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全粉论文-潘悠优,钱徐燕,邵晓晴,成纪予

甘薯全粉论文-潘悠优,钱徐燕,邵晓晴,成纪予

导读:本文包含了甘薯全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甘薯全粉,热处理,碘蓝值,响应面

甘薯全粉论文文献综述

潘悠优,钱徐燕,邵晓晴,成纪予[1](2019)在《制备甘薯全粉的热处理工艺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碘蓝值为指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相结合,研究制备甘薯全粉的最佳热处理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制备甘薯全粉的最佳热处理条件为预煮温度61℃,预煮时间15 min,蒸制时间12 min,热风干燥温度61℃,在此条件下制备的甘薯全粉碘蓝值最低(9.23)。(本文来源于《粮食与油脂》期刊2019年05期)

冯悦[2](2018)在《不同品种甘薯全粉品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旋花科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从辽宁至海南都有种植,是我国重要的食品原料、饲料和工业原料。栽培面积以亚洲、非洲居多。国内外研究表明,甘薯中含有花青素、酚酸、黄酮等多酚类和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糖蛋白等功能成分,具有抗癌、抗氧化等药用功能。甘薯全粉包括了除甘薯皮外全部干物质,可以解决储存和运输的难题,被广泛使用。甘薯全粉经过复水后不仅能体现出原新鲜甘薯的营养、风味和食味,同时还能保持原甘薯的一些生理活性,可以在焙烤食品、早餐食品、婴儿食品领域应用,对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12个品种的甘薯制成了生熟两类,并分别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的方式进行干燥,共制备了48种甘薯颗粒全粉并分别分析及测定了其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和功能性品质。优化了甘薯结合酚提取的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对上述48种甘薯全粉的游离酚、结合酚和β-胡萝卜素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并对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紫色品种甘薯全粉L*值、b*值均低于其他两种肉色甘薯全粉,a*值偏高于其他两种肉色甘薯全粉。甘薯熟制后全粉L*值降低,但全粉彩度指数a*值多升高,肉色呈杏黄和浅黄的甘薯样品经熟制后全粉彩度指数b*升高,紫肉品种甘薯熟制后全粉彩度指数b*则多降低。从色泽、气味、滋味、粘口性、复水性、颗粒感六个方面,取总分对不同甘薯全粉进行感官评价,紫肉品种3号紫罗兰冷冻干燥全粉和热风干燥熟全粉,杏黄肉色品种6号辽薯30生全粉和热风干燥熟全粉、5号烟薯25熟全粉和冷冻干燥生全粉,评分均较高,深受喜爱。紫肉品种3号样品紫罗兰甘薯全粉得率最高(42.57%)。整体上看,各品种甘薯生全粉碘蓝值普遍小于熟全粉,各品种甘薯生淀粉含量明显高于熟全粉,还原糖含量明显低于熟全粉,肉色呈浅黄色甘薯品种淀粉含量相对杏黄肉色和紫色品种淀粉含量更高,而肉色呈杏黄色甘薯品种还原糖含量相对浅黄肉色和紫色品种还原糖含量更高。其中,紫肉品种1号样品红薯5号和2号样品辽薯33的生熟全粉碘蓝值均较小,最低值为5.22和5.54。细胞完整性最好,浅黄肉色品种10号样品粘地瓜全粉淀粉含量最高,达78.44g/100g,杏黄肉色品种6号样品辽薯30全粉还原糖含量最高,最高值为31.10。整体来看,所有全粉中,透光度最高的为本地红,持油率最高的品种是辽薯30;持水性最高的品种为红薯5号。熟制之后的全粉比生粉的成糊性和复水性好,但冻融稳定性降低。冷冻干燥全粉比热风干燥的全粉复水比略高,且具有更好的胶凝特性和冻融稳定性。冷冻干燥生全粉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比热风干燥生全粉的略高,但其熟全粉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比热风干燥熟全粉的略低。其中,本地红冷冻干燥生全粉乳化性最高,红薯5号生熟全粉乳化稳定性均最好,烟薯25冷冻干燥生全粉和辽薯20冷冻干燥熟全粉成糊体积最大,辽薯30生熟全粉复水比均最高,辽薯28生熟全粉在水、糖液和盐液中胶凝特性均最好,辽薯30冷冻干燥生全粉冻融稳定性最好。结合酚酸水解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为21.33h,温度为62.67℃,液料比为34.67:1(mL/g)时,提取率可达0.22g/100g。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22h,温度62℃,液料比35:1(mL/g),实际提取量为(0.212±0.004)g/100g,达到预测值的96.36%。12种不同甘薯品种之间游离酚和结合酚含量在(0.14~1.63)g/100g和(0.05~0.28)g/100g之间,紫色品种甘薯在结合酚含量和游离酚含量上普遍优于非紫色品种甘薯,其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的品种为辽薯20,值为1.63。肉色为杏黄色甘薯的胡萝卜素含量大于紫色甘薯和浅黄肉色甘薯,熟制后的甘薯胡萝卜素含量低于生甘薯,其中,本地红和烟薯25的胡萝卜素含量在12个品种的甘薯中相对较高。在自由基清除率方面,甘薯生粉和熟粉的游离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普遍高于结合酚提取物,熟制后的甘薯比新鲜甘薯的清除率要高。在12个品种中,2号品种辽薯33游离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最高值为83.02%。3号品种紫罗兰结合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最高值为47.80%。(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陈万东[3](2017)在《甘薯全粉营养成分保全及质构重组对调理紫薯薯条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商薯19为材料,结合工厂生产工艺,通过改变蒸汽去皮工艺参数研究了甘薯的蒸汽去皮效果,通过改变生产工艺过程中预煮温度、蒸煮转速、蒸煮温度,探究了不同工艺对甘薯全粉的理化指标和功能指标影响,对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进行响应面优化,并得到了的甘薯全粉营养成分较高时的工艺条件。最后以紫薯全粉为原料,通过质构重组技术开发速冻调理紫薯薯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部分:1、选择蒸汽压力、压降速率、进气时间为考察对象,以甘薯得率和去皮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优化实验进行优化,确定了甘薯蒸汽去皮效果最优的工艺参数:蒸汽压力0.70Mpa、压降速率0.115Mpa/s、进气时间24s时,在此条件下得到去皮效果好。2、结合工厂实际生产,选取蒸煮转速:0.6 r/min、0.9 r/min、1.2 r/min、1.5 r/min、1.8r/min;预煮温度:48℃、58℃、68℃、78℃、88℃;蒸煮温度:94℃、97℃、100℃、103℃,在此范围内研究了叁种不同工艺条件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1)叁种工艺对甘薯全粉的理化指标总糖、蛋白质、淀粉基本没有影响。蒸煮转速增加,维生素C增加。预煮温度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先不变后降低。不同蒸煮温度得到的维生素C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碘蓝值BVI随着转速增加而增加,随着预煮温度和蒸煮温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蒸煮转速增加,甘薯全粉的析水率先下降后上升,冻融稳定性先增加后降低,随着预煮温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随着蒸煮温度升高而升高,冻融稳定降低。全粉加工过程中蒸煮温度不同,甘薯全粉的持水性、持油性没有显着差异,不同的蒸煮转速、预煮温度对甘薯全粉的持水性、持油性影响有差异。不同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甘薯全粉的糊化特性不同。(2)甘薯全粉为非牛顿流体。叁种工艺处理的甘薯全粉糊随着剪切速率增加,表观粘度显着下降。预煮温度升高,甘薯全粉其表观粘度降低。蒸煮转速低于1.8r/min(60Hz)以下时,不同转速之间剪切应值没有显着差异,1.8r/min(60Hz)得到的甘薯全粉糊经剪切后淀粉内部结构破坏后恢复较慢。(3)通过响应面实验和分析,确定了叁种工艺对维生素C、碘蓝值和析水率的显着性关系。蒸煮转速对维生素C、碘蓝值和析水率都极显着(P<0.01)。预煮温度对维生素C极显着(P<0.01),对碘蓝值和析水率都显着(P<0.05)。蒸煮温度对维生素C、碘蓝值不显着(P>0.05),对析水率极显着(P<0.01)。(4)选取甘薯全粉品质关键指标,通过加权法优化了综合值的实际工艺参数:蒸煮转速1.35r/min(45Hz),预煮温度64℃,蒸煮温度100℃。此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甘薯全粉的综合值为0.81,最大限度的保全了甘薯全粉的营养成分。3、通过质构重组,以紫薯全粉为主要原料,分别讨论了豌豆淀粉添加量、水的添加量、黄油的用量、糖粉用量对速冻调理薯条感官评分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通过响应面优化确定了以甘薯全粉为原料的紫薯条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紫薯全粉量为60g,豌豆淀粉添加量为8.2%,水的添加量为56%,黄油的用量为1.5%,糖粉用量为5%,油炸温度180℃,油炸时间129s,冷冻时间为6h,此时感官评分最好,得到的速冻调理紫薯薯条酥脆、薯香味较好。(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马名扬,关二旗,卞科,王宁[4](2016)在《甘薯全粉对面团性质及馒头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粉质仪、拉伸仪、快速黏度分析仪、质构仪和色彩色差计研究了甘薯全粉对面团特性及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甘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粉质质量指数逐渐下降,弱化度升高;面团拉伸特性发生显着变化,但在发酵时间为45、90、135 min时的变化规律不同。面团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及回生值均显着降低,峰值时间逐渐下降,糊化温度变化不明显且不规律。添加甘薯全粉后,馒头比容下降、亮度降低、色泽变暗、硬度增加,感官评分随甘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逐渐降低,馒头具有浓郁的甘薯香味。(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5](2015)在《甘薯全粉加工新技术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甘薯、马铃薯的生产、贮藏和加工在西南地区和南方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在薯类(甘薯、马铃薯)淀粉、方便食品等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领域经过长期研究与产业化推广,形成了"甘薯全粉加工新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配套新工艺、加工设备和应用产品。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经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获得了201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叁等奖。(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期刊2015年35期)

李光磊,李飞,陈梦雪[6](2015)在《甘薯全粉的制备工艺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的抗破损能力和完整程度是决定甘薯全粉制备工艺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降低甘薯全粉的细胞相对破损率,以甘薯为原料制备甘薯全粉。研究不同浸钙浓度、蒸煮温度、乳化剂添加量及干燥温度对甘薯全粉品质的影响,以甘薯全粉的碘蓝值和细胞相对破损率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当浸钙浓度为100 mg/L、蒸煮温度为95℃、乳化剂添加量为0.6%、干燥温度为50℃时生产出的甘薯全粉品质最好,此时的细胞相对破损率为0.64。(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5年08期)

孙玉清,罗红霞,孙爱东,贾红亮[7](2015)在《紫甘薯全粉冲调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紫甘薯粉加工的熟化性状;采用2因素4水平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紫甘薯粉的干燥性状。试验结果显示,熟化性状表现好的3个处理为:切片厚度0.2~0.4 cm常压蒸汽熟化4 min、切片厚度0.6~0.8 cm熟化时间7 min、切片厚度1.0~1.2 cm熟化时间10 min;干燥性状表现好的3个处理为干燥温度60℃~65℃干燥时间10 h、干燥温度70℃~75℃干燥时间8 h、干燥温度80℃~85℃干燥时间6 h。试验选择最优的3个熟化处理、3个干燥处理、3种粉碎细度(60,80和100目)为因素,采用L9(33)正交试验研究了9个处理的冲调性,正交试验结果显示,熟化处理、干燥处理对冲调性影响不显着,粉碎细度对冲调性影响显着。其中切片厚度0.2~0.4 cm,常压蒸汽熟化4 min,恒温热风80℃~85℃烘干6 h,粉碎细度为100目时,紫甘薯粉的冲调性最佳。(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5年05期)

何继文[8](2014)在《甘薯全粉护色及降低游离淀粉率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薯全粉是甘薯的脱水制品,复水后具有新鲜甘薯的营养、风味和口感,是一种新型的食品原辅料。本论文针对甘薯全粉加工过程中的酶促褐变以及细胞破碎所导致营养和风味物质流失严重,游离淀粉率高,粘度过大等问题,研究了无硫复合护色技术抑制酶促褐变,并通过低温预煮两步热处理和浸钙强化细胞壁,降低游离淀粉率,以期得到一种色泽良好,细胞完整,营养和风味物质保留率高,应用方便的甘薯全粉。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五种单一护色剂(柠檬酸,柠檬酸亚锡二钠,植酸,抗坏血酸,亚硫酸氢钠)在不同浓度和护色时间下对甘薯全粉色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单一护色剂的护色效果依次为:亚硫酸氢钠>柠檬酸>柠檬酸亚锡二钠>抗坏血酸>植酸。为了提高和改善食品的安全性和口感,同时降低单一护色剂的使用量,选择柠檬酸和抗坏血酸复配,进行无硫复合护色工艺优化;通过正交试验,我们得到最佳复合护色工艺为:复合护色液中柠檬酸的质量分数为0.3%,抗坏血酸的质量分数为0.1%时,护色处理30min,可使制备的甘薯全粉色泽良好,甘薯全粉亮度值L*达90.58,PPO抑制率达88.13%。柠檬酸的添加能显着提高抗坏血酸的热稳定性,从而提高复合护色剂的护色效果;PPO酶促褐变产物紫外-可见光谱分析表明:随着复合护色剂的添加,抗坏血酸将醌类物质还原成酚,并与褐变形成的黑色物质生成无色加成产物,体系中的柠檬酸螯合PPO活性中心的铜离子,抑制PPO活性,使醌的含量不再增加。PPO酶蛋白圆二色谱表明复合护色剂可以改变PPO酶蛋白的分子构象,导致α-螺旋结构比例降低,β-折迭结构比例升高,从而抑制了酶的活性,达到抑制酶促褐变的效果。其次,对低温预煮两步热处理和浸钙降低游离淀粉率技术进行了研究。通过预煮温度、预煮时间、蒸煮时间和浸钙浓度单因素试验以及叁因素叁水平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到了两步热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煮温度59.4℃、预煮时间29.7min、蒸煮时间14.6min,钙离子添加量为400mg/kg时,由回归方程预测在此条件下的游离淀粉率的理论值为7.25%。低温预煮可以显着提高果胶甲酯酶(PME)的活性,PME催化水解果胶分子中酯基,产生更多的游离羧基与钙离子相互交联,形成坚韧的网络结构。低温预煮处理后,甘薯组织破碎力上升为原来的2.5倍左右,果胶酯化度也显着下降。Ca2+和PME可以提高果胶凝胶强度,使细胞壁得到显着地强化。在低温预煮条件下,PG和β-淀粉酶对甘薯细胞壁强度和韧性的不利影响被削弱。因此Ca2+辅助低温预煮可以显着提高甘薯组织破碎力,达到强化细胞壁的效果,使其能够经受住加工过程中的剪切破坏力,从而降低游离淀粉率。最后,对甘薯全粉的理化指标和应用特性进行测定,并与甘薯淀粉、甘薯生粉以及市售甘薯全粉相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制备的甘薯全粉拥有良好的色泽和感官品质,游离淀粉率与市售甘薯全粉相比降低了40.77%,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通过快速粘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明场显微观察可知,甘薯全粉具有完整的细胞壁,并能将淀粉包裹在细胞内,粘度适宜,营养和风味物质可以更好地保留;且其淀粉已经完全糊化,加工应用方便,复水具有新鲜薯泥的营养、风味和口感。(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4-05-01)

何继文,程力,洪雁,顾正彪,李兆丰[9](2013)在《甘薯全粉加工中无硫复合护色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甘薯全粉无硫复合护色工艺,该文通过考察柠檬酸、柠檬酸亚锡二钠、植酸、亚硫酸氢钠和抗坏血酸5种护色剂对甘薯全粉色泽的影响,优选出柠檬酸和抗坏血酸作为甘薯全粉加工合适的护色剂;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柠檬酸-抗坏血酸无硫复合护色剂的最佳护色工艺为:将10mm厚的甘薯切片在质量分数为0.3%的柠檬酸和0.1%抗坏血酸的复合护色液中护色处理30min,可使制得的甘薯全粉亮度值L*达90.58,多酚氧化酶的抑制率达88.13%。研究发现柠檬酸的添加能显着提高抗坏血酸的热稳定性;酶促褐变产物紫外-可见光谱扫描显示,加入复合护色剂后410nm处吸收峰明显减弱,表明复合护色剂能有效抑制酶促褐变反应的发生;圆二色谱研究表明多酚氧化酶经复合护色剂处理后,酶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减少,而β-折迭结构增多,酶蛋白的分子构象被改变,从而降低多酚氧化酶活力。该文为甘薯全粉加工中的无硫复合护色工艺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程力,何继文,顾正彪,洪雁,李兆丰[10](2012)在《甘薯全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薯全粉是新鲜甘薯经脱水干制、粉碎等工艺加工而成的粉状散粒体,它最大限度地保持了新鲜甘薯的营养价值和风味,市场前景广阔。文中对甘薯全粉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综述,并重点阐述了去皮、护色、降低淀粉游离率和干燥等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推动甘薯全粉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2年10期)

甘薯全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旋花科植物,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从辽宁至海南都有种植,是我国重要的食品原料、饲料和工业原料。栽培面积以亚洲、非洲居多。国内外研究表明,甘薯中含有花青素、酚酸、黄酮等多酚类和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糖蛋白等功能成分,具有抗癌、抗氧化等药用功能。甘薯全粉包括了除甘薯皮外全部干物质,可以解决储存和运输的难题,被广泛使用。甘薯全粉经过复水后不仅能体现出原新鲜甘薯的营养、风味和食味,同时还能保持原甘薯的一些生理活性,可以在焙烤食品、早餐食品、婴儿食品领域应用,对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12个品种的甘薯制成了生熟两类,并分别采用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的方式进行干燥,共制备了48种甘薯颗粒全粉并分别分析及测定了其感官品质、理化品质和功能性品质。优化了甘薯结合酚提取的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对上述48种甘薯全粉的游离酚、结合酚和β-胡萝卜素进行提取和含量测定,并对其提取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进行了测定。得到的结果如下:紫色品种甘薯全粉L*值、b*值均低于其他两种肉色甘薯全粉,a*值偏高于其他两种肉色甘薯全粉。甘薯熟制后全粉L*值降低,但全粉彩度指数a*值多升高,肉色呈杏黄和浅黄的甘薯样品经熟制后全粉彩度指数b*升高,紫肉品种甘薯熟制后全粉彩度指数b*则多降低。从色泽、气味、滋味、粘口性、复水性、颗粒感六个方面,取总分对不同甘薯全粉进行感官评价,紫肉品种3号紫罗兰冷冻干燥全粉和热风干燥熟全粉,杏黄肉色品种6号辽薯30生全粉和热风干燥熟全粉、5号烟薯25熟全粉和冷冻干燥生全粉,评分均较高,深受喜爱。紫肉品种3号样品紫罗兰甘薯全粉得率最高(42.57%)。整体上看,各品种甘薯生全粉碘蓝值普遍小于熟全粉,各品种甘薯生淀粉含量明显高于熟全粉,还原糖含量明显低于熟全粉,肉色呈浅黄色甘薯品种淀粉含量相对杏黄肉色和紫色品种淀粉含量更高,而肉色呈杏黄色甘薯品种还原糖含量相对浅黄肉色和紫色品种还原糖含量更高。其中,紫肉品种1号样品红薯5号和2号样品辽薯33的生熟全粉碘蓝值均较小,最低值为5.22和5.54。细胞完整性最好,浅黄肉色品种10号样品粘地瓜全粉淀粉含量最高,达78.44g/100g,杏黄肉色品种6号样品辽薯30全粉还原糖含量最高,最高值为31.10。整体来看,所有全粉中,透光度最高的为本地红,持油率最高的品种是辽薯30;持水性最高的品种为红薯5号。熟制之后的全粉比生粉的成糊性和复水性好,但冻融稳定性降低。冷冻干燥全粉比热风干燥的全粉复水比略高,且具有更好的胶凝特性和冻融稳定性。冷冻干燥生全粉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比热风干燥生全粉的略高,但其熟全粉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比热风干燥熟全粉的略低。其中,本地红冷冻干燥生全粉乳化性最高,红薯5号生熟全粉乳化稳定性均最好,烟薯25冷冻干燥生全粉和辽薯20冷冻干燥熟全粉成糊体积最大,辽薯30生熟全粉复水比均最高,辽薯28生熟全粉在水、糖液和盐液中胶凝特性均最好,辽薯30冷冻干燥生全粉冻融稳定性最好。结合酚酸水解提取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为21.33h,温度为62.67℃,液料比为34.67:1(mL/g)时,提取率可达0.22g/100g。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工艺参数为提取时间22h,温度62℃,液料比35:1(mL/g),实际提取量为(0.212±0.004)g/100g,达到预测值的96.36%。12种不同甘薯品种之间游离酚和结合酚含量在(0.14~1.63)g/100g和(0.05~0.28)g/100g之间,紫色品种甘薯在结合酚含量和游离酚含量上普遍优于非紫色品种甘薯,其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的品种为辽薯20,值为1.63。肉色为杏黄色甘薯的胡萝卜素含量大于紫色甘薯和浅黄肉色甘薯,熟制后的甘薯胡萝卜素含量低于生甘薯,其中,本地红和烟薯25的胡萝卜素含量在12个品种的甘薯中相对较高。在自由基清除率方面,甘薯生粉和熟粉的游离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普遍高于结合酚提取物,熟制后的甘薯比新鲜甘薯的清除率要高。在12个品种中,2号品种辽薯33游离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最高值为83.02%。3号品种紫罗兰结合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最高,最高值为47.8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甘薯全粉论文参考文献

[1].潘悠优,钱徐燕,邵晓晴,成纪予.制备甘薯全粉的热处理工艺优化研究[J].粮食与油脂.2019

[2].冯悦.不同品种甘薯全粉品质评价[D].沈阳农业大学.2018

[3].陈万东.甘薯全粉营养成分保全及质构重组对调理紫薯薯条品质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7

[4].马名扬,关二旗,卞科,王宁.甘薯全粉对面团性质及馒头品质的影响[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5]..甘薯全粉加工新技术研究与应用[J].农业工程技术.2015

[6].李光磊,李飞,陈梦雪.甘薯全粉的制备工艺及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5

[7].孙玉清,罗红霞,孙爱东,贾红亮.紫甘薯全粉冲调性研究[J].食品工业.2015

[8].何继文.甘薯全粉护色及降低游离淀粉率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4

[9].何继文,程力,洪雁,顾正彪,李兆丰.甘薯全粉加工中无硫复合护色工艺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

[10].程力,何继文,顾正彪,洪雁,李兆丰.甘薯全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2

标签:;  ;  ;  ;  

甘薯全粉论文-潘悠优,钱徐燕,邵晓晴,成纪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