
        3.1.2 世界棉花主产国植棉成本差异
        3.1.3 中国棉花进出口及国内棉花供需分析
    3.2 新疆棉花产业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3.2.1 新疆与全国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3.2.2 新疆各地区棉花生产布局
        3.2.3 兵团各师市植棉规模及产量变化
    3.3 新疆棉花生产资源约束条件分析
        3.3.1 新疆水资源约束分析
        3.3.2 耕地资源约束分析
        3.3.3 劳动力成本上升约束
        3.3.4 环境和效益约束分析
        3.3.5 新疆水土资源约束与农业经济发展分析
    3.4 棉花产业价格竞争压力
        3.4.1 棉花国外进口价格与国内价格差异
        3.4.2 国内棉纺企业购买棉花进口棉意愿更强
    3.5 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降成本的必要性
        3.5.1 需求增长与种植面积萎缩的困境
        3.5.2 高进口量与高库存量并存的困境
        3.5.3 高成本低收益困境
        3.5.4 国内棉纺企业购买棉花的困境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疆棉花生产高投入-高成本-低收益原因实证分析
    4.1 农户问卷调查及样本数据分析
        4.1.1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4.1.2 样本数据分析
    4.2 新疆棉花生产高投入—高成本原因分析
        4.2.1 新疆棉花生产成本构成及成本要素分解
        4.2.2 单位植棉面积的生产成本分解分析
        4.2.3 棉花生产成本投入时间变动分析
    4.3 棉花生产高成本—低收益的形成原因
        4.3.1 植棉成本与种植规模的变动情况
        4.3.2 农户收益与植棉规模的变动情况
        4.3.3 棉花产量与种植规模分析
    4.4 要素投入对棉花成本及产量的影响及贡献实证分析
        4.4.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4.4.2 户均生产要素投入对植棉成本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4.4.3 不同植棉规模要素投入对棉花产量的贡献度
    4.5 生产成本最低收益最佳的植棉要素投入组合
        4.5.1 棉花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4.5.2 模型估计与调整
        4.5.3 实证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降低成本的路径选择
    5.1 棉花降成本经验借鉴
        5.1.1 中美棉花生产成本差异及降成本借鉴
        5.1.2 延缓或避免成本差异继续扩大的经验借鉴
        5.1.3 减少成本差异较大的技术需求
    5.2 不同植棉规模下降成本方方案
        5.2.1 不同植棉规模的棉花要素增减降低成本
        5.2.2 节本增效的最适植棉规模
        5.2.3 新疆户均植棉成本最低的植棉规模确定
    5.3 农户棉花生产环节成本降低方案选择
        5.3.1 棉花田间管理方案
        5.3.2 推广无人机喷药降低人工喷药成本方案
        5.3.3 降低棉花采收阶段成本方案
        5.3.4 精准智能水肥投入降低物化成本方案
        5.3.5 优化耕地布局方案、强化集聚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新疆水土资源严重约束农业经济发展
        6.1.2 新疆农户棉花成本构成受农业自然环境约束
        6.1.3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变动趋势符合规模经济原理
        6.1.4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成本收益随种植规模变化
        6.1.5 成本最优规模和产量最优规模存在差异
        6.1.6 新疆农户棉花生产存在最适的种植规模
    6.2 降低棉花生产成本的政策建议
        6.2.1 优化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进行适度规模种植
        6.2.2 提高机械使用率,降低棉花生产成本
        6.2.3 加强市场监管,保持农业生产要素和产品价格稳定
        6.2.4 “棉花补贴+价格保险+期货”多举措稳定棉农收益
        6.2.5 完善我国棉花价格市场形成机制
第7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1 创新之处
    7.2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农产品
        1.2.2 价格
        1.2.3 农产品价格政策
    1.3 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影响因素
        1.3.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发展
        1.3.3 农产品价格政策评价
        1.3.4 研究评论
    1.4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1.5 创新点及不足
        1.5.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的理论和政策演进
    2.1 农产品价格管理的中国古代理论及政策演进
        2.1.1 古代理论演进
        2.1.2 古代政策与方案
    2.2 农产品价格管理当代理论和政策的形成
        2.2.1 当代理论发展
        2.2.2 当代政策实践措施及成果
    2.3 我国农产品价格管理理论与政策的启示和改进建议
        2.3.1 基于中国实践的原创性理论,为经济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3.2 只有通过政策体系的边际改进,才能实现粮价的持续稳定
        2.3.3 完善政府定价,使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向新的辉煌
第3章 当代农产品价格政策的效果评价
    3.1 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效果评价
        3.1.1 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3.1.2 建立模型
        3.1.3 实证分析
    3.2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研究
        3.2.1 农业补贴政策的效果评价
        3.2.2 模型构建
        3.2.3 实证分析
    3.3 结论与政策优化措施
        3.3.1 妥善处理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3.3.2 市场化方向改进支持政策
        3.3.3 补贴政策应发挥社会综合功能
        3.3.4 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发挥市场活力
第4章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分析
    4.1 各国政策体系发展和构成
        4.1.1 美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4.1.2 欧盟农产品价格政策
        4.1.3 日本农产品价格政策
        4.1.4 韩国农产品价格政策
        4.1.5 巴西农产品价格政策
    4.2 政策分析
        4.2.1 国外农产品价格政策的特点
        4.2.2 政策趋势
    4.3 对我国的启示
        4.3.1 调整政策的方向
        4.3.2 分类改革价格支持政策
        4.3.3 加强政策对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支持
        4.3.4 加大对产业链各政策对象的支持
第5章 农产品价格政策建议
    5.1 农产品价格政策主要问题
        5.1.1 政策理论的缺陷
        5.1.2 政策目标的局限性
        5.1.3 政策制定的不足
        5.1.4 制度执行的漏洞
        5.1.5 政策实施效果的问题
    5.2 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制度设计
        5.2.1 理顺国家和市场的关系
        5.2.2 创新价格政策体制机制设计
        5.2.3 提高农产品价格内生竞争力的制度设计
    5.3 政策实施具体建议
        5.3.1 价格支持政策
        5.3.2 农业补贴政策
        5.3.3 加强金融支农制度的作用
        5.3.4 统筹使用贸易政策
        5.3.5 提高农业内生竞争力
        5.3.6 配套制度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3 中国枣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枣产业发展概况
        3.1.1 发展历史
        3.1.2 产量和面积
        3.1.3 品种结构
        3.1.4 区域布局
        3.1.5 市场流通
        3.1.6 产品加工
        3.1.7 国际贸易
    3.2 传统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2.1 产量波动增长
        3.2.2 种植面积稳定
        3.2.3 具有生产优势
        3.2.4 品种资源丰富
        3.2.5 栽培区域集中
    3.3 新兴枣产区发展现状分析
        3.3.1 新疆各地市发展现状分析
        3.3.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现状分析
        3.3.3 新疆各地市和生产建设兵团比较分析
    3.4 传统枣产区与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3.4.1 资源禀赋优势比较分析
        3.4.2 专业化程度比较分析
        3.4.3 组织管理方式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枣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4.1 供大于求结构失衡
    4.2 缺乏科技创新引领
    4.3 品种结构单一,亟需更新换代
    4.4 加工产品初级,技术水平落后
    4.5 流通效率较低,利润分配不均衡
    4.6 组织化程度较低,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4.7 国际市场亟待开发
    4.8 本章小结
5 中国枣产业生产成本和收益分析
    5.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5.1.1 调研方法
        5.1.2 数据来源说明
        5.1.3 调研问卷设计
    5.2 不同枣产区生产成本收益分析
        5.2.1 成本比较分析
        5.2.2 收益比较分析
    5.3 与其他农作物的比较分析
        5.3.1 新兴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3.2 传统枣产区的比较分析
    5.4 影响中国枣产业成本收益的因素分析
        5.4.1 自然因素
        5.4.2 技术因素
        5.4.3 经济因素
        5.4.4 政策因素
    5.5 案例分析:酸枣产业
        5.5.1 酸枣产业发展概述
        5.5.2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5.5.3 酸枣产业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与市场价格分析
    6.1 中国枣产业的流通现状分析
        6.1.1 流通主体
        6.1.2 流通渠道
        6.1.3 流通模式
        6.1.4 主要流通模式对比分析
        6.1.5 主要流通模式案例分析
    6.2 流通环节的利益分配
        6.2.1 传统流通模式的利润分配
        6.2.2 “合作社+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3 “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利润分配
        6.2.4 网络平台模式的利润分配
    6.3 市场流通特征分析
    6.4 市场价格波动分析
        6.4.1 数据来源
        6.4.2 市场价格水平描述性分析
    6.5 基于HP滤波法的市场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6.5.1 研究方法
        6.5.2 季节调整法下的价格特征分析
        6.5.3 基于HP滤波法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分析
    6.6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6.1 市场价格波动规律
        6.6.2 市场价格波动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中国枣产业的消费需求分析
    7.1 调研设计与数据说明
        7.1.1 调研方法
        7.1.2 数据来源说明
        7.1.3 调研问卷设计
    7.2 枣产品的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7.2.1 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7.2.2 消费行为变量分析
        7.2.3 消费态度变量分析
    7.3 枣产品的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7.3.1 实证模型构建
        7.3.2 交叉因素分析
        7.3.3 变量选择说明
        7.3.4 模型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中国枣产业市场供求均衡分析
    8.1 有效需求分析
        8.1.1 市场需求现状与需求特征分析
        8.1.2 基于情景分析法的市场需求量预期
        8.1.3 市场需求潜力分析
    8.2 市场供给分析
        8.2.1 供给总量激增,增速呈放缓趋势
        8.2.2 低端初级加工品供应过多
        8.2.3 高端精深加工品供应严重不足
    8.3 市场供求均衡理论分析
        8.3.1 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分析
        8.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后的市场供求关系分析
    8.4 市场供求均衡路径分析
        8.4.1 市场供求的差距分析
        8.4.2 市场供求均衡的路径分析
    8.5 本章小结
9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详细摘要

(4)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5)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相关概念及研究对象的界定
        1.1.1 相关概念界定
        1.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理论框架和分析机理
        1.4.1 研究框架
        1.4.2 分析机理
        1.4.3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6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6.1 论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7.1 研究中的创新
        1.7.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产业组织理论
        2.1.3 完全契约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
        2.1.4 企业绩效理论
        2.1.5 企业能力理论
        2.1.6 农业产业链理论
        2.1.7 价值链理论
        2.1.8 战略联盟理论
        2.1.9 战略联盟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文献综述
        2.2.2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国和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3.1 我国棉花产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棉花生产概况
        3.1.2 我国棉花加工现状
        3.1.3 我国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3.1.4 我国棉花产业消费情况
    3.2 新疆棉花产业发展情况
        3.2.1 新疆的自然禀赋
        3.2.2 新疆棉花发展概况
        3.2.3 新疆棉花生产现状
        3.2.4 新疆棉花加工情况
        3.2.5 新疆棉花流通情况
        3.2.6 新疆棉纺织业发展概况
    3.3 新疆棉花产业链
        3.3.1 有关的产业链论述
        3.3.2 棉花产业链的结构与功能
        3.3.3 新疆棉花产业链类型
        3.3.4 新疆棉花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疆棉花生产组织模式与效率的研究
    4.1 棉农参与不同组织模式的类型
    4.2 棉农主体与上下游企业的链接方式
    4.3 不同组织模式棉花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
        4.3.1 成本收益分析的意义
        4.3.2 成本收益分析的指标体系
        4.3.3 成本收益分析公式
        4.3.4 不同组织模式的棉农成本收益率分析比较
    4.4 参与不同组织模式棉农每亩纯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
        4.4.1 分析框架
        4.4.2 数据来源与棉农的统计分析
        4.4.3 构建数学模型与假说
        4.4.4 计量分析结果
    4.5 对棉农生产组织模式的研究探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疆棉花加工组织模式与效率研究
    5.1 棉花加工企业的基本概况
        5.1.1 籽棉收购
        5.1.2 皮棉加工
        5.1.3 皮棉仓储与销售
    5.2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的类型
    5.3 关于新疆加工棉花组织模式链接方式与评价
    5.4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成本收益分析
        5.4.1 不同组织模式轧花厂的成本概念及指标解释
        5.4.2 有关调研的问题说明
        5.4.3 不同组织模式加工企业皮棉加工成本收益分析
    5.5 棉花加工企业组织模式的效率分析
        5.5.1 研究方法
        5.5.2 数据来源
        5.5.3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5.5.4 各加工企业技术效率的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疆棉纺织企业的组织模式与效率的研究
    6.1 棉纺企业的基本情况简介
        6.1.1 棉纺的生产特点
        6.1.2 棉纺厂主要工序、机器设备及功能
        6.1.3 棉纺生产的工艺流程
        6.1.4 棉纺企业的有关问题的说明
    6.2 棉纺织企业的组织模式比较分析
        6.2.1 棉纺企业的组织模式类型
        6.2.2 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特点
    6.3 纺织企业与轧花企业链接的方式与评价
    6.4 不同组织模式棉纺企业的成本收益分析
        6.4.1 成本收益的意义
        6.4.2 不同模式棉纺企业棉纱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6.4.3 环境因素(产业环境、资源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对棉纺企业的影响
    6.5 新疆纺织企业的组织效率分析
        6.5.1 分析框架
        6.5.2 各组织模式内棉纺企业效率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建议
    7.1 全文总结
    7.2 对策建议
        7.2.1 发挥组织模式优势,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7.2.3 整合加工企业,提高加工效率
        7.2.4 延长棉花产业链,发挥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内容
        1.2.3 研究的逻辑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数据来源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本研究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的文献述评
    2.1 国内外(涉农)产业安全的研究
        2.1.1 (涉农)产业安全概念界定的研究
        2.1.2 涉农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涉农产业安全问题传导机制的研究
        2.1.4 关于涉农产业安全问题的对策研究
        2.1.5 对国内外涉农产业安全的研究简评
    2.2 国际/国内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1 定价权涵义研究的述评
        2.2.2 国际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3 国内自主定价权研究的述评
        2.2.4 全球价值链治理下定价权研究述评
        2.2.5 定价权缺失的战略性成因的研究
        2.2.6 定价权缺失或弱化的相关对策建议
        2.2.7 国际/国内定价权研究的总体简评
    2.3 定价权与产业安全相关性研究述评
    2.4 全球价值链理论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与相关概念界定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3.1.1 涉农战略性商品与涉农产业价值链
        3.1.2 产业安全与涉农产业安全
        3.1.3 定价权与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
    3.2 定价权与产业安全的关系理论分析
        3.2.1 导致产业安全的路径引发定价权问题
        3.2.2 定价权问题的产业安全效应分析
        3.2.3 定价权问题成为产业安全新常态
    3.3 定价权的相关理论分析
        3.3.1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理论
        3.3.2 非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理论
    3.4 关于定价权问题的认识误区
第四章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环境、现状及表现形式
    4.1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全球市场环境分析
        4.1.1 涉农产业从国家垄断走向全球垄断
        4.1.2 全球涉农产业纵向一体化日益加强
        4.1.3 涉农战略性商品“四化”现象加剧
        4.1.4 涉农商品国际价格大幅波动中上涨
    4.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产业安全环境及现状分析
        4.2.1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国际贸易格局与现状分析
        4.2.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寡头战略布局态势与现状
        4.2.3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金融市场环境与现状分析
        4.2.4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产业政策环境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问题的表现形式
        4.3.1 国内价格跟随国际市场价格渐趋一致波动,渐失定价自主权
        4.3.2 供求基本平衡时剧烈波动中大幅上涨趋势,长期定价权受控
        4.3.3 进出口贸易中呈现“高买低卖”现象,国际定价权基本丧失
        4.3.4 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的缺失
第五章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机制
    5.1 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际交易定价机制
        5.1.1 国际贸易的谈判定价机制
        5.1.2 国际贸易以期价为基准的定价机制
    5.2 涉农战略性商品的国内定价机制
        5.2.1 农业发达国的国内农产品定价机制
        5.2.2 中国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定价机制
    5.3 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机制
第六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案例研究
    6.1 基于期货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以大宗农产品为例
        6.1.1 国际大宗农产品期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1.2 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基于谈判定价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国际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以钾肥为例
        6.2.1 钾肥的全球市场格局
        6.2.2 中国钾肥国际定价权博弈中节节败退
        6.2.3 钾肥国际贸易环节定价机制及其演变
        6.2.4 钾肥国际定价权旁落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国内自主定价权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7.1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影响因素的VAR实证分析——以农产品总体为例
        7.1.1 国内外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7.1.2 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方法
        7.1.3 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7.1.4 内外部冲击因素的比较分析
    7.2 我国涉农战略性商品价格波动的国内外影响因素的VAR实证分析——以猪肉个体为例
        7.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7.2.2 VAR模型等实证分析
        7.2.3 内外部冲击因素的比较分析
    7.3 不同冲击路径的国际因素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1 对外进口依存度大的商品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2 国际期货价格信息溢出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7.3.3 国际涉农寡头的战略布局对国内自主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受控的路径与案例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
    8.1 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路径分析
        8.1.1 涉农寡头寡占全球价值链的扩张路径和战略布局重点
        8.1.2 联合治理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是主要的治理模式
        8.1.3 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的竞争策略
    8.2 以美为主的涉农寡头主导涉农战略性商品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分析——以大豆产业全球价值链治理下的定价权为例
        8.2.1 涉农寡头投资目标是能获取“经济租”的高附加值项目
        8.2.2 “美国因素”对全球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的影响分析
        8.2.3 涉农寡头日益受益于涉农商品国际价格上涨的实证研究
    8.3 中国国内涉农战略性商品自主定价权日益受控及其演进方向
        8.3.1 国际涉农寡头控制中国涉农商品自主定价权的策略与路径
        8.3.2 中国涉农战略性商品自主定价权日益受控的演进方向
第九章 基于产业安全的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成因分析
    9.1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深层外因分析
        9.1.1 涉农垄断寡头的战略行为——攫取“经济租”
        9.1.2 美国涉农战略性制度安排——扭曲国际定价
        9.1.3 国际多元利益主体的“合作博弈”
        9.1.4 农产品日益金融化加剧其价格不确定性
        9.1.5 WTO农业协议和国际定价规则的不平等
    9.2 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的深层内因分析
        9.2.1 战略性障碍分析
        9.2.2 理论性障碍分析
        9.2.3 涉农产业层面的制约分析
        9.2.4 市场主体层面的制约分析
        9.2.5 多层面的协同性障碍分析
    小结
第十章 破解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缺失/弱化、提升产业安全度的对策
    10.1 构建以价格安全和产业利益安全为导向的涉农产业(链)安全理论体系
    10.2 加强涉农国际化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正和博弈规划,破解定价权博弈困境
    10.3 健全战略储备体系和供需平衡机制,提升涉农产业(链)的价格调控力
    10.4 健全涉农战略性商品进出口调控和行业协同机制,增进国际定价话语权
    10.5 坚持产融结合、创新驱动,打造一批有定价优势的世界级涉农市场主体
    10.6 创新健全期现货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巧争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话语权
    10.7 健全反垄断法,规制国际涉农寡头旨在定价权收益的战略性布局与控制
    10.8 健全产业安全预警体系和利益动力机制,协同提升涉农产业(链)安全度
    10.9 结束语
第十一章 主要结论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11.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1.2 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8)基于中美比较视角的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农产品贸易格局稳中有变
        1.1.2 中国农业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农产品对外贸易面临挑战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1 问题的提出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 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与衡量方法文献评述
    2.1 竞争力的定义与层次
        2.1.1 竞争力的定义
        2.1.2 竞争力的层次
    2.2 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2.2.1 传统贸易理论
        2.2.2 产业组织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2.4 资源基础理论
    2.3 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2.3.1 理论层面
        2.3.2 实证层面
    2.4 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2.4.1 赢利性与市场份额指标
        2.4.2 成本指标
        2.4.3 综合竞争力指数
        2.4.4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4.5 效率和增长指标
        2.4.6 实际汇率指标
        2.4.7 FDI指标
    2.5 小结
3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框架与评估指标
    3.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概念框架
        3.1.1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3.1.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层次
    3.2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评估指标
        3.2.1 竞争力绩效的评估指标
        3.2.2 竞争力潜力的评估指标
    3.3 小结
4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对农产品出口的贡献比较
    4.1 中美农产品出口变动:2002~2007
        4.1.1 中国农产品出口变动
        4.1.2 美国农产品出口变动
    4.2 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
    4.3 实证估计结果
        4.3.1 数据来源与分解步骤
        4.3.2 CMS模型的分解估计结果
    4.4 小结
5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
    5.1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世界市场
        5.1.1 基于所有农产品加总数据的比较
        5.1.2 基于各大类农产品数据的比较
        5.1.3 基于25种代表性农产品数据的比较
    5.2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中美市场
        5.2.1 基于所有农产品加总数据的比较
        5.2.2 基于分类农产品数据的比较
        5.2.3 基于23种具体农产品数据的比较
    5.3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第三地市场
        5.3.1 基于所有农产品加总数据的比较
        5.3.2 基于分类农产品数据的比较
        5.3.3 基于26种代表性农产品数据的比较
    5.4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绩效比较:基于盈利性指标
        5.4.1 基于农业整体盈利性的比较
        5.4.2 基于若干重要农产品盈利性的比较
    5.5 小结
6 中美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潜力比较
    6.1 中美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潜力比较:成本指标
        6.1.1 中美农产品出口日本市场的组合成本比较
        6.1.2 中国农产品出口美国市场的组合成本
        6.1.3 美国农产品出口中国市场的组合成本
    6.2 中美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潜力比较:质量指标
        6.2.1 日本市场
        6.2.2 美国市场
    6.3 进一步的综合评估
    6.4 小结
7 中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比较
    7.1 识别生产环节的影响因素
        7.1.1 物质性资源投入因素
        7.1.2 资金因素
        7.1.3 劳动力资源因素
        7.1.4 科技因素
        7.1.5 政策性因素
    7.2 识别流通环节的影响因素
        7.2.1 国际运输和保险因素
        7.2.2 国内运输和营销等因素
    7.3 各因素对6种农产品的具体影响
    7.4 小结
8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现机制
    8.1 生产环节:成本与质量控制机制
        8.1.1 强化良种开发和管理,确保质高价平
        8.1.2 确保农资供应和价格稳定,引导农户科学施肥用药
        8.1.3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节本增效
        8.1.4 继续改革灌溉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8.1.5 继续加大对农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
        8.1.6 逐步建立农民培训证书制度,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8.1.7 规范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8.1.8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农业保险的力度
        8.1.9 规范农业补贴制度,积极进行反补贴谈判
    8.2 流通环节:成本质量控制与国际营销机制
        8.2.1 创新农产品流通体系,降低农产品国内流通成本
        8.2.2 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8.2.3 实施差异化营销战略,强化国际营销
    8.3 6种农产品的竞争力实现机制
    8.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影响因素研究
        1.2.2 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管必要性研究
        1.2.3 食品(食用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动机、成本和效益研究
        1.2.4 食品(食用农产品)消费者的安全行为研究
        1.2.5 政府监管食品(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行为研究
        1.2.6 既有相关研究评述
    1.3 本论文研究来源、假设和思路
        1.3.1 研究来源
        1.3.2 研究的基本假设
        1.3.3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 本论文结构、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
        1.4.1 论文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可能的创新
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理论分析
    2.1 引言
    2.2 相关概念诠释
        2.2.1 食用农产品
        2.2.2 食用农产品安全
        2.2.3 安全食用农产品
        2.2.4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2.2.5 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
        2.2.6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2.2.7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公共物品理论
        2.3.4 博弈论
        2.3.5 机制设计理论
        2.3.6 无缝隙组织理论
    2.4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内在机理
        2.4.1 产前环节
        2.4.2 产中环节
        2.4.3 产后环节
    2.5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5.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客观必要性
        2.5.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现实重要性
        2.5.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时间紧迫性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现状
        3.2.1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缘起和发展
        3.2.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发展现状
    3.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3.3.1 资源障碍
        3.3.2 规模障碍
        3.3.3 市场障碍
        3.3.4 成本障碍
        3.3.5 贸易障碍
        3.3.6 素质障碍
    3.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风险分析
        3.4.1 国内生产困扰
        3.4.2 国外市场风险
    3.5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及致因分析
        3.5.1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集中体现
        3.5.2 中国食用农产品非安全生产的致因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市场失效分析
    4.1 引言
    4.2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分析
        4.2.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表现
        4.2.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良后果
        4.2.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导致不良后果的成因
        4.2.4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应对措施
    4.3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外部性问题分析
        4.3.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的主要表现
        4.3.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的经济效率损失
        4.3.3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4.3.4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外部性问题的应对措施
    4.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公共物品问题分析
        4.4.1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存在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表现
        4.4.2 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公共物品属性的主要影响
        4.4.3 解决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公共物品问题的应对措施
    4.5 本章小结
5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博弈分析
    5.1 引言
    5.2 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5.2.2 模型的基本表述
        5.2.3 模型的求解
        5.2.4 现实思考
    5.3 合法安全生产者与潜在非法不安全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5.3.1 博弈要素的设定
        5.3.2 模型的构架及说明
        5.3.3 博弈模型均衡求解
        5.3.4 对博弈均衡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5.4 政府执法者与生产者行为的博弈分析
        5.4.1 博弈模型基本假设
        5.4.2 政府执法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5.4.3 政府执法者和生产者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及其借鉴
    6.1 引言
    6.2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主要做法
        6.2.1 美国的主要做法
        6.2.2 欧盟的主要做法
        6.2.3 日本的主要做法
    6.3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做法的基本评价
        6.3.1 美国管理科学、法制完善、运作透明
        6.3.2 欧盟管理严、认证严、追究严
        6.3.3 日本两部门管理、行政部门权力大、措施精细化
    6.4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及其启示
        6.4.1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
        6.4.2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的启示
    6.5 发达国家和地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经验借鉴
        6.5.1 建立权威的专门统管机构
        6.5.2 完善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
        6.5.3 实施透明的管理法规制度
        6.5.4 采取切实的有效控制手段
    6.6 本章小结
7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设计
    7.1 引言
    7.2 策动诱导机制
        7.2.1 目标导向机制
        7.2.2 价格调节机制
        7.2.3 政策激励机制
        7.2.4 诚信承诺机制
    7.3 运行操作机制
        7.3.1 标准规范机制
        7.3.2 技术创新机制
        7.3.3 科学测评机制
        7.3.4 污染控制机制
    7.4 市场促动机制
        7.4.1 市场准入机制
        7.4.2 跟踪反馈机制
        7.4.3 质量信号机制
        7.4.4 强制退出机制
    7.5 监管保障机制
        7.5.1 法规约束机制
        7.5.2 监测预警机制
        7.5.3 责任追溯机制
    7.6 本章小结
8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构建
    8.1 引言
    8.2 宏观调控体系
        8.2.1 政策法规体系
        8.2.2 行政管理体系
        8.2.3 市场拓展体系
        8.2.4 壁垒规避体系
    8.3 生产监控体系
        8.3.1 清洁生产体系
        8.3.2 农资监管体系
        8.3.3 农业标准体系
        8.3.4 HSE管理体系
    8.4 质量管理体系
        8.4.1 质量标准体系
        8.4.2 检验监测体系
        8.4.3 质量认证体系
        8.4.4 质量仲裁体系
    8.5 技术保障体系
        8.5.1 生产技术体系
        8.5.2 环境建设体系
        8.5.3 安全信息体系
        8.5.4 考核指标体系
    8.6 本章小结
9 案例分析——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
    9.1 引言
    9.2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概况
        9.2.1 基本情况
        9.2.2 示范内容
        9.2.3 基本任务
        9.2.4 实现目标
    9.3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路径选择
        9.3.1 “摸清家底”
        9.3.2 选(制)定标准
        9.3.3 开展安全生产控制技术示范
        9.3.4 开展检验检测技术示范
        9.3.5 开展法律法规监管示范
        9.3.6 拓宽信息渠道
        9.3.7 强抓教育培训
        9.3.8 建设产业组织
    9.4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运行模式
        9.4.1 政府推动
        9.4.2 技术支撑
        9.4.3 企业自律
        9.4.4 意识提升
    9.5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成效
        9.5.1 猪肉食品安全基地建设进展良好
        9.5.2 示范区食品安全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9.5.3 猪肉食品安全人才队伍得到培养锻炼
    9.6 河南猪肉食品安全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运作透视
        9.6.1 运行模式与长效机制建设
        9.6.2 路径选择与支撑体系建设
    9.7 本章小结
10 研究结论、对策建议和相关讨论
    10.1 研究结论
        10.1.1 中国还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
        10.1.2 中国没有实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症结在于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存在缺失
        10.1.3 要建设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就必须强化政府监管
        10.1.4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必须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及经验
        10.1.5 健全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需精准设计和多途径建设
        10.1.6 完善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支撑体系需精心构架和多思路建设
        10.1.7 中国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需采取组合式、创新性的对策措施
    10.2 对策建议
        10.2.1 运筹科学的建设规划
        10.2.2 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
        10.2.3 促成明晰的协调体制
        10.2.4 探索耦合的监管方式
        10.2.5 寻求创新的发展思路
        10.2.6 实施得力的配套措施
    10.3 相关讨论
        10.3.1 本论文的研究总结
        10.3.2 本论文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调查问卷1: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2:食用农产品生产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相关论文及科研一览
致谢

四、促进农资系统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约束和价格竞争压力下新疆棉花生产降成本[D]. 侯玉龙.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2]我国农产品价格政策的历史演进和当代效果评价[D]. 郑川.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中国枣产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D]. 刘妮雅.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4)
  • [4]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新疆棉农、加工企业、纺纱企业组织模式与绩效的研究[D]. 李尽梅.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6]产业安全视角下涉农战略性商品定价权研究[D]. 蔡俊煌.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4)
  • [7]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8]基于中美比较视角的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永德. 东北林业大学, 2009(10)
  • [9]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李铜山.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7)
  • [10]满怀信心 迎接挑战[J]. 张永埔. 中国合作经济, 2006(12)

标签:;  ;  ;  ;  ;  

推动农资体系与国际市场接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