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民教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传统,家训,道德素质,伦理
公民教化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方[1](2019)在《浅谈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的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道德水平的高低是国家整个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但是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技术的高速发展,在社会的某些领域和地方出现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现象,对国家的发展与长治久安造成一定影响。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延续了数千年历史。在这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无数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家训,这些传统家训也成为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吸取传统家训思想中的优秀精华,进行公民道德素质的培养,从而提升全民的道德素养,保证国家的繁荣昌盛与长治久安。本文从中国传统家训的伦理内涵为出发点,探讨了中国传统家训对当今社会公民道德素质养成所具有的价值与深远意义。(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13期)
吕寿伟[2](2019)在《黑格尔精神哲学视域下的伦理教化与公民养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从自然的个体成长为国家公民的过程。教育通过对儿童自然性的去除和个性的改造,而不断提升个体教养,最终使儿童获得精神气质的内在转变。伦理实体是儿童获得教养的环境,家庭、学校和国家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家庭是天然的教育伦理实体,它以爱为基本的精神规定,在家庭中,儿童逐步将家庭的伦理精神转化自我的习惯性意向。但家庭的自私本性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是一种伦理性的结合,它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组成伦理性实体。"解放"是学校教育的精神规定,它通过解放塑造有教养的个体。但学校并不能完成现实公民的塑造,现实的公民只能在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形成。作为理念的国家体现着普遍性的公共意志,国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儿童教养的提升而完成国家公民的塑造。(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翟雪辰[3](2018)在《制度教化视野中的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阶段是学生思想渐趋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逐渐稳定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成熟公民的关键时期。在大学公民教育领域中,制度以其教化功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外部制度对大学公民教育的规定性,以及大学内部制度如何通过评价、奖惩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制度中蕴含的精神追求转化为公民行为、公民意识等。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问题的提出、基本概念,分析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介绍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一章从宏观上探讨了国家政体对公民的教化作用。民主国家的各项制度设计以鼓励公民参与为主,公民有机会在实践中逐渐将自由、平等、理性等制度精神内化为自身追求;专制国家的各项制度设计以思想控制、行为管束为目的,因而往往造就出服从统治阶级的“顺民”。第二章探讨了大学制度对公民的教化作用。大学法人制度、大学行政制度、大学职能制度以及大学学生自治制度对大学的公民教育影响深远:法人制度决定了大学公民教育的自由限度和方向;行政制度影响着学生权利、责任、主体观念的形成;大学职能制度通过对职能活动的制度化向学生传递大学的价值观念;学生自治制度与国家政体具有高度一致性,为学生提供了参与政治生活的模拟实践。第叁章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从制度教化的视角调查了我国部分高校公民教育的现状及困境。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较强而权利意识较为薄弱,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对欠缺,学生会的自治现状较差。第四章探讨了大学公民教育的改革的制度进路,提出以“善”的制度教化“好公民”。“善”的制度既包括“善”的国家制度也囊括“善”的大学制度,是大学有效开展公民教育的基础。具体而言,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的改革务必把握好国家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的大背景,不断加强大学制度的民主与法治化建设,同时注重探索发掘公民教育的中国特色。(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5)
郭力[4](2017)在《谈我国法治社会的公民道德教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的重要一环。公民道德建设与国家加强法治具有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性。加强道德建设既是从我国国情出发,遵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又是符合社会主义法治性质和根本宗旨的,另外,社会一些领域道德失范现象表明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对公民的道德教化势在必行。(本文来源于《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许小琴[5](2017)在《《理想国》与《乌托邦》中公民教化的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教化是《理想国》与《乌托邦》中涉及的重要问题。“教化”这一核心概念包含了“教”与“化”两个方面(理想国的建构偏向于前者,乌托邦的形成有赖于后者),但以往学界并未对这两方面给予辨析。因而,立足于“教”、“化”差异性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柏拉图与莫尔的政治哲学思想,更能深刻说明《理想国》所代表的王主政治注重构建上层的建筑而《乌托邦》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更多是对全体公民的关注。对公民教化差异性的具体展开,应从以下叁方面入手:就教化对象而言,《理想国》中的教化只针对国家精英,即哲学王和护卫者,这与其“各司其职”的正义原则相吻合。与《理想国》相反,《乌托邦》的教化针对全体公民,这与其“公有制"的治国理念相契合。就教化目的而言,《理想国》中教化的目的是为了筛选哲学王。柏拉图认为只有哲学家成为国家的王,或者统治者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利和聪明才智合二为一,才能形成正义和善的国家。因此,《理想国》的教化是柏拉图哲学的治国手段。《乌托邦》中教化的目的是为了培育国家各行各业的从业者,莫尔重视劳动教育,重视国家公民的生活状态。因此,公民的幸福是乌托邦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教化内容而言,教化包含教育和化育两个方面。《理想国》侧重教育,而《乌托邦》相对侧重化育。柏拉图规定的教育内容包括诗歌、音乐、数学几何和哲学,同时也规定了教育的步骤。《乌托邦》中不仅涉及教育,包括劳动教育、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而且更加重视的是化育,德性化育是《乌托邦》中教化的主题,体现在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比研究两部哲学着作中公民教化的差异性,一方面,对两部着作中的教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尤其是对《理想国》中的教化有了清晰的界定;另一方面,透过公民教化的差异性,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哲学家对理想政体构建的具体要求不同,在理想政体中实行的教化内容就是其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说明了教化是维系理想政治发展的重要条件。(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齐琳娜[6](2015)在《从训导到自觉——电影艺术在公民道德教化中的责任延承与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的进步,道德的社会功效加强,不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个人和社会的利益,维护和斧正社会秩序,还能构建和巩固社会组织。同时,调节人类的社会关系、升级社会交往。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对电影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从电影艺术在道德教化中的功能转向的角度,分析了道德自觉的时代诉求,最后从多个层面探讨了电影艺术强化公民社会道德责任的实现路径。(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5年07期)
毕苑[7](2013)在《以公民观念代替“修身”教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国的建立,对教育革新是一个巨大而根本的推动。民国元年元月,教育部通电各省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除学部教科书,饬令各书局修改(本文来源于《教师博览》期刊2013年04期)
毕苑[8](2012)在《公民观念替代“修身”教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国的建立,对教育革新是一个巨大而根本的推动。 民国元年元月,教育部通电各省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废除学部教科书,饬令各书局修改存在于民间教科书中的尊崇清廷、避讳抬头等情况,并指令学校教员“如遇有教科书中(本文来源于《民主与法制时报》期刊2012-12-10)
金生鈜[9](2011)在《人性的教化何以可能——论共同体、公民性与人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政治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模式是以平等的公民身份为基础的互动。凭借政治共同体形成的公共生活,每一个公民作为人的丰富的内在价值和能力在共同体的多样化的机会和活动中,得以活跃、展现和发展。个体依靠共同体的不同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依靠分享所有其他公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资源而完善自己,在共同体中生活是一个人获得德性、理性和个性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政治共同体必须以伦理的方式合理性地建构和再建构,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培育公民人性的共同生活,共同体才能发挥培养高尚人性的积极意义。共同体对于公民身份的认同是重要的,决定了共同体的性质,决定了共同生活的方式,政治共同体只有确立了公民身份及其平等,才使得共同体真正实践正义,平等地对待公民,才能真正形成公民之间友爱、团结、公正、和谐的道德关系。(本文来源于《教育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王刚[10](2010)在《独家调查:韩国天安外国公民教化所》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23日,韩国政府宣布启用一座专门用于关押外国犯人的监狱———天安外国公民教化所。据称,这是世界上首座专门为外国人开设的监狱。 ■韩法务部称,该监狱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人道主义:除了提供西餐伙食,还在狱舍内安装有卫星电视,可收看多语种频道,此外(本文来源于《法制日报》期刊2010-03-09)
公民教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教育的过程是使儿童从自然的个体成长为国家公民的过程。教育通过对儿童自然性的去除和个性的改造,而不断提升个体教养,最终使儿童获得精神气质的内在转变。伦理实体是儿童获得教养的环境,家庭、学校和国家是伦理实体的现实形态。家庭是天然的教育伦理实体,它以爱为基本的精神规定,在家庭中,儿童逐步将家庭的伦理精神转化自我的习惯性意向。但家庭的自私本性不可能塑造出具有公共精神的现代公民。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共同体是一种伦理性的结合,它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儿童组成伦理性实体。"解放"是学校教育的精神规定,它通过解放塑造有教养的个体。但学校并不能完成现实公民的塑造,现实的公民只能在国家这一伦理实体中形成。作为理念的国家体现着普遍性的公共意志,国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儿童教养的提升而完成国家公民的塑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民教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杨振方.浅谈中国传统家训教化与公民道德素质的养成[J].东西南北.2019
[2].吕寿伟.黑格尔精神哲学视域下的伦理教化与公民养成[J].教育学报.2019
[3].翟雪辰.制度教化视野中的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4].郭力.谈我国法治社会的公民道德教化[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5].许小琴.《理想国》与《乌托邦》中公民教化的差异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7
[6].齐琳娜.从训导到自觉——电影艺术在公民道德教化中的责任延承与转向[J].当代电影.2015
[7].毕苑.以公民观念代替“修身”教化[J].教师博览.2013
[8].毕苑.公民观念替代“修身”教化[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2
[9].金生鈜.人性的教化何以可能——论共同体、公民性与人性的关系[J].教育学报.2011
[10].王刚.独家调查:韩国天安外国公民教化所[N].法制日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