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俄美外交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变化,冷战,敌对与合作
俄美外交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叶海强[1](2019)在《跨越鸿沟——论1945—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伟大的历史性变革之中。作为中国战时盟国的美国,在这关键的时代中,在对华政策上做出了站在历史潮流对立面的选择。这种政策一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许久。历时叁十余年,造成隔太平洋的两个大国长期敌对,对这一地区和整个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不利的影响。中美两国在经过长期的敌对和对抗后,最终逐渐超越了各自意识形态的障碍,逐步走向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纵观历史发展潮流美国对华外交政策是具有其延续性的,研究自冷战以来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延续性,探析其中联系,具有重大的内在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吕彤邻[2](2015)在《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外交关系的转化及其理论基础——“抗日战争与中美关系”专题导言》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回顾反法西斯的历史,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以及对于我们理解和反思曲折复杂的中日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加入了反法西斯的阵营,掀起了大规模的全民抗战,取得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全面胜利,为中国在世界上赢来了大国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过程中壮大了队伍,为确定战后中共的领导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开放时代》期刊2015年04期)
黄智虎[3](2013)在《美国《排华法案》的兴废与中美外交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但已有的研究多将其归于美国内政。本文从中美外交关系进行梳理,认为《排华法案》与历史上中美关系的特殊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起因于清政府闭关自守及对海外移民的禁止与忽视,形成于中美间实力拉开差距及中国对美外交的弱势,固定于清政府的软弱应对及美国没有付出相应代价;而从其废除来说,与中国人的不断觉醒、中国国际地位上升以及政府官员尤其是外交人员的努力存在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中美外交关系是《排华法案》兴废的一个重要变量。认识到这一点,对海外利益迅速增加的中国来说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3年03期)
莫格[4](2011)在《裨治文与早期中美外交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裨治文(1801—1861),1801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贝尔彻城,大学期间即有志于海外传教。裨治文是早期来华的最重要的新教福音传教士之一,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他受美国海外传教部总会(以下简称"美部会")派遣,于1830年到达广州,在那里学习中文并研究中国文化,以期为将来美国传教事业的扩展奠定根基。裨治文是美国认识、研究中国的先驱,凭借其在中国传教的经历,以《中国丛报》为传播媒介,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本文来源于《兰台世界》期刊2011年23期)
李昭,方原[5](2009)在《思想库对中美外交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思想库的起源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思想库产生于二战时期,当时是个纯军事术语,仅用以指战争期间美军讨论战略和作战计划的保密室。现在思想库已作为专门词汇被广泛使用,泛指一切进行未来规划(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09年06期)
陈才俊[6](2008)在《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830年起,美国新教传教士相继踏足中华帝国。由于是最谙熟中国语言文字与社会文化的美国人,所以。他们在整个19世纪的中美关系之中始终充当着主角。特别是中美外交关系的开端、发展乃至走向成熟,都留存着他们的深深印迹。这些传教士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后来还成为美国驻华外交官员。从美中之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美国发起对华武力与经济侵略,到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确立,美国在华传教士所发挥的作用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挑起诸多的外交事端,引发大量的教案冲突,还对发生在中国的各种政治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干预,很大程度地影响了19世纪中美外交关系的发展。所以,对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中美外交关系的研究,无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价值。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意义与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对美国来华传教士研究的现状,选题的主要观点、重点与难点。第一章探讨美国传教士与早期美国对华政策,重点讨论美国传教士主张美国对华扩张、美国传教士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美国传教士与美国对华鸦片贸易政策、美国传教士直接参与对华交涉等问题。第二章介绍美国传教士与中美外交条约的签订,主要解析美国传教士在中美《望厦条约》、《天津条约》签订过程中的作用及伯驾1856年的对华修约的具体经过。第叁章考察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中叶的美国对台湾政策,详尽考析美国传教士认识台湾、重视台湾、染指台湾、主张占领台湾及侵台图谋流产的历史过程。第四章阐释美国传教士与太平天国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深入研究美国传教士对太平天国领导人的接触、对太平天国宗教的认识、对太平天国与晚清政府政治势力的权衡,分析其对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第五章选取若干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华发生的重大教案冲突予以剖析,解析中美两国解决教案的外交手段。揭示中美教案发生的原因、特点,总结出可供借鉴的外交经验。结语部分通过理性审视基督新教精神与美国国家本质、基督新教信仰与意识形态外交、基督新教理念与美国对华外交等命题,试图为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对中美外交关系的巨大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重点在于,通过梳理、阐述19世纪美国传教士在中国所开展的各种传教及政治活动,分析其深层的社会动因与造成的历史影响,系统还原和真实重构其在19世纪中美外交关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的主要观点在于,认为美国来华传教士充当了19世纪中美外交关系的主要角色。他们既是两国外交关系建立的策划者和参与者,又是两国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者和实施者;他们既左右美国的对华外交政策,又影响中国的对美外交方略。本文利用可以接触到的中英文档案,19世纪美国来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及书信、日记、回忆录、传记,大量与此问题相关的英文论着,再结合已有的中文研究成果,对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予以比较完整、系统和细致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汪波[7](1999)在《基督教传播对早期中美外交关系建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美19世纪中叶开始建立的外交关系,与当时基督教在华的传播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首先向美国政府鼓吹对华建立外交关系的,是美国驻华宣教士伯驾。为发展基督教在华传播事业,打破清政府的传教禁令,伯驾不仅积极说服美国政府开展对华外交,并亲自参与有关外交活动,促成了美国最初的对华条约外交关系。此后,由早期基督教教会学校培养的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容闳,以培养洋务运动急需的现代化人才为由,极力劝说清朝政府派使团赴美。同时,他还以其外交实践,最终促使清政府任命驻美外交公使,形成中美早期的双边外交关系。可见,基督教传播之直接动因与其传播影响的间接效应,对于中美早期外交关系的建立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1999年02期)
俄美外交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回顾反法西斯的历史,对于正在和平崛起的中国,以及对于我们理解和反思曲折复杂的中日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加入了反法西斯的阵营,掀起了大规模的全民抗战,取得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全面胜利,为中国在世界上赢来了大国地位。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过程中壮大了队伍,为确定战后中共的领导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俄美外交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叶海强.跨越鸿沟——论1945—1979年中美外交关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吕彤邻.抗日战争时期中美外交关系的转化及其理论基础——“抗日战争与中美关系”专题导言[J].开放时代.2015
[3].黄智虎.美国《排华法案》的兴废与中美外交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
[4].莫格.裨治文与早期中美外交关系[J].兰台世界.2011
[5].李昭,方原.思想库对中美外交关系的影响[J].企业导报.2009
[6].陈才俊.美国传教士与19世纪的中美外交关系(1830-1899)[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汪波.基督教传播对早期中美外交关系建立的影响[J].世界宗教研究.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