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点反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点反馈管理模式,脊柱手术,医院感染控制
点反馈论文文献综述
卢锋[1](2019)在《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对脊柱手术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对脊柱手术医院感染控制的管理效果。方法以2016年6月~2016年12月实施常规管理阶段就诊的130例患者为管理前对象,以2017年1月~2017年5月期间的135例脊柱手术患者为管理后对象,实施多点反馈管理模式,比较管理的效果。结果管理后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管理前,但无显着差异(P>0.05),并且管理后的工作合格率明显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手术室是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的场所,多点反馈管理模式能降低感染发生率,并且提高工作的合格率,有效保障患者的安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张艳[2](2019)在《多点反馈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施行多点反馈管理模式的实践结果。方法:选取2016~2017年医院收住的300例需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150例实施多点反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手术室空气和无菌物品的细菌培养情况、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显着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其手术室和无菌物品的细菌培养合格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其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有益于减少感染发生,保障了医疗质量,成本低,可操作性强。(本文来源于《中医药管理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徐小群,许多,滕红林[3](2018)在《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对脊柱手术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分析脊柱手术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模式,提出多点反馈,以实证数据为手段的管理模式,检验、指导感染控制,提高管理水平,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脊柱手术患者800例为对照组,2015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脊柱手术患者1 100例为实验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管理方案,实验组实施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回顾性分析对照组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分析医院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对实施前后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无菌物品进行采样,比较细菌培养合格率。结果实验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6%(15/11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3.13%(25/800)(χ~2=6.97,P=0.007);实施前空气合格率为82.5%、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为85.0%、物体表面合格率为83.8%、无菌物品合格率为90.0%,实施后空气合格率为93.8%、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为96.3%、物体表面合格率为95.0%、无菌物品合格率为98.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室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科室,优化手术室管理模式,进行多点反馈管理,能促进手术室医院感染相关制度的落实,有效降低脊柱手术医院感染的发生率,保障医疗质量。(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8年08期)
李树多[4](2009)在《具有粘弹性阻尼结构或点反馈的弹性系统稳定性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具有粘弹性阻尼结构的弹性系统及具有点反馈的弹性系统稳定性做一综述。我们共选择了叁个问题来讨论:应用Hilbert空间理论研究具有粘弹性的系统的渐近稳定性问题;具有局部阻尼的振动弦的能量衰减问题;具有点反馈的Bernoulli-Euler梁和Timoshenko梁的稳定性问题。(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侯祥林,徐心和[5](2006)在《非线性倒立摆系统平衡点反馈控制参数的优化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圆轨倒立摆非线性系统模型,建立了平衡点状态反馈控制参数的高精度优化算法,编制计算程序确定出反馈控制参数,并对圆轨倒立摆平衡点的实例控制.与将系统线性化后的反馈参数的计算分析相比,本文研究方法具有较大平衡范围.仿真与实例平衡控制都表明了本文研究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控制理论与应用》期刊2006年03期)
章春国,赵宏亮[6](2006)在《Tim oshenko梁点反馈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T im oshenko梁点反馈的稳定性.用线性算子半群方法证明了闭环系统的适定性,并应用算子谱特征得到了闭环系统的强渐近稳定性的充分必要条件.同时,给出了保守系统的几个能观性不等式.(本文来源于《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期刊2006年01期)
杨学锋,王玉华[7](2005)在《柔性机器人的边界点反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机器人柔性臂边界点的反馈控制问题,假设传感器和驱动被安置在机器人柔性臂的两个端点,着重考虑传感器和驱动的并置控制。通过在机器人柔性臂臂的末端加力和力矩控制,得到了改进的系统以及二阶发展方程和闭环系统方程。在定义了能量内积后,得出了柔性臂系统的总能量函数E(t),并且证明了柔性臂系统的总能量函数E(t)是时间t沿闭环系统的古典解的非增函数;闭环系统对Y(0)∈ H有惟一mild解,对 Y(0)∈D( A有惟一古典解;柔性臂系统的总能量函数E(t)沿闭环系统的古典解渐近衰减到零,即闭环系统具有全局渐近稳定性。(本文来源于《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章春国[8](2004)在《Rayleigh梁的点反馈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Rayleigh梁点反馈的稳定性问题.。B.P.Rao研究了Rayleigh梁的边界反馈与整体阻尼的稳定性。首先利用算子半群方法证明了Rayleigh梁系统的适定性;而后选取合适的点反馈,利用谱性质证明了该系统在某种边界条件下是强渐近稳定的。(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刘建宏,王筠华,郑凯,贡顶,杨永良[9](2004)在《对数比电路原理与低频工作点反馈系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合肥光源注入系统升级改造后,尝试了几种方法来改进机器注入束流稳定性。研制了用于抑制注入过程残余β振荡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工作点振荡抑制模块,尝试了包括逐圈测量和锁相环原理来激励和稳定束流等方法来跟踪工作点变化。详细分析了基于对数比原理的逐圈测量系统,包括单束团和多束团模式,证明在多束团模式下逐圈测量的可行性和意义,更新了数据采集和可远程控制的软件集成环境。(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4年02期)
点反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施行多点反馈管理模式的实践结果。方法:选取2016~2017年医院收住的300例需行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50例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150例实施多点反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情况、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手术室空气和无菌物品的细菌培养情况、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显着高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均显着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其手术室和无菌物品的细菌培养合格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其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合格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工作,有益于减少感染发生,保障了医疗质量,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点反馈论文参考文献
[1].卢锋.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对脊柱手术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J].心理月刊.2019
[2].张艳.多点反馈管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
[3].徐小群,许多,滕红林.多点反馈管理模式对脊柱手术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
[4].李树多.具有粘弹性阻尼结构或点反馈的弹性系统稳定性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
[5].侯祥林,徐心和.非线性倒立摆系统平衡点反馈控制参数的优化计算[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6
[6].章春国,赵宏亮.Timoshenko梁点反馈的稳定性[J].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中文版).2006
[7].杨学锋,王玉华.柔性机器人的边界点反馈控制[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
[8].章春国.Rayleigh梁的点反馈稳定性[J].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
[9].刘建宏,王筠华,郑凯,贡顶,杨永良.对数比电路原理与低频工作点反馈系统(英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