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安小叶蝉论文-董梦书,杨琳,陈祥盛,张余杰

缅甸安小叶蝉论文-董梦书,杨琳,陈祥盛,张余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缅甸安小叶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缅甸安小叶蝉,mtDNA,COⅠ基因,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

缅甸安小叶蝉论文文献综述

董梦书,杨琳,陈祥盛,张余杰[1](2017)在《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缅甸安小叶蝉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缅甸安小叶蝉Anaka burmensis是一种取食竹子的害虫,为了探讨该物种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首次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对我国26个地理种群共241个样本进行了研究,选取长度为615 bp的基因序列,并运用DNASP、MEGA等分析得出,该片段中有546个保守位点、69个变异位点和33个单倍型。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845,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8 77,基因流为0.598 5,种群间的固定系数为0.729 15,表明种群间遗传多样性水平高、遗传分化大、基因交流水平较低。中性检验Tajima's D为-1.658 98,0.10>P>0.05,Fu's Fs值为-5.787,P>0.10。分子变异结果显示,该物种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间,变异百分率为72.92%,而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低,仅为27.08%。研究结果得出该物种遗传结构,可为今后从事叶蝉类昆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该虫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17年03期)

董梦书[2](2017)在《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缅甸安小叶蝉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缅甸安小叶蝉Anaka burmensis Dworakowska隶属于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是竹子上的重要叶蝉类害虫。取食危害竹子的叶蝉种类多,其外形特征很相似,依靠传统的分类学方法进行种类的快速准确鉴定较为困难。为了了解缅甸安小叶蝉种群的遗传结构,本文通过mt DNA COI、16S rRNA、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我国缅甸安小叶蝉2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分化,探讨该虫内在的遗传因素。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该虫在中国分布和变化,可为叶蝉类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缅甸安小叶蝉的防治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了26个地理种群的缅甸安小叶蝉共24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的部分序列,计算核苷酸组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子变异AMOVA分析等,构建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获得缅甸安小叶蝉基因序列长度为615bp,共检测出546个保守位点,变异位点有69个,33个单倍型,其中A+T含量占72.4%;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66,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45,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877,中性检验Tajima’s D为-1.65898,Fu’s Fs为-5.787,结果不显着(0.05<P<0.10),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72915,平均基因流(Nst)为0.5985。分子变异结果显示缅甸安小叶蝉26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间(72.92%)。根据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各地理种群呈现高频率单倍型向低频率扩散的现象。2.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2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缅甸安小叶蝉共243个个体的线粒体mt DNA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计算核苷酸组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子变异AMOVA分析等。结果表明:获得缅甸安小叶蝉该基因序列长为471bp,共检测出442个保守位点,变异位点有29个,19个单倍型,A+T含量为78.7%;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0,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332,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198,数(Hd)为0.332,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198,中性检验Tajima’s D为-2.22989,Fu’s Fs为-14.788,结果差异极显着(P<0.01),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654,基因流(Nst)为0.2656,分子变异结果显示缅甸安小叶蝉26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间(63.23%)。3.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22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缅甸安小叶蝉共200个个体的线粒体mt DNA Cyt b基因部分序列,计算核苷酸组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子变异AMOVA分析等。结果表明:获得缅甸安小叶蝉该基因序列长度为593bp,共检测出546个保守位点,变异位点有47个,28个单倍型,A+T含量为78.1%;总总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7。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30,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562,中性检验Tajima’s D为-1.80834,Fu’s Fs为-9.171,结果差异显着(P<0.05),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6727,基因流(Nst)为0.6729,分子变异结果显示缅甸安小叶蝉22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间(77.33%)。总而言之,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缅甸安小叶蝉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无直接对应的关系,但在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显着。4.与近似种之间的关系利用线粒体COI、16S rRNA、Cyt b叁个基因部分序列探讨了缅甸安小叶蝉与近似种之间关系,并构建ML和NJ树。结果表明:缅甸安小叶蝉与绿安小叶蝉Anaka.sp.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分别为0.1528~0.1731、0.1459~0.2283、0.1779~0.1924;与竹白小叶蝉Sweta bambusan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分别为0.2101~0.3213、0.1608~0.1668、0.2547~0.3067;与四斑双干小叶蝉Trifida quadripunctata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分别为0.2437~0.2635、0.2020~0.2524、0.2114~0.2375。缅甸安小叶蝉间种内的遗传距离在0.0166~0.0490间可确定到种;种间遗传距离在0.1528~0.2547可确定不同的种。NJ和ML分子系统树显示,缅甸安小叶蝉各地理种群格局总体呈平行关系;树的拓扑结构分为2个分支,它与竹白小叶蝉的亲缘关系比四斑双干小叶蝉的近,而与绿安小叶蝉的亲缘关系最近。初步筛选出Cyt b作为分子标记鉴别不同的种,初步建立分子体系。(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5-01)

董梦书,杨琳,陈祥盛[3](2017)在《竹子害虫缅甸安小叶蝉在中国的分布及危害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掌握竹子重要害虫缅甸安小叶蝉(Anaka burmensis Dworakowska)的分布及危害情况,给该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研究及防治提供基础资料,本文采用普查和定点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竹子主产区尤其是西南地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缅甸安小叶蝉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的贵州、云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北、福建等9个省区市,其中广西、广东、四川、重庆、湖北、福建为其新记录分布省区市;缅甸安小叶蝉取食为害多种竹子,危害程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慈竹、苦竹、糯竹、撑绿竹、麻竹和箬竹。(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杨琳,李子忠,金星[4](2007)在《害竹叶蝉中国新记录——缅甸安小叶蝉(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小叶蝉属Anaka由Dworakowska等[1]建立于1975年,模式种为产于印度卡纳塔克邦(Karnataka)的Anaka colorataDworakowska etV iraktamath,1975。该属隶属于叶蝉科C icadellidae(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缅甸安小叶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缅甸安小叶蝉Anaka burmensis Dworakowska隶属于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是竹子上的重要叶蝉类害虫。取食危害竹子的叶蝉种类多,其外形特征很相似,依靠传统的分类学方法进行种类的快速准确鉴定较为困难。为了了解缅甸安小叶蝉种群的遗传结构,本文通过mt DNA COI、16S rRNA、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对我国缅甸安小叶蝉26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分化,探讨该虫内在的遗传因素。研究结果有利于深入了解该虫在中国分布和变化,可为叶蝉类昆虫分子生物学研究及缅甸安小叶蝉的防治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了26个地理种群的缅甸安小叶蝉共241个个体的线粒体DNA COI基因的部分序列,计算核苷酸组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子变异AMOVA分析等,构建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获得缅甸安小叶蝉基因序列长度为615bp,共检测出546个保守位点,变异位点有69个,33个单倍型,其中A+T含量占72.4%;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166,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45,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877,中性检验Tajima’s D为-1.65898,Fu’s Fs为-5.787,结果不显着(0.05<P<0.10),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72915,平均基因流(Nst)为0.5985。分子变异结果显示缅甸安小叶蝉26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间(72.92%)。根据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各地理种群呈现高频率单倍型向低频率扩散的现象。2.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26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缅甸安小叶蝉共243个个体的线粒体mt DNA 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计算核苷酸组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子变异AMOVA分析等。结果表明:获得缅甸安小叶蝉该基因序列长为471bp,共检测出442个保守位点,变异位点有29个,19个单倍型,A+T含量为78.7%;种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0,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332,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198,数(Hd)为0.332,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198,中性检验Tajima’s D为-2.22989,Fu’s Fs为-14.788,结果差异极显着(P<0.01),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654,基因流(Nst)为0.2656,分子变异结果显示缅甸安小叶蝉26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间(63.23%)。3.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测定22个不同地理种群的缅甸安小叶蝉共200个个体的线粒体mt DNA Cyt b基因部分序列,计算核苷酸组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分子变异AMOVA分析等。结果表明:获得缅甸安小叶蝉该基因序列长度为593bp,共检测出546个保守位点,变异位点有47个,28个单倍型,A+T含量为78.1%;总总群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057。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为0.830,核苷酸多样度(Pi)为0.00562,中性检验Tajima’s D为-1.80834,Fu’s Fs为-9.171,结果差异显着(P<0.05),种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6727,基因流(Nst)为0.6729,分子变异结果显示缅甸安小叶蝉22个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间(77.33%)。总而言之,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缅甸安小叶蝉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距离与地理分布无直接对应的关系,但在不同地理种群之间的差异显着。4.与近似种之间的关系利用线粒体COI、16S rRNA、Cyt b叁个基因部分序列探讨了缅甸安小叶蝉与近似种之间关系,并构建ML和NJ树。结果表明:缅甸安小叶蝉与绿安小叶蝉Anaka.sp.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分别为0.1528~0.1731、0.1459~0.2283、0.1779~0.1924;与竹白小叶蝉Sweta bambusan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分别为0.2101~0.3213、0.1608~0.1668、0.2547~0.3067;与四斑双干小叶蝉Trifida quadripunctata之间的遗传距离依次分别为0.2437~0.2635、0.2020~0.2524、0.2114~0.2375。缅甸安小叶蝉间种内的遗传距离在0.0166~0.0490间可确定到种;种间遗传距离在0.1528~0.2547可确定不同的种。NJ和ML分子系统树显示,缅甸安小叶蝉各地理种群格局总体呈平行关系;树的拓扑结构分为2个分支,它与竹白小叶蝉的亲缘关系比四斑双干小叶蝉的近,而与绿安小叶蝉的亲缘关系最近。初步筛选出Cyt b作为分子标记鉴别不同的种,初步建立分子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缅甸安小叶蝉论文参考文献

[1].董梦书,杨琳,陈祥盛,张余杰.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的缅甸安小叶蝉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J].四川动物.2017

[2].董梦书.基于线粒体基因序列的缅甸安小叶蝉遗传多样性研究[D].贵州大学.2017

[3].董梦书,杨琳,陈祥盛.竹子害虫缅甸安小叶蝉在中国的分布及危害调查[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7

[4].杨琳,李子忠,金星.害竹叶蝉中国新记录——缅甸安小叶蝉(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7

标签:;  ;  ;  ;  ;  

缅甸安小叶蝉论文-董梦书,杨琳,陈祥盛,张余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