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奶牛口服土霉素中毒的救治(论文文献综述)
冯杰[1](2018)在《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文中研究表明疫病是导致养羊业损失的重要因素,研究养羊业存在疫病隐患及威胁、找出其流行传播途径,为兽医防疫部门实施源头控制、精准有效免疫提供依据和措施,这对推动高原山地种草养羊产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对防止动物疫病所致公共卫生危害具有重要意义。该论文采用血清学和病原学调查方法,对贵州规模养羊场山羊小反刍兽疫、口蹄疫、蓝舌病、羔羊口疮、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等疫病进行抽样检测,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小反刍兽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0.66%(115/227只份)、蓝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38.69%(53/137只份)、O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49.44%(133/269只份)、亚洲I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7.47%(47/269只份)、A型口蹄疫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77只份)、口蹄疫病毒非结构蛋白抗体平均阳性率0%(0/155只份)、绵羊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15.91%(67/421只份)、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23.28%(98/421只份)、山羊痘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57.62%(189/328)、布鲁氏杆菌病血清抗体平均阳性率0%(0/4只份)、弓形体血清抗体阳性率75.00%(3/4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羊小反刍兽疫病原平均阳性率50.00%(4/8只份)、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平均阳性率28.57%(2/7只份)、蓝舌病病原平均阳性率14.82%(4/27只份)、魏氏梭菌病原阳性率100.00%(1/1只份)、附红细胞体病原阳性率100.00%(2/2只份)。病原学检测结果说明贵州山羊存在小反刍兽疫病毒、魏氏梭菌、支原体、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感染。由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可判定贵州省山羊产业存在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山羊痘、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等疫病威胁。因此,在深入做好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病、弓形体和附红细胞体防控基础上,将小反刍兽疫、蓝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和山羊痘作为贵州山羊重点防制疫病净化目标,制定免疫程序,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程序免疫和免疫效果监测;以规模养羊场或以乡镇为单位,推行疫病净化工作,逐只进行病原检测,清除带毒、带病羊只,进而减少养羊业的养殖风险。
续文君[2](2018)在《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药理学研究及初步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土霉素常用作禽畜类生长的饲料添加剂,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是由土霉素、碳酸钙以及季铵盐按照一定的比例螯合而成,在土霉素钙原型基础上用安全的季铵盐加以化学修饰,增加表面活性及渗透性,土霉素不仅发挥明显的抗菌效果,而且季铵盐的阳离子也能抑制细菌的生长。本文对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临床前药理和安全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1)以土霉素为阳性药物对照,采用琼脂稀释法,研究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沙门氏菌、福氏志贺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以上8种细菌都呈现出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枯草芽孢杆菌和溶血性链球菌的抑菌效果较土霉素更为显着。因此,预测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在临床上可能具有一定的防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作用。(2)实验鸡经灌胃给药后,分别在1、2、4、6、8、12、18、24、36、48、60、72、90h进行采血,血样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土霉素含量,用WinNonlin5.2药动学软件计算相关参数,动力学参数如下:低、中和高各剂量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17±2.07、25.03±2.48、38.94±3.09h·μg/mL,达峰时间Tmax为4.43±0.24、5.04±0.32、5.03±0.04h,达峰浓度Cmax为0.55±0.11、1.53±0.15、2.69±0.22μg/mL,吸收半衰期T1/2(α)为1.76±0.15、3.47±0.16、3.53±0.05h,消除半衰期T1/2(β)为6.16±1.15、3.63±0.58、3.64±0.13h。结果表明,低剂量组符合一室模型,中、高剂量组符合二室模型。药时曲线面积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各剂量组达峰时间较快,吸收消除也相对较快,提示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在鸡体内见效速度快,可以在较短的用药时间内产生药效。(3)以小鼠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寇氏法研究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半数致死量(LD50),评价其急性毒性。其结果显示:LD50为3012.7mg/kg,LD500 95%可信限2662.53476.6mg/kg,在5005000 mg/kg范围内,根据化合物的毒性分级标准其属于低毒。小鼠亚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组肾脏器指数、血液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及碱性磷酸酶等有显着性改变(P﹤0.05),其余各剂量组体质量、脏器系数、血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病理学组织也无明显变化,提示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具有较好的安全性。(4)实验鸡经连续灌胃给药7d,分别在给药后的1、3、5、7、9、11、14及21d采集鸡的肌肉、肾脏和肝脏,样品经处理后使用HPLC测定土霉素含量,研究药物在各组织中残留消除规律。结果表明:连续灌胃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7d后,鸡各组织内土霉素残留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肾脏>肝脏>肌肉(胸部)。在停药后的第3d,各剂量组的肌肉、肾脏及肝脏中的药物残留均低于最高残留限量(MRL),停药后的第7d之后,各剂量各组织均未检测到土霉素残留,暂定休药期为7d。随着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药物含量的增加,药物在鸡体内组织中的残留也随之增加,但总体上来说该药在肉鸡中吸收迅速、分布广泛、消除较快。
邵贵彬[3](2017)在《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文中认为(一)病原体1.猪瘟是一种病毒,可经各种途径感染。2.猪丹毒是一种杆菌,多由消化道和皮肤伤口感染。3.猪肺疫是猪巴氏杆菌,多由呼吸道感染。(二)流行情况1.猪瘟不分年龄大小与季节,均可发生。传染极快,到处流行。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多为急性型。2.猪丹毒主要是312月龄的猪最容易感染。主要发生在炎热的天气里(69月)。常呈地方流行
董慧慧[4](2014)在《外感发热病人附红细胞体病的检出及治疗》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附红细胞体病是人畜共患病,人和动物均可感染。目前我国感染流行范围很广,安徽省也是疫区之一,其中以阜阳地区较为严重,我们选取阜阳市阜南县地区作为调查地点,调查阜南县门诊发热病人中附红细胞体病的感染情况。另外我们还调查了我院门诊发热病人中人附红细胞体病的感染情况,并观察米诺环素和热毒清口服液对人附红细胞体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末梢血或静脉血常规涂片、固定、染色、镜检方法检测了阜南县门诊及我院门诊不同人群、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发热病人血样中的附红细胞体。另外在我院门诊中人附红细胞体病阳性患者中随机予口服热毒清口服液或米诺环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早晨空腹7-9点抽血、留取大小便标本,检查血涂片、血常规、肝肾功能、小便常规、大便常规+隐血、心电图,并统计治疗效果。观察患者平均退热时间、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涂片、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值的变化。结果:(1)阜南县门诊发热病人中人附红细胞体病总感染率为(4.4)%,其中以养殖人员感染率最高,占感染人数的66.7%(26/39),占总样本的2.9%(26/896);其中男性、女性附红细胞体感染率分别为(2.5)%(22/896)和(1.9)%(17/896),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异无显着性(P>0.05);(2)我院门诊发热病人中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为3.1%(37/1186),其中有28人为从事家畜养殖、屠宰或者猪肉销售人员,占感染人数的75.7%(28/37),占总样本的2.4%(28/1186)。37例人附红细胞体病患者均有发热、出汗、贫血、黄疸、疲劳等临床症状。实验检查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网红细胞升高,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升高,血小板正常或降低,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轻度升高,其中参与实验的35例附红细胞体病患者经用米诺环素或热毒清口服液治疗效果明显。结论:(1)血涂片镜下检测人附红细胞体病材料易得,方法简便;(2)阜南县门诊发热病人中附红细胞体病的感染率明显小于之前报道的阜阳地区及全国其他地区附红细胞体病感染率,人附红细胞体病感染者主要人群为家畜养殖人员;(3)米诺环素治疗人附红细胞体病效果明显;(4)热毒清口服液治疗人附红细胞体病疗效显着,对患者无不良影响;(5)热毒清口服液与米诺环素对人附红细胞体病疗效无明显差异。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5](2011)在《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认为猪高热病是由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病毒和细菌、寄生虫等多种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和致死性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猪高热病在不少地方经常发生,尤其是高温高湿夏季。
陈桂荣[6](2011)在《新型奶牛乳头消毒剂“激活碘粉”的特点及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奶牛乳头专用消毒剂的原则是提高乳头保护效果,注重奶牛自身防御功能的提高。1传统消毒剂及其改进提高传统消毒剂保护效果的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只能从消毒剂自身成分入手寻找突破点,如寻求新型增稠剂,以提高保护膜的形
包红朵[7](2009)在《平皿抑菌快速筛选畜产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研究》文中提出种类繁多的饲用促生长类药物与抗生素添加剂用于畜禽生产,以至在动物性食品中有不同程度的药物与抗生素残留,给公众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建立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监测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对于我国健康可持续畜牧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平皿抑菌快速筛选畜产品中抗生素残留的方法,并分析测定了该方法的精确度与准确度,研究了未来制成试剂盒后,各种成分的稳定性,通过动物实验并用HPLC法对该方法进行了确证。论文由3个试验组成:试验一,以抑菌圈直径大小和最低检测限为衡量标准,筛选敏感菌种和最适培养基,为饲料与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高通量快速检测提供科学参考。试验以枯草芽孢杆菌(CMCC 63501)、巨大芽孢杆菌(ACCC 10245)和藤黄微球菌(CMCC(B)28001)为测试菌,以MH、培养基Ⅰ、AM-5为检测用培养基,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以为枯草芽孢杆菌测试菌、MH为检测培养基,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红霉素、金霉素、氟苯尼考和泰乐菌素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最低检测限分别达到0.05μg/mL0.05μg/mL、0.05μg/mL、0.075μg/mL、2μg/mL和0.4μg/mL。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红霉素在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线性范围为0.05~0.8μg/mL、金霉素为0.075-2μg/mL时,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967、0.9936、0.9947、0.9953。枯草芽孢杆菌与巨大芽孢杆菌相比,各浓度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和金霉素的抑菌圈直径差异极显着;各浓度红霉素(除0.05μg/mL(P<0.05)外)抑菌圈直径差异不显着。MH与培养基Ⅰ相比较,各浓度环丙沙星差异显着;各浓度恩诺沙星差异不显着;红霉素0.8和0.1μg/mL差异不显着、其他浓度差异显着;各浓度金霉素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圈差异均不显着。结果提示,对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红霉素、金霉素、氟苯尼考和泰乐菌素6种抗菌药物的最敏感菌种是枯草芽孢杆菌,最适培养基为MH。但对氟苯尼考和泰乐菌素的检测限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枯草芽孢杆菌和MH组合尚待进一步研究完善。试验二,以敏感菌种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工作菌种,采用了微生物筛选法检测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红霉素和金霉素等4种抗菌药物残留。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红霉素和金霉素在猪鸡肌肉、肝脏和肾脏组织中的最低检测限都在0.10μg/g以下,都能达到MRL。当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浓度为0.075-0.2μg/g时,猪肌肉、猪肝脏、猪肾脏和鸡肌肉组织中的回收率范围分别在(68.31±5.51)%-(81.61±2.84)%和(61.34士0.80)%-(89.90±2.19)%;金霉素和红霉素浓度为0.1-0.4μg/g时,猪肌肉、猪肝脏、猪肾脏和鸡肌肉组织中的回收率范围分别在(70.11±2.24)%-(90.11±3.98)%和(62.94±3.14)%-(75.52±1.43)%。除了环丙沙星浓度为0.15μg/g时,在猪肝脏组织中的批间变异系数为10.82%,其他的批间和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10%。在最高残留限量浓度,测定了在猪肌肉组织中4种药物的假阴性率,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金霉素和红霉素的假阴性率分别为:3.0%、4.0%、0和7.0%。稳定性研究表明:应用菌悬液可保存3个月,培养基正常可使用1个月,四环素纸片可保存3个月。试验三,本研究对饲喂不同浓度药物的肉鸡组织中药物的残留进行了微生物法测定和HPLC检测,以此验证本实验建立的微生物法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对喂药后18小时鸡组织的检测,微生物法与HPLC法检测的三种药物(未检测红霉素)的残留量相差不大。微生物法作为一种筛选方法具有可信度。
李广有[8](2007)在《犊牛土霉素中毒解救体会》文中研究说明
张树德,康延峰[9](2002)在《奶牛口服土霉素中毒的救治》文中认为
陈燕丽[10](2007)在《茵栀黄注射液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SA)是临床上引起化脓性感染和医院内感染以及引起食品污染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的病原菌。兽医临床上常因养殖场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地面有碎玻璃、铁丝等尖锐杂物刺破动物皮肤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如鸭的蹼或趾被划伤而感染。此病易传染,不易治愈,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学者开展了防治畜禽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外治疗SA的药物众多,主要是抗生素治疗。由于SA对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而且近年来其耐药周期越来越短,因此金黄色葡萄球菌病已成为临床治疗棘手的难题。茵栀黄注射液是由茵陈、栀子、金银花中药复方提取物及黄芩甙组成的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等病症。国内外研究表明,茵栀黄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如茵陈挥发油、栀子甙、氯原酸、黄芩甙等均有较好的抗SA的作用。本课题在总结国内外有关中药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疾病方面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以茵栀黄注射液为研究对象,研究药物抗SA的作用机理,以便为寻找天然抑菌剂提供理论依据。第一,利用杯管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受试药物对SA的抑菌圈大小,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值(MIC),求出MPC/MIC值。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对SA的抑菌圈达20.50mm,接近阳性对照组(2.5%庆大霉素对SA的抑菌圈为23.40mm),药液稀释2000倍仍能抑制细菌生长。就MPC/MIC值而言,茵栀黄注射液对SA的MPC/MIC值最低,比值为4,远低于青霉素钾、氟苯尼考注射液等其他抗菌药物。第二,40只鸭随机分组、攻毒,复制鸭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理模型,用茵栀黄注射液及氟苯尼考注射液对照治疗,观察药物对鸭金黄色葡萄球菌病的治疗效果。结果:攻毒组的凝血时间与其他三个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茵栀黄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攻毒组及氟苯尼考组的病死率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而茵栀黄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从相对增重率来看,各组差异不显着(P>0.05),但茵栀黄组15d增重最接近生理盐水组。两个用药组之间及分别与生理盐水组相比脾系数差异均不显着(P>0.05),各组的法氏囊系数差异不显着(P>0.05)。第三,采用玻片法和试管法检测药物对血浆凝固酶活性的影响,甲苯胺蓝核酸琼脂法测定药物对耐热核酸酶(TNase)活性的抑制作用。根据已公布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的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特异性的引物,以茵栀黄注射液作用的细菌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对其耐热核酸酶nuc基因片段进行扩增,获得了预计大小的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与标准菌株的nuc基因对比分析。结果:茵栀黄注射液在1:1~1:128浓度范围内对SA的结合凝固酶和游离凝固酶活性无影响。茵栀黄注射液1:1~1:8浓度范围内可完全抑制SA的耐热核酸酶活性,即使稀释512倍仍对耐热核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各浓度抑制率与空白组相比均有极显着差异(P<0.01)。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利用合成的引物成功地扩增出三条长达867bp的特异性条带,其大小与预计的相符。把测序结果与标准mu50菌株序列相对比,二者完全一致。结论:(1)茵栀黄注射液在杀灭SA的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抑制细菌耐药性产生的能力。(2)茵栀黄注射液体内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疗效显着。(3)药物没有改变nuc基因的碱基序列,即未对nuc基因造成突变影响。
二、奶牛口服土霉素中毒的救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奶牛口服土霉素中毒的救治(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符号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贵州省山羊产业现状及其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1.1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自然资源 |
1.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山羊品种资源 |
1.2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的举措及成就 |
1.2.1 主要举措 |
1.2.2 主要成就 |
1.3 贵州省发展羊产业存在的问题 |
1.3.1 企业带动能力弱 |
1.3.2 肉羊育种目标尚未明确 |
1.3.3 草料供应不平衡,季节草料不足现象十分突出 |
1.3.4 日粮搭配不科学,营养不足现象十分普遍 |
1.3.5 产业链条不健全,产品销售难 |
1.3.6 产业服务方式单一,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
1.3.7 防疫能力不够,重大疫病威胁依然存在 |
1.4 当前威胁羊产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 |
1.4.1 小反刍兽疫 |
1.4.2 蓝舌病 |
1.4.3 口蹄疫 |
1.4.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
1.4.5 羊痘 |
1.4.6 羊传染性脓疱病 |
1.4.7 梭菌性疾病 |
1.4.8 羊弓形虫病 |
1.4.9 羊附红细胞体病 |
第二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血清学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羊血液样本的采集 |
2.1.1.2 检测试剂 |
2.1.2 方法 |
2.2 试验结果 |
2.2.1 小反刍兽疫血清学检测结果 |
2.2.2 蓝舌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3 口蹄疫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4 传染性胸膜肺炎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5 山羊痘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6 弓形体并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
2.2.7 布鲁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结果 |
2.3 分析与讨论 |
2.3.1 小反刍兽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2 蓝舌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3 口蹄疫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4 传染性胸膜肺炎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5 山羊痘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6 羊弓形虫病风险分析与讨论 |
2.3.7 布鲁氏杆菌风险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病原学调查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检测结果 |
3.2.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 |
3.2.5 山羊蓝舌病病原检测结果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小反刍兽疫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2 传染性胸膜肺炎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3 梭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4 羊口疮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5 山羊蓝舌病病原学检测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 病原学检测结论 |
第四章 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防制措施及对策 |
4.1 整体防制措施及对策建议 |
4.1.1 加强组织领导 |
4.1.2 建立种羊和羊只准入制度 |
4.1.3 科学合理使用优质疫苗 |
4.1.4 全面推进程序免疫 |
4.1.5 全面推进免疫效果监测 |
4.1.6 建立动物疫病控制大数据信息平台 |
4.1.7 实施疫病净化行动计划 |
4.2 主要疫病防制技术措施 |
4.2.1 山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2 山羊口蹄疫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3 山羊痘防治措施 |
4.2.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措施 |
4.2.5 羔羊口疮的防治技术措施 |
4.2.6 山羊梭菌病的防治措施 |
4.2.7 养殖场户春季羔羊痢疾防治措施 |
4.2.8 母羊流产的综合防治措施 |
4.2.9 山羊弓形虫病的防治措施 |
4.2.10 山羊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措施 |
全文小结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2)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药理学研究及初步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抗生素类药物研究进展 |
1.2 四环素类药物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1 四环素类药物的发展历程 |
1.2.2 四环素类药物的研究现状 |
1.3 土霉素的研究进展 |
1.3.1 理化性质及化学结构 |
1.3.2 抑菌机制 |
1.3.3 药理作用及应用 |
1.3.4 药效学研究 |
1.3.5 药动学研究 |
1.3.6 毒性研究 |
1.3.7 土霉素残留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
1.4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研究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品 |
2.1.2 培养基 |
2.1.3 菌种 |
2.1.4 其他试剂材料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的活化 |
2.3.2 梯度浓度药物琼脂平板的制备 |
2.3.3 琼脂稀释法测定药物对不同菌株的MIC |
2.4 实验结果 |
2.5 讨论与结论 |
第3章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药品 |
3.1.2 实验动物 |
3.1.3 其他试剂及耗材 |
3.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给药及采样 |
3.3.2 溶液的配制 |
3.3.3 色谱条件 |
3.3.4 血浆样品的前处理 |
3.3.5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3.6 加标回收实验 |
3.3.7 精密度的测定 |
3.3.8 定量方法 |
3.3.9 数据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4.1 专属性 |
3.4.2 标准曲线 |
3.4.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3.4.4 回收率的测定 |
3.4.5 精密度的测定 |
3.4.6 药动学分析 |
3.5 讨论与结论 |
3.5.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5.2 提取液的选择 |
3.5.3 方法评价 |
3.5.4 药动学分析 |
第4章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小鼠急性亚急性毒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1.1 实验药品 |
4.1.2 实验动物 |
4.2 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 |
4.3.2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实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4.4.2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对小鼠的亚急性毒性实验结果 |
4.5 讨论与结论 |
第5章 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在鸡组织中的残留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1.1 实验药品 |
5.1.2 实验动物 |
5.1.3 其他试剂及耗材 |
5.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给药及采样 |
5.3.2 溶液的配制 |
5.3.3 色谱条件 |
5.3.4 样品的前处理 |
5.3.5 检测限和定量限 |
5.3.6 加标回收实验 |
5.3.7 精密度的测定 |
5.3.8 给药后不同组织中土霉素浓度的测定 |
5.4 实验结果 |
5.4.1 色谱行为 |
5.4.2 标准曲线 |
5.4.3 检测限和定量限 |
5.4.4 回收率的测定 |
5.4.5 精密度的测定 |
5.4.6 给药后各组织中的残留分析 |
5.5 讨论与结论 |
5.5.1 提取方法的选择 |
5.5.2 纯化方法的优化 |
5.5.3 方法评价 |
5.5.4 残留消除规律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录B 溶液的配制 |
(3)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一) 病原体 |
(二) 流行情况 |
(三) 临床症状 |
(四) 解剖变化 |
(五) 治疗试验 |
(六) 防治措施 |
(4)外感发热病人附红细胞体病的检出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指标观测 |
3 附红细胞体的检测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6 讨论 |
7 结论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特点 |
2 临床症状 |
3 剖检变化 |
4 预防措施 |
5 治疗方案 |
(6)新型奶牛乳头消毒剂“激活碘粉”的特点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消毒剂及其改进 |
2 新型消毒剂的特点 |
3“激活碘粉”的临床应用 |
(7)平皿抑菌快速筛选畜产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引言 |
文献综述 |
1 畜产品中抗菌药物残留 |
1.1 抗菌药物残留的现状 |
1.2 抗菌药物残留的来源与途径 |
1.3 动物性食品中抗菌药物残留对人体的危害 |
1.4 抗菌药物残留的控制措施 |
2 抗菌药物残留的检测方法 |
2.1 微生物法与各种残留分析的比较 |
2.2 微生物法检测药物残留的研究 |
2.3 影响微生物法灵敏度的主要因素 |
3 几种微生物方法检测灵敏度比较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抗菌药物敏感菌种的筛选及菌种最适培养条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冻干菌种的复苏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低检测限 |
2.2 不同细菌对同种培养基与同一浓度同种抗菌药物抑菌圈的比较 |
2.3 不同培养基对同种细菌和同一浓度同种抗菌药物的抑菌圈比较 |
2.4 枯草芽孢杆菌和MH检测培养基组合对所选药物的对数相关曲线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平皿抑菌方法检测抗菌药物灵敏度及稳定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种 |
1.2 药物和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培养基 |
1.5 最低检测限 |
1.6 空白组织样的选取 |
1.7 回收率的测定 |
1.8 假阴性率的测定 |
1.9 方法稳定性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检测限 |
2.2 回收率和变异系数 |
2.3 假阴性测定结果 |
2.4 应用菌悬液的稳定性 |
2.5 培养基的稳定性 |
2.6 四环素纸片的稳定性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平皿抑菌快速筛选抗菌药物残留检测方法验证及应用实验 |
1 试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实验场地和设施 |
1.4 给药和样品采集 |
2 微生物检测法检测兽药残留 |
2.1 菌种 |
2.2 主要仪器 |
2.3 样品的处理 |
2.4 检测方法 |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在鸡组织内的残留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标准储备液和标准工作液 |
3.3 试剂配制 |
3.4 色谱条件 |
3.5 样品处理方法 |
3.6 标准曲线制备 |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金霉素在鸡组织内的残留 |
4.1 仪器与试剂 |
4.2 标准储备液 |
4.3 标准工作液 |
4.4 色谱条件 |
4.5 样品处理方法 |
4.6 标准曲线制备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微生物法和HPLC对抗菌药物残留量的比较 |
5.2 HPLC法测得的三种药物的标准曲线和线性范围 |
5.3 色谱图和保留时间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在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犊牛土霉素中毒解救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过程 |
2 临床症状 |
3 治疗 |
4 治疗体会 |
5 分析讨论 |
(10)茵栀黄注射液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中草药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
1.1 SA的毒力机制 |
1.2 中药防治SA感染所致疾病的必要性 |
1.3 中草药及其复方制剂抗SA的研究现状 |
1.3.1 抗SA的中草药 |
1.3.2 抗SA的复方中药制剂 |
1.3.3 用于SA感染所致疾病的中药防治情况 |
1.4 存在的问题 |
1.4.1 关于中草药抗SA的作用机理 |
1.4.2 中草药成分的不肯定性和中药配伍的不可控性 |
1.4.3 中药抗SA的剂型和剂量 |
1.4.4 中药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 |
1.5 展望 |
1.5.1 中草药防治SA病的研究前景 |
1.5.2 中药方剂防治SA病的研究方向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范围和内容 |
第3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药品和试剂 |
3.1.2 菌株 |
3.1.3 试验动物及饲料 |
3.1.4 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茵栀黄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3.2.2 茵栀黄注射液对鸭人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疗效 |
3.2.3 茵栀黄注射液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理的研究 |
3.2.4 数据分析和处理 |
第4章 研究结果 |
4.1 茵栀黄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4.1.1 不同浓度茵栀黄注射液对SA的抑制圈测定 |
4.1.2 茵栀黄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MPC/MIC比值(选择指数)测定 |
4.2 茵栀黄注射液对鸭人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疗效 |
4.2.1 临床观察 |
4.2.2 剖解病理变化 |
4.2.3 病料涂片镜检 |
4.2.4 细菌分离培养 |
4.2.5 凝血时间 |
4.2.6 病死率和相对增重率 |
4.2.7 免疫器官系数 |
4.2.8 体温变化 |
4.3 茵栀黄注射液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理的研究 |
4.3.1 血浆凝固酶试验 |
4.3.2 耐热核酸酶试验 |
4.3.3 nuc基因扩增结果 |
4.3.4 nuc基因序列测定 |
第5章 讨论 |
5.1 茵栀黄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试验 |
5.2 茵栀黄注射液对鸭人工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疗效 |
5.3 茵栀黄注射液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理的研究 |
5.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编书籍一览表 |
四、奶牛口服土霉素中毒的救治(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省山羊主要疫病调查及防控对策[D]. 冯杰. 甘肃农业大学, 2018
- [2]烷基三甲铵钙土霉素的药理学研究及初步安全性评价[D]. 续文君. 兰州理工大学, 2018(09)
- [3]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的鉴别诊断[J]. 邵贵彬. 兽医导刊, 2017(17)
- [4]外感发热病人附红细胞体病的检出及治疗[D]. 董慧慧.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5]猪高热病的诊断与防治[J]. 刘丽萍,王守君,单艳君,朱永信,张玲,张谦.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6]新型奶牛乳头消毒剂“激活碘粉”的特点及临床应用[J]. 陈桂荣. 养殖技术顾问, 2011(04)
- [7]平皿抑菌快速筛选畜产品中抗菌药物残留的研究[D]. 包红朵. 南京农业大学, 2009(S1)
- [8]犊牛土霉素中毒解救体会[J]. 李广有. 中国畜牧兽医, 2007(02)
- [9]奶牛口服土霉素中毒的救治[J]. 张树德,康延峰. 中国奶牛, 2002(01)
- [10]茵栀黄注射液抗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及机理研究[D]. 陈燕丽. 西南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