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国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吉田松阴,山鹿素行,国体论,士道论
国体论论文文献综述
黄滢[1](2019)在《论吉田松阴与山鹿素行的思想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山鹿流兵学传人,吉田松阴继承并发展了山鹿素行的思想,尤其是素行的国体论、士道论和对外观。本文分为叁章,从以上叁个方面比较松阴与素行思想的异同,并分析这叁种思想与松阴的行动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主要分析吉田松阴国体论与山鹿素行的关联。笔者认为,松阴的国体论中虽不乏水户学、国学和洋学的成分,但他从皇统、神道和武威构建日本国体优越性,与山鹿素行论证“日本中朝主义”的切入点是一致的。松阴基于对日本国体的认识提出的“尊攘论”不仅是解决幕末日本内外危机的救国之策,还是对山鹿素行以来的“日本中朝主义”的延续。第二章分析吉田松阴的武士道论与山鹿素行士道论的异同。本文主张,吉田松阴的武士道论与山鹿素行基本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将“职分论”作为士道论的核心这一点上,二人的思想呈现出极高的相似度:德川幕府成立之时,完美地实现了武家应该具备的职能,山鹿素行提出的职分论则恰好证明了幕府以及武士阶层存在的正当性。然而,两百年后,在幕末日本的主客观条件下,幕府已无法履行山鹿素行为武家规定的职分,在这种情况下,松阴仍以两百年前素行的定下的标准来审视幕府,必然会对幕府倍感失望,进而产生倒幕的思想主张。第叁章主要分析松阴的对外观与山鹿素行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山鹿素行在思考日本与外国的关系时,最初是站在儒教的立场上的,随着“日本中朝主义”的形成,素行开始立足于日本的神圣国体肯定日本征伐朝鲜的正当性。吉田松阴直接继承了山鹿素行《中朝事实》之后的对外观,通过回顾神功皇后与丰臣秀吉的事迹支撑其亚洲侵略构想,这与山鹿素行后期的思想主张一脉相承。吉田松阴继承并发展了山鹿素行的思想,并形成了自身的国体观、士道论和对外观。同时,这叁种思想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调整。最终,在幕末日本面临的外部威胁及催迫下,叁者形成了有机结合,使吉田松阴不可逆转地走上了攘夷倒幕的道路。(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张艳茹[2](2018)在《近代日本宫中势力的国体论与立宪中的君权定位——以岩仓具视为中心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日本立宪过程中围绕立宪原则有种种争议,关涉宪法性质的君权定位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在这些争议中,国体问题屡被提及。以岩仓具视为首的宫中势力的国体论及相关政治行动直接影响了立宪原则的选择。他们的国体论的核心是宣扬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强调君权神授,称此国体是日本自古以来的政治及社会秩序的基础。他们极其警戒自由民权运动主张的西方契约宪法说及基于天赋人权学说的各种过激民权论,主张天皇拥有主权并总揽统治权不可因立宪变更。受此影响,《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过程中,一直存在如何将主权在君的国体与以限制君权为目的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立宪政体结合起来的问题,最终导致宪法中对君权规定的暧昧性,这也成为后来历次国体论争的源头。(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史少博[3](2017)在《日本近代用“儒学”嫁接的“国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国体"一词从日本明治时期开始,作为显示日本国家正统性的词语被频繁地使用。日本近代的"国体论",要求实行"万世一系"的皇统,是一种强调国民对天皇绝对效忠支撑着"国体"的理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近代的"国体论"与中国的儒学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日本近代采用了儒学的某些词汇嫁接了"国体论"。随着历史的发展,嫁接了中国儒学的日本近代"国体论",后来被日本法西斯主义者利用,滑向了军国主义,演变成了对外扩张的理论依据,偏离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主旨。(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7年09期)
康家昕[4](2017)在《日本“国体论”的内涵与机制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西方经典政法理论看来,"国体"作为一个原生于东方国家日本的政法概念,其内涵具有多义性,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具有复杂性。这是由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乃至整个东亚的特殊民族背景和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可从现代西方经典政法理论的视角对"国体"概念进行观照与研究,以揭示"国体"概念的核心内涵及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机制。(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张东[5](2016)在《近代日本宪法学中的国体论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日本的国体论包括神国思想、尊皇思想和伦理道德,与宪法解释密切相关。在明治、大正、昭和3个时期的主流宪法解释中,国体论发生流变,从纯粹法理上的天皇主权到日本独有的皇室尊严、忠君爱国等国民性,政治神学与伦理道德持续侵入世俗性权力体系,天皇拥有与日本民族永久同在、无可变更的统治权,而国民主体性则在此过程中逐渐被消解掉了。国体论在与宪法解释的互动变化中,最终也成为了法西斯统治的关键道具。(本文来源于《日本问题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任剑涛[6](2015)在《兜底的宪政秩序:从国体论视角切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确立现代国家的宪制原则时,国体论重视国家的阶级属性,强调国家由谁执政的决定作用。政体论无视国家的阶级属性,重视国家对所有国民、公民的权利保护,因此更看重政权的组织形式。从后者伸张的各种政体理论支持种种宪政民主的治国方略,而国体论是不是完全可以排遣政体论的这类主张,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实际上,国体论主张的阶级专政,由于确立了人民民主的前置准则,它也无法完全脱离开宪法需要、宪制规则和宪政秩序。只要一个政治体寻求政治稳定和统治有效,它就必须凸显一种兜底的宪政秩序。否则,它就会丧失国家权力的掌控权,陷入无法自我维持的政治动荡。(本文来源于《江苏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03期)
王琪[7](2007)在《日本国体论源史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读中国历史典籍以及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关于日本古代历史记载的基础上,以"崇拜太阳神"与"崇拜鬼道"为切入点,探讨日本"国体论"产生的意图性,即为统治阶级的代表——天皇服务;以"信仰鬼道"与"信仰天皇圣性"为出发点,探讨日本"神道为国家最高精神理念"的国体论精神根源;从"日出处天子"与"神国意识"的角度,揭示日本在对外由始称"臣国"到自称"神国"这种由卑微到傲慢的转变中,膨胀的不是国力、国体,而是对"自我神明"的信仰。这正是统治阶层所期望的把神道崇拜、天皇崇拜和国家崇拜融合成外在的"神国思想"、内在的"天皇信仰"的国体论本质。由此得出"在古代日本,作为国家信仰的国体实际上就是一种国家崇拜的宗教"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潘昌龙[8](1989)在《试论《明治宪法》中的国体论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简称《明治宪法》)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法律、文化等诸社会领域内,新旧观念的交汇点。深入分析和研究《明治宪法》,对认识日本的近代化转变,无疑有着很重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1989年01期)
国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日本立宪过程中围绕立宪原则有种种争议,关涉宪法性质的君权定位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在这些争议中,国体问题屡被提及。以岩仓具视为首的宫中势力的国体论及相关政治行动直接影响了立宪原则的选择。他们的国体论的核心是宣扬万世一系的天皇统治,强调君权神授,称此国体是日本自古以来的政治及社会秩序的基础。他们极其警戒自由民权运动主张的西方契约宪法说及基于天赋人权学说的各种过激民权论,主张天皇拥有主权并总揽统治权不可因立宪变更。受此影响,《大日本帝国宪法》制定过程中,一直存在如何将主权在君的国体与以限制君权为目的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立宪政体结合起来的问题,最终导致宪法中对君权规定的暧昧性,这也成为后来历次国体论争的源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国体论论文参考文献
[1].黄滢.论吉田松阴与山鹿素行的思想关联[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张艳茹.近代日本宫中势力的国体论与立宪中的君权定位——以岩仓具视为中心考察[J].日本问题研究.2018
[3].史少博.日本近代用“儒学”嫁接的“国体论”[J].哲学动态.2017
[4].康家昕.日本“国体论”的内涵与机制浅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7
[5].张东.近代日本宪法学中的国体论流变[J].日本问题研究.2016
[6].任剑涛.兜底的宪政秩序:从国体论视角切入[J].江苏社会科学.2015
[7].王琪.日本国体论源史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8].潘昌龙.试论《明治宪法》中的国体论思想[J].外国问题研究.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